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国家心脏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姚 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国家心脏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姚 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家心脏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姚 焰

2 根据其对机体影响: 根据是否有症状: 良性室早:不会或者尚未导致晕厥/猝死、心功能障碍的室早;
恶性室早:可导致晕厥/猝死、心功能障碍的室早; 根据是否有症状: 无症状性室早:多见于儿童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 有症状性室早:多见于成年,尤其中老年女性好老年男性;

3

4 起源于特定部位:乳头肌起源;希蒲系起源; 合并离子通道异常:
联律间期过短(R on T); 起源于特定部位:乳头肌起源;希蒲系起源; 合并离子通道异常: 长QT综合症 短QT综合症 Brugada综合症 心脏功能和基础心脏病情况:心衰和心肌病患者; 血液电解质状况:低钾血症;

5 流出道起源: 希蒲系起源:左前或左后分支相关; 乳头肌起源:左/右室均可见; 外膜起源:多见于流出道; 其他部位
右室流出道起源:最多见,常合并持续或短阵室速; 左室流出道起源: 主动脉窦部起源(左冠窦、右冠窦、主动脉根部前壁) 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 左室游离壁基底部; 左室间隔上部; 希蒲系起源:左前或左后分支相关; 乳头肌起源:左/右室均可见; 外膜起源:多见于流出道; 其他部位

6 22/60例频发室早有左室功能减退,消融后逆转。 Bogun F, Heart Rhythm 2007, 4(7) 863-7;
室早诱导的肺毛细血管楔压>15mmHg 室早联律间期<500ms及随后的P波>300ms Kuroki K,Eur J Heart Fail. 2012;14(10): 无症状的频繁室早亦可导致左室扩大/心衰; 消融可以逆转; Lu F,AM J Cardiol. 2012;110(6):852-6 87/263例频繁室早有LV功能降低; 消融成功后多在4月内恢复正常; Yokokawa M, Heart Rhythm 2012

7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捕捉判断是否多源、发作与情绪或自主神经张力关系以及室早总负荷;
根据12导联心电图进行起源部位定位,要求: 所有导联(尤其胸部)导联位置准确; 全部12导联都应该捕捉到室性早搏; 结合基础心脏病等其他情况判断危害程度;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捕捉判断是否多源、发作与情绪或自主神经张力关系以及室早总负荷; 例如: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早主要见于昼间或夜间,提示治疗措施需不同; 多源室早者判断哪种占优势或恶性程度高;

8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频发室早和恶性室早的治疗首选; 起搏器/ICD治疗:转复恶性室早诱发的室颤;
临床观察,不做特殊处理: 适于无临床症状、特发性的室早,尤其室早总数不超过3000次/24小时; 药物控制: 适于症状较明显者; 特发性室早一般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效,应首选I类如普罗帕酮、乙吗噻嗪、美西律、钙拮抗剂、β阻滞剂等; 胺碘酮只适于器质性或恶性程度较高的室早;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频发室早和恶性室早的治疗首选; 起搏器/ICD治疗:转复恶性室早诱发的室颤;

9 EHRA/HRS Expert Consensus on Catheter Ablation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2009

10 即使恶性室早,消融亦非一线治疗,因为: 良性室早进行消融的底线缺乏统一标准: 需要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疗效无法保证;
不彻底或不准确的消融可能使室早恶化; 良性室早进行消融的底线缺乏统一标准: 有英国学者尝试以室早超过每日总心搏5%作为是否进行导管消融的门槛; 我个人倾向于25小时≥1万次或昼间超过6千次; 需要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例如以下情况者标准需要适当放宽: 特殊职业者:飞行员; 特殊时期:升学、就业、妊娠前;

11 流出道室早: 希蒲系起源室早; 乳头肌起源室早; 其他部位; 外膜起源; 右室流出道室早 左室流出道室早 主动脉窦部室早
Brugada综合症恶性室早/室颤 希蒲系起源室早; 乳头肌起源室早; 其他部位; 外膜起源;

12

13 流行病学: 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部分患者有明确的非特异性感染史; 阜外平均介入治疗住院年龄39±13岁,男性占40.3%, 机制:触发活动为主要机制; 心电图特点: 常为反复发作的短阵单形室速(RMVT)间有频发室早,很少为持续性室速; LBBB+电轴下偏,下壁导联为高大R波;

14 治疗: 电生理特点: 病理特点: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效果; 消融成功率较高
紧张、运动、异丙肾及心室Burst刺激易诱发;程序刺激难以诱发; 靶点V波-QRS波提前10-60ms ; 起源多位于RVOT间隔侧; 病理特点: 病灶直径多在5mm-15mm之间; 偶有外膜起源。

15

16

17 Ito et al. JCE 2003;14:1280-6

18 I导联RR’(M型)、avL导联S:RVOT间隔(中段);
I导联rS: RVOT间隔侧(偏前); I导联RR’(M型)、avL导联S:RVOT间隔(中段); I导联R、avL导联R:RVOT游离壁(后 、外侧); II 郑黎晖,姚焰等,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

19 通过病史和动态心电图,了解室速/室早诱发因素和时间分布特点;
如进入导管室后未见室速, 可先iv异丙肾上腺素诱发, 夜间多发者可iv 咪唑安定; RVOT室速可尝试S1S1刺激诱发; 热标测诱发;

20 激动顺序标测: 常规接触式激动顺序标测 等电位标测(ESI array) 起搏标测; 热标测;

21 心动过速标测的基础: 常规标测电极多点比较,寻找最早激动点; Array全心腔同步标测;
RVOT室早/室速靶点电位领先体表QRS 20-60ms,平均34ms

22 一般需≥11/12导联一致; 影响准确性的因素: 适于局灶性起源; 阳极夺获, 大面积心肌夺获, 大面积病灶部分夺获,
周长差异(>80ms), 电流强度, 适于局灶性起源;

23

24 ABL RAO 30

25

26

27 患者在电生理检查中偶发室早/室速,但无重复性,难以进行激动顺序标测;
可根据体表心电图等判定可能的起源点; 以温控方式预放电,上限温度45oC,时间10秒; 如发生与临床室速/室早形态一致的室速或频发室早,可结合局部领先程度进行扩大消融,提高消融温度上限,延长消融时间之后,室早/室速减慢,减少直至消失.

28

29

30 心电图特点: 电生理特点: 多表现为频发PVC,很少为持续VT;
III导联的R波更低 (1.0+/-0.6mV VS 1.7+/0.4mV, P<0.05) aVL导联更常出现R波(60% Vs 9%, P<0.05) V1导联更常为QS型(80% Vs 17%, P<0.001) 电生理特点: 希氏束区域可标测到领先体表QRS 波15~35 ms (平均为 25 ±6.5 ms) 的V波; 起搏标测产生的QRS波与自身VT几乎一致; 8例接受消融,1例复发。 Yamauchi Y,et al. J CE, 2005; 16:1041-8

31 Yamauchi Y,et al. J CE, 2005; 16:1041

32 Yamauchi Y,et al. J CE, 2005; 16:1041

33 25mm/s

34 100mm/s

35 RAO

36 在左室间隔 His旁标测 LAO RAO

37 占特发性VT的4%~16%。目前最大的病例报告为24例。多表现为非持续性VT或频发PVC。 ECG特点:RVOT间隔侧起源; 电生理特点:
II/III/avF振幅较RVOT起源者高(1.89~1.92mV vs 1.49~1.57mV); V2的R/S比率比RVOT起源者大(0.32 vs 0.17); avL/avR的Q波之比>1; 在PA瓣上与瓣下最早激动点相对应处可标测到高尖肺动脉电位(PAP)和低电压远场V波,窦律时激动顺序反转。 J Am Coll Cardiol Mar 15;45(6):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within the pulmonary artery. Sekiguchi Y, Aonuma K, Takahashi A, Yamauchi Y, Hachiya H, Yokoyama Y, Iesaka Y, Isobe M. PA-VT的形态与RVOT相同,在RVOT内领先0-32ms,且在RVOT内有67%可获得good起搏标测图,先在RVOT内放电,但所有患者的QRS波形态转变;继续消融不能终止。 继续在PA内标测,发现距离RVOT消融点的PV内存在高尖电位,窦律时位于QRS末端,VT时激动反转。 PA电位领先QRS 27+/-12ms,70%能很好起搏标测。 消融点距离PA瓣14.2+/-5.8mm.58%患者的PA电位仍存在,42%PA电位消失。 马坚等报道,在左冠状窦内起搏标测时,常需要较高的输出能量才能夺获心室。 Tada H, et al. Heart Rhythm 2008;5: Sekiguchi Y, et al. JACC 2005;45:887-95 Timmermans C, et al. Circulation 2003;108:1960-7

38 Tada H, et al. Heart Rhythm 2008;5:419-26.

39

40 RVOT游离壁起源的室速/室早

41

42

43

44 RAO 30 LAO 30

45 阜外 2009 516 89.3% 陈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 Joshi S, et al. JCE 2005;16:S52-8.
换个表,标出激动顺序时间,起搏标测符合度、成功率。 阜外 % 陈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

46 R波时限指数=B/A R/S振幅指数=C/D V1导联: R波时限指 >40%; R/S振幅指数>30%; R移行在V3之前
Ouyang F ET AL JACC 2002;39:500 R波时限指数=B/A R/S振幅指数=C/D V1导联: R波时限指 >40%; R/S振幅指数>30%; R移行在V3之前

47 LAO 45 LCC His

48 RAO LAO 左冠窦内 起搏标测

49 消融开始

50

51 右冠窦 LA RVOT LV Septum R NC
Circ Arrhythmia Electrphysiol 2008;1:

52 右冠开口起源室速/室早: RVOT标测 RAO LAO 起搏标测

53 右冠窦内标测 RAO LAO

54

55 主动脉窦部前壁起源室早

56

57

58 RAO LAO

59 消融开始

60

61 RAO LAO

62

63

64

65

66

67 罕见; 左后乳头肌起源相对较多; 左前乳头肌起源亦有报道; Yamada T,JCE 2009;20:866-72
临床形态与左后、左前分支起源室速相似; Douppalapudi H, Circ A&E 2008; 1: 23-29

68

69 希蒲系起源的恶性室早

70 消融成功靶点处未见Purkinje电位 Douppalapudi H, Circ A&E 2008; 1: 23-29

71 V1-3 ST段抬高、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 易发多形性VT/VF,可致SCD。 通过消融引发VF的RVOT室早来防止VF:
心肌离子通道基因突变; V1-3 ST段抬高、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 易发多形性VT/VF,可致SCD。 通过消融引发VF的RVOT室早来防止VF: 3例 Haissagurre M, Circulation 2002 1例 Darmon JP, JICE 2004

72 随访24个月,术前频繁VF者消融3月之后未再发。
10例BS,均为男性; 均有晕厥或猝死史; 已植入ICD; 标测证实RVOT均有延迟的除极区; 消融后部分患者心电图正常化; 随访24个月,术前频繁VF者消融3月之后未再发。 Yao Y. Eur Heart J. 2010 Yao Y. JCE 2012 in press

73 右室流出道与左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机制/临床表现/电生理特点等均相似;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多起源于间隔面但亦有游离壁和肺动脉瓣上起源;左侧以其中以左冠窦和AMC处最多发;环绕二尖瓣环周围亦可能成为室速起源; 流出道室速的消融成功率较满意,但取决于起源部位和医生水平; 乳头肌、二尖瓣环等部位亦可发生室早;


Download ppt "国家心脏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姚 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