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四、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些药物的效应与血药浓度间关系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药物名称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些药物的效应与血药浓度间关系 药物名称 血药浓度mg.ml-1 药物效应 水杨酸 50~100 镇痛 > 250 抗风湿 350~400 抗炎 550~850 轻度中毒 800~1100 中度中毒 1250~1400 重度中毒 > 1600 死亡 苯妥英钠 10 ~ 20 抗惊厥、抗心律失常 20 ~ 30 眼球震颤 30 ~ 40 运动失调 > 40 精神失常

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药物名称 血药浓度mg.ml-1 药物效应 茶 碱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药物名称 血药浓度mg.ml-1 药物效应 茶 碱 10 ~ 20 治疗浓度 30 ~ 40 中毒浓度 > 210 致死浓度 丙咪嗪 0.15 ~ 0.25 0.5 ~1.5 > 2 奎尼丁 0.3 ~ 6 10 > 30 地高辛 0.6 ~ 2.0 (ng/ml) 2.1 ~ 9.0 (ng/ml) > 15 (ng/ml)

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医药技术发展 药物品种丰富 临床 严重医疗事故 滥用或不合理用药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医药技术发展 药物品种丰富 滥用或不合理用药 药物治疗指数小 严重医疗事故 药源性疾病 临床 临床药学 患者治疗 合理用药 给药方案

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安全、有效、经济。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安全、有效、经济。 为个体患者设计,最佳给药途径、优良制剂、最适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间隔。 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给药方案必须与临床效果评价和临床监测相结合。 进行给药方案设计和调整, 常常需要对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但是只有在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或血药浓度与药物副作用相关时,进行血药浓度检测才有意义。若血药浓度与临床效果不相关,则可以监测其药效学指标。

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合理用药 ---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的基本要求 C MEC t MTC 合理用药 --- 药物在靶部位达到最佳治疗浓度, 产生最佳治疗作用和最小的副作用。 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示意图

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设计临床给药方案 血药浓度监测(TDM)*****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设计临床给药方案 血药浓度监测(TDM)*****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治疗剂量即表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生理活性很强的药物。 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或药物毒副作用相关:TDM。 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不相关:PD。 治疗窗较宽的药物:药物的半衰期或稳态血药浓度或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等设计给药方案。

1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决定给药方案的因素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决定给药方案的因素 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窗、毒副作用、浓度-反应关系)。 人体对所用药物制剂的反应:药物动力学因素(药物的ADME)。 考虑患者的生理状态(年龄、性别、体重)、临床状态、病理状态(治疗时状态、肝、肾功能异常或心功能疾病)。 给药剂型、给药途径、遗传差异、耐药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病人的顺从性及其它环境(如饮酒或吸烟)等。

1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制定临床给药方案的步骤: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 制定临床给药方案的步骤: ①根据治疗目的要求和药物的性质,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和药物制剂。 ②根据药物治疗指数和半衰期,用药物动力学方法估算血药浓度允许波动的幅度,确定最佳给药间隔。 ③根据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用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适剂量(包括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 ④将以上三步确定的初步给药方案用于患者,观察疗效与反应,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与剂量调整,直到获得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1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第1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之后再按给药周期给予维持剂量,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或冲击量,亦称首剂量,常用 表示 维持剂量:X0

1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一)单室模型特征药物负荷剂量求算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一)单室模型特征药物负荷剂量求算 1.静脉注射给药负荷剂量求算 第1次静脉注射给以负荷剂量 ,经过一个给药周期时的血药浓度等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即最小有效治疗浓度,则

1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当τ= t1/2时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一)单室模型特征药物负荷剂量求算 1.静脉注射给药负荷剂量求算 当τ= t1/2时

1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若τ值较大,ka >>k时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一)单室模型特征药物负荷剂量求算 2.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求算 若τ值较大,ka >>k时

1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二)双室模型静注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二、负荷剂量(首剂量,Loading Dose) (二)双室模型静注 由于α>>β,若τ值较大时,

1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的分类(t1/2 ) 超速处置类药物:t1/2  1 h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的分类(t1/2 ) 超速处置类药物:t1/2  1 h Eg. 青霉素 G (0.7 h), 阿莫西林(1h), 膜岛素(0.1h) 快速处置类药物:t1/2 = 1~4h Eg. 卡那霉素(2.3 h), 庆大霉素(2 h), 链霉素(2.5 h) 中速处置类药物:t1/2 = 4~8 h Eg. 磺胺二甲嘧啶(7 h);美沙酮(7.6 h), 多粘菌素B (4.4 h) 慢或极慢处置类药物:t1/2 > 8h Eg. 地高辛(40.8 h), 洋地黄毒苷(120 h), 多西环素(20 h)。

1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t1/2设计临床给药方案 中速处置类药物 (t1/2=4~8h):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t1/2设计临床给药方案 中速处置类药物 (t1/2=4~8h): 按t1/2给药(t=t1/2), 首次给以负荷剂量 (Eg. 某些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 。 2. t1/2很短的药物: ① 治疗窗较宽, 加大给药剂量, 适当延长给药间隔。 ② 治疗窗较窄, 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3. t1/2较长的药物: 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分剂量给药方案  血药浓度波动性()。

1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t1/2设计临床给药方案

2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t1/2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延长, 药物浓度与给药剂量不呈正比关系。[苯妥英钠、地高辛等] TDM: [安全性、有效性] 肾功能减退患者:t1/2随患者肾功能变化而变动, 根据患者t1/2变化来调整给药方案。

2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生物半衰期的变动 剂量效应: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三、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生物半衰期的变动 剂量效应: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尿液pH:肾小管重吸收(t1/2延长)。 个体差异: 遗传因素、饮水量、食物、机体情况、生活习惯。 年龄:老年人-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胃肠道吸收 ()。 [新生儿、早产儿]。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合并应用, 增加或降低其他药物的代谢或排泄。 生理及疾病因素: 妊娠期妇女,肾功能减损患者,肝功能减损患者。

2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四、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单室模型药物 双室模型药物

2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Eg. 普鲁卡因酰胺胶囊剂, F = 0.85, t1/2 = 3.5 h,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四、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Eg. 普鲁卡因酰胺胶囊剂, F = 0.85, t1/2 = 3.5 h, V = 2.0 L/kg。 (1)  = 4h, X0 = 7.45 mg/kg, 求 Css ; (2) Css = 6 g/mL,  = 4h, 求 X0; (3) X0 = 500mg, W=70kg, Css = 4 g/ml, 求t; (4) X0 = 500mg,  = 4h, 求 X*0 。

2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四、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解: 当 = t1/2:

2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治疗指数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治疗指数 药物治疗指数(TI)系指药物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之比值。 对临床实用药物而言,是指无不良反应的最大血药浓度(即最低中毒浓度,MTC)与产生治疗效应的最小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C)的比值。 TI=

2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一)重复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单室模型 (0≤t≤τ)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一)重复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单室模型 (0≤t≤τ)

2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二)血管外重复给药方案设计 单室模型

2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二)血管外重复给药方案设计 单室模型 简化后得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二)血管外重复给药方案设计 单室模型 简化后得

2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三)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 t1/2短、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三)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 t1/2短、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1.单纯静脉滴注 单室模型 双室模型

3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三)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 2.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同时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五、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三)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 2.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同时给药方案 3.先静脉注射后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4.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3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药物: 给药剂量  稳态血药浓度。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药物: 给药剂量  稳态血药浓度。 药物相互作用  竞争酶或载体系统 Cp及PD  。 临床用药: TI小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药物TDM 给药方案个体化安全性&有效性。 联合用药:若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有时一张处方开出 4~5 种药品, 甚至 5~6 种。

3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达稳态时,给药速率(R)等于米氏消除速率

3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1. 静脉滴注给药 R = k0 2. 重复静脉注射给药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1. 静脉滴注给药 R = k0 2. 重复静脉注射给药 3. 血管外重复给药

3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明确致病病原体的前提下 主要考虑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两因素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明确致病病原体的前提下 主要考虑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两因素 结合抗菌药物的性质、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以及患者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

3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目前通用的指标是体外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它也是判断耐药非常重要的参数。但是MIC (或MBC)仅是从浓度上反映抗菌活性,只能说明药物对相应的病原菌的作用强弱,没有包括时间的因素,不能说明药物杀菌活性的持续时间、杀菌率和能否通过提高浓度来增强杀菌活性,也不能说明抗菌药物是否有抗菌药后效应(PAE)。 抗菌药后效应(PAE) : 系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当抗菌药被清除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3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在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Cmax、AUC0~24 抗菌药物PK/ PD 综合参数: AUC0-t/MIC(AUIC)——血清抑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Cmax/MIC AUC0-t>MIC——药-时曲线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 T>MIC——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3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在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Cmax、AUC0~24 抗菌药物PK/ PD 综合参数: 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相关性模式图

3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根据其PK/PD特征,抗菌药物可分为: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3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根据其PK/PD特征,抗菌药物可分为: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PK/PD参数 相关药物 浓度依赖型 AUC0~24/MIC或Cmax/MIC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酮内酯 时间依赖型 短PAE T>MIC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碳青霉烯类、氨曲南、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长PAE AUC0~24/MIC 阿奇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氟康唑、替考拉林

4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1.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药物浓度愈高,抗菌活性愈强 有较长抗菌药后效应 (PAE) 抗菌效果主要与其血清浓度有关 评价疗效参数:Cmax/MIC和AUC0~24 /MIC(即AUIC), AUC0~24 /MIC在免疫健全患者至少要求>25~30,免疫抑制患者要求>100; Cmax/MIC要求达8~10倍 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应注意保证每日给予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参考半衰期尽可能减少

4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1.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一日一次给药的原因: ①本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杀菌活性和临床疗效与Cmax/MIC和AUC0~24/MIC(即AUIC)密切相关,PK/PD评价参数用Cmax/MIC 。只有将日剂量集中一次使用,才有可能达到较理想的Cmax/MIC ,因此,减少给药次数,加大每次用药剂量有利于提高血药峰浓度,从而增强疗效。 ②氨基糖苷类药物通常对革兰阴性菌产生较长的PAE。利用PAE可在原剂量或适当增加剂量的前提下,适当延长给药间隔;也可在保持给药间隔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用药剂量。但临床使用时,要关闭或尽量缩小“突变选择窗”。

4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1.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一日一次给药的原因: “突变选择窗”: 突变选择窗(MSW) 是以防突变浓度(MPC)为上界、MIC为下界的浓度范围。 防突变浓度(MPC): 指突变的发生频率是10-7~10-8,接种菌量为1010CFU的琼脂上应用稀释法测定药敏,在此数量级细菌与抗生素孵育不出现菌落生长的抗生素浓度。

4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1.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一日一次给药的原因: ③本类药物有首剂效应(FEE) 即细菌首次接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能被迅速杀灭,当未被杀灭的细菌再次或多次接触同种抗生素时,杀菌效果明显降低。 ④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案可降低肾毒性和耳毒性。 但氨基糖苷类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案不宜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骨髓炎、肾功能减退者、大面积烧伤及肺囊性纤维化、新生儿和孕妇等感染患者 。

4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2.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浓度与抗菌活性有关 药物浓度超过MIC4~5倍以上,杀菌活性不增加,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 分为无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和有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

4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2.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1)无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 关键——药物浓度在MIC以上的时间 应用时尽量延长T>MIC 老一代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等 (2)有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主要评价指标——AUC/ MIC 目标——延长药物接触时间,允许药物浓度在相当大时间区间低于MIC 新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类、氟康唑等

4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 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具杀灭作用)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 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药物、环丝氨酸等。

4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第一类与第二类合用常可获得协同作用,这是由于细菌 细 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菌体内作用于靶位。 第三类与第一类药物合用时有导致后者活性减弱的可能,这是由于第三类药物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 第三类与第四类合用常可获得相加作用。 第四类对第一类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影响,合用有时可获得相加作用。 联合用药的给药顺序和间隔时间对抗菌作用也有重要影响。

4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目前PAE与MIC和MBC一起作为联合用药合理性的指标。 判定标准为: 两药联合的PAE值比单用的PAE之和延长>1h为协同 大致相等为相加 与单用PAE较大值相近为无关 比单用较小值还小为拮抗

4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二)缩短选择期或选择性压力的持续时间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二)缩短选择期或选择性压力的持续时间 抗生素药物的选择及其用药方案的制订,不仅要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而且要考虑减少耐药菌株的选择和扩散。 对于具有不同PK/PD特点的抗生素必须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案,以缩短耐药菌株的“选择期” 。 选择期: 体内药物浓度落在细菌耐药范围内所持续的时间。

5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二)缩短选择期或选择性压力的持续时间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二)缩短选择期或选择性压力的持续时间 在抗生素浓度-时间曲线上,低于MIC的曲线下面积即为“选择性压力”。抗菌活性低且半衰期长的抗生素,较活性高而半衰期短(体内清除快)的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大 。

5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防突变浓度(MPC)是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或是抗菌药物的阈值浓度,即耐药菌株突变折点。 突变选择窗(MSW)表示可产生耐药菌株的范围,MSW越宽越可能筛选出耐药菌株,MSW越窄,产生耐药菌株的可能性就越小。 如果药物的浓度仅仅大于MIC,则容易选择耐药菌株。因此,为了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在选择药物时,应选择药物浓度既高于MIC,又高于MPC的药物,这样就可关闭MSW,既能杀灭细菌,又能防止细菌耐药。

5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1.药物动力学的剂量设计方法 (1)首先计算消除速率常数 根据消除速率常数与肌酐清除率的关系式计算消除速率常数。 k = ×Clcr

5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2)计算表观分布容积 当患者没有可引起表观分布容积改变的疾病时,体重正常患者的表观分布容积为0.26L/kg。 若患者的体重超出理想体重30%以上,则用下式计算表观分布容积 V=0.26[IBW+0.4(TBW-IBW)] (13-19) 式中,IBW为理想体重(kg),TBW为实际的总体重(kg) 当患者摄入过量液体或有腹水时,则用下式计算表观分布容积 V=(0.26×DBW)+(TBW-DBW) (13-20) 式中,DBW为患者干体重(kg),TBW为实际的总体重(kg) 还有其它因素会影响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如囊肿性纤维化患者的表观分布容积为0.35kg/L。

5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3)选择合适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及公式 通常用单室模型进行计算,以30min或1h静脉滴注。 当肌酐清除率>30ml/min,用静脉滴注公式计算。 当肌酐清除率≤30ml/min,用静脉注射公式计算峰浓度。

5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4)选择稳态血药浓度 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及感染细菌选择稳态浓度。

5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4)选择稳态血药浓度 常规剂量时: 稳态峰浓度 严重感染——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萘替米星为8~10μg/ml,阿米卡星为25~30μg/ml。 中度感染——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萘替米星为5~7μg/ml,阿米卡星为15~25μg/ml。 敏感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或与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协同应用治疗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萘替米星为3μg/ml~5μg/ml,阿米卡星为12~15μg/ml。 稳态谷浓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萘替米星小于2μg/ml,阿米卡星小于5~7μg/ml。

5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4)选择稳态血药浓度 延长给药间隔的给药方案: 稳态峰浓度:严重感染——20~30μg/ml。 稳态谷浓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萘替米星小于1μg/ml。 (5)计算给药剂量 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按相应的公式计算给药剂量。 (6)必要时,计算负荷剂量

5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2.Hull-Sarubbi列线图法 当患者没有可引起表观分布容积改变的疾病时,则可用简单的列线图处理具有标准表观分布容积的患者 。 当患者的体重超过理想体重30%以上时,应使用调整后的体重(ABW,ABW=IBW+0.4[TBW-IBW])计算。

5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2.Hull-Sarubbi列线图法 表13-2 氨基糖苷类的剂量图 氨基糖苷类 常用负荷剂量(mg/kg) 希望的血药峰浓度(μg/ml)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萘替米星 1.5~2.0 4~10 阿米卡星 卡那霉素 5.0~7.5 15~30

6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所需维持剂量相当于负荷剂量的百分比 由所选择的给药间隔时间确定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所需维持剂量相当于负荷剂量的百分比 由所选择的给药间隔时间确定 Clcr(ml/min) 估算的消除半衰期(h) 8h(%) 12h(%) 24h(%) >90 2~3 90 3.1 84 80 3.4 91 70 3.9 76 88 60 4.5 71 50 5.3 65 79 40 6.5 57 72 92 30 8.4 48 63 86 25 9.9 43 81 20 11.9 37 75 17 13.6 33 46 15 15.1 31 42 67 12 17.9 27 61 10* 20.4 24 34 56 7* 25.9 19 28 47 5* 31.5 16 23 41 2* 46.8 11 0* 69.3 8 21

6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2.Hull-Sarubbi列线图法 (1)首先计算患者肌酐清除率 男性 女性 (2)选择期望的稳态血药浓度 (3)据表13-2选择负荷剂量 (4)确定估算的消除半衰期、维持剂量、给药间隔时间

6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3.Harford列线图法(适用于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案) 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案为: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萘替米星为4mg/kg~7 mg/kg,阿米卡星为11mg/kg~20 mg/kg。 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的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案可应用Harford列线图法,剂量为7mg/kg(见表13-4)。

6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3.Harford列线图法(适用于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案) 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案为: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萘替米星为4mg/kg~7 mg/kg,阿米卡星为11mg/kg~20 mg/kg。 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的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案可应用Harford列线图法,剂量为7mg/kg(见表13-4)。

6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表13-4 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 氨基糖苷类的Harford列线图 q48h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q24h q36h q48h 表13-4 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 氨基糖苷类的Harford列线图 计算的Clcr(ml/min) 初始给药间隔时间 ≥60 q24h 40~59 q36h 20~39 q48h <20 监测系列药物浓度,当<1μg/ml时给予下一个剂量

6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3.Harford列线图法(适用于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案) (1)首先按表中初始给药间隔时间给予7mg/kg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 (2)获得给药后6~14h的一定时间的血药浓度(第一个剂量的数据最佳)。 (3)根据列线图区域改变给药间隔时间,高于q48h的区域,则监测系列药物浓度,当<1μg/ml时给予下一个剂量。

6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七、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三)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氨基糖苷类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3.Harford列线图法(适用于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给药方案) ①首先计算患者肌酐清除率 男性 女性 ②根据表13-4计算初始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 ③应用血药浓度监测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6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设计给药方案 Wagner法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设计给药方案 Wagner法 Giusti-Hayton法 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6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设计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设计给药方案 肌酐清除率(Clcr)——反映肾功能 成年男性Clcr 肾功能正常——100~120ml/min 肾功能轻度减退——50~80 ml/min 肾功能中度减退——10~50 ml/min 严重减退——Clcr <10 ml/min

6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设计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体内总清除率(Cl) 假如Clnr与肾功能无关,Clr与Clcr成正比 肾功能减退患者: 药物总清除率Cl(r) 药物消除速度常数k(r)

7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设计给药方案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度常数设计给药方案 若F和V与肾功能减退程度无关 若τ不变,则肾病患者给药剂量为 若X0不变,则肾病患者给药周期为

7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二)Wagner法 k:消除速度常数 a:非肾消除速度常数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二)Wagner法 k:消除速度常数 a:非肾消除速度常数 b:比例常数 Clcr:肌酐清除率

7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三)Giusti-Hayton法 若已知原形药物的肾排泄分数,可用此法进行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 假设 Giusti-Hayton因子

7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1. Ritschel一点法 试验剂量X0试—消除相(tx,Cx)(一点)、血清肌酐浓度Cs (mg%) 1)换算出患者的Clcr →换算出患者的k(r) 2)患者的Cx和k(r) →该试验剂量的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3)按比例增大或减小剂量达到治疗所需的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Ritschel一点法的应用条件: 患者的V和k中,只有一个参数发生变化,另一个参数不变或变化很小

7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1. Ritschel一点法 多剂量口服给药达稳态 单剂量口服给药 当t充分大时

7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1. Ritschel一点法 (1)男性患者: (2)女性患者: (3)以Clcr求算k(r) 为: S:男性患者为0,女性患者为12 F:原形药物从尿中排出的分数 Clcr:正常人肌酐清除率,等于120ml/min Clcr(r):由 Cs计算得到的肌酐清除率

7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1. Ritschel一点法 由下式计算该患者的调整剂量

7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2. 重复一点法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四)Ritschel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 2. 重复一点法 第一个X0,试,消除相(t1,C1)(一点) 第二个X0,试,相隔相同时间 ( t2 ,C2)(一点) τ——给药间隔,两次取血时间之差 患者消除速度常数k(r)为 关系:

7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肝功能改变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1.肝功能改变对药动学的影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二、肝功能改变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1.肝功能改变对药动学的影响 代谢——药物代谢酶P450的活性将受影响 分布——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药物增加,药物向组织中分布,作用增强 吸收——肝硬化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 对药物半衰期的影响 肝硬化——大多数药物半衰期延长,少数药物不变 急性病毒性肝炎——大多数药物半衰期不变 少数药物的半衰期缩短 不同肝病,同一药物的半衰期受影响有差异

7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肝功能改变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2.肝功能改变患者的剂量调整 基于肝病患者残存的肝功能进行剂量调节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二、肝功能改变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2.肝功能改变患者的剂量调整 基于肝病患者残存的肝功能进行剂量调节 假设: 所有代谢过程都发生在肝脏 所有原形药物均由尿液排泄 代谢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蛋白结合率低或没有特定的结合

8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肝功能改变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2.肝功能改变患者的剂量调整 患者残余的肝脏功能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二、肝功能改变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2.肝功能改变患者的剂量调整 患者残余的肝脏功能 fe——原形被排泄的部分

8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治疗药物监测(TDM):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治疗药物监测(TDM): 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检测,探讨临床用药过程中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8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治疗药物监测目的: 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治疗药物监测目的: 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提供依据 患者是否按医嘱用药提供依据

8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血药浓度分析技术 临床药理学 TDM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8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给药方案个体化程序图示 选择药物及给药途径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一、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给药方案个体化程序图示 选择药物及给药途径 确定给药方案 给药 观察疗效 测定血药浓度 数据处理,求出药动学参数。必要时,根据新的参数重新确定给药方案。 明确诊断

8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仅下列情况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仅下列情况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3.肝、肾、心及胃肠功能损害 4.合并用药 5.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

8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2.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2.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 3.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4.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 5.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

8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三、儿童的药物动力学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三、儿童的药物动力学

8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一)年龄增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一)年龄增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胃酸缺乏及pH 升高——影响药物解离度、脂溶度 2.胃排空速度——老年人胃排空速度减慢,Ka 和Cmax下降,吸收半衰期和tmax 延长 3.胃、肠活动程度和吸收面积——老年人的胃、肠运动较少,同时伴有胆汁和肠道消化酶减少,胃、肠道吸收面积和吸收细胞减少 4.胃肠及肝血流——老年人胃肠道及肝血流减少

8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二)年龄增加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二)年龄增加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1.机体成分——老年人体内水分下降,脂肪组织增加,导致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而水溶性药物则相反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老年人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游离浓度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增加,作用增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3.年龄与药物的分布容积——老年人体液总量减少

9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三)年龄增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三)年龄增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年龄增加,功能性肝细胞数量减少,肝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肝重量减轻,肝血流量减少——药物半衰期较长

9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四)年龄增加对药物肾排泄的影响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一、老年人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四)年龄增加对药物肾排泄的影响 年龄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功能和重吸收功能降低——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

9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一)母体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一)母体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1.药物的吸收——胃排空延长,肠蠕动下降,胃酸分泌减少,影响吸收。 2.药物的分布——血容量增加,药物峰浓度下降,消除加快,稳态浓度降低。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蛋白结合位点被内源性皮质激素和胎盘激素占据,血浆蛋白结合降低,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93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一)母体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4.药物的代谢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一)母体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4.药物的代谢 (1)肝脏药物代谢——一些药物(如苯妥英钠)的代谢加快,其他药物(如茶碱和咖啡因)代谢降低。 (2)胎儿-胎盘药物代谢——胎盘和胎儿均能代谢药物,胎儿循环(脐静脉)直接到达心脏和脑,药物在胎儿体内代谢较慢,疗效增加,作用时间延长。 5.药物的排泄——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排泄加快。妊娠晚期,仰卧位时肾血流量减少,药物作用延长。妊娠高血压使药物排泄减慢减少。

94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二)胎盘 1.胎盘的药物转运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二)胎盘 1.胎盘的药物转运 药物通过胎盘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在母体的药动学以及胎盘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转运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饮作用、经膜孔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 2.胎盘的药动学 (1)分布——随妊娠时间增加,脐血流量增加,药物在胎盘内的分布量增加,同时也使药物在胎儿与母体之间扩散时间延长。 (2)代谢——胎盘可代谢某些药物

95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三)胎儿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三)胎儿 1.吸收——经胎盘转运,一些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羊水中蛋白含量很低,致使药物多呈游离型。另外:羊水肠道循环

96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三)胎儿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三)胎儿 2.药物的分布——从胎儿发育开始到妊娠终止,胎儿体液比例量下降,脂肪比例增加。药物分布改变。 胎儿血循环中蛋白质含量较低,将增加游离型药物进入组织的量。 胎儿的肝脏、脑相对较大,血流多,肝内药物分布增高。 胎儿的血脑屏障功能较差,导致药物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9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三)胎儿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三)胎儿 3.药物的代谢 ——胎儿肝脏代谢能力较弱。对一些药物(如水杨酸盐和巴比妥等)的解毒能力差,易达到中毒浓度。 4.药物的排泄 胎儿体内药物的排出要通过母体。药物代谢后极性大,不易通过胎盘转运到母体中,代谢物易在胎儿体内积蓄。 胎儿的肾小球滤过率低,肾脏排泄药物功能差,更易引起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蓄积。

9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一)小儿药动学特点 1.药物的吸收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一)小儿药动学特点 1.药物的吸收 (1)口服给药——新生儿及婴幼儿胃酸分泌较少 (2)胃肠道外给药 新生儿及婴幼儿皮肤黏膜薄,体表面积较大,药物较易经皮肤吸收。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吸收不良,不适宜皮下注射给药。婴幼儿静脉给药为首选途径。

99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一)小儿药动学特点 2.药物的分布 (1)机体组成的变化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一)小儿药动学特点 2.药物的分布 (1)机体组成的变化 新生儿及婴幼儿体液含量大,脂肪含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峰浓度降低,消除变慢,作用时间延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降低,血药浓度升高。 (2)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较少,亲和力低,血pH较低,血浆中存在竞争抑制物,药物分布容积增加,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3)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全

10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一)小儿药动学特点 3.药物的代谢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一)小儿药动学特点 3.药物的代谢 新生儿的药物代谢功能较低,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的酶活性低。主要通过生物转化消除的药物代谢率低,半衰期延长,可能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另一方面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使药物代谢加速。 应综合考虑分析

10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二)哺乳妇女用药 乳汁比血液稍偏酸性,会使乳汁中弱碱性药物的浓度高于血液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二)哺乳妇女用药 乳汁比血液稍偏酸性,会使乳汁中弱碱性药物的浓度高于血液

102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适用于成人、各年龄小儿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Augsberger公式: Gostell公式: 给药剂量计算: 按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首先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计算出药物的各种药物动力学参数, 用药时再根据这些参数计算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第二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