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返回目录

2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3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经 脉 所 通, 主 治 及 1.远治作用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腧穴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肺经脉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脉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脉 心病 手阳明大肠经脉 前头、鼻、口、齿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脉 侧头、胁肋病 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脉 后头、肩胛病 足太阴脾经脉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脉 肝病 足少阴肾经脉 肾病、肺病、咽喉病 足阳明胃经脉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脉 侧头、耳病、胁肋病 眼病 足太阳膀胱经脉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1.远治作用 通,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4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太冲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5 2.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百会穴→头痛 中脘穴→胃痛 肾俞穴→腰痛 阿是穴→以痛为输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6 四.特定穴的意义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 口面合谷收。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四.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 郄穴、俞穴、募穴, 下合穴、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 口面合谷收。 足三里→腹痛、腹泻、胃、肠疾病。 委中→ 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 列缺→ 项痛、落枕、颈项部疾病。 合谷→ 牙痛、口病、面部疾病。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7 1、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井”; 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称“荥” 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 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中流过,故称“经”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8 《十二经五俞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程。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十二经五俞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程。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9 2、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3、  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0 4、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如肺经郄穴——孔最。 5、俞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如“肾俞”穴。 6、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如肝的募穴——期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1 8、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经下合于足阳经的腧穴。 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故又称“手三阳下合腧”。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7、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部。 8、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经下合于足阳经的腧穴。 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故又称“手三阳下合腧”。 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腧 筋会——阳陵泉 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悬钟)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2 9、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的上下。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9、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的上下。 如“列缺”穴。 10.交会穴——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治疗与交会经有关的病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3 五.腧穴的定位法 1.解剖标志取穴法 例如: 两眉之间——印堂 两乳之间——膻中 2.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五.腧穴的定位法 1.解剖标志取穴法 例如: 两眉之间——印堂 两乳之间——膻中 胸腹部 天突→歧骨(胸剑联合):9寸 歧骨→脐中:8寸 脐中→横骨上廉:5寸 两乳头之间:8寸 腋以下→季肋(11肋端):12寸 季肋以下→髀枢(大转子):9寸 2.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4 上肢部 下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寸 肘横纹→腕横纹:12寸 横骨上廉→内辅骨上廉:18寸 内辅骨下廉→内踝尖:13寸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寸 肘横纹→腕横纹:12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内辅骨上廉:18寸 内辅骨下廉→内踝尖:13寸   髀枢→膝中:19寸   膝中→外踝尖:16寸   外踝尖→足底:3寸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5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规定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法。 骨度分寸示意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6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病人自身手指为度来取穴的方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7 第二节 腧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简便取穴法。 例如: 两手虎口交叉——列缺 垂手中指端——风市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Download ppt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