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觀光遊憩資源之基本概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觀光遊憩資源之基本概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觀光遊憩資源之基本概念

2 觀光遊憩之概念與構成要素 休閒、遊憩、觀光及運動間的關係 運動 休閒 遊憩 觀光

3 遊憩完全包含於休閒中,休閒之範疇最大且涵蓋部份運動與觀光的範疇。
名詞解釋與差異性分析(表1-1) 。

4 觀光與遊憩之差異 觀光是遠離原居住地,而遊憩則是在當地社區或區域從事活動。 觀光活動時間較遊憩為長。 觀光是一種特殊型態的遊憩。
觀光是一種動態的遊憩。 觀光是遠離居住地,在目的地從事遊憩活動。

5 觀光與遊憩之差異 綜言之,遊憩的範圍小於觀光。

6 觀光遊憩之構成要素 人:人為觀光遊憩之主體。
空間:足以吸引觀光遊憩活動之觀光遊憩資源;觀光資源有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遊憩資源則有如海水浴場之 類以人工興建之設施。

7 觀光遊憩之構成要素 時間:係指為觀光客停留於目的地所消耗 之時間。可歸納為三類: 1.公餘時間 2.週末時間 3.度假休閒

8 觀光遊憩活動之內涵 流動型----以「觀賞、學習」為主體;多為短暫停留,活動範圍小,其資源較具獨特性。例如觀賞歷史文物古蹟、研究海洋生態、照相攝影、繪畫寫生、音樂觀賞、戲劇觀賞。 少遊憩設備(施)

9 觀光遊憩活動之內涵 目的型----以「遊賞」為主體。主要以實際操作或體驗活動為主。故遊憩性資源(設施)較多。如泛舟、海水浴、主體樂園遊樂設施。

10 觀光遊憩活動之內涵 停留型-----以「遊賞、休息、住宿及生活」為主體。「生活」資源性的需求。

11 資源之觀念與特性 環境本身或其部分,能滿足人類需求者,方可稱之為資源。故資源為主觀的、相對的、功能的,而非靜態的;其乃依「人類的需求」而變大或變小。

12 資源之觀念與特性 資源的特性 1.本自中立:人類對環境評價的一種表達方式。 2.依需伴生:滿足人類需求。
3.自性自立:具不可再生、相對稀少、不可移動及不可復原等特性。

13 資源之分類體系 有形自然資源 有形人為資源 無形自然資源 無形人為資源 水域、河流、湖泊、陸地自然景物、日出、夕陽。 植物種類、型態、色澤。
風、雲、雨、雪、霧。 人造遊樂設施 農業、園藝、畜牧業 無形自然資源 無形人為資源 氣象、氣溫、溼度 光、香、聲、味 文化、宗教

14 觀光遊憩資源之定義 所謂「觀光遊憩資源」,乃是環境中凡能滿足觀光遊憩需求之資源者稱之。包含自然、人文。

15 觀光遊憩資源之特性 從經濟層面: 1.不可再生 2.相對稀少
3.價值不確定-----觀光資源的價值是隨著人類的認知尺度、審美需要、發現遲早、開發能力、宣傳與促銷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16 觀光遊憩資源之特性 從空間層面探討 1.地域差異的特性 2.多樣組合的特性 3.不可移動的特性

17 觀光遊憩資源之特性 從時間層面探討 1.季節變化的特性 2.時代變異的特性

18 觀光遊憩資源之類型

19 觀光遊憩資源之分類 國外之分類系統 1.ORRRC: 高密度遊憩區、一般戶外遊憩區、自然環境區、特殊自然區、原始地區、歷史及文化遺址。

20 觀光遊憩資源之分類 自然資源、人文資源。 3.Goeldner等人之分類: 文化觀光據點、自然觀光據點、活動事件、遊憩、遊樂據點。
2.日本洛克計畫研究所之分類系統: 自然資源、人文資源。 3.Goeldner等人之分類: 文化觀光據點、自然觀光據點、活動事件、遊憩、遊樂據點。

21 觀光遊憩資源之分類 台灣之分類系統 大(小)型森林遊樂區、登山道路、東西橫貫步道、原生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學術研究林。
1.林務局之分類系統: 大(小)型森林遊樂區、登山道路、東西橫貫步道、原生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學術研究林。

22 觀光遊憩資源之分類 本書之分類: 「自然」與「人文」觀光資源兩大類。

23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氣候觀光遊憩資源 氣象:大氣之物理現象;如雲海、風雪、雷電、極光。
氣候:大氣環流之影響,對某一地區之天氣特徵,如均溫、雨季、寒帶、熱帶。

24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氣象觀光遊憩資源 冰雪 雲霧 日出與日落 海市蜃樓 煙雨景觀
極光

25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氣候觀光遊憩資源 避暑型氣候資源:高原避暑型、海濱型、 避寒型氣候資源:冬季北半球至南半球 天象氣候型---北 極圈的永晝
高緯度型。 避寒型氣候資源:冬季北半球至南半球 陽光充足型 天象氣候型---北 極圈的永晝

26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地質觀光遊憩資源 1.地質構造觀光資源:主要是受地球內營力作用所致,常會形成山地、高原、斷層,而此種地質構造常成為觀光資源;如美國的大狹谷。

27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2.岩礦觀光資源:由地質作用所形成,其由礦物組成,可分為岩石觀賞與礦物觀賞二部份。如石灰岩地穴(鐘乳石洞)之喀斯特地形。

28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3.火山遺蹟觀光資源:火山噴發所形成之觀光景點。如日本富士山(休火山) 、Vesuvius火山掩沒龐貝城、呂宋島的Legazpi火山是世界現存最完整的活火山。

29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4.地震遺蹟觀光資源:地震所造成之「破壞性景觀」,可成為觀光資源。如台灣的921地震,日本神戶地震,就由地震博物館說明地殼構造及地震遺蹟景象。

30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5.海岸地質作用觀光資源:由於海岸的沉降與隆起,形成各式各樣的古海岸遺跡。海浪侵蝕與風化作用,造就具觀賞性之觀光資源;如野柳、台灣東部海岸線、墾丁佳樂水等。

31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6.人類史前文化地質遺址: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當時生活的群聚生活遺址與遺蹟,除對考古、歷史有相當貢獻外,亦具觀光吸引力。

32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地貌觀光遊憩資源 1.自然構造地形觀光遊憩資源;如 盆地:特殊地形造就特殊觀光資源。 平原:政治、經濟匯集地,觀光事業最
發達的地方。 高原:常為宗教的起源地。 山地:風景區與遊覽勝地。

33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2.冰河地形觀光遊憩資源 冰河因移動,造成如高地、冰斗、冰谷及峽灣等各種地形,形成自然觀光資源。如挪威北部峽灣地形、阿拉斯加、瑞士少女峰。

34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3.風成地形觀光資源 吹蝕地形景觀:乾燥地區之地面或沙丘地帶,暴風將重量較輕之沙礫吹走,原地形成「風蝕窪地」。

35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風積地形景觀:分為「沙丘」與「黃土」兩種。 沙漠地形景觀:分為「沙質」與「石質」沙漠。

36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4.溶蝕地形觀光資源:溶蝕地形是地表石灰岩層,受到水的溶解作用及機械搬運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觀。統稱為喀斯特地形。

37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水文觀光遊憩資源 1.海洋觀光遊憩資源:海灘觀光資 源與海岸觀光資源。

38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1).湍流險灘景觀 (2).瀑布景觀 (3).峽谷型河流景觀 (4).寬廣河流景觀 (5).人工河道景觀
2.河川觀光資源 (1).湍流險灘景觀 (2).瀑布景觀 (3).峽谷型河流景觀 (4).寬廣河流景觀 (5).人工河道景觀

39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3.湖泊觀光遊憩資源:地表窪地積水成湖,可成為觀光遊憩資源。 4.地下水觀光遊憩資源:泉水與溫泉。

40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動物與觀光資源: 動物資源具有娛樂、觀賞、狩獵、垂釣、科學考察、維持生態平衡等觀光旅遊功能。包括四大類。

41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1.特殊動物群落觀光資源: 賞鯨豚、騎大象、看企鵝、黑面琵鷺。

42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2.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單一動物群落:臥龍大熊貓保護區 多動物群落:肯亞察佛國家公園。

43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3.動物園:分為主題是動物園與綜合性動物園二種。
動物園的功能除觀賞外,科學研究及保護繁殖是重要功能,尤其瀕臨絕種之保育類動物。

44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4.休閒農牧業:結合動物養殖與觀光休閒。 紐西蘭綿羊牧場。 臺灣飛牛牧場。

45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植物觀光遊憩資源: 植物構成之觀光景點:森林遊樂區、植物自然保護區、植物園。

46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森林遊樂區: 森林以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具有森林浴的特殊醫療功能。 森林環境之植物生態,有寓教於樂之功能。

47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植物自然保護區: 國家或地區特有之原生植物保護,兼具研究與觀光價值。如福山植物園。

48 生態觀光遊憩資源 植物園 植物園係以種植與蒐集各地植物為主,具知性、教育與學術研究之價值。

49 人文觀光遊憩資源 歷史文化觀光遊憩資源: 1.人類文化遺址 2.廟壇與陵寢 3.古城帝都 4.名人遺跡 5.碑坊雕像

50 人文觀光遊憩資源 傳統文化觀光遊憩資源: 不同人種之獨特生活方式與習俗風情,利用其居住形式、信仰、婚姻、飲食、傳統節日活動、藝術品、音樂、舞蹈來吸引觀光客前來。

51 宗教觀光遊憩資源 山地位置 窟洞位置 臨水位置:麥加、恆河

52 娛樂觀光遊憩資源 運動設施 主題遊樂園 各型俱樂部:乃因應遊客對觀光遊憩產品高品質的需求而產生。如Club Med。

53 聚落觀光遊憩資源 防禦性城寨聚落 丘陵地區聚落 平原聚落 谷口與山口聚落 宗教聚落 礦業聚落 河口聚落

54 聚落觀光遊憩資源 岩岸聚落 綠洲聚落

55 交通運輸觀光遊憩資源 陸路交通運輸: 1.鐵路 2.公路:汽車旅遊、休閒與露營車旅遊、巴士旅遊、自行車旅遊、騎乘動物與觀光。

56 交通運輸觀光遊憩資源 水路交通運輸觀光: 1.豪華郵輪 2.破冰船 3.渡輪 4.遊艇 5.橡皮筏

57 交通運輸觀光遊憩資源 航空交通運輸: 1.大型航空器 2.小型航空器

58 現代化都市觀光遊憩資源 機能性空間 城市居民之活動表現的特有景觀。 1.宗教生活 2.教育文化設施 3.交通設施 4.公共建築物
5.經濟生活

59 現代化都市觀光遊憩資源 都市空間景觀 每一個都市接因建造年代與社會背景不同而有不同之時代感覺與空間感覺。生活型態的展示與體驗是另一種城市旅遊的樂趣。

60 世界遺產概論

61 世界遺產主要組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設之「世界遺產委員會」。

62 世界遺產之緣起 尼羅河水壩興建計畫。 戰爭、災害、工業發展的破壞。 「保護世界文化暨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 的制定。
迄2006年為止,共有183個國家締約。

63 世界遺產之定義 具有「普世價值」與「無可取代」之遺跡、建築物群、紀念物、以及自然環境。
上述之標的,由世界遺產公約締結國推薦,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即可登錄為世界遺產。

64 世界遺產之登錄流程 資料匯集 外聘專家審查 實地調查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世界遺產執行小組評鑑 最終推薦

65 世界遺產之分類 文化遺產:凡是與人類文化相關之事務,均可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包括紀念物、建築群與場所、遺址。
文化遺產之登錄標準有6項(p178)。 至2006年為止,共644件世界文化遺產。

66 世界遺產之分類 自然遺產: 1.由非生物、生物之生成物或生成物群形成自然面貌,且在欣賞上具普世價值之自然地域。
2.地質學或地形學特殊景觀、瀕臨威脅之動植物生存棲地、及原生植被等。 3.天然名勝之自然區域。

67 世界自然遺產 實例如化石遺址、生物圈保護區、熱帶雨林、生物地理區。 自然遺產認定標準有4項(p178-179) 。
至2006年為止,共164件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

68 世界遺產之分類 複合遺產: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登錄標準。 至2006年共24件登錄為世界複合遺產。 以中國而言有黃山、泰山、娥眉山、武夷山等。

69 世界遺產之分類 口述與人類無形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登錄失傳之語言、戲曲、特殊文化空間、宗教祭祀。
至2005年為止共90項口述與人類無形遺產。中國崑曲即為其中之一。

70 世界遺產之分類 世界記憶遺產:對象是世界上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紀錄進行搶救與保護。
至2007年為止,共計158項文化檔案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如中國之『樣式雷建築圖檔案』。

71 相關組織 世界遺產委員會 世界遺產中心 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 國際古蹟遺址委員會 國際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研究中心

72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效益與衝擊 讓人類共有的資產得到全世界關注與保護。 專業的技術支援。 資金援助。 觀光旅遊的發展。 負面的環境衝擊。

73 台灣具潛力之世界遺產 棲蘭山、太魯閣國家公園、卑南遺址、淡水紅毛城、金瓜石、大屯火山群、舊山線鐵道、阿里山森林鐵道、蘭嶼、金門、澎湖玄武岩、玉山國家公園。

74 國家公園

75 國家公園之構想 George Catlin認為:「政府強烈介入」保護原始而獨特之自然景觀,人們將可以永遠欣賞到。一個保存自然景觀之自然公園的構想開始萌芽。

76 國家公園之觀念 「國際自然資源暨自然保育聯盟」(IUCN) ,提出國家公園三個特徵:
1.區域內生態系統尚未由人的開墾、開採與擴展而遭到根本性的改變,區域內的動植物種、景觀和環境具有特殊的科學、教育與娛樂意義,或區域內含有一片廣闊而優美的自然景觀。

77 國家公園之觀念 2.政府權力機關已採取措施以阻止或儘可能消除在該區域內的開墾、開採與擴展,並使其生態、自然景觀的美學特徵得到充分展示。
3.在一定條件下,允許以精神、教育、文化與娛樂為目的的參觀旅遊。

78 國家公園的發展歷程 1854年:「自然與土地宣言」。 1864年:Yosemite為加州州立公園 1872年:黃石國家公園成立

79 國家公園選定標準 根據「世界各國國家公園及同等保護區名冊」,認定國家公園的標準有四項(p34) 。

80 國家公園之功能 提供保護性的環境 保存遺傳物質 提供遊憩及地方經濟繁榮 促進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

81 國家公園之趨勢與前景 生物圈保護區概念 參與式經營方式 生態網路及廊道的規劃

82 生物圈保護區概念 UNESCO與MAB於1974年提出「生物圈保護區」概念。 1976年正式成立
將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過渡區」。

83 參與式經營方式 聯合國1992年之「生物多樣性公約」。 將當地居民內入保護區之範圍內,與保護區合為一體。
強調與社經人文連結的參與式經營模式。

84 生態網路及廊道的規劃 放棄「島嶼式」,強調網絡式保護區規劃。

85 觀光遊憩資源系統規劃原理

86 觀光遊憩資源系統 系統之概念:在特定時間下,具有特定目的之若干具相關性要素所組成之集合體。系統若呈現層級性,則又可稱為整體系統與衍生系統(子系統) 。

87 觀光遊憩資源系統規劃架構 觀光遊憩活動市場需求面 投資經理面 政府體制面 觀光遊憩資源供給面 計畫研擬面 計畫實施面

88 觀光遊憩資源系統規劃架構 遊客透過政府機制面與投資經理面,提供與管理觀光遊憩資源外,亦要提供教育引導、行銷資訊、交通運輸、其他商業設施等。

89 觀光遊憩資源系統規劃架構 使用者需求面:獲得多樣性遊憩體驗,提升生活品質。 政府機制面:增進土地利用價值,提供多樣化觀光遊憩功能。
投資經理面:創造活動之需求,增加企業體利潤。 資源供給面:永續保存、利用觀光資源。

90 資源供給面與市場需求面 需要「計畫研擬面」與「計畫實施面」來整合與連接 「計畫研擬面」:觀光遊憩資源之調查、評鑑、分派、規劃等。
「計畫實施面」:建設與經營管理。

91 觀光遊憩資源系統衍生規劃架構 圖3-4(p78)

92 案例:茂管處牛相鬥遊憩據點開發規劃案

93 案例:茂管處牛相鬥遊憩據點開發規劃案 牛相鬥位於六龜與桃園區交接處,南橫重要通道,兩邊高山峭壁,中間平坦。 鉅鹿吊橋為主要道路與觀光景點。

94 規劃內容 基地環境資源調查 自然與社會環境概況 文史調查及耆老訪談 步道、吊橋及路權 道路、登山步道及自行車路線 吊橋與路權

95 規劃內容 公有設施基地範圍劃定 開發相關法規檢討 評估闢建該遊憩處所應具備之基本設施 鉅鹿吊橋原址重建 土地變更 國土復育條例檢討
環境影響評估 水利用地的規範

96 規劃內容 結合牛相鬥景點套裝行程 市場供給現況分析 市場需求現況分析 產業發展分析定位 套裝行程規劃 結論與建議

97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程序之構成 觀光遊憩資源程序性規劃方法:以「資源導向」之遊憩發展,並於資源永續利用前提下,整體分派與引入遊憩設施與服務。以下介紹三種規劃程序法 1.可接受改變限度規劃法(LAC) 2.動態經營規劃法 3.遊憩機會序列(ROS)

98 可接受改變限度規劃法 規劃理念 1.強調地區課題關鍵之掌握,以及對環境體驗、實體環境形塑與經營管理三者之整合。
2.「位於何處?範圍多大?何種改變(程度)為適當且可接受?」,採用指標加以測定,以鑑別可接受之改變限度。

99 可接受改變限度規劃法 主要組成: 1.需特別重視地區與中心課題之鑑別 2.環境指標或最大改變限度之界定 3.預期情境之發展方案與管理措施訂定
4.方案執行及監測系統之建立

100 可接受改變限度規劃法 操作程序(步驟) 1.鑑別出特別須重視及考慮之地區與議題。 2.界定及描述「遊憩機會類別」
3.選擇資源及社會狀態之指標 4.全面調查資源及社會狀況 5.對各種資源及社會之指標訂出可接受之標準

101 6.訂出各種遊憩類別分派之替選方案 7.鑑別各替選方案(遊憩利用方案)之經營管理方式 8.評估並挑選一最佳方案,並擬定實施計畫 9.付諸實施,並持續監視資源及社會狀況。

102 可接受改變限度規劃法 此程序考量自然資源之永續使用下,擴展觀光遊憩經營管理所有可能面臨之課題與管理對策,以連貫規劃與經營管理,使計畫與執行密切配合。

103 動態經營規劃法 係以遊憩經營管理者為主要使用對象,在方法論上,以遊客先定位,而在實施程序之最後階段,仍需評估遊客、資源環境、經營管理、設施等四大因素之變化加以追蹤評估。

104 動態經營規劃法 DMP之參與者:「經營管理者」、「規劃師、設計師、遊憩研究者」、「遊憩活動專家與參與者」等三類。

105 動態經營規劃法 辦理階段 工作重點 主要參與人員 研究 1.發掘課題、2.可行性研究、3.市場分析與行銷定位。 規劃、設計
由「經營管理者」、「規劃師、設計師、遊憩研究者」、「遊憩活動專家與參與者」等參與。 規劃、設計 1.遊憩區之實質環境規劃、2.遊憩設施之細部設計、3.其他經營管理籌備工作。 規劃師 經營管理 1.設施興建、2.管理辦法、3.日常維修、巡視。 經營者

106 動態經營規劃法 辦理階段 工作重點 主要參與人員 追蹤評估 對市場遊客 營運週期 資源環境 管理措施成效等各項追蹤考核 經營者及遊憩研究者

107 遊憩機會序列 在一處所偏好之環境中,真正選擇一項所偏好之遊憩活動以予參與,用以獲得其所需之滿意經驗。
通常遊客與經營管理者雙方對於遊憩機會,可以三個部分組成:活動、環境與體驗。

108 遊憩機會序列 觀光遊憩機會序列 觀光遊憩活動 環境 觀光遊憩體驗 觀光遊憩資訊輸入土地資源管理規劃中 經營管理方針 計畫規劃

109 遊憩機會序列類型 參閱p103

110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流程 工作準備階段 期初座談會 現況調查與資料蒐集評估階段 發展課題與目標研擬階段 整體發展構想研擬階段 期中簡報
實質建設計畫研擬階段

111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流程 環境影響說明階段 執行計畫研擬階段 期末報告 規劃成果編製階段

112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之資訊系統

113 第一節資訊系統之範疇 資訊系統之關鍵層面 2.觀光遊憩資源供給面之資訊內容 3.政府機制面之資訊內容 4.投資經理面之資訊內容
1.觀光遊憩活動市場需求面之資訊內容 2.觀光遊憩資源供給面之資訊內容 3.政府機制面之資訊內容 4.投資經理面之資訊內容

114 1.觀光遊憩活動市場需求面之資訊內容 此工作涉及該規劃案所在地之地區旅遊市場之發展趨向與潛力,用以瞭解未來使用本觀光遊憩區可能之需求客層,資訊收集與分析之層面包含了研究地區之社經背景、地區旅遊人次、地區旅遊人數之分布情況、遊憩活動的種類、遊憩活動的型態等.

115 2.觀光遊憩資源供給面之資訊內容 包含了區位環境背景、自然環境背景與社經環境背景,其中社經環境背景又含括了土地使用、交通運輸、公共設施及公用設備等因子.

116 3.政府機制面之資訊內容 本層面可透過政府機關之角色定位、政策與計畫之指導及相關法令三個層面以分派、管制、監督、輔導或輔助規劃案之進行.

117 4.投資經理面的資訊內容 其中參與投資的對象,應探討其投資開發事業體之定位,其經營目標、開發意向,參與投資對象彼此間之合作關係,資金來源及籌措方式.

118 資訊系統之空間層次 國際層級,資訊首重如下: 1.國際間之交通運輸服務、交通流動及交通可及性。 2.遊客在不同國家之旅遊計畫。
3.其他尚有鄰近國家主要吸引遊客的特色與設施。 4.各國市場行銷策略和推廣計畫。``

119 例如: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為全球最大之促進國際觀光作發展的組織,迄1990年已有106個國和贊助會員國參與.除了參與聯合國之開發計畫,同時也贊助各國與觀光有關之相關計畫.

120 資訊系統之空間層次 國土觀光遊憩計畫;資訊涵蓋 1.國家之觀光遊憩政策 2.實質環境因素 3.其他相關公共設施 4.住宿設施、服務
1.國家之觀光遊憩政策 2.實質環境因素 3.其他相關公共設施 住宿設施、服務 數量、型態與品質。 5.觀光組織結構、觀光法規與投資政策。 6.市場行銷策略與推廣計畫。 7.教育與訓練計畫。 8.觀光遊憩設施之發展與設計標準。

121 資訊系統之空間層次 9.社區、文化、環境和經濟之考量與衝擊。 對台灣地區而言, 最高位階之計畫為「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

122 觀光局五項觀光政策: 1.觀光內容多元化政策 2.觀光環境國際化政策 3.觀光產品優質化政策 4.觀光市場拓展政策 5.觀光形象塑造政策

123 資訊系統之空間層次 區域觀光遊憩計畫;資訊涵蓋範圍: 1.區域之觀光遊憩政策。 2.區域交通可及性與區域內觀光遊憩設施與服務的交通網路。
3.觀光遊憩吸引力的類型與區位。 4.觀光遊憩發展據點(如健走步道)的區位。 5.區域層級之環境、社經、文化之考量與衝擊分析。

124 資訊系統之空間層次 6.區域層級之教育訓練計畫。 7.市場行銷策略與推廣計畫。 8.觀光行政組織、觀光法規與投資政策。
9.計畫之階段、短中長期發站計畫與分區條例。 10.觀光遊憩設施之發展與設計標準。

125 資訊系統之空間層次 地域觀光遊憩計畫 地區觀光遊憩發展計畫 個別觀光遊憩區整體計畫 重點設施區細部計畫 各觀光遊憩據點應有之角色與地位

126 地域觀光遊憩計畫 上承區域觀光遊憩計畫,而研究的範圍可能跨縣市界,如北部濱海遊憩系統、山岳系統等.

127 地區觀光遊憩發展計畫 主要針對計畫區域內, 各種觀光遊憩據點、度假村、都市觀光遊憩地其觀光遊憩資源潛力,發展現況,區位關係,旅遊模式,其至配合其他發展條件,例如當地產業特性,以協助該地區各觀光遊憩據點應有之角色與地位.如下圖:

128

129

130 個別觀光遊憩區整體計畫 包括該觀光遊憩區內之環境條件、資源潛力、現有配合之措施、建議初的開發構想等.
例如:月世界地景公園整體規劃,彙整相關遊程,建議逐年檢討改善其中觀光景點之軟硬體設施,且建議新增有機農村體驗行(美濃、杉林、甲仙),以發展美濃、杉林、甲仙的觀光活動.

131 重點設施區細部計畫 主要針對據點實質規劃及設計範圍內之重要建築或主題等相關設施,以及植栽環境保護措施等配置, 提出具體構想,以提升觀光遊憩區的環境品質.

132 第二節 資訊之收集與調查方法 (一)相關文獻收集法 由官方資訊或其他研究機構或從文獻與檔案之取得資訊的方法.

133 (二)觀察法 在自然的情境之下,觀察遊客的行為與表現,並加以有系統的設計、記錄,用來分析對空間利用的形式及的特性活動的關係,同時可經由行為的觀察,對與規劃有關的人事物等現象,做有意的考察與探究,以使規劃更能契合遊客的需求.

134 (三)現場勘查法 各種不同的資源應使用各種不同的現場調查方法; 人文環境可使用上述之觀察法或採用問卷調查方法, 動植物群落之調查可運用生態調查表.

135 (四)空照判釋法 要是應用在大規模,大面積的規劃時, 為了進一步整個基地上各種地物、地貎、地形之情形下,常使用空照判釋法.

136 (五)訪談法 是獲得遊客資訊最有用與最直接的方法: 訪談的對象: 1.遊客 2.當地居民 3.與規劃地區相關之專家學者 4.與規劃有關之相關人員,如政府機關之承辦人員、投資者或未來之經營者等.

137 觀光遊憩活動市場需求面資訊分析

138 觀光遊憩活動客層屬性分析 背景特徵 1.性別 通常男性體力較佳,具冒險性,富挑戰性,因而參加者較屬於動態型,例如:游泳、釣魚、潛水、露營、登山. 女性較喜愛野餐烤肉、休憩觀賞風景、拜訪寺廟名勝等.

139 2. 年齡 年輕人較喜愛動態、運動量大、較少花費的活動,例如:野外健行、自行車活動、野餐烤肉等
2.年齡 年輕人較喜愛動態、運動量大、較少花費的活動,例如:野外健行、自行車活動、野餐烤肉等. 老人則以休憩及觀賞風景等以具文化、修養意義之靜態活動為主.

140 3.教育程度 一般而言, 教育程度較高者, 因見識經驗較為廣闊與豐富,所以其所選擇的觀光遊憩活動會較低教育程度者來得廣闊、彈性及多樣性. 4.職業 一般而言,學生對觀光遊憩活動的參與率最高,其次為專門性、技術性及有關人員、行政及主管人員, 參與率最低者為農林漁牧人員.

141 5.所得 在不同的家庭階層中, 以所得中等或中上家庭參與遊憩活動的百分率較高. 家庭收入到達某一水準後,對觀光遊憩活動之參與率會相對大量增加,如乘坐遊艇、野餐烤肉、高爾夫球、自然探險等. 6.家庭狀況(家庭生命週期

142 6.家庭狀況 一般而言, 未婚者之觀光遊憩活動參與率最高, 其次為已婚者,其他之婚姻狀況之參與率最低. 但無論何種婚姻狀況,均以休憩及觀賞風景之比例最高.

143 觀光遊憩活動客層屬性分析 7.居住地 有些道地的城市居民,習慣於住在大都市中之擁擠與吵雜的感覺,如在鄉村生活便會感覺相當失落,因而回到大都市重享噪音及服務;也有人非常厭惡城市生活, 而極力想避開吵雜城市.

144 觀光遊憩活動客層屬性分析 外顯特徵 1.智力及技術 2.體力 3.財力 4.性格 5.學習

145 1.智力及技術 智力較高的人常從事一些較需用到腦力的觀光遊憩活動,如下棋、玩撲克牌、玩益智遊戲..等. 智力較低的人就較偏愛欣賞風景、登山活動…等.

146 2.體力 體力較好的人自然會去從事較激烈且較費力的活動,如攀岩、騎自行車..等. 體力較差的便喜愛較靜態的遊憩活動如賞鳥、攝影等.

147 3.財力 雖然遊憩活動不一定要花費,但大多數的情形下,遊憩往往都附帶著花費.例如:除非是居住在當地,不然來往的交通費就佔去了消費的大部份.

148 4.性格: 內向含蓄的人會偏向心靈或文化上的遊憩活動,如拜訪寺廟名勝、欣賞風景. 外向開放的人,偏愛富挑戰性的活動,如拖曳傘、滑翔翼等.

149 5.學習 遊客藉由各項觀光遊憩活動的參與,無形中就會因經驗的獲得而滿足了某種需求. 不管何種因素使遊客產生觀遊憩動機,只要其所參與的活動結束後,遊客的行動觀念及思想有可能會發生改變,這時學習的作用己然發生.

150 觀光遊憩活動需求行為分析 觀光遊憩需求之基本概念 1.有效的需求者 2.潛在需求者 3.延緩的需求者

151 1. 有效的需求者 真正參與使用遊憩區的設備和服務. 2
1.有效的需求者 真正參與使用遊憩區的設備和服務. 2.潛在需求者 目前受現實條件限制而沒有能力參與遊憩活動,必須在社會或經濟狀況改善後, 方有能力從事遊憩活動者. 3.延緩的需求者 目前有能力參與遊憩活動 ,但因缺乏設施,或因缺乏對設施之資料知識, 而未參與者.

152 遊客之態度與行為 「態度」:指個人對某件事或物在內心中表示贊同或反對知傾向。 「行為」:指個人表現在外的所作所為。 「態度」:內隱
「行為」:外顯 「態度」影響「行為」

153 外顯遊客的遊憩行為 遊客需求.動機及期望 內在心理選擇

154 過去許多學者致力於研究滿意度之形成和影響因子,發現個人的需要、偏好、慾望會影響遊憩體驗滿意與否.
至於從事規劃時之遊客滿意度研究亦可由藉由文字、語言的描述來表達滿意程度,所以問卷調查遊客抱怨或滿意程度可顯示出遊客內在的滿意或不滿意.

155 觀光遊憩需求行為之研究 個人 社會及環境 機會因素 年齡 性別 生命週期階段 生活目的 財力 休閒知覺 興趣與偏好 技藝和能力
職業、收入(分配) 、交通工具、時間、家庭與社會環境、同儕團體、環境因素、休閒因素、文化因素。 有用的之資源、設施型態和品質、知覺機會、遊憩服務、活動選擇、市場、設施分配。

156 客層需求型為導向 遊客對於從事觀光遊憩活動主要在於遊憩體驗的達成與滿足。 遊憩體驗例成區分為預前處理階段、去程、現場活動、回程及回憶階段。

157 預前處理階段 遊憩前需決定:是否要去?何時去?從事何種活動?停留多久?購買何種裝備?
需求品質:過去遊憩經驗、完整的資訊(費用、裝備、氣候…)、社會價值觀(好壞、高尚、道德、成就、榮譽) 。

158 去程 透過交通工具來完成。 需求之品質:交通距離、交通時間、交通工具、沿途景緻、遊伴性質。

159 現場活動 目的地之遊憩活動。 需求品質:活動機會、自然環境特質、社會環境特質、經營措施特質。

160 回程 與去程相似。

161 回憶階段 體驗經驗之回憶 需求品質:照片、紀念品、滿意的經驗、目標的達成。

162 觀光遊憩市場區隔分析 目的:觀光遊憩區之開發不能完全滿足遊客需求之多樣化,因此,需將消費市場依某種特殊屬性(性別、年齡、收入…)劃分為數個小區。

163 市場區隔化就是依遊客之特性或偏好而分類為數個「組內同質、組間異質」之區隔族群,再由行銷者選擇有效的區隔市場提供服務,以滿足目標遊客的需求.

164 市場區隔化 優點: 1.有利於發現銷售機會 2.有利於調整經營因素組合 3.有助於市場滲透
4.有助於小型觀光遊憩區在某一細分市場確立自身的地位。 5.有利於觀光遊憩區之各項資源運用集中化。

165 市場區隔化分析之主要變數 地理性之市場區隔 1.區域(北、中、南、東及離島) 2.人口密度 3.天然界線(道路、河川、山岳)
4.交通(等距或等時圈之範圍)

166 市場區隔化分析之主要變數 人口變數 1.年齡 2.性別 3.家庭人口 4.所得 5.家庭生命週期 6.教育程度

167 市場區隔化分析之主要變數 心理精神變數 1.社交能力(外向、內向) 2.領導能力(領導者、追隨者) 3.生活方式(淡泊平凡、追求名利)
4.社會階層(上、中、下) 5.人格形態(武斷型、憂鬱型、、豪爽型) 6.成就慾(高成就慾、低成就慾) 7.言行舉止(放言高論、溫文儒雅)

168 市場區隔化分析之主要變數 遊憩行為變數 1.旅遊習慣 2.使用情況(旅遊次數) 3.再遊意願 4.旅遊準備階段(對旅遊的專業知識)
5.行銷媒體接觸(報紙、口碑、網路) 6.行銷因素敏感性(價格、品質、促銷)

169 市場區化隔分析程序 應研究的觀光遊憩產品之市場範圍。 選擇列出此一市場範圍內所有潛在遊客之需求。 分析可能存在之細分市場。
確定細分市場應考慮之因素。 為細分市場訂定名稱。 深入了解各個細分市場。 綜合分析。

170 觀光遊憩目標市場定位 市場區隔 市場目標 市場定位 ˙區隔化指標 ˙需求描述 ˙需大筆資料進行分析 ˙觀光產品評估 ˙投資公司能力評估
˙區隔目標市場之選擇 市場定位 ˙定位之評估 ˙確認訂位相關條件 ˙從消費者之觀點估測定位 ˙對每一區隔市場之調和

171 無差別化行銷 亦稱整體行銷 將遊客視為具相同需求之整體,不注重分析市場之不同需求。
此類行銷為「單一產品、單一價格、單一促銷方式、單一通路」。 不適用觀光遊憩區開發。

172 差別化行銷 將市場細分為幾個小市場,分別針對各個市場規劃行銷策略。 適用在觀光遊憩開發行銷。 市場多寡v.s.營運成本。

173 集中化行銷 僅選擇幾個細分市場,甚至一個,確定一種行銷策略來滿足其需求。 不追求市場佔有率。 觀光遊憩區特色創造。 集中資源,深耕此市場。

174 目標市場行銷決策之取向 投資經營者本身之資源 觀光遊憩產品特點 觀光遊憩產品生命週期 市場特點 競爭對手的經營策略

175 觀光遊憩資源供給面資訊分析

176 觀光遊憩資源供給之區位生態關係 觀光遊憩據點之人文生態與區位自然生態。

177 區域環境背景分析 區域環境背景分析尺度 1.研究範圍 2.規劃範圍 3.重點設施規劃分區

178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為界定擬規劃之觀光遊憩區與其相互影響之計畫外各區域的空間範圍。包含以下3個空間區域: (1)所屬區域 (2)所屬縣市
(3)所屬觀光遊憩系統

179 區域環境背景分析內容 等距圖與等時圈之概念 相關重大建設 相關觀光遊憩資源

180 區域環境背景分析目的 觀光遊憩服務等級之初定 遊程安排之參考 與相關重大建設之配合

181 區位生態關係 寄生關係:意指某一種設施(客體)將自己寄託在另ㄧ個觀光遊憩設施(主體)旁,藉以吸食主體之食物,以謀自己之生存。例如觀光地區之攤販。

182 區位生態關係 互惠關係: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彼此均互蒙其利。例如溫泉區之群聚關係、不同飯店之結盟。

183 區位生態關係 同桌集食關係:為一群同種類的設施一起生活,共同吸取同一食物(顧客) ,是一種「競爭關係」。例如提供相同遊憩活動之相鄰觀光遊憩區。

184 區位生態關係 異族類一起生活關係:為數個不同類的觀光遊憩設施,同存在於一個區域內,可相互獲取交換的便利,共享公共設施,增大地區吸引力,形成聚集效果。就像一個「觀光的百貨公司」。

185 自然資源背景分析 分析涵構 氣象、空氣品質、噪音、振動、惡臭、水文、水質、地形與地質等。

186 自然資源背景分析 基地自然條件的一般呈現形式 (一)氣候條件 1.風向與頻率 2.日照及太陽仰角、方位角 3.不舒服指數 4.氣候綜合分析

187 自然資源背景分析 (二)地形條件 1.水系:環境水系、基地水系 2.坡向 3.坡度

188 自然資源背景分析 (三)地質條件 1.區域地質 2.基地地質

189 實質資源背景分析 分析涵構 交通、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衛生與安全、土地使用、建築、土地所有、廢棄物等各項。

190 實質資源背景分析 基地自然條件的一般呈現形式 1.土地使用現況 2.交通運輸現況 3.公共設施現況 4.公用設備現況
5.鄰近相關遊憩資源現況

191 景觀資源背景分析 景觀(landscape) :人類藉由知覺官能感受的環境之整體形象。如肉眼可見之有形景物,或由心理與生理之感受的無形景象。

192 景觀之內容 有形自然景觀 有形人為景觀 (一)較固定者 水域、陸域、空域 (二)較不固定者 天然植披、野生動物、季節氣候及自然運動變化。
建築物、交通設施、公共設施。人為景觀構造物。 作物、可動式人為景觀。 無形自然景物 無形人為景物 氣象、氣溫、溼度 光、香、聲、味 文化民情、風俗、習性 宗教、法規制度

193 景觀之構成 實質景觀層次(視覺美感) 完全的視覺官能 知覺景觀層次(氣氛與特色) 視覺與心理官能 意象景觀層次(意象與強度) 完全的心理官能

194 景觀資源之評估 基本資訊之調查、蒐集與分析 1.全區之空照圖 8.植物群落分布圖 2.地形圖 9.景觀資源圖 3.坡度圖 4.坡向圖
1.全區之空照圖 植物群落分布圖 2.地形圖 景觀資源圖 3.坡度圖 4.坡向圖 5.山脊線圖、水系圖 6.土地使用現況圖 7.交通路線圖

195 景觀資源之評估 景觀資源與遊客之關係 1.距離 (1)近景:0-500公尺 (2)中景: 公尺 (3)遠景:1200公尺以上

196 景觀資源之評估 2.遊客位置 (1)一般位置 (2)上對下位置 (3)下對上位置

197 景觀資源之評估 3.視野 (1)全景 (2)部份阻礙 (3)阻礙大 (4)封閉

198 景觀資源之評估 景觀空間單元之分區與分類 整體景觀資源評估 景觀資源評估之度量及評估系統 景觀資源評估結果之應用

199 觀光遊憩資源承載量分析 承載量:一個同時滿足遊客遊憩需求與保護環境不會破壞之重要指標。
Lime and Stankey(1971)提出:遊憩承載量為一個遊憩區,在符合既定經營目標與預算,並使遊客能獲得最大滿足下,在一定開發程度下,於一段時間內仍能維持一定水準而不致造成對實質環境與遊憩體驗者過度破壞之使用特性。

200 觀光遊憩資源承載量分析 遊憩承載量可分成四類 1.實質承載量 2.經濟承載量 3.生態承載量 4.社會承載量

201 1.實質承載量 一個觀光遊憩區能容納或適應的最大遊客量。 通常是用在硬體設施(尤其是提供大量人潮之地點)上,與安全限度有關。
可作為直接控制遊客數量的手段。

202 2.經濟承載量 是獲得資源綜合利用的適宜形式。 從管理的角度,觀光遊憩之利用不會與其他非遊憩利用發生經濟上的衝突。

203 3.生態承載量 指觀光遊憩區之開發時,因遊憩活動的消耗而使其生態價值發生不良或不可挽回的結果之前,依人數和活動項目計算所能容納遊客的最大遊憩利用量。

204 4.社會承載量 是以遊客之觀點,衡量遊客在與人同時或獨自欣賞觀光遊憩設施的影響。
遊客所能容忍(心理層次)與他人同時欣賞觀光遊憩資源而不會感到不滿意時之最大人數。

205 觀光遊憩承載量之確認 假設前提:遊憩使用形式必須保證持續維護遊憩區管理目標所規定的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
承載量非決定性概念,它是各種生態資訊、社會資訊、民眾參與及管理平價的複合產物。 任何觀光遊憩區承載量之制定,必須在一個區域的範圍內做整體考量。

206 觀光遊憩承載量之確認 需不斷對環境進行監測與施以相應之管理。

207 個案說明 小琉球風景區島內遊憩承載量之推估。

208 政府機制面資訊分析

209 觀光遊憩發展系譜 政府在觀光遊憩發展的角色。 觀光遊憩的開發與經濟、土地、環境、文化、國防、外交等層面息息相關。
圖7-1,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發展變遷

210 觀光遊憩產業混沌期 時代背景 社會階級區隔,貧富差距懸殊,農業為主要產業,無國人旅遊風氣。 觀光遊憩資源特性
吸引國際觀光客,增加外匯,以駐防美軍為主。

211 觀光遊憩產業萌芽期 時代背景 由農業轉向工業,所得增加,教育水準提高,平均生活水準亦有提升。 觀光遊憩特性
訂頒「發展觀光條例」並實施「加強發展觀光事業方案」。開始風景區之調查、規劃及森林遊樂區之開發。惟山地因國防之需求而暫不開發。

212 觀光遊憩產業成長期 時代背景 台灣經濟呈現出口擴張,解除戒嚴,放寬山地、海防及軍事管制區,開放大陸探親。 觀光遊憩資源特性
中央成立交通部觀光局,實施「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研訂「台灣地區觀光事業綜合發展計畫」,頒訂「國家公園法」,推動國民旅遊,開放出國觀光。此時期,觀光政策及觀光資源開發齊發。

213 觀光遊憩產業過渡期 時代背景 服務業大幅成長,所得持續增加,休閒時間增加,教育與娛樂費用比率增加。 觀光遊憩資源特性
大眾市場興起,海陸空,發展之多元化,網路興起。

214 觀光相關部門體系與職掌分析 行政組織體系 (一) 、依行政體系區分 (二) 、依風景區類型劃分 國家公園 風景特定區 森林遊樂區 文物遊憩區
海水浴場及高爾夫球場 其他風景區 觀光地區

215 觀光相關部門體系與職掌分析 各級主管單位之業務執掌 觀光事業發展方面 風景區管理方面 遊樂設施管理方面 旅館管理方面 觀光從業人員管理方面
觀光社團管理方面 觀光資料調查收集方面 觀光行政督導業務方面

216 上位及相關計劃分析 「上位計畫」是較高層級之指導性計畫,其內容涵蓋國家、區域乃至於地區性之發展指導原則。
非僅指觀光相關計畫,其他諸如土地使用、交通、公共建設、經濟、社會、人文等之發展計畫應亦注意。

217 上位計畫對觀光遊憩區之指導 重點:上位計畫對本計畫之影響或相關性說明。 表7-2(p253)。

218 相關建設計劃對觀光遊憩區之影響 重點:相關計畫之分類與對本計畫之影響說明。 表7-3(p )。

219 規劃課題與目標

220 課題之形成 「課題」因緣於規劃者對規劃地區所處環境之了解,從而在規劃開發行為時,分析出可能阻礙或助益計畫方案推行之議題,並尋求解決。

221 課題之類型 與觀光遊憩活動市場需求面有關之課題。 即遊客「使用觀光遊憩區」的過程中所可能遭遇之課題。

222 課題之類型 與觀光遊憩活動市場供給面有關之課題。 土地資源之評判 合理之空間安排 簡易設施之提供 環境之衝擊

223 課題之類型 與投資經理面有關之課題 以「營利」為出發點,衍生有關管理經營,行銷資訊及其他顧客服務等議題。

224 課題之類型 與政府機制面有關之課題 以「公共利益」為準則,有土地資源經營管理、教育引導、交通運輸、輔導、監督、協調、管制、獎勵投資者等。

225 規劃課題與對策 課題與對策清單:課題、說明(情況、原因) 、對策之陳述。

226 規劃課題與對策 課題一:遊客日漸增加,對新中橫之旅遊品質提供造成極大壓力。 情況一 原因一 原因二 情況二
對策:徹底執行由客流量管制,引進ROS概念,對遊憩活動進行管制。

227 規劃目標與策略 對觀光遊憩資源規劃之積極性作為,如每日遊客量達20000人次、投資報酬率20%。 目標清單: 目標: 策略: 執行作業:

228 觀光遊憩資源 發展構想之研擬

229 發展潛力與機能定位 發展潛力與限制條件分析
進行觀光遊憩資源規劃之前,通常會先就遊憩區內(S:優勢、W:劣勢)、外(O:機會、T:威脅)環境進行分析,稱為SWOT分析。

230 SWOT分析 內部分析:診斷有關企業內部之行銷、人事、生產、財務及研發,並就遊憩區之自然資源、土地利用、交通、設施等進行優劣勢分析。
外部分析:從政治、法規、經濟、社會、區位、相關產業、技術、人口特性與規劃、市場生態關係之變化與發展等理出機會與威脅。

231 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種經常性的工作,必須持續進行,尤其是觀光遊憩區內部資源條件改變,而外界環境遇有重大變遷時,都必須分析其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

232 SWOT分析之開發潛力與限制條件 內部資源 資金充裕、自然資源豐富 競爭對手多、地方的排斥 財務不穩、排水系統不佳 觀光遊憩區
S(優勢)、O(機會) W(劣勢)、T(威脅) 開發潛力 限制條件 外在環境 政策輔導、鼓勵、地區需求大 內部資源 資金充裕、自然資源豐富 競爭對手多、地方的排斥 財務不穩、排水系統不佳 觀光遊憩區

233 觀光遊憩區角色機能定位 市場參考點 市場寄託點 市場定位點

234 市場參考點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強調使用者需求面,即以有效及潛在遊客為經營導向。投資經理者以觀光遊憩區所在區域內總體環境及服務境域各類型觀光遊憩區之營運狀況為其市場研究之參考點,透過市場調查,獲取情報以資參考。

235 市場寄託點 觀光遊憩區角色機能定位寄託於所取決之目標市場,亦即針對特定之區隔市場設計堅實的遊憩產品。

236 市場定位點 決定觀光遊憩區的使用方向,以提供絕佳的遊憩服務機能予遊客。亦即 做什麼:提供何種類型之觀光遊憩活動或設施。
如何做:確保利益實現。 何時做:開發時機。

237 活動導入方式 遊憩環境之活動導入過程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分析即將導入活動的種類及活動類型的區隔。第二階段則是擬定個別活動區隔之開發原則,並依個別活動訂定實質發展計畫。 第一階段著重經營管理之可行性分,而第二階段則偏向計畫之擬定與落實。

238 活動區隔分析 確定現有及需求之活動 現有活動為依整體觀光遊憩資源規劃或自然天成之活動;需求活動則是來自市場調查結果而產生。

239 活動適宜性分析 資源使用適宜性程度分析 可分為5級:不可能的、必要的、欲求的、適宜的、不適宜的。
遊憩衝突矩陣分析:顯示出觀光遊憩內音活動需求所建構之設施及到訪遊客量對於觀光遊憩區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遊憩活動功能相關性分析 需求性 競爭性 相輔性

240 活動關聯性分析 各種活動所需之資源或有不同、相同及無關等情況,須做出歸納,亦即活動間之相關程度。

241 活動區隔分析結果 以「遊客需求程度」及「資源容許能力」為構面,進行分類。(參閱圖11-3)

242 活動之經營管理因素考量 管理難易程度 環境衛生 遊客安全 季節性 技術性 設施維護

243 活動特性分析 以活動特性(遊客適合屬性)與活動項目的關連性矩陣表示。

244 設施與活動供需關係之整合 設施與活動供需關係之整合
藉由需求(供給) 、種類、數量、區位及交流來界定「觀光遊憩活動」與「觀光遊憩設施」之關係。觀光遊憩活動與設施兩者互相影響,而在供需平衡狀態下逐步定型。

245 設施與活動供需關係之整合 觀光遊憩活動的產生在於滿足遊客之觀光遊憩體驗,其位置分布則是經由各類觀光遊憩活動區位的互競而形成。觀光遊憩區內各項交流依其範圍可分為: 區內交流 區間交流 垂直交流

246 設施組群模式 設施服務品質 用地發展潛能(用地大小、區位、可及性及週遭環境) 多目標使用。

247 活動空間發展架構 觀光遊憩空間為規劃區之驅體與骨架,觀光遊憩活動為此一骨架之靈魂。
依據理論,觀光遊憩區是由許多大小不等之空間所組成,每個空間內會有若干個分組單位,分組單位中又有分組單位,每單一空間可以視為一遊憩活動圈域,而觀光遊憩區便是由這些圈域所組成。

248 觀光遊憩活動圈域模型組合元素 圈域 周邊:界定圈域範圍。 中心地區:特性展現、中心意象。 一般地區:次觀光遊憩活動圈域,襯托或支持中心地區。
開口:進入圈域及與其他圈域交流之路徑方向。

249 觀光遊憩活動圈域模型組合元素 路徑 活動路徑:步道,聯繫各觀光遊憩活動圈域。 交通路徑:主要幹道、橋等,觀光遊憩區的交通動脈。

250 觀光遊憩活動圈域模型組合元素 軸點 歷史軸點:凱旋門、牌坊 地標軸點 交通交會軸點 圈域開口軸點 路徑節奏軸點

251 環境影響評估

252 環境影響的內涵 觀光遊憩之「激盪性影響」會有「波及效果」或多或少影響區域的環境。
觀光遊憩區環境影響評估,乃在評估一觀光遊憩區開發案對附近地區環境影響保護現況的正負面影響。 特徵:事先的、預測性的評估。 p459,圖14-1。

253 環境影響評估之本質 環境影響評估之定義:「就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觀點對人類活動所有已造成與將來所造成的影響或衝擊加以評價與預估」。
透過環境評估方法,使各種對策、計畫、方案及措施之釐定執行,均能符合都市或地區的環境目標,確保生活環境品質。

254 環境影響評估之架構 投入設施類別比較 影響階段之界定 影響範圍尺度之界定 影響活動體(承受對象)之界定 影響時間之界定 影響內容因子之界定

255 環境影響評估範疇 環境影響評估之作業範疇 環境影響說明書之製作 環境影響報告書之製作 環境影響因子之界定 p468,圖14-5

256 環境影響評估方法評析 專案討論式:系對特定空間與時間內所發生的課題,聚集一組專家來討論,適用於政府機構舉行的研討會。
地圖覆蓋式:將個別環境因子與土地特性描述於個別透明圖上,在將之覆蓋於基本圖上,即可做各種比較分析。 檢核表式:針對特殊之環境因子及其所授之影響分別列出,逐一評估。

257 環境影響評估方法評析 矩陣式:以「計畫活動」與「環境參數」組成矩陣,表示衝擊之強弱、重要度或好壞,以探討計畫活動與環境影響間之因果關係。
網路式:以「原因、情況、效果」來擴充矩陣式的評估方法。

258 環境評估因子 自然環境類 1.氣象條件 2.地文條件 3.地表水系

259 環境評估因子環境評估因子 生態環境類 1.動物分布 2.植物分佈

260 環境評估因子環境評估因子 生活環境類 1.空氣品質、水質、噪音、振動、污染 2.地盤下陷、電波干擾 3.廢棄物及土壤污染

261 環境評估因子環境評估因子 文化、景觀及遊憩環境 1.文化史蹟 2.附近景觀及遊憩資源分布

262 環境評估因子環境評估因子 社會經濟 1.人口、社區、特殊民族性 2.公共設施 3.經濟環境、土地利用、產業分布

263

264

265 全期結束,謝謝聆聽


Download ppt "觀光遊憩資源之基本概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