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五章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五章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章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2 鱼纲 要点:鱼纲的主要特征;鱼纲的分类;鱼类的洄游;鱼类的经济意义。 重点:鱼纲的主要特征
难点:鱼类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

3 分布: 海拔6000m-万米深海,52C的花鳉,-2C以下黑鱼。
鱼类有22,000多种,超过了其他所有脊椎动物数量的总和。其中60%为海水鱼中,40%为淡水鱼。水中生活的鱼类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产生了许多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分布: 海拔6000m-万米深海,52C的花鳉,-2C以下黑鱼。

4 进化地位 1、棘鱼类 Acanthodii 最早出现在志留纪,到泥盆纪达到高峰,灭绝于石炭纪。
现存最低等的有颌、变温脊椎动物,适应水生生活。从古生代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群: 1、棘鱼类 Acanthodii 最早出现在志留纪,到泥盆纪达到高峰,灭绝于石炭纪。 2、盾皮鱼类 Placodermi 最早出现于志留纪,泥盆纪达到高峰,大部分灭绝于泥盆纪末,少数延续至石炭纪。 3、软骨鱼类 Chondrichthyes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与盾皮鱼是近亲,并分化出全头类和鲨鳐类,后者又分化出鲨类和鳐类。 4、硬骨鱼类 Osteichthyes 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与棘鱼类是近亲,具有许多现代硬骨鱼的特征,分化出肺鱼类、总鳍鱼类、辐鳍鱼类。

5 生物学特征 具上下颌及成对的附肢(偶鳍);骨骼为软骨或硬骨;脊索功能由脊柱替代;头骨更完整;脑和感觉器官更发达;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体被骨质鳞片或盾鳞,体表具侧线;鳃为呼吸器官;单循环;具调节体内渗透压机制。

6

7 鱼生活在水中,其结构特征必须与水环境相适应。 水环境特点: 1.水中含大量无机盐和其他物质。
一、鱼类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鱼生活在水中,其结构特征必须与水环境相适应。 水环境特点: 1.水中含大量无机盐和其他物质。 2.水的密度和比重大于空气。水密度为空气的800倍, 4 ℃时水的比重为1。 3.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变化小。 4.水中有溶解氧:3-9mL/L。0 ℃淡水含氧10.23mL/L随温度升高含氧量减少。 5.水深每增加10m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 鱼类适应水生:体形,无颈分化,鳃,单循环。

8 一.体形和皮肤 (一)体形 1.身体由于栖息环境不同而形成各种形态
纺锤形(fus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栖息在水上层,快速持久游泳。如鲨鱼、马鲛鱼、鲤鱼、青鱼等。 侧扁形(compress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栖息水中上层,游泳较慢,不敏捷,很少长距离迁移。如鲳鱼、鳊鱼、翻车鱼等。 平扁形(depressiform)左右轴〉〉背腹轴栖息水底,行动迟缓。如牙鲆、舌鳎鱼等。 棍棒形(arguill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底栖泥沙中,游泳能力较强。如黄鳝、鳗鱼等

9

10

11 2.不论鱼类为何种体形,它的躯体都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头部:身体最前端至最后一对鳃裂(软骨鱼)或鳃盖后缘(硬骨鱼)。 躯干部:鳃盖后缘至肛门或臀鳍前端。 尾部:肛门以后部分。

12 (1)头部 口:由活动的上下和支持,称颌口类。动物可主动摄食增加了获食的机遇,可动颌为攻击、防御、营巢、求偶、钻洞、呼吸进水的工具。 口的位置依口裂的方向分为3类:

13 触须: 着生于口周围,上面分布有味蕾。 吻须 位于吻部(上唇处)。 颌须 位于口角(上下颌),鲤:1对吻须,1对颌须。 颏须 位于下颌中央。
触须: 着生于口周围,上面分布有味蕾。 吻须 位于吻部(上唇处)。 颌须 位于口角(上下颌),鲤:1对吻须,1对颌须。 颏须 位于下颌中央。 鼻须 位于鼻孔之间。

14 眼 大小、位置与生活方式有关 双目并列鲽形目成体两眼转向一侧眼 退 化: 岩洞、地下生活种类 四 眼 鱼:眼上下两部分结构不一样,功能不同, 分别适于水、陆观察。

15 鼻孔 一对位于吻背面,每个鼻孔由瓣膜分隔为前鼻孔和后鼻孔。水由前孔进入到嗅囊,然后由后孔流出。有的鱼有口鼻沟连接鼻孔和口脚。有的鱼有内鼻孔。
鳃盖 硬骨鱼头后侧有一骨质鳃盖,后缘附生鳃盖膜。鳃盖膜在头部腹面是否与峡部相连是淡水鱼分类依据之一。 软骨鱼鳃裂直接开口体表,许多软骨鱼和少数硬骨鱼眼后方有一对喷水孔,实际为颌弓和舌弓间的退化鳃裂,孔前壁有退化鳃的痕迹。于在水底呼吸时,水由喷水孔进入以避免泥沙由口进入损伤鳃丝。

16 (2)躯干部 鳍:奇鳍和偶鳍,鳍膜内有鳍条支持。
鳍条:棘(spine)由一根鳍条变形而成,不分节,不分支,坚硬。软鳍条(spft ray)由二根鳍条合成,分节,末端分支或不分支。 软骨鱼鳍条为角质的,不分节,不分支,外包皮肤。硬骨鱼鳍条为骨质的,由鳞片衍生而成,由鳍膜相连。

17 背鳍(dorsalfin)位于背部中线上,大小、形态、数目因种而异。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臀鳍(analfin)位于肛门和尾鳍之间。形态、数目因种而异。功能:维持鱼体垂直平衡。 尾鳍(candalfin)位于尾部,鱼运动时起舵和推动作用。 胸鳍(pectoralfin)在头后方,相当前肢,平衡身体,控制运动方向。形态、位置因种类而异。 腹鳍(ventralfin)位于腹中线两侧,相当后肢。辅助身体升降,转弯。不同的鱼腹鳍位置变化较大。

18 鱼类的尾部根椐尾椎和尾鳍的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原尾型:尾椎末端平直,将尾鳍分成对称的上、下两叶。刚孵化的幼鱼为原尾型。 歪尾型:尾椎末端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将尾鳍分成不对称的二部分,为软骨 鱼类的尾型。 正尾型:尾椎末端仅达尾鳍基部,末端稍上翘,但尾鳍外形仍对称。为硬骨 鱼类的尾型。

19 软骨鱼: 软骨鱼类的鳍,外面覆盖膜,内有角质鳍条支持;硬骨鱼类的鳍条多骨质,鳍条间有的鳍膜相连。 奇鳍: 背鳍、臀鳍、尾鳍,尾鳍为歪尾型 偶鳍:胸鳍、腹鳍,偶鳍呈水平位

20 硬骨鱼: 奇鳍: 背鳍、臀鳍、尾鳍,尾鳍为正尾型 偶鳍: 胸鳍、腹鳍,偶鳍呈垂直位

21 软骨鱼类的鳍,外面覆盖膜,内有角质鳍条支持;硬骨鱼类的鳍条多骨质,鳍条间有的鳍膜相连。
骨质鳍条分鳍棘和软条两种,鳍棘是不分支也不分节的硬棘,软条则柔软有薄节,远端分支或不分支,均由左右两半合并而成。 鳍的种类、鳍条构成和数目等也是分类的依据之一。鳍的种类、鳍条组成和数目的表达式称鳍式。

22 鳍式:用来表示各鳍的形态特征,鳍名—大写英文字母;棘数—罗马数字,软条数—阿拉伯数字,“—”表示棘与软条相连,“,”表示棘与软条分隔,数目变化范围“-”表示。如鲤鱼鳍式:
D.II,18-19;P.I,16-18;V.II,8-9;A.III,5-6;C.20-22。 侧线: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的鱼侧线多达5条,有的鱼侧线不完整或消失),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的小孔,侧线为感觉器官。

23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 表皮为多层细胞,皮肤与肌肉紧密相接,皮下组织极少。表皮内具有大量单细胞粘液腺,粘液使体表粘滑,减少了水中游泳的阻力,保护身体免遭病菌、寄生物的侵袭。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起源于中胚层。由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微维组成,细胞较少。 皮下层位于真皮下方,内含4种色素细胞。丰富的鱼类体色来源于色素细胞的相互配合。 珠星(追星):一些鱼在生殖季节,受生殖腺激素刺激,雄鱼表皮出现角质化结构叫珠星。以刺激雌渔产卵。

24 由表皮细胞衍生而来有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表皮细胞聚集沉入真皮,外包结缔组织,特化成能分泌有毒物质的腺体。
2.毒腺 由表皮细胞衍生而来有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表皮细胞聚集沉入真皮,外包结缔组织,特化成能分泌有毒物质的腺体。 牙基部毒腺:咬住动物后,毒液从牙基部腺囊中流出。 皮肤粘液腺具毒性:对人消化道有强刺激引起腹泻。 棘基部有毒腺:棘具沟或管,刺动物时腺囊受压毒液流出。如虎鲨、魟、黑线银鮫、毒鲉。

25 3 鳞片 软骨鱼类为盾鳞,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硬骨鱼类为硬鳞、圆鳞和栉鳞,均为中胚层骨质鳞。 鳞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在游泳运动中起辅助作用,如盾鳞的棘突和栉鳞后缘的栉状突可减少游泳时体表的湍流。

26

27

28 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lateral line scale),侧线鳞的数目、侧线上鳞(由背鳍起点基部至侧线这一长度上的鳞片数目)和侧线下鳞(由臀鳍起点基部至侧线这一长度上的鳞片数目)是分类的依据之一,通常以鳞式(scale formula)表示。 鲤鱼的鳞式表示为:

29 细胞分化为两部分:上边分化成晶状体,下边分化成发光腺体。 发光体发光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发光细菌与鱼共生发光。一种是发光腺体发光。
4.发光器 表皮生发层的部分细胞向真皮内伸展,与发生层割断联系。 细胞分化为两部分:上边分化成晶状体,下边分化成发光腺体。 发光体发光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发光细菌与鱼共生发光。一种是发光腺体发光。

30 三.骨骼系统 鱼类体内有来源中胚层的内骨骼支持。根据其功能和所在位置可分为:中轴骨、附肢骨。根据骨的成分可分为:软骨、硬骨。软骨鱼的骨骼为软骨质,硬骨鱼的骨骼多为硬骨,软骨极少。

31

32

33 (一) 中轴骨 1.头骨 skull 脑颅:包围脑、视、听、嗅等器官的骨骼。鱼类有一完整的脑颅。脑颅骨块分别位于鼻区、蝶区、耳区、枕区以及脑颅的背腹和侧面。骨块数为脊椎动物脑颅之最 。

34 颌弓:软骨鱼:初生颌 腭方软骨、麦氏软骨 硬骨鱼:次生颌 前颌骨、上颌骨、齿骨等
颌弓:软骨鱼:初生颌 腭方软骨、麦氏软骨 硬骨鱼:次生颌 前颌骨、上颌骨、齿骨等 咽颅 舌弓:包括背面一对舌颌骨,中部一对角舌骨、腹面单块的基舌骨、舌颌骨将下颌悬挂于脑颅—舌接式 鳃弓:3—7对支柱鳃

35

36

37

38 在鱼类中,作为支持躯体中轴的脊索为一系列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代替,从而加强了支持身体、保护脊髓的机能
以脊柱代替脊索,脊椎的脊体的双凹型。 在鱼类中,作为支持躯体中轴的脊索为一系列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代替,从而加强了支持身体、保护脊髓的机能 鱼类椎骨的特点: 1.无颈椎,椎骨和头骨相连,头不能转动。 2.脊柱分化程度低,只分为体椎和尾椎。 3.有肋骨,无胸骨。 4.体椎全为双凹型。 5.在相邻两椎体间的空隙和椎体中央小管内尚留有残余的脊索。

39

40 鱼类的椎体两端凹入,叫双凹型椎体。相邻的椎骨借前后关节突相连,中央形成球状腔,内有残留的脊索。椎体中央有小管与残留脊索相连,因此残留脊索呈念珠状。

41 各椎骨的髓弓连成椎管,内有脊髓通过。脉弓连成脉管,内有血管通过。

42

43 韦伯氏器: 鲤科鱼类的前3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捶骨)、间插骨(砧骨)和舟骨(蹬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接触,舟骨和内耳的围淋巴腔接触。水中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产生同样振幅的波动,通过韦伯氏器传导到内耳,从而感受到声波,类似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听觉。

44

45 四.肌肉系统

46

47 发电器官 约有百余种鱼具有发电器官,发电器官所在位置因种而异。电鳐在头两侧,长颌鱼在尾两侧,电鳗在身体前、腹、后部三处。发电器官电压、电流充足时可防御、摄食,不充足时可起声纳作用,释放电脉冲与同伴联络。 发电器官是由肌细胞特化成的电细胞(电板)构成的。每个电细胞的电位差约0.1v,发电器官的动作电位是每个电细胞的电位差之和。电流强度由所有电细胞助横切面的总面积决定。

48 5 呼吸器官 鳃:外胚层形成。 气体交换面积大。是体表面积的10∽60倍。 壁薄。血液和水流之间仅有1∽3um的间隔。
鳃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逆流循环,鳃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 水中80%的氧可摄入体内而水中含氧量 只及空气的 3%

49 3 鳔和浮力 软骨鱼肝脏大,占体重20%-25%,其中含大量密度小于水(0.95g/mL)的鲨烯。 硬骨鱼多具鳔。淡水鱼鳔的容量达鱼体积的7%-10%,海鱼鳔容量达4%-6%。鳔内气体的调节: 鳔管通入食管背面,以吞咽或吐出空气来调节,称开鳔类。 不具鳔管,为闭鳔类,依靠鳔的红腺和卵圆区来调节气体容量

50 鳃丝:二列,组成鳃片,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为气体交换的场所。 软骨鱼:鳃裂直接在体壁上开口,二鳃片间有鳃 间隔相连。
鱼的咽部有5个鳃裂。鳃由鳃弓、鳃耙和鳃丝组成。 鳃弓:着生鳃丝和鳃耙的骨架。 鳃耙:为滤食器官。 鳃丝:二列,组成鳃片,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为气体交换的场所。 软骨鱼:鳃裂直接在体壁上开口,二鳃片间有鳃 间隔相连。 硬骨鱼:鳃裂开口在鳃腔内,鳃腔外覆有鳃盖骨, 以一总的鳃孔向外开口。鳃间隔退化。

51

52

53

54

55

56

57 鳔(air bladder)位于体腔背侧,呈囊状,囊内充满气体。它是在胚胎期由消化管突起分离出来的辅助呼吸器官。
在多鳍鱼、肺鱼,鳔起肺的作用。 对大多数鱼类而言,鳔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身体比重,从而使鱼类在不同水层升降自如。 鳔的比重调节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急剧升降中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所以有鳔的鱼类大都生活在比较固定的水层;而急速游泳的鲨鱼,以及大多数底栖生活鱼类,深海鱼类,和急流中的栖息的鱼类都没有鳔。

58 有鳔的鱼类,鳔内气体调节有二种方式: 1.通过鳔与食道相连的鳔管,称为通鳔类(physos1omous);

59 另一种是无鳔管的闭鳔类(physoclistous),鳔内具气体分泌和重吸收的系统,其中的红腺能从具有动脉和静脉对流系的毛细血管网中分泌气体到鳔内;鳔的另一特殊的卵圆区能行气体的重吸收。

60 鲱科、鲤科和鲇科鱼类的鳔与内耳有联系,特别是鲤科鱼类具有韦伯氏器,水中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产生同样振幅的波动,再通过韦伯氏器传导到内耳,从而鱼体能感受高频声波,所以鳔又有听觉的辅助作用。
鲤科鱼类、海产的大小黄鱼等鳔收缩放气时还能发声,这种发声在生殖季节有集群等生物学意义。从而感受到声波。

61 硬骨鱼:动脉球是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无收缩能力。
6 血液循环 心脏 : 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或动脉球)组成。 软骨鱼:动脉圆锥是心室的延伸,可主动收缩。 硬骨鱼:动脉球是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无收缩能力。

62

63 单循环 即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心脏(缺氧血) 入鳃动脉 鳃 (多氧血)  出鳃动脉  背大动脉流  全身  静脉(缺氧血)  心脏

64

65

66

67 7 渗透压的调节和排泄 肾小管保留少量从体腔中收集废物的肾口,主要从血液中收集含氮废物排出体外, 由输尿管输尿。 肾脏对调节体内渗透压起重要作用。 海生硬骨鱼体内的过多的盐分通过位于鳃上皮的泌氯腺排出。

68 海生软骨鱼类在血液中积累2%-2.5%的尿素,故血液渗透压高于海水,使海水渗入体内,多余水分经肾脏排出,盐分经直肠背面的直肠腺排出。
淡水硬骨鱼的血液浓度( g/L)高于周围水环境( g/L),水分进入体内,再以大量的稀尿液通过肾脏排出,因而肾小体数目极多。

69 鱼类以中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为氨和尿素。
生活在不同水环境中的鱼有不同的排泄机制: 硬骨鱼类: 体内含盐量 水环境含盐量 淡水硬骨鱼 7 ‰ < 2 ‰ 肾小体发达 海水硬骨鱼 7 ‰ > 20‰ 肾小体退化 鳃上有泌盐细胞。 软骨鱼类:血液中有高浓度的尿素(20-25 ‰ ) 体液浓度高于水的盐浓度,肾小体发达。

70 8 取食和消化 上、下颌。 牙齿: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以及髓腔构成,与软骨鱼类的盾鳞同源。
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骨质突起,数目、形状和疏密程度与食性有关。 出现食道与胃、肠的分化。 软骨鱼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肝脏发达。除消化功能外还可调节身体比重。 大多数硬骨鱼的肝脏和胰脏组织混在一起,称肝胰脏。

71 不具唾液腺。 鱼类消化道的长短因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明显,肠管较短。 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较长。

72 9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其中软骨鱼类的大脑较硬骨鱼类发达。
脑神经10对,脊髓在每1体节发出1对脊神经。 感觉器官 嗅觉发达,有1对外鼻孔与1对嗅囊相连。 听觉器官仅有内耳,由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状囊组成,主要是平衡觉。

73 眼: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脊椎动物眼的基本模式。
侧线:感觉器官(低等水生脊椎动物特有),对于鱼类取食、避敌和求偶具重要的作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侧线神经与内耳来的听神经一起进入延脑的听觉侧线区。

74

75 鱼类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10对:嗅神经(Ⅰ),视神经(Ⅱ),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三叉神经(V),外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听神经(Ⅷ),舌咽神经(Ⅸ)和迷走神经(Ⅹ)。 脊神经是脊髓两侧发出的神经,每一个脊椎骨都有1对,由椎间孔穿出,分布到每节的肌肉等器官。脊神经是由背根和腹根愈合而成。背根将感觉传入脊髓,故又称感觉根;腹根自脊髓发出,将神经冲动传到身体各部,又称运动根。

76

77

78

79 9 生殖 多为雌雄异体,有生殖管道。 软骨鱼:体内受精,卵生(体外发育)、卵胎生(卵滞留在子宫内靠自身卵黄发育完全后产出)、假胎生(卵靠自身的卵黄发育,但后期卵黄囊与母体子宫壁相连形成卵黄囊胎盘,由母体供给后期营养)。

80

81

82 洄游 生殖洄游 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一定时期沿一定路线进行集群的迁移活动,某种生理活动的特殊要求,避开不利的环境。洄游原因和路线的原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生殖洄游 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1.由深海游向浅海和近海产卵,如大、小黄鱼。 2.由海洋游向江河作溯河洄游,如鲥鱼、大马哈鱼等。 3.由江河向海洋作降河洄游,如鳗鲡。

83 索饵洄游 为寻找食物而进行的洄游。其路线、方向和时间受饵料生物波动的影响较大,不象生殖洄游那么稳定。
越冬洄游 寻找适宜的越冬场所进行的洄游。

84 二、鱼类的分类 全世界约有22000多种现生鱼类 鲨总目 板鳃亚纲 鳐总目 软骨鱼纲 全头亚纲 鱼类 总鳍鱼亚纲
板鳃亚纲 鳐总目 软骨鱼纲 全头亚纲 鱼类 总鳍鱼亚纲 硬骨鱼纲 肺鱼亚纲 硬鳞总目 辐鳍鱼亚纲 全骨总目 真骨总目

85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特征:
1.内骨骼全为软骨,海生鱼类 2.多数体表被盾鳞,(极少数无鳞) 3.鳃孔5--7对,鳃间隔发达 4.鳍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5.无鳔或肺 6.歪形尾 7.肠内具螺旋瓣 8.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全世界约800种,我国产190余种

86 硬骨鱼类的特征 1.内骨骼为硬骨(及少数除外) 2.体表被硬鳞或骨鳞 3.鳃裂外有骨质鳃盖,鳃间隔退化,多数有鳔.
4.鳍内有骨质鳍条支持,多为正型尾. 5.肠内无螺旋瓣. 6.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7.无泄殖腔和鳍脚,多体外受精,卵生.

87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1.骨骼 都是软骨 有软骨和硬骨 2.鳞片 都为盾鳞 有硬鳞或骨鳞 3.鳃 鳃裂直接开口体壁 鳃裂不直接开口体壁,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1.骨骼 都是软骨 有软骨和硬骨 2.鳞片 都为盾鳞 有硬鳞或骨鳞 3.鳃 鳃裂直接开口体壁 鳃裂不直接开口体壁, 有鳃盖 有鳃间膈 鳃间膈退化 4.口位 口在头的腹面 口在头的前端 5. 鳔 无鳔 大多有鳔 6.尾型 歪尾型 正尾型

88 软骨鱼类: 板鳃亚纲:有5 个鳃裂,无鳃盖褶,被盾鳞。 鲨形总目:鳃裂侧位,大多钫锤形。 鳐总目:鳃裂在腹面,身体宽大扁平,胸鳍与 头侧相连成体盘。 全头亚纲:有皮膜状鳃盖褶,无鳞。如银鲛。

89

90

91

92

93

94 螺旋瓣(spiral valve) :鲨、鳐等软骨鱼类的肠管中有由肠壁向管内突出呈螺旋形薄片结构。具有延缓食物通过和增加消化吸收面积的功用。

95

96 全世界已知的现存软骨鱼类约有800种,其中鲨类约340种,鳐类约430种,银鲛类约30种,它们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我国的软骨鱼类有190多种,大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缺乏寒带性种类,其中以南海分布的种类最多,东海次之,黄渤海最少。

97

98

99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一般为硬骨,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鳃裂外有骨质鳃盖骨保护。鼻孔和口多为端位。多数具鳔。大多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少数为卵胎生。正尾型。 总鳍鱼亚纲 肺鱼亚纲辐 鳍鱼亚纲

100 总鳍鱼亚纲(Crossopterygii)
出现于泥盆纪、繁盛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原始硬骨鱼。具鳃、鳔(或肺)和内鼻孔。体表覆以整列鳞(最原始的鳞片),具螺旋瓣肠。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其中骨骼的排列类似陆生四足类。现存一种,即矛尾鱼。

101

102

103 肺鱼亚纲(Dipnoi) 原始而又形态特殊的一类淡水鱼,与总鳍鱼亲缘关系密切。具鳃、鳔(肺)和内鼻孔,进入鳔(肺)的动脉来自胚胎期第6对动脉弓(与肺动脉同源)。大部分骨骼为软骨;口腔内具有特化的齿板;脊椎骨无椎体,仅有椎弓和脉弓。具螺旋瓣肠和动脉圆锥。

104

105 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
是现代鱼类中种类最多的一个亚纲,占现代鱼类总数的90%以上。体被骨质圆鳞、栉鳞或无鳞。骨骼的骨化程度高。无内鼻孔,无泄殖腔,以肛门和泄殖孔通体外。

106 硬鳞总目 骨骼大部分为软骨,体被硬鳞。如中华鲟。 全骨总目 硬骨较发达,体被硬鳞或圆鳞。仅残留极 少种类,均产于北美洲。如弓鳍鱼、雀鳝。 真骨总目 全世界分布约20000种,占现生鱼类的90%。骨化程度高,体被圆鳞或栉鳞。约35目。

107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该纲占鱼类种类的90%以上;硬骨;各鳍具真皮性辐射状排列的鳍条;无内鼻孔;体被骨鳞;有骨质鳃盖;多为正尾;无泄殖腔。 总目的分类意见不一。

108

109

110 腹鳍腹位 圆鳞

111 大马哈鱼

112 腹鳍腹位 圆鳞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牙鲆 鲆左鲽右 舌鳎左 鳎右

134

135

136 三、鱼类的起源和进化 鱼类的进化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颌这一特征的出现,即从最靠前部的鳃弓向颌弓的演变。化石记录显示,在泥盆纪已出现了鱼类的主要类群,但颌的出现和最早的鱼类可能要追朔至奥陶纪,可能由原始有头类在进化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一支向无颌类(甲胄鱼和圆口类)发展,另一支为有颌类即鱼类的祖先。

137 总 结 有颌、以鳃呼吸、变温的水生脊椎动物,具偶鳍,体被鳞片,最早出现于奥陶纪,祖先可能是由原始有头类在进化中向有颌的方向发展的一支。现存鱼类分为2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多数硬骨鱼类靠鳔来获得浮力,软骨鱼类以脂肪减轻体重。有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有性生殖,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雄性软骨鱼类有交配器(鳍脚)。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

138 思 考 题 1.简述鱼类适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 2.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形态结构的异同。 3.比较淡水鱼和海水鱼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4.鱼类的骨骼系统有什麽特点? 5.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6.描述硬骨鱼类鳔的结构和功能。


Download ppt "第十五章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