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地下 摄影、制作:王旭东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下集) 2014年12月25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地下 摄影、制作:王旭东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下集) 2014年12月25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下 摄影、制作:王旭东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下集) 2014年12月25日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地下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下集) 摄影、制作:王旭东 音乐:秦俑组曲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 2014年12月25日

2 戈,是用以钩挽敌人并啄刺敌人的长柄兵器。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监管兵器制造。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3 秦俑考古工作者在修复兵马俑的过程中,在陶俑衣角、腿上、以及衣下摆的隐蔽处,发现一些文字,仔细解读,一些是数字类的编号,一些是小篆文字。正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以行其罪,以究其情”。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既检查了工匠的工作,又出乎统治者意料,为我们保留了一大批雕塑艺术大师的名字。正是这些出身社会下层的陶工,当年从事者一项与自身利益毫无关系的工作,但他们传承了一代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4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

5 当年秦军统帅怎样指挥他那庞大的军阵呢?古代兵书上说,军队是靠擂鼓和鸣金来指挥作战的,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军阵的指挥车上果然发现了指挥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烂,但这个青铜铎留了下来。两千多年前的秦军战士,就是听着它的声音从战场撤回。鸣金是收兵,而击鼓,则是前进。

6 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慨。

7 站在成千上万的兵马俑前,每一个参观者都惊叹于它磅礴的气势。毫无疑问,在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这支秦国军队是没有对手的。

8 秦俑首先以造型高大而令人兴叹。高者达2米,矮者约1. 75米,一般平均身高1
秦俑首先以造型高大而令人兴叹。高者达2米,矮者约1.75米,一般平均身高1.8米,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神采各异,栩栩如生,身着短衣或铠甲,腿扎行膝,姿态不一,威武矫健。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情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 22/62

9 怎样区别这些陶俑呢?这主要从冠和铠甲来划分。高级军吏俑,头戴鹖冠,身穿鱼鳞甲;中级军吏俑,头戴单板长冠,身穿花边铠甲;下级军吏俑,头戴单板长冠,身穿无花边铠甲。士兵头上无冠、有甲衣甲片者地位较高,但所有甲衣一律不带花纹。

10 这个东西叫虎符。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秦国法律规定:除了战争时期,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 ,必须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秦代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平时军中不设专门的统帅,军权归皇帝所有,遇战则临时遣将,受命武将持信物(虎符)统一调兵,这就是“调兵遣将”一词的由来。

11 将军佣 遗憾的是,在三号俑坑,我们仍无缘目睹秦军最高指挥官的尊容,这是因为从俑坑的军阵布局来看,是处于一种军队的屯集状态,最高指挥仍是秦始皇本人。这位将军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 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12 武士俑 武士俑 立射俑 那些武士俑,各个体格健壮,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上翘起的战靴,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

13 骑兵俑 二号俑坑内出土了一批骑兵俑和鞍马。根据已出土的情况推算,二号俑坑内应埋有陶马116匹,马前立有骑士俑一件。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14 御手俑 在这些纵队里,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驶战车的驭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戴着这种版状的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驭手的身份很关键,直接决定一辆战车的安全,他们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15 跪射俑 据兵书记载,作战时,跪射兵携弓带剑,立可以疾走,趋敌致胜;坐则如磐石,坚不可摧。而射击时,一排站立发射,另一排就采取我们眼前看到的跪姿开弓装箭,一起一伏轮换射击,构成了致敌于死命的密集火力。跪射俑在蓄势待发、准备搏杀,强大的力量凝聚在他的身姿中,胜利的信心闪耀在他的目光里。

16 从出土的情况看,这些不同种类的陶俑一般很难从着装上看出他们是一支正规部队。秦朝推行征兵制度,年龄在17-60岁的男性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征兵入伍。战争结束即回家种田。被征入伍的人,衣服和零用钱一律自备,国家只负责铠甲和兵器的统一配备。因此,秦军的服装显得五花八门。

17 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勇士。

18 秦始皇的兵马俑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这种小圆帽。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

19 为何俑坑中的陶俑大都不戴头盔?秦俑坑中出土的兵马,有穿铠甲的,却没有发现有带头盔的。这与商鞅变法以后实行的军功制度分不 开。《商君书 境内篇》规定:士兵在战斗中,斩下敌军下级军官的头,就可以“赏爵“、”赏田“、”晋级“,子孙后代并可世袭享受。相反,如果连一个敌人的首级也得不 到,那么带兵的百将与屯长就要受到斩首的惩罚。正是这种赏罚分明的军功制度,才使秦军锐士个个勇敢善战,斗志昂扬,才出现了一大批不戴头盔、勇于作战的士兵。

20 在司马迁的笔下,秦军是残暴的化身。 在另一部历史文献《战国策》中,当时一个谋士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史书中的秦军离野蛮只有一步之遥。难道是残暴和野蛮造就了这些强悍的士兵吗?

21 慢慢地靠近这些雕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迎面而来。它们不再是陪葬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它们的神态暗示着每一个陶土面具的背后都曾拥有一个鲜活的灵魂和一段自己的人生。漫长的岁月抹掉了关于他们的所有记忆……

22 年纪大一点的,留着胡须,身经百战,知道战争的残酷,显得严肃,凝重;年纪轻一点的,眼光中闪现出自豪和必胜;还有稚气未脱的少年,他们还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嘴角正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就是这些年龄、性格、表情各不相同的秦人,手执兵器,呼啸着冲向敌人,去夺取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在我们面前,泥土烧制的陶俑仿佛有了生命,我们仿佛听到他们怦然跳动的心脏。

23 十年统一战争时,秦国调动了大约100万的士兵, 当时秦国的人口大约是500多万,5个秦人当中就有一个士兵,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一个秦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安排。在秦国,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从17岁到60岁,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随时都要奔赴战场。

24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对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他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25 在一个墓葬中,偶然发现从秦军前线部队寄到后方的两块竹简成了中国已知最早的家信。写信人是兄弟俩。他们在外打仗,思念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和母亲。夏天到了,天气开始转热。远在战场上的儿子还穿着冬天的衣服,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家中的母亲肯定心急如焚。这个家庭的命运或许能让我们看到那个遥远年代成千上万的秦国普通人。他们有和我们一样的家庭,一样的悲欢离合。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

26 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国力。在秦军最后的日子里,帝国的秩序已经崩溃。当士兵们在前方拼杀时,他们的家已经无人来养活,覆灭的命运不可逆转。
26/62

27 秦军最后的日子起于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那段历史。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900名征集去戍边的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立即响应,起义如干柴烈火蔓延到帝国的各个角落,最终导致了秦军的溃败和秦帝国的灭亡。

28 在即将离开兵马俑博物馆之际,我无限深情地回望了一眼这千军万马。此时此刻,我真想大喊一声:”秦军弟兄们,你们已经在此站立了2000多年了,你们辛苦了!该是解甲归田的时候了,解散!”

29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2000多年前的军人,我们由衷地产生崇敬之意。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息息相关,源远流长。


Download ppt "地下 摄影、制作:王旭东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下集) 2014年12月25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