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前赤壁赋 苏轼.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前赤壁赋 苏轼."—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前赤壁赋 苏轼

2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3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轼

4 文中赤壁 实为黄州赤鼻矶,三国之时的赤壁遗址,众说纷纭.

5 请大家欣赏两幅对联: 1、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2、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6 介绍乌台诗案情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7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8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9 二、 简介作者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10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11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

12 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1、壬戌( ) 、酾酒( ) 2、桂棹( ) 、横槊( ) 3、余音袅袅( ) 、渔樵( ) 4、幽壑( ) 、扁舟( ) 5、嫠妇( ) 、匏樽( ) 6、愀然( ) 、蜉蝣( ) 7、山川相缪( ) 、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狼藉( ) 9、旌旗( ) 、枕藉( ) rénxū shī zhào shuò niǎo qiáo piān páo qiǎo fúyóu liáo zàng zhúlú jīng jiè

13 读全文思考: 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愀然 饮酒乐甚  喜而笑 (乐)  (悲)  (乐)

14 第一段 通“嘱”劝酒 古义:明月停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名→状 通“凭”,凭借 古:越过今:欺辱 古: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不知道的样子 古:白茫茫的水汽/今:节气 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15 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为何而乐? 乐: 明月清风、水天一色 (景美) 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16 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动使动 动→使动 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17 第三段 形→使动 通“缭”,盘绕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名↓状 古:对人尊称 名↓动 名↓意动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18 苏轼的悲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19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李白《襄阳歌》)
第四段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李白《襄阳歌》)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不变 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

20 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写客听了作者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21 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矛盾关系 变 不变 未尝往也(水) 逝者如斯(水) 卒莫消长也(月) 盈虚者如彼(月)
无尽也(人) 时刻在变(人)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22 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
客: 无穷、不变 须臾、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 (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23 分析“取与不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24 小结: (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25 成语归纳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26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全篇文情郁郁顿挫。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将抽象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27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内容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杜悼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28 蜉蝣

29 苏轼洞庭秋色赋 苏轼赤壁赋

30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

31 东坡肉 东坡帽东坡巾

32 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3 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属,通“嘱”劝酒 冯,通“凭”乘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属,通“嘱”劝酒  冯,通“凭”乘 缪,通“缭”连结、盘绕 籍,通“藉”,凌乱 尊,通“樽”,酒杯

34 词类活用 歌,名作动 唱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正,形作动 整理
歌,名作动 唱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正,形作动 整理 南,名作状 向南 西、东,名作状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35 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凌万顷之茫然 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浩荡渺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6 特殊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宾语前置 3.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被动句
定语后置 判断句 主谓倒装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又何羡乎 7.凌万顷之茫然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9.渺渺兮予怀 10.客有吹洞箫者

37 扣舷而歌 歌曰 倚歌而和之 歌词 歌声

38 然 长 ……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这样 永远 增长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抱明月而长终 而卒莫消长也

39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40 而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 倚歌而和之 正襟危坐而问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耳得之而为声 表承接 表修饰 表并列 表转折
表因果

41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定后标志 音节助词 代词,代“歌” 助词,取独

42


Download ppt "前赤壁赋 苏轼."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