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民族乐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民族乐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民族乐器

2 民族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在歌唱的同时,用双手拍打身体或跺脚以节奏来宣泄情绪,后来发展到石块、土块、棍棒等劳动工具。最早的乐器是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的骨笛。 在周代,由于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8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

3 中国民族乐器按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发音特点分为四大类:
吹奏类:笛子、箫、笙、唢呐、管子 弹拨类:古琴、筝、扬琴、琵琶、阮、三弦等 拉弦类:二胡、高胡、京胡、板胡、中胡、坠胡 打击类:鼓、板、钹、大锣、小锣、钟、磬等。

4 吹管乐器 我国的吹管乐器起源甚早。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就产生了吹管乐器的雏形(钥),类似今日的排箫。后来至殷商时期,出现了埙、笙等。
我国的吹管乐器的发音体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箫、笛等 2)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唢呐、管子等 3)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笙、巴乌等 我国先民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唢呐、管子等),造就出我国传统民族吹管乐器多彩多姿的面貌。这些乐器经过长期吸收和改进,形成风格迥异的乐器,广泛流传在民间,促进了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

5 我国吹管乐器大部分属于木管乐器,具有色彩鲜明、个性突出、声音响亮的特点,善于演奏流畅旋律,常充当独奏乐器,或在合奏中演奏主要旋律。按其不同构造,分为三类:
无簧哨的吹管乐器——笛、箫 带哨的吹管乐器——管、唢呐 簧管乐器——笙、芦笙

6 吹管乐器——笛 笛子在古代也称横吹或横笛。相传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传至当时首都长安的一种横吹乐器,种种史料显示,笛子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且一直流行于民间。(横吹笛子竖吹箫) 笛子由一截竹管制成,透过管身左端第一个吹孔,将空气冲击吹口对侧边缘灌进馆内,经过第二个贴着笛膜膜孔,共振管内空气柱而发音。 笛膜:笛子不同于箫的一个原因除持拿不同外,就是笛子笛膜才能发声,而箫则不用膜 。这种薄膜取自竹子或芦苇的茎中一般以芦苇膜作为笛膜黏在膜孔上方。中国笛子开孔贴膜,使之脆亮的音色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笛子,这是中国笛子独特的结构方式。笛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笛子的音色、音量的问题,对于吹笛子的人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7 吹管乐器——笛 笛子在我国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地域较广,品种较多,较普通的分为曲笛和梆笛两类。
曲笛笛身粗且长,发音宽广柔和,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味。代表名家:陆春龄、赵松庭 等;代表曲目:陆春龄《鹧鸪飞》、赵松庭《三五七》、江先谓《姑苏行》等。 梆笛笛身细而短,发音清亮,高亢尖锐,主要流行于北方,是梆子戏曲的主要乐器。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代表名家:冯子存、王铁锤、刘管乐 等;代表曲目:《喜相逢》(冯子存改编的内蒙古民间乐曲)、魏显忠《扬鞭催马运粮忙》、刘管乐《荫中鸟》等 。

8 A、笛子的发展历史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其吹奏的音调与今天的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小曲《小白菜》

9 《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说明:黄帝时期(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这是制笛技术的一大进步。 其一:竹比骨震动性好,发音清脆 其二:竹子便于加工

10 吹管乐器——箫 箫也称洞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 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于箫本身结构所致(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内倾斜,这样吹奏时气流一大反而吹不响了)。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悠长恬静、抒情如歌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能使听众领略到质朴的美,松弛崩紧的神经,追求情绪中的安宁,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得到美的享受。 但由于其音量较弱,力度幅度不大,在乐队中未被广泛利用。代表曲目《妆台秋思》(古曲)、《平湖秋月》(广东音乐)等。聆听音乐,感受其音色《苏武牧羊》、《风翔千仞》(古琴曲,洞箫伴奏)。

11 吹管乐器——唢呐 唢呐,又称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哨子是唢呐的发声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由波斯于金元时期传入(Surna音译)。 唢呐的音色清澈明亮,音量大,常用作室外演奏,高音能表达热烈欢腾情绪,低音则具有忧郁黯淡的色彩,使用广泛。用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祭祀,在说唱音乐、地方戏曲和国乐团中有一定的地位,能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唢呐也善于模仿人声,增添乐曲诙谐有趣的一面。

12 代表名家:任同祥、刘英 等;代表曲目《百鸟朝凤》: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原在民间流传的《百鸟朝凤》,乐曲结构松散,没有高潮,即兴发挥时,公鸡啼晓、母鸡生蛋,甚至连小孩的哭叫声等都随意加入。当《百鸟朝凤》被选为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节目时,经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进行加工,针对原曲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七十年代,在任同样演奏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呈现百鸟齐鸣意境的引子,以加强音乐性,还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完整 。

13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ā ”的音译。
唢呐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就在中国出现了,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中已有了吹奏唢呐形象。 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中这样描述唢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与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14 吹管乐器——笙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其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代表名家:胡天泉(演奏技法革新者,使多用于伴奏的笙发展成一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 )、闫海登、孙友 等;代表曲目:《凤凰展翅》(胡天泉、董洪德 曲)、《欢乐的泼水节》 (孙友 曲)等

15 吹管乐器——管子 管子是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在古代曾称它为“筚篥”或“芦管”,早先流传于我国新疆库车一带,南北朝时传入中原。管身为木或竹制,经过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前开七孔,后开两孔,管口插一芦苇制的哨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乐器。此外,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运用循环换气法可不间歇地奏出长时值音。

16 管子有大、中、小三种。小管又称高音管,是乐队中有特色的领奏乐器。中管比小管低八度。大管又称低音管,比中管低八度,在乐队中担任低音或作节奏型强拍演奏。
欣赏管子独奏《江河水》,管子独奏曲。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呈现给人们的只有掩抑不住的悲愤和绝望 。

17 吹管乐器——巴乌 巴乌是云南哈尼族的主要传统乐器,外型似笛子,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按孔(前七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簧片 。这种乐器很奇特,说它像汉族的箫吧,却是横吹;说它像汉族的笛,却又没有笛的声音清脆。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上端的触口处安了两片铜制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样贴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因竹管长短、粗细不同.规格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巴乌三种。 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窃窃私语,低诉衷肠,所以每到晚间,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 传统的巴乌,音域窄(常用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 、音量小,但音色优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说唱,也用于独奏。哈尼族人民随身携带,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吹奏。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伙子。常用巴马来演奏情歌。在彝族,人们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 近几十年来,巴乌经专业工作者的不断改革,音色不变,音域扩大,音量增加,适于演奏宽广、抒情的音调。合奏时,它也可以作为高音乐器与低音乐器的桥梁。

18 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创作的巴乌独奏曲有:严铁明的《渔歌》(音调采自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曲调清新优美,抒发了边疆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此外,广为人知的传统乐曲有彝族的《约调》,哈尼族的《串田地》、《傍晚的声音》,苗族的《情调》、《约会》,傣族的《咧少调》、《赞哈调》、《芒市坝子调》等

19 吹管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柔美迷人,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音,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的声音。近年来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葫芦丝音域较窄,通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为民族调式音阶。无论民乐,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动听的声音。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

20 吹管乐器——埙 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鹅蛋大小,有六孔。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埙是我国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埙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埙曲《苏武牧羊》

21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是指以弓摩擦琴弦使之发声的乐器,常见的拉弦乐器主要是“胡琴类”。“胡琴”这个名称在我国起源甚早,但在唐宋以前,均只由蒙古、西域等地区传入的弹拨乐器,直到元代,胡琴这个名称才用以代表现在的拉弦乐器。 我国拉弦乐器是在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类繁多,包括二胡、京胡、板胡等。其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以各种不同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 拉弦乐器多用于不同曲艺、剧种中的伴奏乐器。如广东音乐中的粤胡,评剧、豫剧和秦腔中所用的板胡,国剧中的京二胡、京胡,河南曲子戏的坠胡等,另外还有我国少数民族所用的拉弦乐器如蒙古族的马头琴等。

22 拉弦乐器——二胡 发展历史: 二胡又名“胡琴”,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乐器历史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提升了二胡的演奏层次,丰富了表现力,开拓了表达意境。使得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 促使我国民族音乐迈入现代精致艺术殿堂。二胡被国际间誉为“中国的小提琴”。

23 拉弦乐器——二胡 二胡构造: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九个主要部分组成。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 琴皮是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发声的重要装置。普及式二胡为蛇皮; 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 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 千斤又称千金,琴杆上扣住琴弦的那个装置叫千金,千金一般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 琴码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 音色特点: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音色柔美、浑厚,擅长表现细腻的抒情片段,也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

24 拉弦乐器——二胡 代表名家及作品: 代表名家:刘天华、华彦钧、黄怀海、张韶、赵寒阳、刘文金等;
代表作品: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华彦钧 曲)、催人泪下的《江河水》(黄怀海 改编)、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刘文金 区)、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刘文金 曲)、奔腾激昂的《赛马》(黄怀海 曲)、意境优美的《空山鸟语》(刘天华 曲)、感情细腻的《月夜》(刘天华 曲)等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名曲简介 : (1)《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5 拉弦乐器——二胡 (2)《江河水》,原为管子独奏曲,后经黄怀海1962年改编为二胡曲,另有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广为流传。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去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作品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伏案痛哭,并道出:《江河水》拉出了人间悲切! (3)《三门峡畅想曲》为刘文金于1960年所作,是当代优秀的二胡创作作品之一。 作者采用了建立三门峡水库中的几个画面,创作上在继承传统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创作原则的同时,技法上还借鉴外来的回旋曲式结构,构成了带再现的四部曲式。写出了一个活跃的、舞蹈性的快板段落为主部,在乐曲中多次循环地变化再现,中间插入几个歌唱性进行曲部分,使音乐有对比发展。 (4)《赛马》由著名作曲家黄怀海在1959年创作的,是根据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音乐创作而成。乐曲将蒙古风格的音阶和节奏同汉族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巧妙地结合使用,使乐曲即有欢快奔腾的场景,又有抒情般地歌唱景象。

26 关于二胡的一个故事 中国历代禁忌颇多,二胡在清初亦曾遭禁。说的是清嘉庆接位后,尊乾隆为太上皇,一时朝廷形成二皇共政之局面。于是有关这“二皇”的事物、名目皆遭忌讳。戏曲唱腔中“二簧”,似有影射“二皇”之嫌,被看作是对嘉庆的不敬。而二胡上的两根弦--老弦、子弦亦称二(儿)弦,又惹了“二皇”。更有甚者,若是在演奏二胡的过程断了老弦或者子弦,那简直是要遭杀头的大祸。于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二胡被禁止,一直到晚清各种矛盾激化,朝庭无暇顾及时,梨园艺人手中方才响起二胡声

27 拉弦乐器—高胡 高胡是高音拉弦乐器,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统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同广东地区的粤剧有密切联系,曾作为粤剧伴奏的主奏乐器,因此,最初高胡也常称为“粤胡”。 "广东音乐"是流行在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起源于当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音乐。起初广东音乐中并没有高胡这种乐器,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对二胡进行了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很快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 高胡音色透明、清澈,穿透力强,适宜演奏优美、抒情以及秀丽、活泼的曲调,并经常与二胡构成八度奏。 在地方戏剧及广东音乐中作为主要乐器,在国乐团中则是重要的高音拉弦乐器。 高胡与二胡基本相似。主要区别是琴筒较细,多为圆形,筒后口不加音窗。一般用钢丝弦,也有外弦用钢丝弦,里弦用丝弦的 。 代表曲目《双声恨》是广东音乐传统乐曲,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乐曲表达了一种在哀怨缠绵之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8 拉弦乐器—中胡 中胡是在现代国乐团形态确立后,为充实中音声部,在二胡基础上改制的一种乐器,是中音二胡的简称。所有二胡上的演奏技巧都适宜中胡演奏。它仍属于灵敏性较弱的乐器。 中胡音色辽阔、丰满、宽厚,最善于演奏一些抒展、辽阔的歌唱性旋律,和声长音与不很复杂的音型,较少演奏快速的华彩性旋律。 中胡结构与二胡相同,形制稍大 。琴筒较大,多为圆形,琴头多雕龙头或呈弯月形。中胡定弦比二胡低一个纯四度或纯五度。在乐队中,中胡主要起衬托作用,以调整音色和加强音量。它是结合高、低音乐器以及弦乐器与管乐器之间的桥梁,使整个乐队的声音丰满、雄厚。此外,在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乐种和越剧音乐伴奏中,中胡也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欣赏曲目《赞歌》

29 拉弦乐器—革胡 革胡: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宽的低音拉弦乐器。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1980)为补足大型合奏低音声部在二胡的基础上吸取其拉弦乐器的特点改革创制而成,拮取了西方大提琴你的优点,并尽可能保存传统乐器的音乐风味,故称为革胡。以后又经过不断改进,如今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低音拉弦乐器。 革胡的外形和中胡、高胡都不同,有四条琴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琴杆插入琴筒一侧。琴筒木制,蒙以蟒皮、马皮或羊皮,蒙皮方法和定音鼓相同,可以调节张紧度。弦马为扁铲状。振动的蟒皮不直接承受弦的压力。弓子和大提琴弓相同,在弦外拉奏,便于运弓。由于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 。 革胡的音响低沉明亮,圆润雄厚,音域宽广,由于弓在弦外,演奏技巧也极为丰富。它吸收了二胡、中胡、坠胡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并有所发展。在民族乐队中,它还能代替中胡和低胡 。

30 拉弦乐器—板胡 板胡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板胡因为琴筒用薄木板或椰子瓢粘成,质地坚硬,面板不蒙蛇皮而是以梧桐板代替而得名的,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等。明末清初随着梆子戏兴起而流行,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 板胡发音清脆而响亮,适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曲子。除了独奏外,它也是北方的戏曲(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等)的主要伴奏乐器。色彩性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富有乡土气息。 板胡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发音高亢、响亮,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欣赏曲目《秦腔牌子曲》、《花梆子》(地方戏曲、民间音乐)

31 拉弦乐器—京胡 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 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京胡的琴筒呈圆筒状,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至琴筒,使筒内空气振动,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时,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 京胡音色响亮,穿透力强,音域狭窄,一般只用于京剧伴奏。京剧的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为“皮黄”。京胡是“皮黄”音乐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京胡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色,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成为京剧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乐器。 欣赏曲目《红灯记》

32 拉弦乐器—四胡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四胡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顾名“胡琴”。在元朝的蒙古族中已经十分流行。为中音乐器,四根弦,以两弦为一组同发一音,弓毛分两股,分别夹在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课同时拉奏两根弦。 四胡音色浑厚,深沉,在东北皮影戏,内蒙民间音乐舞蹈节奏、民歌伴唱和民间器乐合奏中使用。 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中,除了马头琴,流传最广的就是蒙古四胡了 。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毕生致力于四胡演奏艺术,创作出《赶路》、《八音》、《闷工》等极富草原特色的四胡独奏曲 。

33 拉弦乐器——马头琴 马头琴是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弓置弦外,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琴面蒙兽皮,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音量浑厚,富有人声美。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宽广悠扬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易与其它乐器融合。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琴箱框板多使用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 曲目《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曲目《四季》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曲调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

34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乐器,随后陆续产生了或输入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秦代的弦豉、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杨琴等等。   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 竖式,如:琵琶、阮、柳琴、月琴、三弦、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演奏方式分类:第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古琴、古筝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著弹奏。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演奏。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 弹拨乐器总类繁多,目前国乐团中最常用的乐器:琵琶、柳琴、杨琴、和古筝、阮、三弦。

35 弹拨乐器 弹弦乐器又称弹拨乐器,它包括手指或拨子拨弦或用琴扦击弦发音的弦乐器。按不同的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三类:
抱卧弹奏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 平置弹奏类:古琴、筝 打击乐器类:用琴扦击弦发音的扬琴 弹弦乐器的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跃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是民族乐队中极有特色、不可缺少的乐器。

36  琴 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37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38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古琴一般用桐木作扁长形的音箱,共7根弦,按五声音阶定弦,常用“正调”定弦:C、D、F、G、A、c、d,音域达四个八度。琴体外侧的13个琴徽是识别弦上音位的标志。右手拨弦发音,有散音、按音和泛音三种;左手有多种不同的指法,能弹奏流畅的旋律,也能弹奏同度、八度、五度等双音。古琴音色柔和、细腻、清亮。

39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感受到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

40 弹拨乐器—琵琶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音qiū cí)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先用丝线,现在用钢丝、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到了唐朝,琵琶有了专称。 其名“琵琶”的命名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食指向前弹,“琶”是右手大拇指向后挑。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 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拨弦发音 。

41

42 弹拨乐器—琵琶 构造: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上端狭长部分叫琴颈,下方呈椭圆形的叫做腹,腹由面板和背板胶合而成,背部凸起形成共鸣箱。   琵琶的头部: “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43 弹拨乐器—琵琶 唐代(公元7-9世纪)是琵琶的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至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武曲的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文曲的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44 弹拨乐器—琵琶 音色特点:穿透力强,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 琵琶流派(1)无锡派: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两派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出版了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目前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曲。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5 弹拨乐器—琵琶 琵琶流派(2) 平湖派 :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3)浦东派: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 (4)崇明派:发源于崇明岛(上海东北角),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5)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汪昱庭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其次,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

46 弹拨乐器—琵琶 琵琶名曲:分为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文曲:夕阳箫鼓,昭君出塞,汉宫秋月、月儿高,青莲乐府 ,塞上曲等;文武曲: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龙船等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是一首历史题材的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流传甚广,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47 弹拨乐器—琵琶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曲》、《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是中国古代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此曲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由此曲改编的古筝曲名为《春江花月夜》,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绘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音乐开始,鼓声、箫声,疏密有致地悠然兴起;接着,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调的主题款款陈述;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并适时点缀以水波声、桨橹声等造型乐汇,表达了意境幽远的情趣。

48 弹拨乐器—古筝 古筝是我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极具表现力,可用于独奏或重奏,在乐队中多作为色彩乐器使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悠久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随着秦始皇兼并六国流传于各地。

49 弹拨乐器—古筝 古筝的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演奏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 以右手大、食、中三个指头来弹拨琴弦,左手按压琴弦改变张力。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

50 弹拨乐器—古筝 《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51 弹拨乐器—扬琴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 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由流行于亚叙、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的萨泰里琴 在明朝时期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经我国民间艺人改造,渐演化成为我国的扬琴。 扬琴由共鸣箱、山口、弦钉、弦轴、马子、琴弦和琴竹等构成。

52 弹拨乐器—扬琴 共鸣箱是扬琴的形体,它由前后两块侧板和左右两端琴头连接成琴架,上下蒙以薄板而成。山口是面板两侧的长形木条,用红木制成,起架弦作用,山口至马子的一段弦长,才是琴弦的振动发部分。马子呈条形峰谷状,用竹、红木或牛骨制作,有2~5个,置于面板上,左侧的为高音马,右侧为低音马,其凸出的峰部用以架弦,凹下的谷部为其他琴弦通过。琴弦采用钢丝弦(最早用铜丝弦)。高音部分为裸弦,使用27~31号钢丝,低音部分用缠弦,在裸弦上缠绕细钢丝而成。 琴竹又有琴笕、琴签和琴棰之称,是两支富有弹性的竹制小棰,用以敲击琴弦发音。

53 弹拨乐器—扬琴 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码上的琴弦通过。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用钢弦,低音用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 欣赏曲目《林冲夜奔》

54 弹拨乐器—阮 阮,拨弦乐器名。相传为晋阮咸所制,故又称阮咸。有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之别。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阮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在汉时称为秦琵琶,晋代阮咸擅弹此琴东晋(317~420)“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当时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

55 弹拨乐器—阮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

56 弹拨乐器—阮 根据阮的大小可分为大阮、中阮、小阮三种,还有一种叫低阮。 在这族乐器中,小阮是高音乐器,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常担任演奏曲调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大阮比中阮低,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相似,在乐队中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结合,以加强中阮效果,流畅的琶音最适宜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中阮和大阮,既适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 。

57 四、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是指通过敲击发音的乐器。它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是民间歌舞、说唱、戏曲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在民间风俗性活动中常用来制造热烈气氛。 打击乐器根据制造材料、乐器形制和音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鼓类、锣类、钹类、板类

58 鼓类:大鼓、小鼓、排鼓等; 锣类:大锣、小锣、汤锣等; 钹类:大钹、中钹、小钹等; 板类:竹板、梆子、木鱼等。 打击乐器的音响宏大、音色丰富、节奏性强,在烘托情绪、渲染气氛、构成色彩力度和紧张度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表现作用。

59 编钟

60 编磬

61 云锣

62 排鼓

63

64 木鱼

65


Download ppt "中国民族乐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