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2 第一节 概述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决策者或第三方,如医疗保险公司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即卫生资源利用),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基本程序:卫生服务的计划、实施及评价。

3 一、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当今国际社会在卫生服务研究领域中较为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是:
①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即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 ②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③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研究并解决这三个问题对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 根本目的 为了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尽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从而保护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5 二、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 起始:1981年上海县卫生服务状况研究 进展: 1、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经验得以迅速推广
2、研究范围内容得以进一步拓展 范围:从农村向城市 地区:从东部向西部、全国 内容:由单一医疗服务向预防、保健、护理康 复等领域扩展 对象:从总人群向特殊人群或弱势人群

6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 (1)卫生部医政司在85年组织了全国农村卫生服务调查(9省45县28万农民),86年城市医疗服务调查(9省21市9.66万城市居民) (2) 93年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组织了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92个市县21.6万居民),对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的资源和服务利用状况进行调查。 (3)98年再次组织全国调查。2003年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全国31个省的95个市县21万多居民)。 (4)2008年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全国31个省,56400户,近20万居民)。

7 WHO7国12地区卫生服务研究

8

9

10 3、调查研究方法的发展:横断面描述性研究向纵向的时间序列研究、分析性研究、前瞻性的干预研究发展
4、多学科融合参与卫生服务研究格局的形成: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

11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一)卫生系统研究
卫生系统研究可以将卫生服务需要和提供作为一个系统过程,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投入、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及其联系等等,从而提出卫生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合理分配与使用卫生资源的原则和方法。

12 (二)卫生工作研究 包括工作计划、组织、指导、实施、监督、激励和评价等方面,可分为工作开发研究和目标评价研究两类。
工作开发研究是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卫生服务计划的进展和工作成效,探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目标评价研究是通过比较实际目标与预期计划目标的接近程度,了解计划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13 (三)防治效果评价 如临床试验疗效考核,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预防措施效果评价,以及居民在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存在差异的评价等。

14 (四)行为医学研究 研究行为心理因素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例如医务人员行医行为,医患关系,医护关系,个人、家庭、社区和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利益分配等等

15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有重要影响、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卫生系统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国家的组织结构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16 (2)评价人群医疗需要 卫生服务最基本的任务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医疗需要。 人群的医疗需要量:已认识和潜在的医疗需要
目的:研究人群医疗需要量不能满足的程度及影响因素,可以为改善卫生服务指明方向。

17 (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人群的医疗需要,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人力(数量、质量、分布)
横向:各类不同性质卫生机构或部门 卫生机构 纵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装备和供应 知识和技术 横向,各级医院、CDC、监督所、血站、妇幼保健院以及同一机构内各科室部门的分工联系

18 (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例如: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之间的分工和联系;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之间的合适比例;门诊和住院医疗之间的协调等。 妥善解决卫生系统这些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有助于发挥卫生系统的效率和潜力。

19 (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对卫生经费的研究关系到卫生服务的全局;
卫生经费由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筹集,研究卫生经费的来源、分配及其组成,是卫生决策者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

20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人群健康状况是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最终指标。
对单项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接种及计划生育的效果评价,可用预防接种率、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计划生育率指标来评价; 对综合性服务项目,如初级预防保健、门诊工作、妇幼卫生工作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复杂,需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 五、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卫生服务或健康事件在人群中分布状况及其变动规律,可从下列三方面进行: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卫生服务或健康事件在人群中分布状况及其变动规律,可从下列三方面进行: 1.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测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 2.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及水平 3.按卫生部门不同专业系统分门别类地研究卫生事业的特点,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及效果

22 (二)分析性研究 研究影响卫生服务的因素: 可采用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方法,阐明哪些因素对患病率有重要作用 分类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23 (三)实验性研究 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进行干预试验可以广泛应用于卫生服务研究。例如在缺氟地区采用饮水加氟预防龋齿
对于已经明确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通过社会预防措施降低危险因素,可以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如美国1968~1978年期间,全社会采取措施改变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戒烟和参加体育锻炼等 3项干预措施,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0%。

24 (四)数学模型方法 应用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 人口发展预测模型
疾病分布概率模型

25 (五)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一种运用系统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系统分析技术,综合分析卫生服务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提供若干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和优化选择。

26 (六)综合评价法 WHO专家委员会在1976年提出了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即用人群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等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和效益,为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依据。

27 (七)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主要用于研究卫生服务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评价使用卫生资源的效益和效果。
卫生经济学广泛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及成本效用分析方法均可在卫生服务研究领域内应用。

28 (八)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组织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并据此对目标人群的特征做出准确推断 一次性、重复性和连续性横断面调查

29 第二节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30 (一)基本概念 1、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体现: 1、公众对政府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希望、要求和建议 2、在专门组织的健康询问调查中收集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

31 2.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需要——根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个人觉察到的需要 ——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32 3.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求—— 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卫生服务需求—— 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影响需要转化为需求的因素 居民本身是否觉察到有某种或某些卫生服务需要 居民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享有的健康保障制度、交通便利程度、风俗习惯 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类型和质量 没有需要的需求 由医疗卫生 人员诱导出来的需求 居民提出的不必要或过分的要求

33 4.卫生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利用(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
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 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34 (二)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 是居民实际健康状况的客观反映,包括需要的水平、范围和类型等。 1、死亡指标
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综合反应社会发展水平、居民健康水平及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敏感指标,因而常用来反应一个国家或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水平。

35 2.疾病指标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通过调查方法得到 疾病频率(度)指标 疾病指标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36 疾病频率(度)指标常用的指标有: (1)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X100% 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将“患病”的概念定义为:①自觉身体不适,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②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一些辅助疗法如推拿按摩等;③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林学或卧床一天及以上者;上述三种有其一者为“患病”。

37 (2)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
“慢性病”的概念为:①被调查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经过医务人员明确诊断有慢性病;②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等;二者有其一者为患“慢性病”。 (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健康者”是指在调查期间无急慢性疾病、外伤和心理障碍,无因病卧床及正常活动受限制者,无眼病和牙病等。

38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指标: (1)两周卧床率=调查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X100% (2)两周活动受限率=调查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X100% (3)两周休工(学)率=调查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X100% (4)两周患病天数=调查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

39 我国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 指 标 1993年 1998年 2003年 2008年 农村 城市 两周患病率(%) 12.8 17.5
指 标 1993年 1998年 2003年 2008年 农村 城市 两周患病率(%) 12.8 17.5 13.7 18.7 6.9 10.5 17.7 22.2 慢性病患病率(%) 13.1 28.6 11.8 27.3 8.6 23.6 17.1 28.3 人均年患病天数 25.7 38.9 29.3 42.8 13.0 25.0 37.2 47.9 人均年休工天数 6.8 4.5 9.0 4.0 5.4 5.0 2.5 1.5 人均年休学天数 2.1 3.0 1.8 1.2 2.0 0.8 人均年卧床天数 3.2 3.1 2.4 4.3

40 (三)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 1.门诊服务利用 作用:掌握居民就诊的水平、流向和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合理组织门诊服务提供重要数据。
指标: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两周患者未就诊率

41 两周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两周患者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42 2.住院服务利用 作用:了解居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程度,为确定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制订相应的病床发展和卫生人力规划提供依据。
指标:住院率、人均住院天数、未住院率

43 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l00%

44 我国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量 指 标 1993年 1998年 2003年 2008年 农村 城市 两周就诊率(%) 16.0 19.9
指 标 1993年 1998年 2003年 2008年 农村 城市 两周就诊率(%) 16.0 19.9 16.2 16.5 13.9 11.8 15.2 12.7 两周患病未就诊率(%) 33.7 42.4 49.9 33.2 45.8 57.0 37.8 37.3 年住院率(%) 3.1 5.0 4.8 3.4 4.2 6.8 7.1 每千人口每年住院天数 428 1502 391 1091 10.2 18.1 10.1 16.6 需住院而未住院率(%) 40.6 26.2 29.5 35.5 30.3 27.8 24.7 26.0

45 3.预防保健服务利用 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 测量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比较复杂困难,可采用医
疗机构登记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 资料。

46 (四)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 1、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 两周指标 全年需要量和利用量 2、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两周指标 全年需要量和利用量 2、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患病人数 门诊需要量 因病伤休工及卧床人数 需住院人数 3、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每人每年因病伤休工天数乘以人均产值再乘以总人口数,就可以得出因病休工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数

47 (五)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老年人、女性、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和利用量较大 2.社会经济因素 直接和间接地影响
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老年人、女性、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和利用量较大 2.社会经济因素 直接和间接地影响 3.文化教育 受教育程度高者的预防保健意识、疾病自我认识能力及 有病早治疗的愿望更强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提高服务质量可以缩短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进而减少患者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利用

48 5.医疗保健制度 医保者利用较高级别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比例、就诊率、住院率、住院天数及医药费均明显高于自费医疗者 6.气候地理条件 疾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7.行为心理 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明显的作用,如吸烟和喝酒 8.婚姻与家庭 有配偶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少于独身及离婚者

49 第三节 卫生服务资源 卫生人力资源 卫生人力规划 卫生费用

50 一、卫生人力资源 卫生人力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主要研究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分布。

51 (-)数量 卫生人员数量可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绝对数表示卫生人力实际拥有量。为了表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卫生人力的水平,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如用每千人口医师数或每名医师服务人口数来表示。

52 (二)结构 人力结构可反映卫生人力的质量,说明人力结构的合理性。 1.年龄结构 年龄是衡量人员工作能力、技能和效率的综合指标。
1.年龄结构 年龄是衡量人员工作能力、技能和效率的综合指标。 2.专业结构 不同专业人员提供不同的服务,我国卫生专门人才中,医学专业占70%左右,中医中药专业占15%,药学专业占5%,预防医学专业占4%左右 3.职称结构 职称反映一定的技术水平我国高、中、初三级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1:3.2:8.3,而世界卫生组织在中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为1:3:1。

53 (三)分布 地理分布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严重不平衡;国家 内部也不平衡,集中在城市,农村缺乏。
卫生技术人员数,发达国家1000名/10万人口;发展中国 家200多名/10万人口。

54 二、卫生人力规划 卫生人力规划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
卫生人力供应不是临时准备可以得到,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卫生人力规划显得更加重要。

55 主要预测方法有: (一)卫生人力需求 1.健康需要法 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应该接受哪些服务项目,根据服务的数量计算卫生人力需要量。
2.健康需求法 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服务需求量,并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内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计算出未来的服务需求量,再推算出卫生人力需求量。

56 3.服务目标法 制订了服务产出量目标,卫生人力需要量即可得出。如已知1名医师一年提供5000次门诊,根据门诊服务总量,即可求出需要医师数量。 4.人口比值法 只要掌握了预测人口数及卫生人力与人口的比值,就可计算出目标年度卫生人力需要量。

57 (二)卫生人力供给 卫生人力供给是卫生服务的基础。卫生人力规划要求卫生人力的需求和供给取得平衡。
卫生人力供给包括三个部分:现有卫生人力拥有量、未来卫生人力增加量及流失量。

58 (三)卫生人力管理 合理管理和使用卫生人力是发展卫生事业的关键。 卫生人力管理包括:
①制订卫生人力管理政策和规范;②调节卫生人力需要或需求;③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④卫生人力的激励;⑤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等。

59 三、卫生费用 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 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以货币来计量。
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 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即通常所指的卫生费 用。

60 直接卫生费用:服务费、化验费、药费、材料费 间接卫生费用:因病误工的工资、车旅费、营养费、照顾病人的误工工资
(一)卫生费用来源 国家(如:国家预算拨款的卫生事业费) 集体(如:农村从集体公益金中提取的合作医疗费) 个人(如:自费病人就诊支付的医药费) (二)卫生费用的分类 直接卫生费用:服务费、化验费、药费、材料费 间接卫生费用:因病误工的工资、车旅费、营养费、照顾病人的误工工资 卫生服务角度:医疗服务费、卫生防疫费、妇幼卫生费、医学教育费、科学研究费

61 (三)卫生费用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该指标说明卫生费用的数量是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群众卫生保健需要,反应政府对卫生工作的支持程度以及全社会对国民健康的重视程度 2.人均卫生费用 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费用的人均水平,是分析与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卫生费用消费公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3.政府财政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百分比 反映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和重要作用,是进行卫生费用筹资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

62

63

64 4.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 反应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部门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和重视程度
5.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 反应卫生费用在各级医疗卫生结构中是否得到合理分配 6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 反映医疗机构内部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特征。 7.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我国卫生系统80%左右的人力和费用使用在医疗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确定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三者之间费用分配的合适比例

65 第四节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的意义与目的
第四节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的意义与目的 对卫生服务计划的实施效果作出判断评价工作应视为一个连续过程,包括卫生服务计划评价、实施过程和进展评价以及结果(成就)评价 目的是了解卫生服务的社会需要和需求,探讨影响居民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更有效的配置与使用现有的卫生资源

66 二、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的主要特征 1.适宜程度 卫生服务计划是否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卫生发展水平和现行的卫生政策 2.足够程度 卫生服务计划对重要的卫生问题和措施是否足够重视,卫生资源配置上给予足够保证 3.进度 根据预期目标检查计划的实施与落实情况,卫生资源与利用状况 4.效率 卫生服务提供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产出与卫生资源投入之间的比值 5.效果 解决某个卫生问题所取得的成效或计划预期目标实际达到的程度 6.影响 卫生服务计划实施对社会、解决文化、卫生发展和居民健康的贡献和影响

67 三、卫生服务者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1、重要性 2、有效性 3、特异性 4、敏感性 5、代表性 6、可靠性 7、可获得性

68 四、综合评价模式 WHO对7国12个地区的卫生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综合评价模式 基本思路:
将人群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3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和卫生资源投入量3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组成8种组合

69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的模式 卫生服务利用 高需要 低需要 高资源 低资源 高 A型 平衡型 资源分配适宜 B型 资源效率高 E型 资源利用过度
F型 C型 资源利用低 D型 资源投入低 G型 资源投入过度 H型

70 Thank you!


Download ppt "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