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型企業與傳播工業的控制 資料來源: 唐維敏等譯(1996),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第五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型企業與傳播工業的控制 資料來源: 唐維敏等譯(1996),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第五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型企業與傳播工業的控制 資料來源: 唐維敏等譯(1996),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第五篇
【台灣】媒體寒冬!中時報系傳將裁員600人。 ,東森新聞台、動腦雜誌、新浪網、聯合新聞網、雅虎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史上最完美的都市行銷,今周刊, ,第656期 中國問題奶精 真口味 華元進貨  製成麥片 奶茶 布丁 檢驗結果今公布,蘋果日報,2008年09月23日

2 集團時代的企業控制 產物及勞務(goods and services) 形塑社會意識,提供現今世界的觀點與「美好生活」的形象
控制效果:政治與文化的權力 集團時代的企業控制 集中化(concentration) 集團化(conglomeration) 英國大眾媒介市場上的生產狀況,已加速及中在少數大型企業手中 日報,五大媒體公司 電影放映、婦女及兒童雜誌,兩大公司囊括 地方週報,顯示出集中化趨勢 1947年五大全國性報紙發行人,只占有8%的週報市場 1976年高達25%

3 集團化是1950年代中期以來合併運動(merger movement)加速下的產物
併購熱(take-over boom) 產生一種獨特新型的企業組織─集團(the conglomerate) Ex:皮爾森出版集團(S.Pearson and Son),製陶業、石油業、銀行、地方報 1957年買下《金融時報》接收伊利菲勳爵(Lord Illiffe)報業公司 對週刊及雙週刊的小型收購,擁有96種期刊 60年代晚期起擴展到書籍出版,1968年收購朗文出版公司(Longman) 分化出休閒部門

4 另一形態的傳播集團,乃是以經驗媒體及休閒工業起家,將所獲得的利潤投資於其他部門
Granada Group Ltd經營全英五大電視網,全國第二大電是租用線路,第四大平裝書出版集團,電影、賓果俱樂部、高速公路服務區 Midlands電視製片公司、音樂事業、影片製作及電影播映事業 London Weekend Television Ex:EMI(英國電器工業集團)流行音樂,電影網,270個電影院,攝影棚,製片有限公司

5 旺旺集團歷史沿革 公司成立,從事罐頭食品的代工與外銷 開始藉由自創品牌「旺仔」重新開拓台灣市場 商標定名為「旺旺」
1962年 公司成立,從事罐頭食品的代工與外銷 1979年 開始藉由自創品牌「旺仔」重新開拓台灣市場 1983年 商標定名為「旺旺」 1989年 在中國註冊「旺旺」商標,為第一個在大陸註冊商標的台灣廠商 1996年 旺旺曾以旺旺控股公司名義,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 2007年 台灣發生力霸集團金融事件,旺旺陸續購入該集團旗下公司股份 以增資的方式入股力霸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友聯產物保險,並更名為旺旺友聯產物保險 另外亦希望以30億元取得東森電視40.32%股權,成為最大股東,但可惜終失敗 2008年 旺旺再以「中國旺旺控股有限公司」名義,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2009年 旺旺集團跨足媒體產業,買下經營面臨鉅額虧損、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國電視公司、中天電視等多家媒體的中國時報系

6 聯合新聞_旺旺集團三大事業板塊 成形_2008-11-04

7 媒體市場重大投資行動 增強其宰制傳播工業的實力 集團 掌握了文化生產 塑造有利於己的商業環境
關注一個歷史上的長期爭辯:這些企業由誰控制,為誰的利益服務?

8 迪士尼集團發展大事記 1923 華特兄弟成立「迪士尼兄弟片廠」 1928 推出電視卡通短片「米老鼠」 1929 發展華特迪士尼製作公司、企業公司、投資公司、迪士尼錄音公司 1934 推出第一部動畫長片電影與電影週邊商品【白雪公主】 1940 股票首次公開上市,為公司增加了350萬的資金 1951 開始於各地興建迪士尼主題遊樂場(南加州、日本、佛羅里達州、香港) 1954 在ABC電視網推出「迪士尼彩色世界」影集,美國三大電視網播出 1983 進入有線電視,推出「迪士尼頻道」。 1996 兼併了ABC電視網,成為跨足影視業龍頭的巨型娛樂集團 1997 製作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 1998 兼併主要的葛維網搜尋引擎INFOSEEK,全力發展網路商機 轉型與發展歷史 迪士尼從一個單純的卡通短片製作公司,擴大成為同時擁有:電影、電視、唱片、廣播、出版、旅遊觀光、商品製作與零售,以及網路公司等全方位的娛樂王國,子公司和關係企業達二百家之多 迪士尼集團的營收主要來自五大部份,各自所佔百分比分別是:電影24%、電視35%、主題公園22%、電影商品10﹪、出版9﹪。換這之,電影收入只佔總額的四分之一,但因其宣傳的影響力和產品的衍伸價值而居於龍頭地位

9 控制 一、資源分配(allocative) 建構整體政策及策略 決定是否擴展及向何處去擴展;決定何時及如何以拍賣或解雇方式縮小營運
基本金融政策的開發,例如,何時開展新的合資案件,是否要找尋貸款來源,向誰以什麼條件來貸款 控制利潤的分配,包含發放給股東的紅利及給董事、經理的酬勞額度 二、經營(operational) 限定在有效運用已分配好的資源 將資源分配層面所決定的政策加以有效推行

10 誰控制媒體企業? 資源分配控制在大型傳播企業中集中在什麼地方運作? 為誰的利益服務? 如何形塑每日生產的內容及幅度?
公司的合法擁有者─股東,也就是以他們的利益,來決定公司活動的目標及導向 所有權:法律所有權(legal ownership)與經濟所有權(economic ownership) 持股額須達到能擁有「投票權」的程度 將其投票實力轉換成董事會上具有影響力的陳述

11 大型公司的經濟所有權結構化成一金字塔型 Ex:聯合傳播公司(Associated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法律上持股者總計一萬三千位投資人,經濟所有權,卻集中在公司的三位重要經理主管人員身上

12 企業組織控制的四種研究取向 行動 表一:研究企業控制的各類取向,頁172
馬克思主義中的行動觀點,專注於資本家如何使用傳播企業來作為利益追逐及鞏固權力與特權的工具 視文化工業為一整體經營方式來精進階級的群體利益 從馬克斯的觀點來講,新型媒體公司的擁有者同時就是一般資產階段的成員,用他們對文化生產(cultural production)的控制力,來確保主流的意象與再現對現存體制安排 傳播工業的控制及所有權應視為權力關係與財產整體結構的一部分

13 結構 他們在占據經濟體系的位階及加諸在他們可行選擇領域上的局限及限制 工業化社會的理論
當新的工業秩序產生,所有權將日漸失去重要性,有效控制生產的權力將轉移至科學家、工程師及行政人員手上,因為他們主控了必要的工業科技及組織

14 兩個重要分析潮流 在特定層面上,集中在企業問題內部權力及影響力的平衡
馬克思主義者,有效持有權的持續性力量,直接透過對生產過程的特殊干預來運作 管理革命論者,強調所有者的相對無力感,及行政與專業人員的自主性 普遍層次上,將管理學說化入多元主義者解釋權力的論述中 馬克思主義者 多元主義者 堅信資產階級仍是當今先進資本主義體系中最顯要的權力集團 認為他們只是由關鍵體制領域(如國會、軍事體制、公務機構等)內的一群首要人員組合而成

15 持續地互相較勁,沒有永久的贏家,不同文化工業的操控者當是相對的自主權力集團,與社會上其他重要的集團─工業及金融菁英─互相競爭
媒體企業 必須為市場上顧客的注意及忠誠度而競爭,消費者的需求及要求決定了企業供應商品的幅度及性質 消費者至上(consumer sovereignty) 是傳播工業運作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s)的來源,而業主若求生存,必須順從讀者的意向,權力歸屬閱聽人,而非媒體,閱聽人決定了電視節目的形態

16 現在企業的興起顯著改變了所有權及控制權之間的關係,將監督生產的任務委任給僱來的專業管理家
馬克思對管理自主性限制的認識來自《紐約每日論壇報》任歐洲特派員的工作經驗。首先,馬克思的報導享有很高評價,而當這家報社在面臨財務危機時,在一片裁減特派員的風聲中,她是倖存的兩員之一,但是報老闆葛利萊卻不斷為馬克思的觀點而不安,並要求編輯丹納開除他,丹納拒絕,但有關馬克思所寫的報導卻數月不被刊登,稍後以需要更多空間報導美國南北戰爭事為由免除他的職務。報老闆利益終究要高過馬克思不容置疑的新聞技藝

17 一旦遇上電視工業經濟景氣的惡化,「商業紀律」就蓋過「對創意人才的仰重」,節目的創新構想立即被束之高閣,較為缺乏利潤的戲劇及藝術節目預算被削減,調整到非尖峰時段播放
三立台灣台 熱門時段 06:00PM 三立晚間新聞(普) 07:00PM 鳥來伯與十三姨新再製(普) 07:30PM 戲說台灣(普) 08:00PM 天下父母心(普) 10:00PM 草地狀元(普) 非熱門時段 05:00AM 06:00AM 天下第一味(普) 07:00AM 07:30AM 美食鳳味(普) 08:00AM 08:30AM 09:00AM 寶島漁很大(普)

18 馬克思的論調 管理論者 業主的利益透過董事會中關鍵人物的運作,仍然能決定現代企業的基本資於分配政策
人們的資本主義(People’s Capitalism),掀起了人們重新檢視工業界營運能力的問題,以及現代企業經營目的的問題 管理者不再無窮地擴展利潤 (profit maximization),將更重社會責任,更為「人性化」,但是華爾街CEO果真如此?

19 管理者 不會如傳統資本家一樣追尋利潤無窮地擴展,因為他們之中大部分人在自己公司所持有股份十分稀少,因此較注重盤算個人的事業及升遷,致力於樹立自己工作部門的自主性及影響力,以取得威信及地位 但是專業化管理者必須擔憂利潤問題,就如傳統大亨們 企業以社會責任為名的種種出擊並不是取代追求利潤,而是為了更有效追求利潤 ex富邦文教基金會

20 全國報業為例 美國的娛樂工業 這種最古老的媒介事業之一,迄今仍由創辦人的家族及合資人控制 英國首要七大報社就有五家屬此型,包括:
聯合報業(Associated Newspapers) 每日電訊報有限公司(The Daily Telegraph Limited) 湯姆生集團(The Thomson Organisation) 國際新聞有限公司(News International Ltd.) 皮爾森出版集團 美國的娛樂工業 科爾科瑞安先生,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佔有25.5%,在好萊塢主要製片廠米高梅也有相當的股份 巴利先生,主要的音樂出版及商業廣播電視公司哥倫比亞得主席及重要股東 所有權高度集中的形態反映出企業仍由代表所有者利益的集團所控制

21 (一)特定的干預及特別的利益 意識型態 兩次大戰間達於高峰,當時的報業大亨利用他們的報紙促銷其所喜歡的社會及政治觀點,高發行量是傳達意識型態目的的保證 媒體企業更加地與倍具社會及政治爭議性的石油及軍事科技工業聯手,利用媒介企業去推廣有利於他們活動的印象 華納兄弟公司(WBC)曾製作一卷有關都市大眾運輸系統記錄片,而隱藏在背不為人知的母公司西屋電氣

22 只要意識形態上的利益能夠得到管理生產過程的默許及保證,那麼所有者就無需正式地加以干預
由於媒體與企業之間諸多的共同利益,造成報導的限制,甚至有些問題永不為新聞所刊登 為什麼大潤發有事, 家樂福沒事呢? 星巴克、統一麵包、7-11、統一旗下的各式奶茶飲料....都沒事嗎? 當然,很有可能真的就是安全無虞。其他可能性,暫且不在沒證據的情況下多議。

23 社會與經濟生活的共同型式生產出相對映的基本利益
(二)資本的網路勾連:階段內聚力的外貌 常規化的媒體(routine media)如何使用提供給大眾閱聽人的生產物來合法化資本主義的中心價值與利益 較不直接的對批判意識之發展的壓抑,強調大眾媒介不但誤呈社會結構不均衡的現狀,不同屬性=消費主義的一員? 媒體企業與資產的重要部門相互扣連的證據 社會與經濟生活的共同型式生產出相對映的基本利益

24 共同意識形態定位(positions)及看法(perspectives)的叢集(cluster)
所有權與資本家利益的直接掛勾,也藉由董事會人員的交叉重疊加以擴張 1978年英國十大傳播企業中有9家董事與排名前250個工業企業董事至少有一名重疊,6家與前20名有相同型式的掛勾。此外,7家董事會組成與首要保險公司有連結,5家與主要商業銀行有關連,6家與其它銀行及廉價店事業有共同董事。這種生意上的勾連藉由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流更加鞏固

25 工具論者 媒體企業被逐漸整合到英國資本主義的核心位置,傾向支持(最起碼不中傷)資本主義的中心價值觀─私有財產、「自由」企業
工具論者必須仰賴來自內幕消息的第二手資料,結合蒐集有關公開的企業接管事實的片段,及董事會內鬥爭種種醜聞 賺錢與洗腦(indoctrination)並不相侼…娛樂工業的目的,在各種形式之中也許是為利益;但其輸出內容必非絕然不受某種定義下的意識形態所制約(Miliband,1973,p.202)

26 (三)需求與決定 如果某些世界觀及價值觀被大眾媒體所忽略或極少被呈現,主要原因在於它們不為閱聽人所接受?? 資本主義理論家 打進主要大眾媒介市場所必須的成本升高,意味著只有擁有實質資本的人才可能進入 以市場價格支付原料、勞工工資、廣告費來建立讀者群,這些成本所需資本只有企業集團才可能支持,可以挪用其他事業的利潤來補貼開創初期的虧損 EX:《台灣報業虧損》 中國時報原本1,250名員工計劃裁掉約600人

27 近年國內閱報率統計逐年下滑,不到全盛時期的一半,呈現「大報變中報,中報小報化,小報紛關門」的現象,加上連年景氣不佳,經營成本甚大的報紙鮮少能有賺錢,先後收掉《中時晚報》、《台灣日報》、《中央日報》、《民生報》等頗具歷史的媒體。 1996年-2007年台灣報紙總廣告營收與中國時報廣告營收推估

28 台灣報紙總體廣告量已經連續九年負成長,其中,今年《中國時報》的跌幅更高達15%,僅有17億元新台幣,不到《中國時報》廣告量鼎盛時期的1/3,在與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大報中,敬陪末座
受到網路化、消費者媒體使用習慣改變的影響,全球傳播媒體發達的地區,報紙都受到網路化嚴重的衝擊,造成市場衰退,即使《中國時報》也積極擁抱網路媒體,把中時電子報經營得還不錯,仍然尚未明顯獲利,加上原物料上漲,報紙用紙、印刷及遞送費用都逐年倍增,更遑論逾1,200名員工,薪水及行政費用,都是造成《中國時報》需要快刀斬亂麻的原因之一

29 消費者至上 獨立製作人,如何為他們的產品找尋適當的國內及國際行銷管道,而主要的傳播管道被有權力的大企業掌握
商業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及報紙,其收入及利潤大部分來自廣告而非閱聽大眾的購買或收視收聽 消費者至上 理念其實是將廣告主奉為最有權力的人物,他們認為盒行是可囊括最多的閱聽人也就決定媒體供應節目的類型 由於廣告主希望達到最多他們想要訴求的閱聽人,因此消費者的喜好或是消費實力仍然是其中最重要因素

30 編輯「必須不是生產百萬人閱讀的報紙,就是生產最有消費力的人閱讀的報紙」
「大眾」報業 廣告依附的影響更為嚴重,為了加速搜尋廣大可能的閱聽人,造成黨派報業(partisanship),明顯地損落(特別支持偏左立場如勞工運動),集中在一種無爭議與具消費導向的休閒及個人生活領域上 美國電視劇 第二次大戰後的幾年,戲劇情節充斥著有關勞工階級,廣告主擔憂傷害他們想建立一個富有及向上流動(mobility)的品牌形象,自1955年起他們開始轉而贊助由舊式好萊塢攝影棚所製作的動作冒險劇系列 國際市場現今已成為商業電視的經濟來源中樞

31 選擇性的收編 這些產品精確地反映大眾意識及大眾文化品味?
大眾媒體的生產內容是一種收編(incorporation)而不是整體的灌輸(imposition) 從勞工階級文化中蒐集特殊的要素,轉化為娛樂的素材,再傳回給勞工階級的閱聽人,收編的選擇過程並部會均衡反映各方意見 英國勞工階級文化充滿了男性沙文主義(sexism),對皇家(royalty)與貴族政治(aristocracy)的崇拜情感,對政客(politicians)、知識份子、外國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Download ppt "大型企業與傳播工業的控制 資料來源: 唐維敏等譯(1996),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第五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