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2
本章主要内容 5.1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的转变 5.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 过渡性
3
5.1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5.1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
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主要标志 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
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
5
从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到詹姆士·瓦特研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使纺织工业发生技术革命,随后促使冶金、采矿、 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大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图片1 蒸汽机车)。 到了19世纪上半期,大约经过一百余年,英国率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接着,法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6
最早的蒸汽机车
7
产业革命的作用 产业革命表现为以蒸汽动力使用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业技术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8
首先,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
“珍妮机” (图片2 珍尼纺纱机)发明前一年,英国加工的棉花不过380万镑,到1789年就达到了3240万磅。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仅有1.7万多吨,1800年就增至25万吨。1700年,英国的煤产量为260万吨,1795年达到1000万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到处建立殖民地, 造成当地的贫困,使亚、非、拉、美国家从属于西方。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原料和市场,英国则成了“世界的工厂”。针对产业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与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 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 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6页,人民出版社)。
9
珍尼机
10
其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
这种变化的最重要的后果是:工厂制度使工人变成机器的一部分,使工人必须依赖于整个工厂和资本 家;同时,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段,使居民中的差别主要分为两个阶级——无产阶 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其他阶级几乎都被吞并或消灭了。
1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12
1.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殖的方式去运营;
2. 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3. 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13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伊始,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自由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14
首先,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大,占有资本较少。企业组织形式以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
其次,资本主义企业之间 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由于大中小资本积聚水平差别不大, 使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和企业间自由转移,企业之间维持着自由的竞争关系。 第三,银行资本的积聚、 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 第四,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原则,甘为“守夜人”。
15
5.1.2 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主要标志
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主要标志 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国家。
17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特点 1.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 技术发明极少由科学家做出,多半是由技师们完成的。1870年以后,自然科学研究成为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1876年左右,美国和欧洲开始建立工业研究实验室。 2. 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以强大的推动力不仅加快机器运转的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图片3 发电厂)。 3.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社会生产中具有支配力的部门,在工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重化工业部门企业生产社会化水平高,必须具备较大的经济规模,才能获得规模经济,因此,往往需要巨额资本。而单个私人资本对此又无能为力。在竞争和信用杠杆的作用下,企业通过股份公司以及企业购并推动了主要重化工业部门的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
18
发电厂
19
马克思曾评论道:“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88页)。
股份公司作为资本主义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逐渐推 广,一方面壮大了大资本的实力,使其更容易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也为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及大资本与大资本、中小资本与中小资本之间的企业购并(M&A)提供了最简便的形式,即通过股份参与、控制的办法实现不同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更大的企业。
20
英国最早的铁路
21
企业购并的类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多家资本主义企业联合为一家企业的兼并或合并方式主要有:
1. 横向兼并或合并的一体化,即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类产品或不同部门生产互不关联的产品的若干个企业合并成更大的一体化企业,其目的在于通过横向合并迅速提高生产和经营规模及范围。 2. 纵向兼并或合并的垂直一体化,即不同部门在职能上联系密切,市场交易频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节省市场交易成本,逐步把过去的市场分工与交换关系内在于一家企业之中,组成垂直一体化企业,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替代市场协调,以提高运营效率与效益,成为“另一只看得见的手”。 横向一体化在自由竞争阶段就已经出现,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进一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而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新崛起的企业则更多地采取了纵向一体化的兼并或合并策略。企业合并或兼并现象在经济萧条时期异常频繁。
22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含义 “另一只看得见的手”在这里是就微观管理角度而言的。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指出,该书“要探讨的主题是:现代工商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市场依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以及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分派资金和人员的功能。”“另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出现,是由于技术创新、人口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导致了更为复杂的生产和分配过程,原有市场机制不再能有效地协调这些流量,从而导致了以经理队伍迅速崛起为特征的企业管理革命。其分析角度仅限于公司内部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并不涉及宏观调控的内容。(参见《政治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380页)
23
垄断的概念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 、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产业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24
垄断的类型 垄断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两种类型。
完全垄断是指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或流通完全由一家资本主义企业支配和控制的情形。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运动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某些公共生 产部门,由于技术的限制,一家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比多家企业竞争性地供给更有效率,才形成独家经营的局面。这种情形被称之为自然垄断,并且是限制在一个地方或城市的范围之内的。 寡头垄断是垄断的常态。所谓寡头垄断是指少数 资本主义大企业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通过公开或非公开的勾结,对一个部门乃至若干个部门生产和流通进行控制,以谋求高额利润。
25
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可能性 及必要性 企业组织形式调整及与之伴生的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垄断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26
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单个资本规模很小,生产和流通主要分散于大量的生产经营职能单一的 中小企业,受市场自发力量调节,竞争激烈,彼此间难以达成限制竞争的协定。由于单个企业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微不足道,既使某些企业实现了联合或达成某种默契,也难以达到操纵市场的程度。而当时工业技术发展也没有提供这种必要性。随着电力及其应用引发的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创新以及与之伴生的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大企业主导生产和流通的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在一个产业部门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使得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部门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如通过公开或非公开合约限制过度竞争,通过联合、互相参股组成企业集团等都变得更加容易。
27
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得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1. 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而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市场上,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资本主义企业仍遵循自由竞争的规律各自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利润减少,也造成资源使用的损失与浪费。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 2. 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 3. 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28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1. 短期价格协定,这是最简单的形式。
2. 卡特尔(Cartal) ,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格。 3. 辛迪加(Syndicat),是同一生产 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订立共同销售产品和购买原材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同盟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已失去经营流通业务的独立性,只保留了生产经营上的独立性。
29
4. 托拉斯(Trust),是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控制商品生产、原料产 地、销售市场和投资范围,以获取高额利润的企业联合组织。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完全丧失了生产和流通中的经营独立性,各家企业组成一家庞大的企业,由理事会统一经营管理,各个企业的资本家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份获取经济利益。 5. 康采恩(Konzarn),又称财团 ,是在金融上以某个最大资本家集团为基础的生产、流通、运输、保险、银行企业的联合组织。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只保持着形式的独立。
30
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对于垄断与垄断利润的关系,西方学者通过研究高度生产集中部门(视为垄断部门)或市场份额比较大的企业(视为垄断企业)与利润率的相关程度,证明了垄断利润的存在。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发表了一系列这类研究文献,到1974年至少有54项研究成果。在54项研究中有46项提供了集中与利润正相关关系,其中36项研究提供了集中与高额利润较高程度的相关性的证明。( L ·W·威斯:“集中——利润联系与反托拉斯”,《工业集中新的研究》(1974年英文版), 第201 ~ 227页。)
31
垄断利润的来源 由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受到垄断造成的一系列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的限制,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充分发挥作用的利润率平均化规律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从理论上讲,垄断利润中不包括平均利润,不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而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特别是通过垄断价格的形式获得的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等垄断组织行为占有的非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的剩余价值。
32
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
33
垄断价格的类型 1. 垄断高价,即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所制订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
2. 垄断低价,即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订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欠发达国家购买商品时,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把价格压低到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以下;二是垄断组织为了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和处理过剩、滞销商品,实行低价倾销政策。一旦上述目标实现,再从提高商品售价中挽回过去的损失。
34
就垄断价格而言,不论是垄断高价,还是垄断低价,都不会使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背离 ,即垄断价格不能增加或减少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只是使价值和剩余价值发生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分配。
35
垄断价格的制约因素 垄断价格的制订与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有关,但并不是随意的,而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
1. 商品需求的制约。如果商品价格订得太高,消费者因收入水平有限,就会寻求低价的替代商品,从而迫使高价商品的价格下降; 2. 商品供给的制约。商品供给过多超过需求同样会引起商品价格下跌,这正是垄断企业在制订垄断高价必须限制产量的原因。同时,为了不使高价成为诱致新资本进入垄断组织已进入的产业展开竞争,垄断价格也要订在能够成功阻止其他资本进入的适当高度。这在西方被称之为“进入阻止价格”。 3. 产品成本的制约。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导致产品销售量与产品产量的相应减少,引起设备利用率下降和产品成本上升,最终使利润减少。 垄断企业在制订垄断高价时必须在价格和产量之间进行权衡 ,使之符合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任何企业都要考虑市场容量,不能任意提高垄断价格。
36
制定垄断价格的方法 1. “领先价格制”,即由产业部门中最大的垄断企业,先规定出扣除纳税后要求达到的高额利润率,再根据这个利润率计算生产费用和利润,然后规定商品的价格。其他企业跟随最大垄断企业来制订商品价格。 2. “目标价格制”,是指垄断企业根据预定投资利润率指标对其产品进行订价。 这种按定价目标制订的垄断价格,叫做目标价格。目标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按预定投资利润率计算的利润。不同垄断企业或同一垄断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不断调整订价目标。
37
3. “完全成本订价制”,即垄断企业按照产品特点,再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制订销售额指标 ,再在这一指标上分摊固定成本,加上目标利润与管理支出,制订商品的销售价格。
4. “ 产品生命周期定价制”,即按产品初生、全盛、衰老三个不同阶段的市场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如在产品初生期,利用新产品上市需求弹性小的特点,采取高价政策,然后再降价,以占领与稳固市场;或采取低价政策,先占领市场,待市场稳固后再陆续提高价格。
38
5.1.3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发端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完全形成。(背景资料 1 帝国主义)
39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垄断是帝国主义经济的根源和最深厚的基础。“帝国主义”一词原来用以描述专制统治者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或政治制度。19世纪最后30年到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以英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扩大势力范围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这种现实的反映,世纪之交,在新旧大陆出版的政治、经济著作愈来愈多地用“帝国主义”来概括那个时代的特征。典型的如英国经济学家约·阿·霍布森 的《帝国主义》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鲁道夫·希法亭的《金融资本》,都使用了“帝国主义” 的说法,概括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现象。但他们大都根据通常理解的帝国主义概念, 解释为一种对外扩张和侵略的政策。列宁(图片 列宁)在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中,沿用了“ 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他写道:“帝国主义,作为美洲和欧洲然后是亚洲的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截至1898—1914年这一时期已经完全形成”(列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选集》第2卷,第884页。)。列宁指出,不应一般地谈论帝国主义而忘记或忽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区别,帝国主义不是“政策”而是经济关系,不同时代的帝国主义有不同的经济内容,现代的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列宁最简单的定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 卷,第 808页。)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研究,除了反映垄断这一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和最深厚的基础外,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主要是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
41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在美国,1870年以后,首先出现了大范围的企业合并运动。通过合并限制竞争,是当时垄断企业出现的主要动机。1905年以后,资本与生产集中则主要在特定生产部门展开,主要生产部门的集中度不断提高,1905年,全美国居前列的200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已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1/5~1/6,可是到了1929年,这一指标已经刷新为1/2 ~ 2/3。 资本集中、生产集中是资本主义大企业和大的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单一单位企业和在此基础上的分散的竞争已经成为历史。主要产业部门大都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4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垄断(背景资料)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本部门的市场占有率共为85%~95%,两大重型电力设备公司(通用电气、西屋电气)的市场占有率为55%~60%,四大炼油公司(埃克森、莫比尔、德士德、美孚)的市场占有率为50%~55%,四大钢铁公司(美国钢铁、伯利恒、国民国际集团公司、共和钢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65%~70%,四大飞机公司(波音、联合技术公司、麦道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75%~85%,三大玻璃公司(PPG工业公司、利比—欧文斯—福特、科宁玻璃)的市场占有率为80%~90%,三大铝品生产公司(美国铝公司、雷诺兹金属公司、凯塞铝和化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70%~80%,三大炼铜公司(爱麦克斯公司、弗尔普斯—道奇、肯尼科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80%~90%,两大初铝生产公司(弗卢尔、阿萨科)的市场占有率为95%~100%,四大药品公司(强生公司、阿默·豪产品公司、菲泽、默克)的市场占有率为45%~55%,两大肥皂生产公司(普罗克特—甘市尔、爱芳产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65%~75%,四大工业化学公司(杜邦公司、道化学公司、孟山都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55%~65%,两大冰箱、洗衣机公司(沃尔普尼、怀特联合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80%~90%,一大照相器材公司(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70%~80%,四大轮胎公司(古德伊尔、古德里奇、尤里罗亚尔、费尔斯通)的市场占有率为80%~90%,等等。与此同时,美国的大公司和它们所占的资产、产值、销售额、利润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和提高。9家美国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大公司所占的公司资产总额的比重,从1960年的23%提高到1970年的48.8%和1990年的71.2%。美国制造业最大的200家公司创造的增值额在全部制造业增值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47年的30%提高到1967年的42%和1982年的44%。1984年美国3%的公司控制了制造业全部增值额的80%。美国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所占的美国企业总收入的份额,从1970年的75%提高到1988年的90%。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可以看到,例如,1970年日本0.9%的公司控制着86%的股份资本;联邦德国109家最大的公司占有64.7%的股份资本;1950—1970年英国集中程度提高的速度等于1909—1935年的两倍。(高峰主编:《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运行特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
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 融寡头。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的形成。银行垄断组织的形成,使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并与工业资本日益溶合在一起。 这表现在:
44
1. 银行支配工商企业 的生产、经营活动。 少数大银行可以通过存放款及其他金融业务,了解工商企业的状况,监督其经营活动,并通过扩大或减少贷款来影响工商企业可支配的资本数量,决定它们的命运 。 2.促进和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银行业务的扩大和长期贷款的增加使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一方面,银行信用增加了大资本的实力,在竞争中自发地推动了资本、生产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利益,银行也开始有意识地促进有信贷关系的企业之间达成协定,形成垄断组织。
45
3. 银行成了交易所。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银行成为股票与债券买卖的场所,并代理工商企业发行有价证券,使一切工商企业的创办与扩大都要通过银行。这使得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其结果是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 , 从上到下,逐步放大,对众多企业进行控制,支配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集团。这种控制办法被称之为“参与制”。
46
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而资本的本性又必然使其对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不屑一顾,从而产生大量的过剩资本。落后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力价格低廉,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对象和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特征十分明显。资本输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直接资本输出。不论哪种形式,在促进和推动落后国家经济的某种程度的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垄断资本对落后国家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并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片面发展,民族经济衰败,增强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47
第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各国最大垄断组织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国垄断组织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一方面利用国家政权,建立关税壁垒,限制国外商品输入,以维护垄断价格;另一方面,又通过绕过关税壁垒及倾销等政策,与外国资本展开较量。这种较量的结果往往给各国垄断组织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免在国际竞争中两败俱伤,各国垄断组织寻求暂时的妥协,组成国际垄断同盟。 国际垄断同盟是不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为保证获得垄断利润,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种暂时的国际经济协定或联合。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参加国际卡特尔的各国垄断组织,主要在流通领域,通过缔结价格和销售协定,来共同瓜分世界市场。
48
第五,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
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卷入了争夺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狂潮。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共掠夺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使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2/3的部分沦为殖民地,占世界总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统治。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列强之间进行激烈斗争,并最终酿成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49
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而只能是使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日益集中在少数私人垄断资本家手中,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垄断的条件下,特别是对垄断缺乏有效的政府规制的条件下,垄断组织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因减弱,而利用垄断地位去攫取垄断利润能力增强。另外,旧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政策促使本国资本按照趋利原则向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行资本输出,在特定时期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内产业的衰败,等等。这些因素使得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时而呈现经济迅速增长的趋势,时而呈现增长缓慢、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象。
50
5.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2.1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战后新技术革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战后新技术革命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 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涉及原子能、宇航、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新的科技革命,或称第三次科技革命。
51
世界上第一台核反应堆
52
新技术革命的特点 第一,新的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涌现出一批新技术群或新产业群。
原子能的开发与运用促进新材料及电子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为新兴工业部门发展提供基础,并为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与生物工程的发展创造条件。反过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新材料发展提供新的对象 ,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新的载体。新科技革命不再是单独的某项技术的应用和逐步扩散 ,而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或新产业的群体。
53
蜂 聚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创新发挥作用只是“蜂聚”在某些时间里。技术创新的“蜂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 当前正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主线。而这一技术革命,经历了一个技术发展的长过程。二战结束后,电子计算机就已经问世了。但是,经过20世纪50、60年代,直到70年代的三十多年里技术本身并没有达到创新的“蜂聚”程度。二战后,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大型到微型、从慢速到高速、从专用到通用、从低性能到高性能、从高价格到低价格的不断更新和不断升级的演进过程。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问世,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一次重大的“革命性”转变。由此,使80年代出现了一个以个人计算机发展为中心的创新的“蜂聚”时期。在此基础上,90年代又出现了以互联网发展为中心的创新的高峰期。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个技术创新的“蜂聚”时期(也可以连起来视为一个创新“蜂聚”期),带动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企业的出现,并且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54
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
55
第二,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 新的科技革命直接是自然科学应用的结果,并且科学技术应用的周期大为缩短。如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的间隔时间大约为80年,电动机为65年,电话为50年,真空管为33年,飞机为20年,晶体管为3年,而激光器仅为一年。 第三,新科技革命不同以往的两次产业革命仅仅局限于一、两个部门,而是全面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从国家分布上看,新科技革命首先由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乃至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56
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引起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这就要求私人垄断资本的具体形式要进行适当调整和演变,于是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7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迄今为止包括两个阶段,即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区别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另外一种资本主义,或如西方学者所说的“后资本主义”或“脱资本主义”,而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中的一个新阶段。
58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局限性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强大的原子能转化为电能,推动着合成材料制成的高效、精密的巨大机器体系,电子计算机和激光技术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自动控制的庞大体系之中, 促进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而二战前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开始表现出种种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
59
第一,私人垄断资本生产盲目扩大与社会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暴发。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地集中于少数大资本,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急剧扩张。由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在一定时期总是有限的。在严重的市场约束面前,一方面,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私人垄断资本对市场的替代以及 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协调越来越困难,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显得越来越必要 。
60
第二,随着新技术革命逐步推进,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不平衡日益严重,衰退产业逐步退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亟待资本投入。但私人垄断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与这种客观需要尖锐对立,需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出面协调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
61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巨额资本用于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但是,公共基础设施生产与供给中明显的“外部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动机存在尖锐对立,公共基础设投资巨额资本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也存在着矛盾,从而需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增大投资。
62
第四,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社会化了。特别是涉及一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仅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协调配合,而且投资额度高,风险巨大。这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属性也构成了尖锐的矛盾,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化科学研究进行组织协调和增加投入。 上述矛盾的发展促使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战后产生的新现象,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初期就已经存在了。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自行扬弃的矛盾时,曾经预示:“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要求国家的干涉。”(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96页 。) 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家垄断资本只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成分。“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171页。)特别 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于战争需要及反危机的目的,曾经极大地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都具有暂时的性质。
64
二战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演化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不再是暂时的利益和需要,而是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制度。
这种结合也不再是二战前某一个方面的结合,而是逐步形成了资本运动全过程的结合。这表明,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50、6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中居统治地位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不是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发挥作用,而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代表,直接掌握国有垄断资本,在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在经济基础范围内,作为经济基础组成部分,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
6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第一,国有垄断资本,即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经营与掌握的资本。其形成途径有两个:
一是 国家利用财政手段投资建立国有制企业,主要分布于一些投资数量大、资本周转时间长、利润率比较低,但又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所不可缺少,而私人垄断资本没有能力并且不愿意投资的产业部门; 二是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的国有化,即国家用高价收买或其他补偿办法,把一些私人垄断资本创办的企业收归国有。二战后初期,英、法、意、奥等国,都对电力、煤炭、城市煤气、铁路运输、航空、邮政、电讯等公共生产服务部门及传统产业部门实行国有化。
67
第二,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这种结合主要有三种途径:
1. 国有垄断资本以参与制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 2.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办新的企业; 3. 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企业。 在合资的股份公司中,以国有资本的股份为参照,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国家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另一类是国家不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
68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即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而国家垄断资本参与调节的结合方式,主要是:
1. 在剩余价值生产方面的结合,包括国家通过向私人垄断资本出售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对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给予补贴 ,提供资助及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直接为私人垄断资本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还包括通过国家对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教育及社会保险、保障,为私人垄断资本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及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2. 在剩余价值实现方面的结合。在国内,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组织大量定货,提供稳定市场;在国际上,国家通过国有垄断资本输出为私人垄断资本企业开辟国际市场,促进其商品输出。 3. 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结合,即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中,私人企业通过上缴税收形式把剩余价值或额利润转到国家手中,国家再通过财政渠道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各种形式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
6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干预 和宏观调控政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表现在资产阶级国家从经济基础范围的层面与垄断资本结合,而且凭借各种经济干预与宏观调控政策对社会经济实行全面调节。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70
一是微观经济干预政策,即对国民经济中某些产业部门 中的企业乃至全社会所有企业,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资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价格、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等,进行一系规范与制约,具体表现为以反垄断为核心的一系列规则。西方把这种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称之为管制或规制。
71
二是宏观调控政策。 1. 国家借助于国有经济,以巨大的资本供应者和大量商品的供应者及采购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中,直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2. 资产阶级国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总量及结构调节政策,间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
72
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相辅相承:一方面,国家掌握的国有资本越多,即直接调节能力越强,其作为上层建筑直接或间接干预经济的力量就越大;另一方面,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干预、调节经济的力量越大,就越能够集中和增大国有垄断资本。
7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国际经济调节 国际调节原因: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已经高度国际化,垄断资本运动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垄断资本在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存在很多矛盾。但又紧密联系,利益相关。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经济组织或国际经济联合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其本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超越国界,为各自利益进行跨国协调。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调节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经济调节的一种主要形式。
74
代表性的国际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暨世界贸易组织(WTO)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欧盟(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
7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于1945年。根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所签定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3月开始业务活动,同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到1995年4月,有成员178个国家和地区。 宗旨: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理事会部长级联合发展委员会为决策和指导机构;理事会;执行董事会。总部设在华盛顿。出版刊物:《国际经济展望》、《国际金融统计》、《国际货币基金概览》。
76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也称世界银行(WORLD BANK)根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于1945年12月成立,1946年6月开始营业,1947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到1995年4月有成员178个国家和地区。宗旨:通过促进生产性资本投资协助成员国的建设和开发;通过担保和参与私营企业的贷款及投资,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只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才有资格申请为该行的成员。主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理事会部长级联合发展委员会为决策和指导机构;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出版刊物:《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年度报告》等。行址在华盛顿。
77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暨世界贸易组织(WTO)
其基本原则与宗旨同关贸总协定,即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的实现。但其职责范围更大。总部设在日内瓦。
7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简称“经合组织”。西方国家政府间的经济合作组织。
宗旨:稳定会员国的财政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扩大贸易。截至1994年底,会员国有英、法、意、奥、比、荷、卢、丹、挪、西、葡、希、德、冰、芬、土、美、澳、日、墨、瑞士、瑞典、爱尔兰、加拿大、新西兰等二十五个国家,南斯拉夫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欧洲经济共同体也派有代表。总部在巴黎。
79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典型的国际会议调节,从1976年开始每年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亦称“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美、法、英、日、意、德和加拿大七国的首脑会议。 由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1926—)于1975年7月提议召开。原以讨论经济问题为宗旨,后政治问题也成为重要议题。1977年起,欧共体主席亦应邀参加会议。1994年起俄总统正式参加政治会谈。至1994年,共举行二十次会议,就经济和国际政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宣言和声明。
80
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
8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替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是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国家日益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的基础上,国家作为“总资本家”(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8页),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8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之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均经历了一个高速平稳增长的时期。
83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也表明,它正在越来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源于税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味着国民税负越来越重,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减少,进一步激化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同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往往通过扩大政府开支,采取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造成长期的通货膨胀,而支持经济发展的购买力大多数是靠预支未来的购买力,使得进入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停滞膨胀”的局面,即经济发展停滞、缓慢,并伴之以通货膨胀。另外,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其结果是形成了公、私债台高筑,引发财政金融危机 。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也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
84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检讨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核心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审视与批判“政府失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了降低国家干预的程度,减少国家作用范围的措施。
在微观上,实行所谓规制缓和或管制放松,减少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规范与制约,包括国有经济从一些部门、行业中逐步退出,实行所谓“民营化”。 在宏观上,运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主张恢复自由放任,减少国家干预,政府只须通过货币管理即可以使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困境和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调整反映了其明显的局限性,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只是使矛盾暂时缓解或被掩盖起来,最终使这些矛盾尖锐化、复杂化。
85
管制 Regulation,或译规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据政府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和制约,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在检讨“政府失败”的基础上,主张许多政府管制是不必要的,应该放松管制或“规制缓和”。
86
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 供给学派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于美国,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故名供给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R·A·芒德尔。 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该学派强调货币数量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故称货币学派。该学派否定凯恩斯主义,主张恢复自由放任,减少国家干预,政府只须通过货币管理即可以使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
87
5.2.3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国有制是历史上国家出现以后就存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但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
5.2.3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国有制是历史上国家出现以后就存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但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 资本主义国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资产阶级国家作为资本家代表的“总资本家”所有制形式,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集中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并分别采取国有独资、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股经营等方式形成的国有垄断资本。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经济从形式上看似乎取得一种“公有制”外貌,资产阶级学者也宣扬他们的国有制是代表全社会利益的。
88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形成途径 1. 国家收购私人垄断资本企业使之国有化; 2. 国家直接投资兴办新的国有企业;
3. 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组成股 份公司股本总额中的国有资本部分。
89
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发展 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单个私人资本,通过股份公司形式实现资本社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私人垄断资本,在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基础上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产生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引致的资本组织形式的变迁。在新技术革命时代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某些大的私人垄断资本在资本积聚与集中的规模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可能是适应的,但多数垄断组织则表现得无能为力。放任市场调节,等待私人垄断资本发展达到可以自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程度,必将使一个国家在科技、军事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出面,利用财政手段直接投资创办高科技企业就显得特别必要。
90
第二,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以加强国家调控能力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某些公共生产与服务部门及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部门投资数量大、周期长、利润低,在市场调节下,私人垄断不愿或无力兴办,但它们却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往往采取国家所有制,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另外,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产业结构转换加快,在某些衰退产业中,私人垄断资本企业技术落后、亏损严重,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资本退出碰到极大障碍。在基础设施、基础 工业部门及衰退产业实行国有化,为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打破私人企业垄断,便于政府迅速、直接地干预企业,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
91
第三,战后西方国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与克服经济危机、稳定经济的需要有关。英国1945 —1949年第一次国有化浪潮以及1974年的第二次国有化浪潮都是与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 政府通过国有化,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既可以扩大就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又可以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发展,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92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作用 从西方国有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制经济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它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力量。 2. 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巨大的财政支出为前提的,对国家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有制企业是在政府行政机构的支配下运营的,造成一系列决策失误、损失浪费。而财政补贴的存在也使国有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效率低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国有经济民营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93
国有经济民营化 进入20世纪世纪80年代,为了缓解财政困难,摆脱滞胀困境,同时由于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进一步变化,原来国有企业集中的一些行业或部门地位下降,也要求企业能灵活应变市场 ,而国有企业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所以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国有经济民营化(或非国有化)的浪潮。由于所谓民营化是通过三种形式,即出售部分股权给民间、准许民间参与过去国家投资独家经营的部门(如航空公司)、出售经营权给民间(如筑路与管医院)等来展开的,国有经济有的从一个产业部门中退出了,有的则通过参股、控股、授权经营等新的形式来发挥作用。 民营化并没有使资本主义国有经济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现。这反映了国有经济作为一种稳定与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仍有其必要性 。
94
国有制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性质 就国有制及各种实现形式而言,反映了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及国家调控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家不同的阶级性质又决定国有制的不同性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垄断资本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有经济的存在并不会改变这一性质,相反会使这一性质得到加强。恩格斯曾写道:“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它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没有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 第3卷,第318页。) 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本质上是垄断资本加强统治而在经济上采取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经济形式,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95
5.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历史过渡性 5.3.1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96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的结果,又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日趋尖锐化 。
97
资本积累强化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小生产者的暴力掠夺和货币财富的积累上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这种剥夺并没有结束,而是采取了新的形式,即不仅剥夺工人,占有剩余价值,并不断进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且在资本积聚的基础上,通过资本集中的兼并和联合,大资本剥夺中小资本。从而,进一步加速与扩大了资本积累,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积累日益强化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98
资本积累的增长使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 这主要表现在:
一、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劳动的社会化。资本主义企业把个人分散使用的生产资料逐步结合成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 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个人行为变成一系列社会行为,即集体劳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的产品 变成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社会产品。 二、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社会上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原来比较分散的生产过程日益联结为不可分割的社会生产。 三、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一步发展成世界市场。
9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尖锐对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社会占有,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却被资本家占有,进一步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增长的趋势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增长 。
100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演化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初步缔造了日益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各个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生产资料归于集所有者与经营者为一身的资本家所有,分散地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经济危机破坏性严重,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突出,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矛盾异常尖锐。
101
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自由竞争基础上的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及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私人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是适应以电力发明与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及由此引起的生产社会化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另一方面,又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生产极度膨胀,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国际国内市场约束日趋严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是该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10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高度生产社会化与国家垄断资本形式之间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本身是新技术革命基础上高度生产社会化的产物,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碰到一系列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总资本家”,是为垄断资本家服务的。是否结合及怎样结合都取决于私人垄断资本的客观需要。为了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条件,使私人垄断资本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垄断资本家阶级会选择国有化和国家干预; 为了减轻纳税人负担,给私人垄断资本以更大的获利空间,垄断资本家阶级会选择非国有化及减少国家干预。一切都以垄断资本家阶级的利益为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民营化、管制或管制放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基本矛盾的反映。
10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根本缺陷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劳动臣服和隶属于资本。雇佣工人与资本家在生产领域是尖锐对立的。
104
第二,在分配上,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相伴而生。无产阶级的贫困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经常发作的经济危机中循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已经被证明不可能超越其基本矛盾。这些制度及体制性的缺陷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反映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仅仅是时间问题了。
105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并没有 从根本上得到克服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他们预见不到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主要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收入分配政策及经济运行模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并没有从根本得到克服。 从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上看,尽管股份公司形式在很大程度实现了资本社会化,但私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并且是一种有利于大资本对中小资本及广大作为股东的劳动者控制的形式。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均可视为股份公司制度的一个自然的发展。作为劳动力的劳动者与大中小资本所有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仍是极不平等的。
106
从分配上看,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改变分配不公正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并建立、完善了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二百年前无产阶级曾经历的贫困生活确实已不多见了,但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比例的贫困人口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内在缺陷并不会因为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根本改变。 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角度观察,虽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并日趋缓和,但体制性的缺陷仍十分明显,从“市场失败”到国家干预,再从“政府失败”回到市场自发调节,表面上看仅仅是国家与市场调节作用问题,本质上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都是无法克服的。这已为二战前和二战后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所证明。如果说二战前的经济危机与政府不干预经济有关的话,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滞胀”则直接就是国家干预的结果。减少国家干预与实行国有经济的民营化可能会暂时使经济走出“滞胀”的泥潭,但政府不干预却会带来战前体制的复归,孕酿着更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107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曾经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越发展,就越是不断制造出对自身的否定因素,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108
剥夺剥夺者与否定之否定 剥夺剥夺者 资本原始积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起点,是以对小生产者的剥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剥夺过程并没有结束。在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一方面凭借生产资料私有制,用无偿占有的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聚;另一方面,借助于竞争与信用杠杆,推动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及资本联合,即进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社会化水平空前提高,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二是使资本主义私有制日益得到强化,资本主义剥削严重。在资本家阶级积累起巨额财富的同时,无产阶级却陷于失业、贫困的境地。这导致资本社会两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这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形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暴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亦在经济危机中不断激化,发展成为对抗性的矛盾。按着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辩证法,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起来剥夺资本家阶级,即剥夺者被剥夺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垄断(这里指排他性的私有权,而不是垄断资本主义意义的垄断,笔者注)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第831~832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109
否定之否定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而资本积累过程又造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成就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有利于劳动者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
110
马克思对自由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上述结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趋势。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股份公司制度已经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给予极大的研究和关注(参见《资本论》第3卷,第494、 496页 ),但是,以此为切入点,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相应变化,马克思没有看到。 在马克思去世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马克思不可预见的变化,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局部调整;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准备了更为充分的主、客观条件,使马克思的预见更接近于变成现实。
111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
首先,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规模巨大的垄断企业早已超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分散、盲目竞争,而在一个或者若干个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协调,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全世界的产、供、销情况进行有根据的估计。这是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国家采取计划手段,对企业进行引导和调节的基本条件。同时,规模巨大的垄断组织使科学技术研究也高度社会化了 。一些过去由个人从事的科研事业,纳入了垄断组织或资产阶级国家的总体规划之中。
112
其次,管理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社会性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机构。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以后,在股份公司及垄断组织中,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一步分离,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已经由职业企业家及其经理机构来行使。银行也已经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大生产需要的绝妙管理机器, 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国家干预与调控相关的各种社会性的管理机构也迅速发展。剔除了资本家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官僚统治以后,这些管理资源与管理机构均可以直接为社会主义所用。
113
第三,资本日益社会化,为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
股份公司作为一种资本联合的组织形式,由于其控制权仍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股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私人垄断资本与国有垄断资本是股份公司制的自然发展, 或者说正是通过或借助于这种资本组织形式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资本社会化。(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96页。)股份公司的发展,以及作为股份公司二次方、三次方…… 的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的出现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暂时性,使其更加接近于社会主义公有制。
114
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
首先,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体系只能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崩溃。因此,在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某些薄弱环节可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分析和考察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不现实的。 其次,无 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可能采取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一基本形式,也不排徐在一定条件下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因为和平过渡的方式可以减少牺牲和破坏,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经济发展。所以,马克思在谈到无产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马克思:《关于海牙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79页。 )
115
最后,已经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脱胎于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面临着发展生产力,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的艰巨任务。而与发达资本主义体系的长期和平共存,必然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控制,产生一系列矛盾,甚至发生重大挫折。 但是,不论历史发展进程如何曲折、复杂,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后消亡,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最后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6
美国新经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研究员的研究,所谓美国新经济,是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战后空前的连续110个月的经济持续增长(美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股价指数发生了新的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概念。
119
1. 新经济“新”在它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 2. 新经济“新”在它使竞争空前加剧; 3. 新经济“新”在融资方式的创新;
进一步地,可以把新经济理解为由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就美国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新经济”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经济“新”在它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 2. 新经济“新”在它使竞争空前加剧; 3. 新经济“新”在融资方式的创新; 4. 新经济“新”在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创新; 5. 新经济“新”在促进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微波化。 ——引自刘树成等《究竟什么是“新经济”?》,“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暨《经济学动态》理事会成立大会论文”,2001年5月18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