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班級:6年13班 做號:29號 姓名:楊海瑜學生 教師:吳函芸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班級:6年13班 做號:29號 姓名:楊海瑜學生 教師:吳函芸老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班級:6年13班 做號:29號 姓名:楊海瑜學生 教師:吳函芸老師
各國文化~台灣 班級:6年13班 做號:29號 姓名:楊海瑜學生 教師:吳函芸老師

2 目 次 11謝謝觀賞 THE AND 10台灣的歷史 9台灣的風土民情立夏時節嘗三鮮 8台灣的風土民情新年伊始討口彩
目 次 11謝謝觀賞 THE AND 10台灣的歷史 9台灣的風土民情立夏時節嘗三鮮 8台灣的風土民情新年伊始討口彩 7台灣的風土民情重陽佳節說登高 6台灣的風土民情重陽佳節說登高 5台灣的人文之美~3 3台灣的人文之美~2 2台灣的人文之美~1 1各國文化~台灣

3 台灣的人文之美~1 台灣的人口超過二千三百萬,為全世 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除弓島 上的原住民外,大部份人民皆來自中
國大陸,尤以福建人民為多。 佛教、道教是台灣的主要宗教,如觀 音菩薩、海洋女神媽祖有眾多信徒。 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也有不少教 徒。 在台灣可以找到不少美食,不論是名 貴的筵席料理或親切的鄉士小吃,絕 不會讓人失望。地方雖小,但台灣卻 保留了古老的中國文化,從林立街頭 的古蹟廟宇和故宮文物的收藏之豐富 即可見一斑。

4 台灣的人文之美~2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約160公里 ,主要包括台灣本島、澎湖、金門、 馬祖,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離
韓國和日本相當近。台灣境入三分之 二是森林密佈的山峰,其它則由丘陵 、高原、海岸平原及盆地等組成。 台灣古稱「夷洲」,1206年才正式 納入中國版圖。1885年由滿清立為 省。1624年被荷蘭入侵並統治達37 年。1661年鄭成功始驅走外侵,光 復台灣。1895年滿清將台灣割讓日 本,1945年日本戰敗才回歸中國。 1949年由於中國內戰,國軍退守台 灣。

5 台灣的人文之美~3 台灣天然資源並不充裕,但因跨國企業引進的技術和政府計劃攻策實施得宜,以及台灣人民與生俱來的勤奮天性,造就了今的台灣的經濟發展。

6 台灣的風土民情重陽佳節說登高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亦稱“重九”。古人 以“六”為
陰,以“九”為陽,九月初九,月和日兩陽相重, 故為“重陽”。重陽 節,秋高氣爽,景候宜人,自古以來給人留下了許多美麗的佳話。早 在戰國時,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遠遊》詩中,就有“集重陽入 帝宮兮“的吟詠 ;晉代《風土記》中有了”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 “的記載;南朝梁宗懷《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逢 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重陽節的風俗很多,常武地區人民例食 重陽糕,一是糕與“高”諧音,蒸糕諧音“登高”,二是重陽糕可作登高 野餐的主食。那麼,這一天為什麼要登高呢?根據梁代《續齊諧記》 記載:東漢時,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 九月九日你家將有大難臨頭。“桓景求師父給解救之法。是日,桓景 按照費長房的關照,全家人佩茱萸、登高山、飲

7 菊花酒,直至晚上回家,只見家中"雞牛犬羊,一時暴死"……從此,重陽登高等作為避難消災的風俗流傳開了。又據《常州府志》記載:東晉時,安西將軍桓溫率兵固守長江,九月初九日帶了幕僚人等,登上了孟河附近的龍山,觀景、宴飲、吟詩酬唱。參軍孟嘉是個禿頭,帽子沒有束緊,酒酣耳熱雅興大發,正當引吭高歌之際,忽然一陣大風,把他的帽子吹落滾下山崗去了。桓溫見了哈哈大笑,於是,"孟嘉落帽于龍山"的韻事便成了千百年來重陽佳節的一大趣聞典故,龍山也就被叫做"嘉山"。     重陽節前後,常武地區氣候仍然比較溫暖,民諺雲:"九月九,蚊蟲叮石臼。"此時若有冷空氣南下,百姓謂之"發冷信",即"重陽信"也。重陽前後,還有一次降雨過程,發諺雲:"重陽拗不過十三","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晴。   

8 台灣的風土民情新年伊始討口彩 舊時新年伊始,人們都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過好日子。故節日裏多說吉利話,討個好口彩。大年三十,各家各戶在祭祀祖先時,桌上除供奉牲禮果品外,還要盛一碗“春飯”,飯上插一支“春花”,象徵糧足年豐,歲歲有餘。年夜飯必有韭菜、整雞、髮菜、豆芽菜、百頁絲、以取“百年長壽”、“稱心如意”、“吉利”、“發財”等吉兆,蘿蔔別名“菜頭”,與“彩頭”相諧,索粉叫“富貴不斷頭”。     吃年夜飯時,男女老少都要嘗一口酒,以取“滿堂紅”、“全家福”之意。還要吃熱氣騰騰的饅頭、年糕,因為“饅”和“滿”,“糕”和“高”諧音,取其“圓滿”、“高升”之意。     年初一,常武地區有吃大栗、桔子、荔枝、柿餅的習俗,以取“大吉利市”的吉兆。也有人家起床前要剝桔子吃,說是“剝桔剝桔、萬事大吉”。桔子稱“福桔”,含如意吉祥。這天有客來訪,“蓋碗茶”中要置放青橄欖兩枚, 稱為"元寶茶"。節期上茶店、進浴室,到天寧寺遊覽進香,跑堂的和僧人,也會遞上一杯"元寶茶",祝願客人招財進寶,延年益壽。年初五接財神,以紅燒鯉魚敬神,喻"鯉魚跳龍門",將來子孫能升官發財。新娘結婚,娘家一定要買一隻紅漆馬桶,裏置紅蛋、棗子、桂圓、大栗;新床上要撒棗子、大栗、花生果等食品,取"早生貴子"、"早立子"等吉利兆頭。

9 台灣的風土民情立夏時節嘗三鮮 一年四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古天文類書《玉海》去:"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故一年有24節氣。"那麼,每個月便有二氣,乃月首者為"節氣"、月中者為"中氣"。立夏一般都在每年西曆的5月6日左右,乃農曆"四月節",人們把它視為每年夏季的開始。     立夏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禮記·月令》謂:"立夏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歡悅。"可知早在二三千年以前的周代,是日已成"月令";漢、魏、兩晉、南北朝和隋唐,均沿襲此俗;宋代禮儀更繁,除迎夏外,還祀南嶽於衡州、祀南鎮於截止州、祀南海于廣州、祀江瀆于成都;明代始有嘗鮮之俗,宮廷啟冰賜文武大臣,以示禦暑之意;清代,風俗更是豐富多彩,有祭神、嘗鮮(亦稱"嘗新")、秤人、烹新茶等等,《帝京歲時紀勝》有"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並用湯麵煎作各式果疊,往來饋贈"的記載;近代,立夏節慶儀俗均已淘汰或淡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四月節,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此時氣候溫暖趨熱、萬物生長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穫,新鮮果疏紛紛上市,民間節俗以"嘗鮮"為主,諺曰:"立夏嘗三鮮。"常州人習慣將三鮮分為三類:"田裏三鮮"(莧菜、蠶豆、麥穗)和"水中三鮮"(海獅、白蝦、鰣魚)和"樹上三鮮"(櫻桃、青梅、香椿頭)。華夏嘗鮮之風到處都有,新鮮食物多多益善,常熟人嘗鮮有"九葷十三素",南通人吃甜菜,楊州人吃烏米飯,南京人吃豌豆糕,杭州人吃黃芪燉雞……等等,"嘗得時蔬樣樣鮮",不亦樂乎!

10 台灣的歷史 先民遺留下來的遺物、建築物遺址、服飾、貨幣、圖畫、地圖、照片、文字、俗諺、歌謠等,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AND事蹟。 台灣曾被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所以分為荷蘭時期、明鄭時期、清朝時期、日治時期AND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

11 謝 謝 觀 賞 THE END


Download ppt "班級:6年13班 做號:29號 姓名:楊海瑜學生 教師:吳函芸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