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总 论 pandec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总 论 pandec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总 论 pandect

2 概述 overview 传染病学就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重点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3 为什么要学习传染病学?Why to learn lemology?
它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某些老的传染病或消灭,如:天花(smallpox)、人间鼠疫(plague)、新生儿破伤风(tetanus of newborn)等;或得到控制,如: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流行性脑膜炎(epidemic meningitis等。但某些老的传染病却变得突出,如:结核病(tuberculosis)等。 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

4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 立克次体或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5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侵入、定位于机体的某一特定部位,并生长繁殖的一种寄生过程。

6 病原 感染 感染状况及结局示意图 病原原位停留 或 定 位 colonization 潜伏性感染 菌/病毒血症 带菌者 带毒者 隐性 感染
Latent infection 病原原位停留 或 定 位 colonization 病原 感染 潜伏性感染 显性 感染 菌/病毒血症 Hacteremia/viremia Overt infection 带菌者 带毒者 隐性 感染 病 原 被消灭 病原被消灭 Covert infection Pathogen eradication carrier 带菌/毒者 病人

7 传染病发生的条件(condition of onset of illness)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 致病能力(pathogenecity): ▲ 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体侵入、扩散 ▲ 毒力(virulence) :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 数量(quantity):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 变异性(variability):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 因素而产生变异

8 (immunological function of body):
机体的免疫功能: (immunological function of body):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天然屏障Barrier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体液因子humoral factors。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9 Another affected factors:
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其他条件: Another affected factors: ▲气候因素climate:温度、湿度等。 ▲社会条件society:卫生状况、文化背景、战争等。

10 Pathogene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invasion pathway、机体内定位colonization in body、排出途径output pathway。 ▲组织损害:直接损伤direct injury、毒素作用toxin、免疫机制immunoreaction。 ▲病理生理变化:发热fever、代谢异常metabolism disorder、水电解质失衡water-electrolyte、内分泌改变endocrine disturbance。

11 传染病的特征 character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基本特征general character :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 有季节性、有感染后免疫。

12 2.流行特征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

13 3.临床特点clinical character
⑴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manifestation period : 恢复期recovery phase:

14 复发(relapse): 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再燃(recrudescence): 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由于病原体暂时受到抑制未被杀灭而再度生长繁殖所致。 后遗症(sequela):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

15 (2)常见症状general symptoms
发热(fever)及热型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 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 当产热 > 散热 → 体温↑发热 fever

16 感染性: 占发热病因的 50%~60% 非感染性: 结缔组织病:15%~18% non-infective fever
感染性: 占发热病因的 50%~60% infective fever 细菌:43% 病毒:6% 发热 非感染性:  结缔组织病:15%~18%    non-infective fever

17 (一)感染性发热 病原体引起的发热 病原体及代谢产物 或炎性渗出物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外源性致热原 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发 热

18 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外源性致热原激活白细胞, 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白细胞致热原)分子量较小, 可直接作用于体温 调节中枢。 调定点→调定点↑→ 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 →通 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体液因素→骨骼肌阵缩→产热↑ 交感神经 → 皮肤血管收缩 ,竖毛肌收缩 → 排汗↓ →散热↓

19 发热的分度 低 热: 37.3~38℃(持续 4 周以上者为 长期低热,40%感染;57%非感染; 3%原因不明。)
低 热: 37.3~38℃(持续 4 周以上者为 长期低热,40%感染;57%非感染; 3%原因不明。) 中等度热:38.1~39℃ 高 热: 39.1~41℃ 超高热: 41℃ 以上

20 发热的热型特点和意义 1、体温上升期effervescence (1)骤升型:数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 常伴寒战。
(2)缓升型: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21 2、高热期fastigium 持续一段时间,长短因病因不同而异。 3、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 (1)骤降型 (2)渐降型

22 热型及临床意义 体温曲线的形态 热型 fever type 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1、稽留热(continus fever)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大叶性肺炎 伤寒高热期

23

24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范围大,24小时内波动幅度可超过 2℃,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范围大,24小时内波动幅度可超过 2℃,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 败血症 化脓性炎症 风湿热

25

26 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可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 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
3、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可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 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 疟 疾

27

28 4、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 39℃或以上,数天后 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可反 复多次。 布鲁菌病

29

30 体温急骤上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急骤上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回归热 Pel-Ebstein热 Hodgkins disease

31

32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体温曲线无规律可循 结核病、风湿热、癌性发热

33

34 马鞍热saddle type fever:昼夜体温二次升降者
此外还有: 马鞍热saddle type fever:昼夜体温二次升降者 消耗热consumption fever:昼夜体温波动达3-4 ℃者,见于重症结核等 毒血症状toxemic symptoms:疲乏、全身不适、寒战、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

35 皮疹skin eruption:疹子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常见体征 皮疹skin eruption:疹子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斑疹Macule:鲜红,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面, < 1cm,见于斑疹伤寒。 斑丘疹Maculopapule:小片红色丘疹,高出皮面,压 之退色,见于麻疹。 玫瑰疹roseola:类似斑丘疹,但色淡,边界不清,见于 伤寒。

36 瘀点、瘀癍petechia/ecchymosis:出血性皮疹,鲜红至暗紫色,压之不退色,见于败血症、流脑、出血热等。
疱疹herpes:高出皮面、内含浆液,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等。

37 瘀点 petechia

38 颈项强直 Nuchal rigidity

39 丝虫病filariasis 橡皮腿 rubber leg

40 肝炎患者的巩膜黄染、关节肿大、皮肤红斑 sclera jaundice, arthrosis, erythema

41 疱 疹 疱疹是有清澈液体的小水泡,可不规则地散步在皮肤上(水痘),或呈簇状群集分布(如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
Herpes 疱 疹 疱疹是有清澈液体的小水泡,可不规则地散步在皮肤上(水痘),或呈簇状群集分布(如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

42 丘疹 疹丘疹是皮肤的小结节状隆起,可 见于水痘与天花早期。
papules 丘疹 疹丘疹是皮肤的小结节状隆起,可 见于水痘与天花早期。

43 其他 1、 结膜充血 2、 单纯疱疹 3、 淋巴结肿大 4、 肝脾肿大 5、 出血 6、 关节肿痛 7、 意识障碍、昏迷

44 传染病的诊断特点: 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地域、季节、接触史、嗜好、接种史等; 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仔细体检;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免疫学检查、病原体检查; 影象学检查

45 传染病的治疗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诊治三原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隔离就地治疗; 病原治疗; 一般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

46 传染病的预防 prophylax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管理传染源:疫情报告,对接触者进行医学检疫、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对动物传染源治疗、宰杀、销毁等; 加强卫生宣教,提高防病意识,改变不卫生饮食习惯; 管水、管粪;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做好计划免疫接种。


Download ppt "总 论 pandec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