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 教学目的要求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思路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总布局理论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提高政治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文化鉴别能力、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总布局理论的学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能客观分析、科学对待,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3 本章的逻辑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总政策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均衡持久的发展。 但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运行方式大致有三种经济体制
商品经济条件下两种不同资源的配置方式

6 自然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7 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计划机制:国家通过运用计划指标和各种经济政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方式;
市场机制:运用市场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来配置社会经济资源、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方式。

8 “看得见的手” 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特点: 自觉性 事前性 宏观性 8
第一,可以根据预先决定的比例来配置资源,使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第二,便于形成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可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迅速发展凭市场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的重点产业和技术。 第三,有可能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处理各种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矛盾。 第一,要保证其科学性,受制因素太多。计划者对经济规律的认知水平不高、运用能力不强、信息不完备、各种利益主体的特殊影响等等都会降低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均可能导致计划失误。 第二,计划通过科层组织自下而上地制定,自上而下地执行,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可能导致计划调节的滞后效应,对经济的调节难以及时有效。 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闹得革命领袖也头疼起来。尽管他们此前一再呼吁“复课闹革命”,震荡和混乱却无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届高中毕业生共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领袖的号召力仍然无限。 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 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特点: 自觉性 事前性 宏观性 8

9 “看不见的手” 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自发性 事后性 微观性 特点:
第一,自发调节具有盲目性、分散性、事后性。价格波动不可避免地造成局部产品生产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尽管它能通过事后调节使经济重新趋向均衡,但波动的过程必然伴随产品短缺、过剩和资源浪费。即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第二,市场主体在价格引导下的自主决策,难以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集中的合力,对公众的、社会的利益无暇顾及 ,对全局性、长期性资源配置无能为力。 第三,市场竞争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特点: 自发性 事后性 微观性 9

1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如何选择呢?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逐步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1 就客观条件看: 第一,马列主义相关论述的影响 公有制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 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1)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为什么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就客观条件看: 第一,马列主义相关论述的影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 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

12 第二、前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28年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仿效苏联的体制具有现实合理性。 在1913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只有德国的17% ,英国的20%,美国的6.3% 。 1920年,经过一战,苏联发电量是美国的1/118,原煤产量为1/68,钢产量为1/221,石油产量为1/16。 而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 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走过的道路。 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 12

13 第三、是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 对内: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通货膨胀严重,现代工业很少; 经济结构简单,政治热情高涨,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 对外: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重重包围:(经济贸易上封锁、政治上高压、舆论上谴责、军事上控制) 这种局面需要建立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便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从而完成对旧体制的改造,迅速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1953年到1957年 “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总量水平经过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增长有了巨大的提高。统计资料表明,1952~1978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6.0%(注:林毅夫、蔡f ǎng@①、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在以农业部门为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1949年相比,1978年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份额从12.6%上升到46.8%;农业份额由68.4%下降为35.4%;建筑业和运输业分别从0.3%、3.3%上升为4.1%、3.9%;商业则从15.4%下降为9.8%。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 亿元,新增固定资产达27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4992亿元,比1952年的343.3亿元增长17.9倍(注:马洪主编:《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9、153页。)。并且,具备了生产原子弹、氢弹的能力,国防力量也大大增强。 13

14 就主观条件看: 建国初期对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新中国来说,由于苏联的专家帮助,斯大林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权威性阐述,当时在理论界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观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理论界的普遍共识。自觉学习、主动接受苏联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也就顺理成章。

15 (2)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弊端 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巩固新生政权;方便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改善人民生活;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建设; 作 用 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6 1952~1978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6.0%。
资料: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期间的成就 1952~1978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6.0%。 1978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11.48%。 16

17 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们快速地展开了工业化建设,成功地进行了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8 1956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蜀道变通途; 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1958年5月我国第一部国产“东风”牌轿车试制成功 :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提前完成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5%。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运转:在短短的建国不到十年时间内,已跨入原子时代。  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当女工,他去学开拖拉机。”   18

19 1959年电子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 ;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仅用两年时间,就基本建成大庆油田,仅1963年底,就生产原油600多万吨,国家投资7.1亿元当年全部收回。一举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1965年基本自给。 1965年9月17日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独立完成的一项世界级难度的科学项目;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9月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成功发射; 1974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0 计划经济体制对于“迅速恢复凋敝的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应付抗美援朝的巨大开支,胜利地完成‘三大改造’的任务,胜利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21 弊 端 政企不分 严重压抑企业与 职工的积极性、 创造性,使社会主义 经济缺乏活力。 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弊 端 严重压抑企业与 职工的积极性、 创造性,使社会主义 经济缺乏活力。 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单一化 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

22

23 审批一个项目,需要盖多少公章? 全国人大代表、大同煤矿集团董事长张有喜的答案是205个。他说,同忻煤矿在办理审批过程中,需要跑33个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先后要出147个文件,盖205个公章。

24 (3)我国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毛泽东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有所察觉,首先提出质疑。 在理论上,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当时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体制所做的理论探索。

25 2.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及要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阶段, 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第二阶段, 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 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邓小平论述市场经济

26 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任务 十七大提出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基本特征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 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但它与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基本特征 分配制度 宏观调控

2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 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 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宏观调控方面:能够把人民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9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完全没有必要,你怎么看?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江泽民

30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 市场主体自主化; 市场管理法制化; 经济关系市场化; 市场发展开放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 保障制度社会化。

31 3.我国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
第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 第三,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 第四,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

32 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政治思想和社会意识;是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政府、组织、个人的利益而不顾甚至损害全局利益或其他地方利益,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的行为和现象的总称。 部门保护主义,是指中央及地方权力机构及其成员,以违背中央、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方式去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权力、以取得、维护或扩大该部门及其成员的利益、地位的倾向。

3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过去的表述是基础性作用。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34 为什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政府职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 ★宏观调控 ★市场监管 ★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 ★保护环境。

3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制度 经济 体制
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形式的总和。 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36 1.经济体制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同一个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 济制度,也可以采取相似的经济体制
灵活性 多样性 形式 经济 体制 经济 制度 内容 决定 方向 是具体体现和反映 决定根本性质主要特点,规定方向

37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实质上就是 所有制问题 公有制(经济基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38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化 确立过程
如何正确认识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 的地位和作用 根本问题是 1997 基本经济制度 其过程主要有 1992 共同发展 1987 有益的补充 1982 必要的补充 1978绝迹

39 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40 2.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

41 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趋势: 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未改变

42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自从十五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后,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根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两个“毫不动摇”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一个“统一”

43 3.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1)为什么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①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44 公有制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2)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 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 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 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其它 国有成分 集体成分

45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 控制重要资源的能力。

46 公有资产占优势   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量的优势   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质的提高(控制力、支配力)

47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深化国企改革
  国有资产总量大幅增加,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国有经济活力得到增强,主导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批国有企业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 国企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 海尔张瑞敏砸冰箱   国有经济的布局还不够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 国企改革仍然存在的问题

48 关系国家 安全的行业 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调整的方向 提供重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关系国家命脉的行业 提供重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49 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所有制结构的新突破 从政治角度看:军工业、造币业、核工业等。
从经济角度看: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如:能源、交通、电信、原材料;机电、石化、汽车、建筑产业等。 从社会角度看:市政交通、自来水、燃气、燃煤、电力供应等公用事业。

50 (4)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 促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51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 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关系: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52 财产的所有者是谁? 公有制实现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 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实现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所有权 财产的所有者是谁? 第二层占有权   财产具体由谁占有并对企业行使出资人的职能   出资人采取什么样的财产组织方式   采取怎样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 第四层经营权 第三层使用权

53 公有制目前两种比较成熟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①股份制亦称“股份经济”。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伙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基本特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权转化为集中的使用权。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54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什么是股份制? 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聚的不足。
视频 什么是股份制? 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聚的不足。 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吗?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实行股份制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5 ②股份合作制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公有制形式,在性质上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兼有股份制经济和合作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
基本特征:是职工既是劳动者,也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企业资产由集体共同占有,共同使用,风险共担;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

56 4.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又一原则

57 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58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十五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基本经济制度 1987年有益补充 1992年共同发展 1982必要补充

59 一是支撑增长; 二是促进创新; 三是扩大就业; 四是增加税收。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就业贡献超过80%,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

60 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增加活力 公有 非公有 竞 争

61 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的措施 放宽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建立适合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 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2 5.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63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64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的国企改革 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正在逐渐拉开序幕,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紧推进。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参照的是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核心是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资委职责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减少对国有企业日常经营与人事任免的直接管理,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将企业管理权进一步下放至董事会,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在国企明确分类的基础上进入民间资本提高国企效率。

6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66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什么是按劳分配?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等于食。

67 (2)为什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客观必然性 所有制基础: 生产资料 公有制 物质基础: 生产力 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社会分工依然存在, 劳动存在重大差别, 还是谋生的手段。 所有制基础: 生产资料 公有制 物质基础: 生产力 发展水平 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的 不具备实现按需分配的条件

68 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是公有制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
(3)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是公有制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   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69 (4)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1)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
2)保证人们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3)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前进。

70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 要素所有者根据其所投入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多少、效益的好坏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益的一种分配制度。 报酬和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各要素的实际贡献大小,使收入与各要素的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如资产收益、经营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和资本取得的收入等。

71 生 产 要 素 物 的 要 素 人 的 要 素

72 实行年薪制的老总们的平均年薪达到71.6万元(税前收入),但呈现“两极分化”。其中经济效益较好、利润总额增长幅度大的企业,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营者年薪为高达186万元,效益一般的企业,其经营者只能拿到基本年薪,最低20.8万元。

73 首富教授张廷璧

74 高校首例学生获奖668万股权激励 1999年11月11日,中国科技大学的6名学生获准得到总计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激励,大学生的智慧成果成了资本,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 这6名大学生是因为参与计算机“人机语言对话技术”研究并作出创新成果而获此奖励的。他们参与研制的中文语音合成技术,可与IBM国际领先的语音识别技术相媲美和互补,由此诞生了我国首台“能听会说”汉语的电脑,为我国在国际人机语言对话高技术领域赢得了重要一席。

75

76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收入分配结构 多种所有制形式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切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 一切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都要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等价补偿,才能保证被有效利用。

77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利润 利息 股息 红利 租金 知识产权 技术信息 技术转让 信息咨询 经营管理

78 ①按劳动要素分配:劳动收入、劳动力收入 (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要素分配)
劳动收入,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事业单位空闲时从事的经营性劳动所取得的收入。 劳动力收入:主要指外资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

79 ②按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分配:资产收益、资本收益 (按资分配)
②按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分配:资产收益、资本收益 (按资分配) 按资分配(资本收益、资产收益)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参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 按资分配的重要表现形式有: 资本收益:个人存款利息;购买股票、债券等获取的股息、红利等;三资企业和私营业主凭借资本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利润收入。 资产收益:租借土地、厂房、设备所获得的租金等

80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多种分配方式的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竟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81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克服平均主义”,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而1978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的通知》,正式恢复了已停止实行十多年之久的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制度,并通过试点逐步扩大。

82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0多年的改革使收入差距扩大。中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收入差距扩大的客观存在,不仅使不同利益阶层间的矛盾显性化。当前,“以量取胜”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已不可持续。只有加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协调社会各群体利益,追求“全民福利”的均衡增长,才能提高“发展质量”,体现“民生本位”,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 82

83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社会结构转型,通过经济结构的迅速调整,推动中国的社会结构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整体型社会”向“多样化社会”转型;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是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成功实现“收入转型”。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84 实行收入优先增长战略,缩小收入差距 短期内,收入优先增长应主要通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来实现。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劳动者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看,工资性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在70%左右,而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目前约为55%左右。现阶段,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水平,这既是对改革前期低成本起飞战略下压低的劳动力价格进行的恢复性调整,也是拉动现在消费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主要通过房地产增值实现,而在我国城市商品房市场存在较大泡沫,商品房所得回报也多掌握在少数资本充裕的投资者手中,由于财产性收入会强化和放大收入差距,因此,长期收入优先增长还应主要通过拓宽经营性收入来实现。

85 着力两次分配环节 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能力的差异;二是能力相当条件下初始生产条件的不公平,即机会的不平等。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必须着力抓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环节,逐步消除由财富过度集中的社会分配不公。 初次分配要着力强化“劳权”,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了拉动投资和出口,企业过度积累利润,限制了职工收入的提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与民争利,税负过多。因此,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也要兼顾公平,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再分配环节要着力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政府通过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通常有两种路径:一是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直接转移支付。如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就业指导和岗位供给等。二是进行税制改革和完善、强化税收在再分配中的功能。税收是最能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和财富集中的政策工具。

86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为什么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趋突出,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87 西部地区范围示意图 十八个贫困片区

88 2011年,中国在工厂、机械、建筑和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占到了GDP的48%。而本该是经济活动的唯一归宿及目的的居民消费只占到GDP的三分之一左右(见图表1)。

89 2.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90 (1)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 粗放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外,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的实质和核心: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91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92 (2)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协调;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93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集到创新发展上来。

94 创新型国家 创新投入高 主要特征 科技进步贡献率高 自主创新能力强 创新产出高
:一般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投入高 主要特征 科技进步贡献率高 自主创新能力强 创新产出高

95 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科技人才的创新性不足,仍是我国人才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96 1.科技人才的发明创造及技术革新能力不强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05年,尽管中国人申请的发明总量多(国内为171619件,国外为42384件),但在含金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落后于国外;国内发明授权量为20705件,而国外在我国的授权量为32600件。通过对多年发明专利的统计发现,在申请发明专利的项目中:中药国内申请占98%,软饮料占96%,食品占90%,中文输入法占79%。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所集中的领域主要是高科技领域、高技术,无线电传输占93%,移动通讯91%,电视系统90%,半导体85%,西药69%,计算机应用60%。国外申请的重点是放在了高技术领域,放在高端,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97 2.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较低 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按全国平均水平来说,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的50%。我国科研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0的占74.50%。根据1996年至2004年的《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资金问题、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本身质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约我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障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才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化重视不够,成果同市场需求脱节。

98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创新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发合作

99 (4)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1)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原因 一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需要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
三是强农惠农富农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

100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101 3)城乡一体化措施 建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102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Download pp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