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 (一)7.8 師大附中 魏嘉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 (一)7.8 師大附中 魏嘉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 (一)7.8 師大附中 魏嘉美

2 複習範圍 - 第一冊 7、發現文化 8、多元文化

3 1.文化的意義與特性 發現文化 2.精緻文化、大眾文化、流行文化 3.主流文化、次文化、邊緣文化

4 一、文化的意義與特性 *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式。 意 *文化是人類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所產生的一套 義 生活方式及符號系統。 *後天學習而來的。
*為滿足需要,解決問題。 *具有共享性、歷史性、差異性。

5 二、文化的構成元素 符號 語言 儀式 價值 規範

6 文化反映在符號語言上 符號: 1.是一種象徵:如國旗 2.是用有形的事物來表現無形的觀念 3.其意義是由社會成員集體約定而成
4.會隨時代變遷而變:如 V 字手勢

7 (資料來源:大紀元)

8 語言是文化的具體展現 語言: 1.由一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 2.有規則的一套溝通系統:如文法 3.是人類創造出來的
4.是區分族群的指標、個人身份認同的表徵 5.傳遞文化價值、規範及意識型態

9 語言是人類創造的 中文:雨 英文:Rain 韓文:비 (bi) 日文:あめ (ame) 台語:雨 (ho)

10 語言反映社群所重視的事物 達悟族、Samal族對魚的稱呼 一個社會語彙的多寡反映出該社會對該事物的重視 中國人的親屬稱謂  從語言可以看出該社會的價值觀念

11 儀式傳遞文化與價值 儀式的定義: 是具有宗教或傳統象徵意義的活動。 對社會成員有特定的意義和功能。 通常在生命的重要關卡時舉行。

12 儀式傳遞文化與價值 儀式的類型 生命儀式:成年禮、結婚、死亡 宗教儀式:媽祖遶境、望彌撒 傳統習俗:過年、耶誕節、潑水節

13 儀式所代表的意義 向社會宣告 ex:總統就職典禮 表示時間分野 ex:成年禮 自我內心確認 ex:結婚「拜堂」

14 符號、語言、儀式表現出社會的價值 價值的定義: 是社會成員判斷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 是文化的核心概念。 價值會隨時代變遷而改變。
Ex: 儒家思想:重視現世、強調中庸 佛教思想:超越現世、追求涅槃 中國文化:禮義廉恥、四維八德

15 社會所傳遞的價值該如何讓成員遵守? 禁忌傳說:懷孕禁忌 民俗 民德:倫理 法律 這些促使成員遵守價值的方式, 通稱:規範

16 規範約束成員的行為, 也傳遞了文化價值 規範的定義: 社會成員共同認同,並願意遵行而具有 約束力的行為準則。 規範的類型:
規範約束成員的行為, 也傳遞了文化價值 規範的定義: 社會成員共同認同,並願意遵行而具有 約束力的行為準則。 規範的類型: 風俗習慣 宗教誡律 倫理道德 法律規章

17 規範的目的: 節制個人自由 保障個人權益 維持社會秩序 促進社會進步 規範具有差異性,必須入境隨俗! ex:打招呼、吃麵

18 資料來源:97/12/17 中國時報

19 二、精緻文化、大眾文化與流行文化 精緻文化 大眾文化 流行文化 --以往爵士音樂是大眾文化,現在一部份被視為藝術欣賞
菁英文化、高雅文化、 上流文化 大眾文化 通俗文化、市井文化、 市民文化、群眾文化 流行文化 時髦文化、時尚文化 意涵 特徵 欣賞民眾範圍小 具有相當文化素養 才能欣賞 3.特定資格才能享用 4.多被視為藝術性質 5.具有創意的 6.個性的、少量的 7.高審美價值的 8.追求跨時代的 欣賞民眾範圍大 不必具有高文化 素養就能欣賞 3.普羅大眾皆能享用 4.多被視為娛樂性質 5.普遍的 6.標準化、大量生產 7.講求實用性質 8.追求當下的 大眾文化的一部份 消費的、娛樂的 暴起暴落的 三者關係 1.精緻文化根植於大眾文化 --以往爵士音樂是大眾文化,現在一部份被視為藝術欣賞 2.精緻文化可能因為商品大量生產,拉近大眾與精緻文化的距離 --可藉由購買比較票價低許多的CD欣賞世界男高音 3.流行文化可能包含精緻文化和大眾文化 --目前台灣社會掀起的一股時尚名牌風

20 三、主流文化與次文化 主流文化 次文化 邊緣文化 社會大多數成員 較小團體或次級團體 弱勢族群 建構社會流傳的文化內涵 ※主流文化可能
持有人 社會大多數成員 較小團體或次級團體 弱勢族群 特徵 建構社會流傳的文化內涵 ※主流文化可能 是特定階層的 人所塑造 1.保有母文化體系的若干 基本特徵 2.有不同於母文化的特徵 3.次文化的產生常源自於 不同的年齡、職業、 性別、環境、族裔或宗 教信仰者,為尋求自主 性或自我認同,展現出 與主流社會某些不同的 特色。 仰賴成員彼此的 共同依附關係 2.長期以來不受重視 或被刻意排擠 3.可能受到重視而 走向主流 4.可能漸漸式微終至 消失 舉例 全球:西方白人文化 台灣:漢人文化 青少年次文化、 老年人次文化、 男性次文化 同性戀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

21 46. 阿強年輕時曾模仿外國嬉皮蓄長髮,被視為行為偏差而遭警察取締,如今男子蓄長髮卻成為一種社會時尚。這種變化最能夠凸顯「偏差行為」的哪一項特質?(93學測)
(A) 偏差行為的認定不因中外社會差異而有不同 (B) 偏差行為常導因於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偏差 (C) 偏差行為是指不嚴重但仍須制裁的犯罪行為 (D) 偏差行為定義改變常受主流文化轉變的影響

22 51.下列有關現代社會中多元價值的說法, 何者較為恰當?(92學測) (A)提倡宗教信仰是導致現代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
(B)講求效率和科技運用是世界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共通精神 (C)處理文化衝突時,應先建立能兼顧文化差異的公平程序 (D)面臨不同文化的價值衝突時,應該以主流文化為判斷依據

23 試題練習 1.台北市公館附近的寶藏巖是著名的廟寺,近三十年來在其周邊構築了大量的小型違章建築,市政府希望改造為文化聚落,開放前衛藝術家創作。請問下列敘述最符合這個案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A)大眾文化是由主流文化所演變 (B)主流文化通常也是邊緣次文化 (C)邊緣文化轉變為流行文化符號 (D)邊緣文化和主流文化互動不易

24 試題練習 因為科技的進步與消費水準的普遍提升,而 形成所謂的「大眾文化」,下列有關「大眾 文化」的敘述,何者正確?【90台北區模擬考】 (A)又稱為高級文化 (B)大眾文化的商品製造,主要以利潤為導向 (C)心靈或嚴肅的文化創作,易受青睞 (D)消費者易於掌控文化主導權

25 1.不同文化的接觸與涵化 多元文化 2.我族中心與多元尊重

26 一、不同文化的接觸與涵化 1.文化接觸 文化相互滲透、影響的現象;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可擴大文化內涵。
例如:語言之間的相互採借(達人、宅男)。 2.文化競爭 兩文化之間相互競爭的現象。 例如:美而美v.s.永和豆漿。

27 一、不同文化的接觸與涵化 3.文化衝突 兩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對抗現象。 例如:漢人政府要求原住民族放棄原住民文化,學習漢語。 4.文化順應
一個文化與其它文化接觸之後,從舊有的文化成分發展新的文化。 例如:麥當勞參考摩斯漢堡秉持東方社會米食文化的特色,也推出米漢堡的系列商品。

28 同化 及 涵化 1.同化:指一個文化把另一文化全部吸收,使該文化原有 的部份被完全的取代。
同化 及 涵化 1.同化:指一個文化把另一文化全部吸收,使該文化原有 的部份被完全的取代。 方式:殖民、通婚、移民、文化傳播 Ex: 秦始皇統一六國 漢人強迫原住民改漢姓 2.涵化:文化變遷的過程,不同文化在傳播、接觸的過程 中,吸收另一個文化的要素,相互採借、融合的 現象。 方式:自願 or 被迫,過程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是衝突的 旗袍

29 一、不同文化的接觸與涵化 當代多元文化的成因:
1.殖民與文化滲透:殖民是指強國用武裝力量、誘騙手段、經濟手段,使弱小國家屈服,接受強國的壓制剝削。 2.移民與文化擴散:移民是指由「推力」或「拉力」形成的人口流動現象。 3.媒體與文化傳播:文化現象藉由人類交往、聯繫、互動而不斷傳遞的過程。各國之間雖然有地理上的區隔,但是由於大眾傳播工具的日新月異,使得文化的傳播交流更加快速。

30 試題練習 4.現今台灣社會文化多元且紛雜的現象,與殖民、移民、傳播、全球化等因素有極大的關係。下列何種現象的產生,最主要是由於殖民因素的影響而來? (A)台灣商業人士穿著西裝、打上領帶,學習西方社會 的舉止與價值觀 (B)台灣速食連鎖餐廳紛紛推出米製食品或米漢堡,以 吸引更多消費者 (C)台灣社會對年紀較大的長者,通常尊稱為「歐吉 桑」、「歐巴桑」 (D)台灣原有的原住民族、漢民族文化,近年來深受 東南亞文化的影響

31 試題練習 現代社會中,大眾文化是大部分成員都容易接觸到或採取的生活形態,然而也容易造成對異文化的刻板印象。以下何者最足以減輕此刻板印象?【92年學測補考】 (A)經紀公司發掘原住民偶像歌手 (B)百貨公司舉辦外國商品週年慶 (C)商業電視台製作寰宇蒐奇為主題的節目 (D)設立各文化主題館,以促進交流與瞭解

32 ◎近代以來,許多國家因為國界糾紛,導致衝突不斷。 所以有人主張「自然邊界」,強調根據地理條件來 劃定國家間的邊界,但往往有例外情況。
試題練習 ◎近代以來,許多國家因為國界糾紛,導致衝突不斷。 所以有人主張「自然邊界」,強調根據地理條件來 劃定國家間的邊界,但往往有例外情況。 72.這類國家中,最常見到那一種問題?(92學測) (A)族群容易發生互相傾軋,衝突 (B)生產活動單調,經濟較為落後 (C)文化缺乏外界刺激,不易進步 (D)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易和諧

33 二、我族中心與多元尊重 1、文明進化論 2、我族中心主義 3、文化相對論 4、尊重與包容

34 1、文明進化論 是由卑下逐步演化至高尚的。 (1)文明進化是一個持續、階段性的過程,每一個過程既是過去階段
將社會按照發展進化的尺度加以分類,認為整個人類的歷史發展, 是由卑下逐步演化至高尚的。 (1)文明進化是一個持續、階段性的過程,每一個過程既是過去階段 的產物,又在未來的發展階段,產生一定的作用。 (2)文明的進化除了具有累積的性質外,還包含著進步的性質,是一 個由原始到精緻、由簡單趨向複雜的循序漸進過程。 (3)文明進化也意味著生存競爭的現實法則,即「優勝劣敗,適者生 存,不適者淘汰」,取得優勢的一方就以文明民族自居,而以自 己的觀點、立場看天下,形成了種族中心主義。

35 2、我族中心主義 認為自己的種族最優秀,不自覺地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衡量別人的生活方式,認為自己的文化才是好的、高人一等的。 (1)正面效果:
強化族群認同、凝聚共識、激勵士氣等。 (2)負面效果: 種族偏見、種族歧視、種族滅絕等。

36 補充:文化霸權 優勢階層透過精緻的設計灌輸弱勢階層文化價值及知識,將價值觀和意識型態,強加於他人和弱勢者身上,不需暴力及強制手段,卻能維持支配的階層。

37 3、文化相對論 對任何文化表現的行為和價值進行認識與 評斷時,應取決於該文化擁有者對事物的 看法,而不是本身主觀的看法。
文化間存有差異,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生成的條件,必須根據這些條件來瞭解各種不同文化的特點,避免對不熟悉的文化驟下論點。

38 4、多元文化觀 文化有其普遍性和差異性 藉文化交流以增進彼此瞭解,學習從對方的價值、信仰及習俗來衡量其行為和想法,做到「一視同仁、相互尊重」。

39 三、信仰自由的追求 宗教的定義: 宗教的功能: 宗教的價值: 涂爾幹:宗教是一套神聖的信仰和儀式的體系 提供精神的支持與慰藉 社會約束
是人類精神文化的展現 是憲法所應保障的自由

40 三、信仰自由的追求 政教分離:上帝的歸上帝、凱薩的歸凱薩 目的:保障人民信仰的自由 國家不得設立國教 不得授予任何宗教團體政治權利
不得直接補助宗教團體進行宗教活動 不得支持或推行宗教教育或宗教活動 目的:保障人民信仰的自由

41 試題練習 現今仍沿襲英國憲政體制的澳洲,在 1910年至1970年 代間,曾有數萬名原住民兒童被強制帶離父母身邊,
交由收容機構或白人家庭寄養,這些被帶走的孩子後來 被稱為「失竊的一代」。 19.根據上文,「失竊的一代」的形成主因為下列何者? (A)同化政策的種族偏見 (B)融合政策的種族衝突 (C)移民政策的我族中心主義 (D)殖民政策的種族保護策略

42

43 10.執政黨為消弭族群爭端,近來通過了「族群多元國家一體」之決議,下列主張何者有助於緩和族群爭端?(94學測)
試題練習 10.執政黨為消弭族群爭端,近來通過了「族群多元國家一體」之決議,下列主張何者有助於緩和族群爭端?(94學測) (A)基於平等,規定各族群擔任民意代表人數應相同 (B)國家認同應超越省籍,建立在公民意識基礎之上 (C)為避免弱勢族群遭同化,應減少族群間文化交流 (D)為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應排除外來文化移入

44 02.多數國家的民族分布,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現象,如果政府欲增進不同民族間的關係和諧,下列何種作法最為適當?(92學測)
試題練習 02.多數國家的民族分布,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現象,如果政府欲增進不同民族間的關係和諧,下列何種作法最為適當?(92學測) (A)經由政黨協商,自行劃定各民族的自治區 (B)鼓勵各民族的交流,理性對待彼此的文化差異 (C)開放不同民族間的競爭,創造最優秀的強勢民族 (D)將相同語言、文化的民族遷徙集中到同一生活棲息地

45 有計畫地製造「文化商品」或「藝術商品」的工業,製造目的在為了刺激消費並從中獲得利潤,商品可大量生產及複製。
補充:文化工業 如流行音樂、迪士尼卡通商品等,無使用價值,卻可代表時尚、品味等社會價值商品 有計畫地製造「文化商品」或「藝術商品」的工業,製造目的在為了刺激消費並從中獲得利潤,商品可大量生產及複製。 文化商品消弭了藝術與商業的界線,並將原本互相對立的兩方,統一在資本主義以獲利為目的的文化商品裡,而大眾對藝術的概念也因此被扭曲了。

46 文化工業—以音樂為例 典型的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認為,音樂沒有好壞之分,反正大部分的人並沒有能力鑑賞音樂的好壞,只有能「賣」的音樂才能在市場存活,能長期存活的音樂,就算內容再空洞也無妨。 相反地,其他無法獲利而消失的音樂,因為沒市場,就算內容再好也沒有用。 文化工業將好、壞藝術品的分野抹除,以市場價值來定義好壞的標準。

47 補充:文化資本 包括知識的類型、語言、行為習慣、技能教育等,任何一種個人可以讓自己在社會上獲得較高地位的優勢,可以以教育文憑形式制度化。


Download ppt "公民與社會總複習 (一)7.8 師大附中 魏嘉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