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收涩药 含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分别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 分类:本类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大致上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个部分。但在药物作用方面,某些药物往往表现出多种的功用,故须进一步予以综合比较。 适应范围: 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配伍方法: 收涩药,主要是用其收敛固涩之性敛其耗散,固其滑脱,以治滑脱病证。但滑脱病证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故应用收涩药治疗属于治病之标。为此临床应用本类药,须与相应补益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顾。总之应根据具体证候,寻求根本,适当配伍,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使用注意 收涩药性涩敛邪,故凡表邪未解,湿热所致之泻痢、带下,血热出血,以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误用有“闭门留蔻”之弊。但有一些收涩药除收涩作用之外,兼有清湿热,解毒等功效,则又当分别对待。
2
固表止汗药 功效: 本类药物能行肌表,调节卫分,顾护腠理,而有固表敛汗止汗之功。 适应范围:
临床常用于肺脾气虚,卫阳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的自汗证及肺肾阴虚,阴虚则生内热,热迫津外泄的盗汗证。 配伍方法: 治气虚自汗当配补气固表药同用,治阴虚盗汗当配滋阴除蒸药同用,以治病求本。 使用注意: 凡实邪所致汗出,应以祛邪为主,非本类药物所宜。 浮小麦 *麻黄根 *糯稻根
3
浮小麦 Fu Xiao Mai 凉 本品味甘益气,性凉清热,故自汗、盗汗均为常用之品。 敛汗,益气,除热。
药性说明 本品味甘益气,性凉清热,故自汗、盗汗均为常用之品。 功效 敛汗,益气,除热。 应用 1.用于自汗,盗汗。浮小麦甘凉,能敛虚汗,并有益气、养心、除热作用。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 2.用于骨蒸劳热。本品有益气阴及除热作用,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同用,以养阴清热,敛汗除蒸。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研末服,3~5g。 使用注意 表邪汗出者忌用。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淀粉及维生素。 临床报道 治疗虚汗、盗汗:浮小麦(炒黄)30g、白龙骨20g、枣仁10g。水煎服。(《中药精华》第332页) 源于《本草蒙筌》 《本草蒙筌》:“敛虚汗。” 《本草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劳热,妇人劳热。” 《本经逢原》:“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
4
*麻黄根 Ma Huang Gen 平 本品药性平和,不燥不腻,善补脾肺之气而养血生津,为脾肺气虚、血少、津伤常用之品。 敛肺止汗。
药性说明 本品药性平和,不燥不腻,善补脾肺之气而养血生津,为脾肺气虚、血少、津伤常用之品。 功效 敛肺止汗。 应用 用于自汗,盗汗。本品能敛肺止汗,为临床止汗专品。可内服,也可外用。 ★ 治气虚自汗,常与黄芪、白术等配伍; ★ 治阴虚盗汗,可与生地、五味子、牡蛎同用; ★ 治产后虚汗不止,常与当归、黄芪配伍,如麻黄根散。 此外,治虚汗,以本品配牡蛎,共研细末,外朴身上,也有止汗功效。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有表邪者忌用。 实验研究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麻黄根素,麻黄根碱甲和麻黄根碱乙。麻黄根素能升高血压。麻黄根碱甲和麻黄根碱乙能降血压。麻黄根浸膏尚可使蛙心收缩减弱,对肠管、子宫等平滑肌呈兴奋作用。 源于《本草经集注》 《别录》:“止汗,夏日杂粉朴之。”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植物草麻黄Ephedera sinica Stapf或中麻黄Ephedra int 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立秋后采收。剪去须根,干燥切段。生用。
5
*糯稻根 Nuo Dao Gen 平 药性说明 本品甘平偏凉,既能止虚汗,又能退虚热,且能益胃生津,药力平和。可用治自汗、盗汗及虚热不退等证,兼口渴者尤为适宜。 功效 止虚汗,退虚热。 应用 1.用于自汗,盗汗。本品能止虚汗。可单用,或与浮小麦、煅牡蛎同用。 2.用于虚热不退,骨蒸潮热。本品能退虚热,并兼有益胃生津作用。可用于病后阴虚口渴,虚热不退及骨蒸潮热等证。可与沙参、麦冬、地骨皮等养阴清虚热药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临床报道 用于治疗丝虫病,每日30~60g。水煎服。(《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342页) 麻黄根、浮小麦与糯稻根须 皆为常用的固表止汗药,均能收敛止汗,都可用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等证,常配伍补益药同用。不同之处在于: 麻黄根──甘平,作用单纯而药力较强,为临床止汗专品。治疗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产后虚汗,既可配伍它药内服,也可配伍牡蛎,共研细末,外扑身上。 浮小麦──甘凉,既能敛汗,又能益气,除热,也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糯稻根须──甘平,又能退虚热,益胃生津,也可用于病后阴虚口渴,虚热不退,以及骨蒸潮热等证。 源于《本草再新》 《本草再新》:“补气化痰,滋阴壮胃,除风湿。”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药学》:“功能敛汗,益胃,退虚热。为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的常用药。”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糯稻Oryza sativa L.var. glutinosa Matsum.的根茎及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10月糯稻收割后采收。晒干。生用。
6
敛肺涩肠药 功效: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喘和涩肠止泻痢作用。 适应范围:
①具有敛肺止咳作用者适用于肺虚喘咳,久治不愈和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肺肾喘证。 ②具有涩肠止泻痢作用者适用于大肠虚寒不能固摄和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 配伍方法: ★ 治久咳虚喘者,视肺、肾虚亏情况,选用补肺益气药或补肾纳气药同用。 ★ 治久泻、久痢,若兼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 ★ 若兼气虚下陷者,配补气升提药; ★ 若兼脾胃气虚者,配补益脾胃药。 使用注意: 本类药酸涩收敛。属敛肺止咳之品,对痰多壅肺所致的咳喘不宜用;属涩肠止泻之品,对泻痢初起,邪气方盛,或伤食腹泻者不宜用。 五味子 乌梅 肉豆蔻 赤石脂 诃子 石榴皮 罂粟壳 禹余粮 五倍子
7
五味子 Wu Wei Zi 温 功效说明 本品酸温而润,收涩之中兼具补益作用,上能敛肺,下能固肾,外可止汗,内又益气,功用颇多,广泛地用于虚而不固,散而不收之证。 功效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应用 1.用于久咳虚喘。五味子酸能收敛,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适用于肺虚久咳及肺肾两虚之喘咳。 2.用于津伤口渴及消渴。本品酸甘,又能益气生津止渴。 3.用于自汗,盗汗。本品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 4.用于遗精、滑精。本品能补肾涩精。 5.用于久泻不止。本品又能涩肠止泻。 6.用于心悸,失眠,多梦。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 7.本品研末内服,对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者,亦有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1~3g。 使用注意 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源于《本经》 《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本草备要》:“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 为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 Baill. 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晒干。生用或经 醋、蜜拌蒸晒干用。
8
北五味子主含挥发油、有机酸、鞣质、维生素、糖及树脂等。种子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五味子素。本品对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对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 制过程均有影响,使之趋于平衡。对呼吸系统有兴奋作用,有镇咳和祛痰作用。能降低血压。能利胆,降低血清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有与人参相似的适应 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对金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1.治疗病毒性肝炎,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肝炎以及药物所致肝损害:将五味子焙干研末,过80~100目筛,成人每次服3g,每日3次。亦可制成蜜丸服。(《中药新用手册》第283页) 2.治疗神经衰弱:取五味子40g,浸入20ml50%酒精中,每日振荡1次,10天后过滤,残渣再泡1次,两次液合并,再加等量蒸馏水,即可服用。(《中药新用手册》第283页) 3.治疗急性菌痢和肠炎:取北五味子5000g,水煎2~4小时,去渣加红糖1500g,浓缩至5000ml,每日3次,每次50ml,小儿酌减。(《中药大辞典》第388页) 4.治疗潜在型克山病:配制40%五味子酊,每次2ml,日服3次。(《中药大辞典》) 5.用于催产:配70%五味子酊,每次20滴,每次1小时,连服3次。(《广东医学》1983;(4)25)
9
自汗、盗汗、久咳、久喘、久泻、遗精、带下
五味子: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山药、山茱萸 虚喘、久咳 人参、麦门冬 热伤气阴,心悸,脉虚,口渴,多汗 生脉散 黄芪、天花粉 糖尿病 柏子仁、人参、牡蛎 阴虚盗汗、阳虚自汗 桑螵蛸、龙骨 遗精滑泄 麦门冬、丹参、酸枣仁 神经衰落所致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干姜、细辛 寒痰蕴肺的咳喘 小青龙汤 茵陈蒿、大枣 慢性肝炎 人参、蛤蚧 肺肾不足,虚喘久咳 金樱子、桑螵蛸 肾虚遗精 五倍子 自汗、盗汗、久咳、久喘、久泻、遗精、带下 牛膝、人参 胎儿羊膜未破、早破及分娩时子宫乏力
10
乌梅 Wu Mei 平 涩 本品酸涩,功善收敛,上能敛肺气,下能涩大肠,入胃又能生津、安蛔,凡久咳、久泻、蛔虫腹痛及内热消渴等证,均为常用。
药性说明 本品酸涩,功善收敛,上能敛肺气,下能涩大肠,入胃又能生津、安蛔,凡久咳、久泻、蛔虫腹痛及内热消渴等证,均为常用。 功效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应用 1. 用于肺虚久咳。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止咳,适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 2. 用于久泻,久痢。本品又能涩肠止泻痢。 3.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蛔虫得酸则伏,本品极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呕的功效。适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常与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同用,如乌梅丸。 4. 用于虚热消渴。本品味酸生津,故有生津止渴之功。 5.此外,本品内服还可止血,治崩漏下血;外敷能消疮毒,并治胬肉外突。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源于《本经》 《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本经逢原》:“乌梅酸收,益精开胃,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今治血痢必用之。……血痢不止,以乌梅烧存性,米汤服之渐止。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胬自消,此即《内经》去死肌恶肉之验。”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 的近成熟果实(青梅)。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等地。五月立夏前后,果即将成熟时采收,干燥。生用或炒炭用,去核用肉者称“乌梅肉”。
11
本品主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本品水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煎剂能抑制离体兔肠管的运动。能促进胆汁分泌。在体外对蛔虫的活动有抑制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1.治疗各种息肉(声带息肉、直肠息肉、阴道息肉、鼻息肉、声带小结、食道息肉等):乌梅1500g,僵蚕500g,人指甲15g,象牙屑30g。上药共 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1日3次,每次1丸,白开水送服。又可用乌梅肉20g,元明粉、诃子肉各15g,胆南星、百药煎各10g,梅片1.5g, 西月石20g。上药共为细末,用乌梅肉捣如泥,打和为丸,每次用1丸含化,1日服2~3丸。《中药新用手册》第287页,《新中医》1983; (11)21) 2.治疗胆道蛔虫症:干乌梅500g,用曲醋1000ml浸泡24小时,每日服10~20ml,日服3次。(《福建中医药》1982;(2))。 3.治疗胆囊炎:乌梅5g,片姜黄9g,茵陈15g,焦山栀10g,鸡内金、佛手、枳实各9g,滑石30g,甘草3g,水煎服。(《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2)) 4.治疗乙型肝炎:乌梅15~30g,虎杖根30g,加糖适量,水煎服。(《新中医》1981;(4)) 5.治疗寻常疣:乌梅、千金子、藜芦各30g加入75%酒精500ml,浸泡一周。用时将疣体表面粗糙刺头物拔除,以出血为度。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 疣体大者可用棉球蘸药液敷患处,外用纱布包扎。(《河南中医》1989;(1):41)
12
乌梅: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半夏、杏仁、阿胶 肺虚久咳 诃子、肉豆蔻 久泻不止 黄连、山楂 久痢 细辛、干姜、黄连 蛔虫引起的的腹痛、呕吐 地榆、阿胶 便血、崩漏 鳖甲 肝脾肿大 生地黄 胃酸缺乏症 五味子 自汗、盗汗、或糖尿病尿糖不降 五味子、乌梅鉴别 皆上能敛肺,下能涩肠,均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功,都可用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之证。并能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不同之处在于: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又可用治肺肾两虚之喘咳; 并能补肾涩精,用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尚能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多梦。 乌 梅──酸涩性平,又能安蛔止痛。此外,乌梅内服还可止血,治崩漏下血;外敷能消疮毒,并治胬肉外突。
13
诃子 He Zi 平 涩 诃子煨用酸涩,功专收敛,上能敛肺,下涩大肠;生用清火开音。适于久咳、久泻而属气虚者。
药性说明 诃子煨用酸涩,功专收敛,上能敛肺,下涩大肠;生用清火开音。适于久咳、久泻而属气虚者。 功效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应用 1.用于久泻,久痢,脱肛。本品苦酸涩,能涩肠止泻。 2.用于久咳,失音。诃子既能敛肺下气止咳,又能清肺利咽开音。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使用注意 外有表邪、内有湿热积滞者忌用。 *实验研究 本品含大量鞣质(可达20%~40%),其主要成分为诃子酸、原诃子酸等。诃子所含鞣质有收敛、止泻作用。水煎剂在试管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结膜炎:诃子、栀子、楝子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服6g。水煎服,每日3次。(《中药新用手册》第294页) 2.治疗大叶性肺炎:诃子肉15g,栝蒌15g,百部10g,1日量,水煎分2次服。(《中药精华》第324页) 源于《药性论》 《药性论》:“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结气,止水道,黑髭发。” 《本草纲目》:“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厚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 《本经逢原》:“诃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 为使君子科落叶乔木植物诃子 (诃黎勒) 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成熟果实。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地。现主产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7~8月采收,晒干。生用或煨用。去核者称“诃子肉”。
14
诃子: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黄连、木香 久痢腹痛而又热者 干姜 虚寒久泻或脱肛 桔梗、甘草 失音而不能言语 杏仁、通草、干姜 久咳、喑哑 人参、五味子、蛤蚧 肺虚咳喘、动则气促
15
肉豆蔻 Rou Dou Kou 温 本品辛温而具涩性,入大肠功善涩肠止泻,入脾胃又能行气温中,适于肠滑久泻及虚寒气滞等证。
药性说明 本品辛温而具涩性,入大肠功善涩肠止泻,入脾胃又能行气温中,适于肠滑久泻及虚寒气滞等证。 功效 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应用 1. 用于脾胃虚寒久泻。肉豆蔻辛温而涩,既能涩肠止泻,又能温中温脾。 2. 用于胃寒胀痛,食少呕吐。本品辛香温燥,有温中、行气、止痛作用。可用于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常与木香、干姜、半夏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入丸散服,每次0.5~1g。内服须煨熟去油用。 *实验研究 肉豆蔻含挥发油5%~15%,另含肉豆蔻醚、丁香酚、异丁香酚及多种萜烯类化合物。肉豆蔻所含挥发油具芳香健胃和驱风作用,具有显著的麻醉性能,肉豆蔻醚对正常人体有致幻作用。其萜类成分有抗菌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婴幼儿腹泻:肉豆蔻、车前子、诃子、木香配伍,制成肉蔻散,外敷。(《中原医刊》1986;(4):21) 源于《药性论》 《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本草纲目》:“肉豆蔻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 为肉豆蔻科高大乔木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 grans Houtt的种仁。我国广东有栽培;国外印尼及西印度群岛、马来半岛等地亦产。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次,早晨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皮,剥去假种 皮,缓火焙干。煨制后入药。
16
肉豆蔻: 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香附、神曲、麦芽 小儿伤食吐乳、消化不良 人参、白术、干姜 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 木香、半夏、干姜 脾肾虚寒的脘腹胀痛、呕吐 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 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 四神丸 益智仁 脾虚流口水、肾虚遗尿 肉豆蔻与白豆蔻皆以豆蔻命名,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均能温中行气,都可用治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但二者科属来源不同,作用有别: 肉豆蔻──为肉豆蔻科高大乔木植物肉豆蔻的成熟种仁,固涩之力较强,长于涩肠止泻,又常用治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等证。 白豆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实,行气之力较强,又长于化湿,温中止呕,也常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舌苔浊腻;胃寒湿阻气滞的呕吐,小儿胃寒吐乳等证。
17
赤石脂 Chi Shi Zhi 温 本品酸涩性温,专于收敛固涩,重在止泻、止血,为久泻、下血所常用。外用又能敛疮生肌。
药性说明 本品酸涩性温,专于收敛固涩,重在止泻、止血,为久泻、下血所常用。外用又能敛疮生肌。 功效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应用 1. 用于久泻,久痢。赤石脂甘温而涩,能温里涩肠固脱。适用于虚寒久泻久痢,滑脱不禁,脱肛等证。 2. 用于崩漏带下,便血等。本品能固崩止带、收敛止血。 3. 用于疮疡久溃。本品外用有收湿敛疮生肌的功效 4. 此外,外用亦治湿疮流水、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 煎服,10~20g。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 使用注意 湿热积滞泻痢者忌服。孕妇慎用。畏官桂。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含水硅酸铝。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有毒物质、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并保护消化道粘膜,止胃肠道出血。 临床报道 用于治疗皮肤溃疡,并带有脓水浸出时,将此药研敷患处。(《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340页) 源于《本经》 《本经》:“主泄痢,肠澼脓血,下血赤白。” 《别录》:“疗腹痛肠澼,下痢赤白,……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 《本草逢原》:“赤石脂功专止血固下,仲景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者,取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固脱,……火热暴注,初痢有积滞者勿用。” 为单斜晶系的多水高岭土Halloysite.主产于福建、山东、河南等地。全年可采挖拣出杂石。研粉生用或火煅水飞用。
18
赤石脂: 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禹余粮 泻痢日久,滑泄不禁,妇女月经过多 赤石脂禹余粮汤 干姜、粳米 虚寒下痢,便脓血不止 侧柏叶、乌贼骨 烧煅为末服,治疗妇人漏下数年不止 白芍、干姜 妇人赤白带下,日久不愈 黄柏、黄连 外用治湿疮流水 大黄 外用研末撒患处,治外伤出血 补骨脂 月经过多 赤石脂与禹余粮皆为矿物药,味甘涩之品,均能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崩止带,都可用治下焦不固,肠滑不禁的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妇女崩漏,白带过多等证。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赤石脂── 性温,外用又具有收湿敛疮生肌之功,也可用治湿疮流水、外伤出血等证。官桂畏赤石脂,不宜同用。 禹余粮── 性平,质重下降,功专固涩下焦,主治下焦滑脱不禁的证候。
19
*禹余粮 Yu Yu Liang 平 2. 用于崩漏,带下。本品又能收敛止血,固崩止滞。 功效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应用
1. 用于久泻,久痢。禹余粮味甘涩,能涩肠止泻。常与赤石脂相须为用,如赤石脂禹余粮汤。 2. 用于崩漏,带下。本品又能收敛止血,固崩止滞。 用法用量 煎汤,10~20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实验研究 本品含氧化铁以及磷酸盐、镁、铝、钾、钠等。 临床报道 治疗妇科带下: 白带:禹余粮30g、干姜30份。赤带:禹余粮30g、干姜15g。禹余粮用醋淬,捣研为细末。空腹温酒调下6g。(《中药精华》第322页) 源于《本经》 《本经》:“主下赤白。” 《本草求真》:“禹余粮与赤石脂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主产于浙江、广东等地。全年可采。拣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醋煅用
20
*罂粟壳 Ying Su Ke 平 涩 有毒 药效说明 本品酸涩性平,主入肺肠,上能敛肺止咳,下能涩肠止泻,长于止痛,为久咳,久泻、筋骨诸痛良药,但有毒之品,不可过量久服。 功效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 应用 1. 用于久泻,久痢。本品味酸涩,能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可单用醋炒煎服,或与诃子、乌梅等同用。 2. 用于肺虚久咳。本品有较强的敛肺止咳作用。适用于肺虚久咳不止之证。可单用蜜炙研末冲服,或配乌梅同用 3. 用于胃痛,腹痛及筋骨疼痛。本品有良好止痛作用。用治上述之证,可单用或配入复方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止咳蜜炙用,止泻止痛醋炒用。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吗啡、可待因、那可汀、罂粟碱等。罂粟壳有镇痛、镇咳和使胃肠道及其括约肌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而起止泻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慢性胃肠炎:金银花、山药各30g,焙黄碾末,以粟壳10g,煎水,送服(粟壳饮)。(《毒剧中药古今用》第260页;《四川中医》1985;(2):18) 2.治疗小儿腹泻:炒苍术、焦山楂、车前子各5份,罂粟壳2.5份,共研细末,过筛备用,内服。(《四川中医》1984;(2):55) 3.治疗突发性耳聋:罂粟碱60mg溶于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4;(1):5) 4.治冻伤、烧伤:罂粟壳、紫草各25g,黄蜡、冰片各15g,香油500g制成,外敷。 5.治疗肝癌疼痛:用香蚣散(蜈蚣10条,生米壳、陈桔皮、蚤休各45g,硼砂、全蝎、乳香、没药各30g,紫花地丁45g,银花9g,麝香 1.5g。上药各研细粉,混匀)。每次用荞麦面粉打成稀糊,调药粉,按痛位大小,外敷于肝区部分的外侧皮肤上,24小时或隔日换药1次。(《癌瘤中药防治 研究》1984;(2):120) 源于《本草发挥》 《本草纲目》:“罂子粟壳,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败不固而肠滑肛脱,咳嗽诸病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 《本草求真》:“功专敛肺涩肠固肾,凡久泻、久痢脱肛、久嗽气乏,并心腹筋骨诸痛者最宜。” 为罂粟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成熟蒴果的外壳。我国药材部门有栽培。夏季采收,去蒂及种子,晒干,醋炒或蜜炙。
21
*石榴皮 Shi Liu Pi 温 涩 2. 用于蛔虫、蛲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石榴皮有杀虫作用,用于以上肠道寄生虫病,可与槟榔配伍同用。
药效说明 本品酸涩收敛,止泻、止血,味酸又能安蛔,适于久泻、出血、蛔虫等证 功效 涩肠止泻,杀虫。 应用 1. 用于久泻,久痢,脱肛。本品酸涩收敛,入大肠经,以涩肠止泻、止痢、固脱,故可用治上述诸证。 2. 用于蛔虫、蛲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石榴皮有杀虫作用,用于以上肠道寄生虫病,可与槟榔配伍同用。 3.尚有涩精、止带、止血作用,亦可用于遗精、带下、崩漏等。 用法用量 服,3~10g。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实验研究 果皮含鞣质10.4%~21.3%,还含伪石榴碱、异石榴皮碱、甲基异石榴皮碱、异槲皮甙、甘露醇、没食子酸、草酸钙等。石榴皮煎剂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 志贺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盐酸石榴碱对绦虫有杀灭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牛皮癣:石榴皮(炒炭,研末)1份,麻油3份,调成粉状。用时将药油摇匀,以毛笔蘸药均匀地涂于患处,每日2次。(《中药新用手册》第290页) 2.治疗婴幼儿腹泻:石榴皮、黄芩、白芍、山楂炭、云苓、干荷、炒二芽各9g,葛根4g。随病情加减,水煎服,2日1剂,少量多次口服。 3.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石榴皮30~40g,青霉素160~240万单位,链霉素1.0g。先将石榴皮放入500ml清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慢火煎 至100~150ml,纱布过滤去渣,待药液降温至30℃左右时,再与事先稀释好的青、链霉素混匀备用,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中国肛肠病杂志》 1985;(3):21) 4.治疗烧伤:取石榴皮0.5kg,洗净,加水500ml,文火煎至250ml,过滤后置瓶中备用,夏天可加少量防腐剂。据创面大小,将1cm2的纱巾块浸药液,一块一块贴于患处,直至痊愈纱布块自行脱落。( 源于《别录》 《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本草拾遗》:“主蛔虫,煎服。” 《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秋季果实成熟后收集果皮,洗净,切小块晒干。
22
*五倍子 Wu Bei Zi 寒 涩 2. 用于久泻,久痢。五倍子有涩肠止泻功效。用治上述之证,可与诃子、五味子同用,以增强涩肠之功。
药性说明 本品酸涩收敛,性寒清热,以收中有泄见长,功能敛肺、涩肠、固肾、生津,适于多种散而不固、虚而不收之证。 功效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 应用 1. 用于肺虚久咳或肺热痰嗽。本品酸涩收敛,寒能清热,既能敛肺止咳,又有清热降火之功。 2. 用于久泻,久痢。五倍子有涩肠止泻功效。用治上述之证,可与诃子、五味子同用,以增强涩肠之功。 3. 用于遗精,滑精。本品又能收涩固精止遗。可用于肾虚遗精、滑精。 4. 用于自汗,盗汗。五倍子能敛肺止汗。 5. 用于崩漏下血或便血痔血。本品有收敛止血作用。 6. 此外,本品外用,还有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等功效。可用于疮疖肿毒、湿疮流水、溃疡不敛、肛脱不收、子宫下垂等,可单味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也可配合枯矾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1.5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湿热泻痢者忌用。 源于《本草拾遗》 《本草拾遗》:“肠虚泻痢,为末熟汤服之。” 《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又,“其味 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泻痢湿烂。” 为漆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或其某些同属植物叶子上寄生的虫瘿。 主产于四川。9~10月间摘下虫瘿,煮死其中的寄生虫,干燥。生用或煅用。
23
本品主含没食子鞣质60%~70%。没食子酸2%~4%。以及树脂、脂肪、蜡质、淀粉等。没食子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与皮肤,粘膜的溃疡面接触后,其组 织蛋白质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腺细胞的蛋白质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粘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没食子 酸可与若干金属、生物碱甙类形成不溶解化合物,因而用作解毒剂。没食酸对小肠有收敛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制止腹泻。此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 炎球菌、伤寒、副伤寒、痢疾、炭疽、白喉、绿脓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1.治疗鞘膜积液:五倍子、明矾各10g,加水约30ml,每日1剂,外用。(《中药新用手册》第292页) 2.治疗痔疮:五倍子500g。捣碎,浸泡于1000ml52.5%的乙醇中,密封存放1~2月,过滤后煮沸消毒备用。局麻下注入适量于痔核中,使之成紫黑色为度。(《湖北中医杂志》1984;(2):23) 3.治疗口腔炎:10%水溶液含漱。(《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341页) 4.治疗小儿脱肛:炒五倍子30g、枯矾15g。共为细面,调匀内服。1~3岁每次服1g,每日3次;4岁以上每次服2g,每日3次。外敷:用温清水 将脱出部分洗净,将药粉撒上,轻轻上托,复位后让患儿侧位卧半小时。(《河南中医》1990;(2):36) 5.治扭伤、挫伤、乳腺炎、局部神经痛:将五倍子研细过筛成粉,加食醋调和,瓷罐贮存,用时将药摊于不吸油的纸上,约2~3mm厚,敷患处,外用绷带包扎,每2~3天换药1次。(《中经精华》第331页)
24
敛肺涩肠药 功效: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某些药物还兼有补肾之功。 适应范围:
适用于肾虚不固,膀胱失约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带下等证。 配伍方法: 本类药常与补肾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治。 使用注意: 本类药酸涩收敛,对外邪内侵,湿热下注所致的遗精、尿频等不宜用。 山茱萸 覆盆子 *桑螵蛸 海螵蛸 金樱子 莲子 芡实
25
山茱萸 Shan Zhu Yu 温 本品甘酸温润,主入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长于固涩下焦,为肝肾亏虚,下元不固之要药。
药性说明 本品甘酸温润,主入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长于固涩下焦,为肝肾亏虚,下元不固之要药。 功效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应用 1 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等证。山茱萸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既能补阴,又能补阳,为补益肝肾之要药。 2 用于遗精,遗尿。本品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止遗。 3 用于崩漏下血及月经过多。本品又能补肝肾,固冲任。亦可用于妇女因肝肾亏损,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及月经过多之证。 4 用于大汗不止,体虚欲脱证。本品能敛汗固脱。治大汗虚脱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 5.此外,本品亦治消渴证,多与生地、天花粉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 使用注意 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山茱萸甙、皂甙、鞣质、熊果酸、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及维生素A。有利尿、降压作用;对痢疾 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堇毛癣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能抑制腹水癌细胞,对于因化疗及放疗所致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有抗组织胺作 用;有较弱的兴奋副交感神经作用;所含的鞣质有收敛作用。 源于《本经》 《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药性论》:“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阴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 《汤液本草》:“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之。” 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cinalis Sieb. et Zucc.除去果核的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10~11月,果实颜色变红时采摘,用文火烘焙或置沸水中略烫,及时挤出果核, 晒干或烘干用。
26
治疗遗尿症:桑螵蛸4份、煅牡蛎4份、韭菜子2份、枯矾1份,加水煎至每500ml药液含原生药90g,加适量的苯甲酸钠防腐及糖调味。于睡前服50ml。(《新医学》1974;(3):139)
山茱萸: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人参、龙骨、牡蛎 亡阳大汗、厥逆休克 五味子、黄芪 盗汗 熟地黄、阿胶 崩漏、月经过多而属气血两虚者 熟地黄、山药、茯苓 肾虚腰痛、头晕眼花 菟丝子、益智仁 遗精、尿频 杜仲、石菖蒲 高血压病属肝肾不足者 鹿茸、石菖蒲、五味子 滑精较甚者 山茱萸与吴茱萸均以茱萸命名,皆性温,归肝经,但二者科属来源不同,功用相差很大: 山茱萸── 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肉。本品酸涩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既能补阴,又能补阳,为补益肝肾之 要药。其又能收敛固涩,也常用治肾虚不固所致遗精、遗尿,肝肾亏损,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等。此外,本品亦可用治消渴证。 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接近成熟的果实。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功擅散寒止痛,疏肝下气,为治寒滞肝脉诸痛证之要药。并能燥湿,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27
覆盆子 Fu Pen Zi 平 涩 药性说明 覆盆子酸收甘补,既收敛固涩,又滋养肝肾,治肾虚精气失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有益肾固精缩尿之功。其微温略兼助阳,滋肝能明目,也用治肾虚阳萎及肝肾不足之目暗不明。 功效 益肾,固精,缩尿。 应用 1. 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证。覆盆子甘酸微温,归肝肾经,既能收涩固精缩尿,又有补益肝肾之功。 2. 用于肝肾不足,目暗不明。本品又有益肝肾明目作用。常与菟丝子、枸杞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枸橼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及糖类和维生素C。覆盆子有似雌激素样作用。 覆盆子: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桑螵蛸、益智仁 尿频尿数因肝肾不足 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 阳痿 鹿茸、巴戟天 阳痿、不孕不育 杜仲 下腰虚寒性疼痛 熟地黄、枸杞子、桑椹 眼目昏花 源于《本草经集注》 《别录》:“益气轻身,令发不白。” 《本草备要》:“益肾脏而固精,补肝虚而明目,起阳痿,缩小便。”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 的未成熟果实。分布于华北地区。于6~8月果实尚青时采摘,入沸水中略浸过,晒干。
28
海螵蛸 Hai Piao Xiao 微温 涩 本品味涩性平,主入肝肾,长于收敛止血、固涩下焦,适于多种出血及下元虚损不固之证。
药性说明 本品味涩性平,主入肝肾,长于收敛止血、固涩下焦,适于多种出血及下元虚损不固之证。 功效 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应用 1.用于遗精,带下。海螵蛸温涩收敛,有固精止带之功。 2.用于崩漏下血,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本品能收敛止血。 3.用于胃痛吐酸。本品有良好制酸止痛作用。常与延胡索、白及、贝母、瓦楞子等同用。 4.用于湿疮,湿疹,溃疡不敛等。本品外用能收湿敛疮。 用法用量 煎服,6~12g,散剂酌减。外用适量。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碳酸钙80%~85%,尚含壳角质、粘液质及少量氯化钠、磷酸钙、镁盐等。海螵蛸所含碳酸钙、磷酸钙能中和盐酸,故能制止胃酸过多。 临床报道 1.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乌贼骨500g,甘草500g,白及500g,丁香50g,大贝母50g,法半夏50g,经研细过60~80目筛,混匀,除去 粗渣可余900g左右,每次服3g,日服3次,饭前,温开水冲服。(《河南中医》1989;(4):40)又方:乌贼骨(略煅)50g,生甘草25g,共 研成粉。每服6g,每日3次,于饭前1小时服,用蜂蜜汤匙冲水送服。(《中药精华》第327页) 2.治疗外伤出血:乌贼骨粉、海螵蛸、蒲黄炭各等份。研末混合,撒于创面。(《中药新用手册》第296页;《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汇编》) 3.治疗阴囊湿痒,或溃破流脓,经久不愈者:乌贼骨(煅黄,研粉)30g、蒲黄(炒)30g,两味混合,研之极细极匀备用。先用苦参20g,黄柏 20g,防己15g,煎汤,趁温热浴洗阴囊,拭干净,趁潮湿用药粉敷之。 源于《本经》 《本经》:“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浊肿痛,寒热癥瘕,无子。” 《别录》:“止疮多脓汁不燥。” 《本草纲目》:“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研末敷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鹅 口;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麝香吹耳,治耳有脓及耳聋。” 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 或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 的内壳。产于辽宁、江苏、浙江沿海等省。收集其骨状内壳,洗净,干燥。生用。
29
海螵蛸: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黄芪、茜草、五倍子 崩漏出血过多 白及、川贝母 咳血 蒲黄 外用止血 山茱萸、菟丝子 遗精 山药、龙骨 妇女带下过多 浙贝母 胃酸过多 煅石膏、煅龙骨 外用:疮痈久溃不愈
30
*桑螵蛸 Sang Piao Xiao 平 药性说明 桑螵蛸甘咸性平,既补益又收涩,为补肾助阳、固精缩尿之良药。凡肾虚阳衰、精气失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萎不育,皆可选用,尤宜遗尿尿频。 功效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应用 1. 用于遗精,遗尿等证。本品甘咸入肾,能补肾固精缩尿。适用于肾虚不能固摄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等证。 2. 用于肾虚阳痿。本品又有补肾助阳功效。常与鹿茸、肉苁蓉、菟丝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使用注意 本品助阳固涩,故阴虚多火,膀胱有热而小便频数者忌用。 *实验研究 本品含蛋白质、脂肪、铁、钙、胡萝卜素类色素。 源于《本经》 《本经》:“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别录》:“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 《本经逢原》:“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衰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和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或薄酷螳螂Mantis religiosa L.,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卵鞘。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深秋至第二年春季均可采收,除去树枝和泥土,置沸水浸杀其卵,或蒸透,晒干。 桑螵蛸与海螵蛸皆以螵蛸命名,同归肝肾经,均能固精缩尿止带,都可用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等证。但二者来源不同,功用有别: 桑螵蛸──本品甘咸性平,又能补肾助阳,用于肾虚阳衰所致的上述病证,尤宜于遗尿尿频。也可用治肾虚阳痿。 海螵蛸(又名乌贼骨)──本品咸涩性微温,固涩之力较强,多用于遗精带下;又能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也可用治崩漏下血,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胃痛吐酸;外用治湿疮,湿疹,溃疡多脓、久不愈合者。
31
金樱子 Jin Ying Zi 平 涩 本品酸涩性平,功专收敛,作用重在下焦,长于固肾、涩肠,为肾虚不固及肠滑久泻所常用。
药性说明 本品酸涩性平,功专收敛,作用重在下焦,长于固肾、涩肠,为肾虚不固及肠滑久泻所常用。 功效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应用 1.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等。金樱子酸涩收敛,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适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上述诸证。 2.用于久泻,久痢。本品又能涩肠止泻。可用于脾虚久泻、久痢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柠檬酸、苹果酸、鞣质、树脂、维生素C,还含皂甙17.12%。另含丰富的糖类,其中有还原糖10%、果糖33%、蔗糖1.9%,以及少量淀粉。 金樱子所含鞣质有收敛作用。其煎剂有降血脂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PR-3株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遗尿兼腰腿酸痛:覆盆子(酒炒)、菟丝子(酒拌、炒黄)、补骨脂(盐炒)、益智仁(盐炒)、杜仲(盐水拌,炒焦),各等份,做成糊丸。每服6~10g,日服2~3次。(《中药精华》第264页) 源于《雷公炮制论》 《蜀本草》:“主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本草备要》:“酸涩,入脾肺肾三经,固精秘气,治梦泄遗精,泄痢便数。” 为蔷薇科常绿攀缘灌木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 的成熟假果或除去瘦果的成熟花托(金樱子肉)。产于广东、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地。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核,晒干。生用。
32
金樱子: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山茱萸 遗精滑精 龙骨、远志 遗尿尿频 莲子 白带过多 党参、白术、山药 久泻久痢 黄芪、柴胡 脱肛、子宫下垂 茜草、龙骨 崩漏 芡实 肾虚带下、遗精、泄泻
33
莲子 Lian Zi 平 涩 本品甘平益心脾,味涩固精止泻,用治脾肾虚损不固,功近芡实,兼有养心安神之功。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
药性说明 本品甘平益心脾,味涩固精止泻,用治脾肾虚损不固,功近芡实,兼有养心安神之功。 功效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 应用 1.用于肾虚遗精,遗尿。莲子有益肾固精作用。常与芡实、龙骨等同用,如金锁固精丸。 2.用于脾虚食少,久泻。本品既可补益脾气,又可涩肠止泻。用治上述之证,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3.用于带下病。本品既补脾益肾,又能固涩止带。 4.用于虚烦、心悸、失眠。本品能养心益肾,交通心肾。治心肾不交所致。上述之证,常与酸枣仁、茯神、远志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棉子糖、钙、磷、铁等。 临床报道 1.治疗小便白浊:莲子肉、益智仁、龙骨各等份研服,每次6g。(《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第339页) 2.治疗小便白浊及梦遗滑精:莲肉(炒)30g、远志10g、黄柏(盐水拌炒)12g、石斛30g,水煎服。(《中药精华》第328页) 源于《本经》 《本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本草纲目》:“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成熟种子,产于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及南方各地池沼湖塘中。8~9月采收成熟莲房取出果实,除去果皮晒干。生用。
34
莲子: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 肾虚遗精、滑泄 山药、茯苓 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酸枣仁、远志 心虚失眠、心悸、怔忡、健忘 石菖蒲、黄连 慢性痢疾 煅龙骨、煅牡蛎 妇女崩漏、白带过多
35
芡实 Qian Shi 平 涩 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药性说明 本品甘平补益脾肾,味涩固精止泻,为脾肾虚损、下元不固之良药。 功效
应用 1.用于遗精,滑精。芡实甘涩收敛,能益肾固精。适用于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等证。 2.用于脾虚久泻。本品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收敛止泻。可用于脾虚湿盛,久泻不愈之证。常与白术、茯苓、扁豆等健脾药物同用。 3.用于带下病。由于本品能益肾健脾、收敛固涩,故又有良好止带而治带下病的作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实验研究 本品主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古酸、抗坏血酸等。 临床报道 用于消尿蛋白:芡实30g、白果10枚、糯米30g。煮粥,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间歇服2~4个疗程。(《中医杂志》1985;(9):47) 源于《本经》 《本经》:“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本草求真》:“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 而芡实之涩,而有胜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 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成熟种仁。主产湖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辽宁、吉林亦产。8~9月采收成熟果实,击碎果皮,取出种子,除去硬壳晒干。捣碎生用或炒用。
36
芡实:常用配伍 应用 方剂 莲子、茯苓、白术 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扁豆、山药 脾虚泄泻 金樱子 遗精、尿频 茯苓 膏淋 菟丝子、益智仁 小儿遗尿 车前子、黄柏 带下过多 山茱萸、菟丝子、金樱子 下焦肾虚所致带下过多 莲子与芡实鉴别图示: 皆为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的成熟种子或种仁入药。二者均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都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同可用治肾虚不固,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脾虚久泻,食欲不振;脾虚白带过多,或脾肾两虚的带下不止等证。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莲子 ── 作用偏于补脾而补力较强,习称“脾果”。并能养心安神,交通心肾,也可用治心肾不交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等证。 芡实 ── 作用偏于肾,虽补力不及莲子,但能除湿;虽收涩,但不燥、不腻、不敛湿邪,脾虚湿盛的久泻不止、白带过多者芡实尤为多用。若与清热利湿之黄柏、车前子等配伍,也可用治湿热带下。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