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Epidemiology of Mental Health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Epidemiology of Mental Health"—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pidemiology of Mental Health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of Mental Health

2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

3 开场白: 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而言,精神健康就象躯体健康一样重要。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的进展表明,就象躯体的许多疾病一样,精神和行为障碍也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我们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每一个人——包括精神病患者。用科学和感性解决精神卫生保健和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 防治精神病刻不容缓:重性抑郁症现在是全世界致残的主要原因,占全球疾病负担的第四位,全球每四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受到精神性疾病的侵袭。 精神卫生:新的了解,新的希望

4 概 述 第一节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mental health epidemiology)
概 述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mental health epidemiology)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流行病学新分支,由传统的流行病学和精神病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

5 概述 研究精神疾病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探讨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以预防和减少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
第一节 研究精神疾病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探讨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以预防和减少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 制定预防、控制精神疾病及促进精神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6 全世界有4.5亿精神病患者

7 亚洲 遭受的精神病威胁

8 概述 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 第一节 一 精神卫生有关的几个概念
一 精神卫生有关的几个概念 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 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酒依赖、老年期痴呆等。 精神疾病 精神病学 社会精神病学 精神卫生

9 精神病学(psychiatry) 概述 源于希腊语,是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
第一节 一 精神卫生有关的几个概念 精神病学(psychiatry) 源于希腊语,是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 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病相、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 精神疾病 精神病学 社会精神病学 精神卫生

10 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
概述 第一节 一 精神卫生有关的几个概念 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 研究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的产生、治疗、预防中的作用和利用社会因素促进精神健康 精神疾病 精神病学 社会精神病学 精神卫生

11 一 有关的几个概念 概述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广泛应用,它是社会精神病学的一个领域
第一节 一 有关的几个概念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广泛应用,它是社会精神病学的一个领域 广义精神卫生学不仅研究各类精神病的防治,同时还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 精神疾病 精神病学 社会精神病学 精神卫生

12 二 发展史 概述 1908年 美国 现代精神卫生运动年兴起 5月6日 比尔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精神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精神卫生协会
第一节 【国外发展概况 】 二 发展史 1908年 美国 现代精神卫生运动年兴起 5月6日 比尔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精神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精神卫生协会 1909年 迈耶(Meyer)、詹姆斯(James)、韦尔奇(Welch)等建立全国精神卫生协会创办《精神卫生》刊物

13 1918年 加拿大 成立精神卫生协会 1923年 法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建立该类组织 1930年、 1937年、1948年分别召开了三次国际精神卫生大会 第三次大会成立世界精神卫生协会(World Federation of Mental Health,WFMH) 1951年 墨西哥城 召开第四次会议 1960年 定为世界精神卫生年

14 概述 第一节 1946年 美国 公布了国民精神卫生法 1949年 建立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 1963年 美国 审议并通过了社区精神卫生法
1946年 美国 公布了国民精神卫生法 1949年 建立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 1963年 美国 审议并通过了社区精神卫生法 1978年 精神卫生中心已有600多个,住院人数锐减到20万以下 1902年 日本 吴秀三教授首创精神疾病患者救治会 1952年 实施精神卫生法 相应地建立了精神卫生审议会、精神鉴定和精神卫生咨询的诊所等机构 1952年 千叶 建立了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 1960年 制定精神发育不全福利法 成立儿童精神医学会

15 概述 1958年6月 卫生部 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定精神病分类草案与疗效四级评价意见
第一节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简史 】 1958年6月 卫生部 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定精神病分类草案与疗效四级评价意见 1980年 北京 建立第一所精神卫生研究机构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1982年该所被首批确认为WHO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

16 概述 1986年10月 卫生部、民政部和公安部联合召开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 1985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重建
第一节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简史 】 1986年10月 卫生部、民政部和公安部联合召开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 1985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重建 1987年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 1991年 推广社区开放性精神病防治康复机构 1996年 扩大到全国200个市和县,推广社区精神病治疗和康复规划。 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治疗和咨询工作得到较快发展。

17 概述 第一节 三 精神卫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精神疾病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增加社会负担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18 一精神病母亲将儿子烫伤 一女精神病患者用铁链锁住自己

19 颓废的白领 压力下的疯狂

20 精神卫生工作的任务 预防与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降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 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
第一节 概述 精神卫生工作的任务 预防与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降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 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 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增进人民的身心健康

21 让我们了解精神卫生知识

22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1.行为(behavior)或行动 概 念 第二节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1.行为(behavior)或行动   指人或动物为适应环境生存所作出的反应或活动,它是脑功能或内在心理需要的外部表现 概 念 2.行为流行病学(behavioral epidemiology)   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行为因素和与行为相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改变行为因素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同时进行措施效果评价

23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行为分类 第二节 个人行为: 行为主体孤立进行,不与他人发生关系 行为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个人行为: 行为分类 行为主体孤立进行,不与他人发生关系 行为 行为主体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的行为发生联系 社会行为:

24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形之于外的,可以被人直接观察或可记录、测量的行为
第二节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狭义行为: 行为分类 形之于外的,可以被人直接观察或可记录、测量的行为 行为 广义行为: 不仅限于外显的种种行为,也包括不能被人直接观察到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动机等潜在行为

25 3.行为过程: 人类的任一行为发生过程都可以用公式“S — P — R”来表示。 库克.卢因(Kurt. Lewin)提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可用公式“B=f (P ,E)”来表示。

26 个体行为的分类 生物性─ 摄食、性行为、防御(攻击) 社会性─ 受道德标准和法律调控

27 1.摄食行为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所进行的寻食、进食、消化、吸收等各种有关活动称为摄食行为(feeding behavior)。
科学的摄食行为有利于人类的健康,但不科学的摄食行为会危害人类的健康。

28 2.性行为 人类性行为是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活动、是组成婚姻和家庭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类痛苦和许多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

29 3.防御行为 人类对可能的威胁通过应对、心理防御机制以摆脱心理紧张并取得心理平衡和心身安全感,此类行动均称为防御行为(defense behavior)。

30 4.探讨和追求刺激的行为 人类有追求刺激的本能,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将会危害人类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如赌博、高危体育活动、冒险等追求刺激的行为。英国人类学家D. Morris(1970)指出人们追求刺激的方式有五种: ①通过制造一些非必要的、但能够解决的“问题”来增大刺激量; ②通过对寻常刺激做出超常反应来增大刺激量; ③通过发明新的活动来增加刺激量; ④通过对低于正常的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来增加刺激量。(手淫) ⑤通过人为地强化所选择的刺激来增加刺激量。

31 5.睡眠 睡眠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一种有规律、重复、可逆的生理状况,是人的大脑和身体处于休息状态的生理现象,也是人类基本行为的组成部分。人类个体约有1/3的时间以睡眠方式度过。每人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因年龄而异,同时也受性别、性格、情绪状态、神经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心健康。

32 人类行为的社会性  人具有生物性,更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人的本能行为受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33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中,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逐渐形成一定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宗教、道德、风俗、法律等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这些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34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人出生到人世间,就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周围人群的行为方式,并学习社会中存在的语言、思想、风俗、道德等,逐渐形成有一定社会行为的“社会人”。社会化是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受制约和改造的过程,是个体被社会同化或归化而适应社会的过程。人的社会属性全部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而获得的,其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政治观点、社会生活目的与世界观的形成等。

35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与健康或疾病有关的行为 主要内容 健康相关行为 行为分类 健康行为 不健康行为 第二节 日常危害健康 ①日常健康行为
①不良生活习惯 ②致病性行为 ③不良疾病行为 ④违规行为 ①日常健康行为 ②规避环境危险行为 ③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④预警行为 ⑤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36 促进健康行为 (health-promoted behavior)
即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该概念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该行为在客观上对健康要有利。 其次,作为促进健康的行为要表现得相对明显,即有一定的强度。 第三,作为促进健康的行为一般要求表现较稳定,即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37 促进健康行为具有五大基本特征: ①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抽烟。②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时定定量进餐。③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有自己的个性,如选择运动项目,但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④一致性:个体外显行为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无矛盾。⑤适宜性:行为的强度有理性控制。在判断某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为促进健康行为时,该行为至少具备两个以上的基本特征,且第一基本特征必须具备。

38 促进健康行为的分类 1.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的睡眠、积极休息、适量运动、饭前便后洗手等。 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污染的环境、不接触疫水、积极调适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 3. 戒除不良嗜好 在这里不良嗜好是指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为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4. 预警行为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给予警示,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火灾、溺水、车祸等的预防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与他救行为。 5.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积极康复等。

39 促进健康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对健康有利的行为的形成、巩固或维持。(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危害健康的行为的放弃或减少。 (如戒烟或减少吸烟。)

40 危害健康行为 (health-risky behavior)
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主要特点有: ①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 ②对健康的危害有相对的明显性和稳定性,即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③后天获得,是“自我创造”而非他人所迫,故又称“自我制造的危险因素”。

41 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 1.不良生活方式 :是指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饮食过度、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偏食、挑食、好吃零食、嗜好长时间高温加热和烟熏火烤食品、进食过快、过热、过硬、过酸等)、缺乏体育锻炼等。 2.致病性行为模式 :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3.不良疾病行为 :疑病、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求神拜佛、自暴自弃等。 4.违规行为 :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的危害健康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

42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行为作为疾病与健康的因子的研究 研究作为病因的行为在人群中的分布 探讨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行为作为疾病与健康的因子的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作为病因的行为在人群中的分布  探讨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干预行为来控制疾病的效果

43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行为是研究的主要变量 作为病因的行为可逆,有时周期很短 行为的反复性 作为自变量受研究对象控制 研究特点
第二节 一 行为与精神卫生 行为是研究的主要变量 研究特点 作为病因的行为可逆,有时周期很短 行为的反复性 作为自变量受研究对象控制

44 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概述 第二节 1971年Le Riche
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 1971年Le Riche “社会心理流行病学主要是指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诸如精神分裂症、抑郁、自杀、吸毒、药物依赖等研究” 概述 1985年Kasl “社会心理流行病学主要是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人群健康状态和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45 社会心理流行病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干预手段及评价其效果的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节 主要内容 目前认为 社会心理流行病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干预手段及评价其效果的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

46 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的作用规律 研究内容
第二节 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 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的作用规律 研究内容 研究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群分布及影响因素   研究利用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干预方法、措施和效果评价

47 主要内容 第二节 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 观察性研究 研究特点 连续性 重复性 隐蔽性

48 主要内容 第二节 二 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 实验性研究 研究特点 实验室研究 现场实验 模拟实验

49 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三 社区精神卫生 应用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技术,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为保障和促进人群心理健康、提高个体承受应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为社区内病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而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对策与措施并组织实施的社会系统工程 概念

50 三 社区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1 开展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内容 2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3 培训基层精神卫生保健人员
第二节 三 社区精神卫生 1 开展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内容 2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3 培训基层精神卫生保健人员 4 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51 三 社区精神卫生 主要内容 城市以市、区、街道三级保健网的形式负责精神卫生保健工作 农村地区以县、乡、村三级保健网的形式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第二节 三 社区精神卫生 保健机构及组织形式 城市以市、区、街道三级保健网的形式负责精神卫生保健工作 农村地区以县、乡、村三级保健网的形式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5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三 社区精神卫生 基本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描述、观察及实验研究的方法 评定量表是精神卫生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工具

53 主要研究方法 一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分类 1 按内容 诊断量表和症状量表 2 按方法 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
第三节 一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分类 1 按内容 诊断量表和症状量表 2 按方法 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 3 按研究对象 成人、儿童、老年量表 4 按量表的功能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躁狂量表 由上述分类组合又有“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等形式的量表

54 主要研究方法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量表名称 第三节 ●评定量表的名称可以仅指量表的种类,如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也可以既说明量表的类型又指明量表的作者及编制单位,如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等 量表名称

55 主要研究方法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项目不宜过多,一般以20项为宜 ●评定用症状量表必须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症状 量表项目
第三节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包括若干症状,构成不同项目 ●项目不宜过多,一般以20项为宜 ●评定用症状量表必须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症状 ●在量表的记分单上或量表使用手册中,每一个症状都须有明确定义,主要指他评精神症状量表,即在该症状下评定何种病理心理现象 量表项目

56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 量表中每一症状分若干等级 SCL-90为1~5级评分 DS为1~4级的4级分法
第三节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量表中每一症状分若干等级 SCL-90为1~5级评分 DS为1~4级的4级分法 一般分级以5~7级最为合适 量表分级评分

57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评定标准 主要研究方法 ★按严重程度 ★按症状持续时间 量表评定标准 如SCL-90根据症状出现频度和强度来评分
第三节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评定标准 ★按严重程度 ★按症状持续时间 如SCL-90根据症状出现频度和强度来评分 量表评定标准

58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 从效度和信度衡量 效度指量表本身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常用联合检查法及检查-再检查法来加以评定
第三节 二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内容 从效度和信度衡量 效度指量表本身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常用联合检查法及检查-再检查法来加以评定 信度指量表的评定结果能否符合编制的目的,以及符合的程度 此外,还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及其内容的可接受性等 量表的评价

59 三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选择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法 量表的选择与应用 第三节 ●首先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量表,选择效度及信度均高的量表
●为了实用及类比,一般选用常用量表进行研究 ●量表可用作病人的分组标准,也可用作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疗效评价

60 三 精神卫生评定量表的选择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总分能反映病人病情及其变化,能反映总体变化情况,但不能反映各个侧面的动态变化
◆单项分太多不能得到清晰的概念,因此对有些项目多的量表,可采用因子分析 ◆相同症状项目归纳为若干大类,称为“因子”。每个因子代表靶症状,借此分析症状变化,或画成曲线 单项分、因子分和总分

61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简介 项目 指标 评分 评价 应用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简介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是以 Derogatis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1973)为基础编制的精神症状自评表 项目 共有90项目,包含有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 指标 统计指标主要为总分与因子分 评分 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 评价 国内外广泛应用,效度和信度较高 应用 心理卫生调查

6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2 抑郁自评量表 ( SDS) 简介 项目 指标 评分 评价 应用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2 抑郁自评量表 ( SDS)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1965) 简介 项目 20个项目,分别调查20项症状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但要经过一次转换。即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通过公式作转换:Y=Int(1.25X),即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index score),临界分为50分。 指标 评分 SDS采用4级评分制评为1,2,3和4分 评价 SDS为一短程自评量表,操作方便,容易掌握,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好 应用 特别适用于综合医院成人抑郁症状的筛查

63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3 焦虑自评量表 ( SAS) 简介 项目 指标 评分 评价 应用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3 焦虑自评量表 ( SAS)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办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十分相似 简介 项目 20个项目,分别调查20项症状 指标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统计方法参见SDS,临界分为50分 评分 SAS采用4级评分制评为1,2,3和4分 评价 SAS与SDS一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应用 主要应用于成人焦虑症状的筛查

64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4 老年抑郁量表 ( GDS) 简介 项目 指标 评分 评价 应用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4 老年抑郁量表 ( GDS) 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是Brink等人于1982年专为老年人编制,并在老年人中标准化了的老年人抑郁症的筛查表 简介 项目 量表共有30个问题,包括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消极评价等症状 指标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如果总分为0~10分即无抑郁;总分为11~20分为轻度抑郁;总分为21~30分为中度和重度抑郁 评分 GDS采用2级评分制评为0和1分 评价 流行病学调查时为提高灵敏度,建议用≥9分作为筛查阳性的界限值 应用 主要应用于老年抑郁症的筛查

65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5 Hachinski 缺血指数量表 ( HIS) 简介 项目 指标 评分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5 Hachinski 缺血指数量表 ( HIS) 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achinski Incheinic Score,HIS)是由Hachinski于1975年制定的对血管性痴呆简易检查的量表 简介 项目 共由13个项目组成,包括阶梯式恶化、波动性病程、躯体诉述、情感失禁、脑卒中史、动脉硬化、局灶神经系症状与体征等问题 指标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得分在4分以下属于老年性痴呆,7分及以上属于血管性痴呆 评分 HIS采用3级评分制评为0,1和2分 评价 效度和信度较好 应用 HIS仅用于对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的鉴别诊断,评定必须在确诊为痴呆以后进行

66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6 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 ( AUDIT ) 简介 项目 指标 评分 评价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6 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 ( AUDIT ) 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lcohol Use Disordesr Identification Test, AUDIT)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为了尽早识别酒精中毒及因饮酒已危及或即将危及健康的那些有害饮酒者从1982年开始制订的一种半定式评定量表,在一些国家试用后于1989年正式公布使用,是目前惟一用于筛查危险饮酒和有害饮酒的量表。 简介 项目 本量表由一些能够较好地区分“轻度饮酒”和“有害饮酒”的项目组成,有两个问卷:一个是通用的AUDIT问卷,包括有关饮酒量、饮酒频度、酒精依赖和不良心理反应等10个问题,总分≥8分为阳性;另一个是AUDIT临床调查问卷,包括有关外伤、临床检查和血液检查8个问题,总分≥5分为阳性 指标 评分 AUDIT要求简单、敏感度高,在中国男性人群中以7分为界限分,区分危险及有害饮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7%和90%,其重测信度也较好。 评价 应用 主要应用于酒精依赖和酒精中毒的筛查

67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7 孤独儿童评估量表(孤独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 简介 项目 指标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7 孤独儿童评估量表(孤独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 简介 孤独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eklist,ABC)是由Krug 1978年编制,1989年国内引进使用,1993年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晓玲教授修订。 项目 包括儿童行为、语言、运动、感觉、交往五个因素的57项问题 指标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 ,总分为53分以上时对诊断孤独症状有较大价值 评分 采用4级评分制评为1,2,3和4分 评价 已被国内广泛应用,效度和信度均较满意 应用 主要应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评估

68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8 孤独儿童评估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 简介 项目 指标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8 孤独儿童评估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 本量表于1994年引进,为诊断性半定式量表,供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员使用 简介 项目 包括15个评定项目 指标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低于30分则评为非孤独症;总分等于或高于36分,并且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则评为重度孤独症;总分在30~36分之间,并且低于3分的项目不到5项,则评为轻至中度孤独症 评分 采用4级评分制评为1,2,3和4分 评价 已被国内广泛应用 应用 主要应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评估

69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9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简介 项目 指标 评分 评价 应用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9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Conners氏量表是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特别是多动症)使用最广泛的量表。主要有三种问卷,即父母问卷,教师问卷及父母教师问卷。 简介 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可归纳为6个因子,基本上概括了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教师问卷有28个条目,可归纳为4个因子,包括了儿童在学校中常见的行为问题。 项目 指标 问卷记分及计算方式均较简单,用     来代表正常范围 评分 采用4级评分制(0,1,2,3) 评价 两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已经过广泛的检验,效果良好 应用 主要应用于儿童多动症的筛查

70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10 精神病筛选表 简介 项目 指标 评分 评价 应用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10 精神病筛选表 精神病筛选表是由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维熙等人1981年设计的。 简介 项目 该量表主要内容共10节 指标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总分≥2分即定为筛选阳性 评分 采用3级评分制评为0,1和2分 评价 该量表易于掌握,耗时少,可作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时的筛选工具,在国内已广泛应用。北医大精研所于1981年9月对本筛选表进行测试,筛选61户(241人),信度较高:各筛选者评分一致性Kappa值为1.0。效度:灵敏性100%,特异性97.l%,假阴性率0,假阳性率2.9%,总效率为97.9%。 应用 用来筛选各种功能性、器质性精神病,中度及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心理障碍和酒精、药物依赖的可疑病人

71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四 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除上述评定量表外,还有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 ◆精神残疾分级评定量表等

72 工作现状与展望 第四节 在当今工业化社会,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危害日益严重。
在自杀、吸毒、酗酒等行为及家庭瓦解、生活方式改变、社会应激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日益深入。 据WHO、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对全球疾病负担的调查,采用残疾调整生存率(DALY)来衡量,指出神经精神疾病在DALY中占的比例逐年上升。1990年为10.5%,1998年为11.5%,推测到2020年将上升至14.5%。 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曾指出,精神卫生应受到卫生界与科学界的更大关注。

73

74 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越来越突出

75 一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工作现状与展望 (一)社会精神病学方面的研究 1.精神病服务机构的改革 2.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第四节 一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一)社会精神病学方面的研究 1.精神病服务机构的改革 2.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二)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研究 心身医学得到了很快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展

76

77 80年代以来,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78 二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工作现状与展望 近年来,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展很快 1958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
第四节 二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近年来,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展很快 1958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 1982年,全国12个单位组成协作组实施了第一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993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79 工作现状与展望 精神障碍患病情况 第四节 三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展望 1.精神障碍总患病率
三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展望 1.精神障碍总患病率  1982年中国12个地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时点患病率10.54‰,终生患病率为12.69‰(陈昌惠,1986)。1993年来用相同方法和标准在其中7个地区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为13.47‰(表1) 精神障碍患病情况

80 工作现状与展望 2.几种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 精神障碍患病情况 第四节
2.几种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  将两次全国调查中各种精神障碍按患病率高低排序后发现,前三位病种相同,均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和情感障碍,第四、五位有所不同,酒依赖、药物依赖上升至第四、五位,见表2 精神障碍患病情况

81 患精神病母亲 将儿子杀死 妄想型精神病患者 女精神病患者被人贩卖

82 三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展望 工作现状与展望 1.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2.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四节 三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展望 精神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2.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4.精神卫生知识匾乏,社会偏见严重 5.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83 三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展望 工作现状与展望 精神卫生工作的对策 1.加强各部门协作,保证工作计划的落实 2.合理配置精神卫生资源
第四节 三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与展望 精神卫生工作的对策 1.加强各部门协作,保证工作计划的落实 2.合理配置精神卫生资源 3.扶持和发展社区服务 4.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 5.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加强立法

84 Thank you!


Download ppt "Epidemiology of Mental Health"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