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科技倫理 第20組報告 主題 :鎘米污染 指導老師:林永崇
2
組員: 環衛系 0931404017 王子華 環衛系 0931404033 章聖亞 環衛系 0931404034 邱挺瑋
環衛系 王子華 環衛系 章聖亞 環衛系 邱挺瑋 環衛系 張育寧
3
目錄: 故事內容 (0931404045 張育寧) 合理分析 (0931404033 章聖亞) 我們的看法 (0931404017 王子華)
故事內容 ( 張育寧) 合理分析 ( 章聖亞) 我們的看法 ( 王子華) ( 邱挺瑋)
4
故事案例: 鎘米事件 1988 年,桃園縣中福地區發現了鎘米的污染,桃園縣環保局便開始了一連串的追蹤調查及改善行動。污染原因:民國66 年,基力化工公司在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設廠生產「塑膠安定劑」硬脂酸鎘及硬脂酸鉛,排放未經妥善處裡之高濃度鎘及鉛重金屬廢水,污染廢水沿桃園大圳第二支渠及桃園大圳第二支渠新興支流往下流,因農田引水灌溉而污染中福村、新興村及新莊村等三個村莊。
5
2005年7月14日,桃園縣蘆竹鄉中福村的稻田,最近進入收割期,不過奇怪的是只隔一條農路,一邊結實累累,一邊卻不長穗,原來是其中一邊的灌溉溝渠受到工業污染,光是從水質的顏色和惡臭,就可以知道答案。經過環保局的細密度調查,最後發現引用黃墘溪水源的農田內,銅、鉛、鎘等等重金屬的含量已經超過管制標準。
6
為了避免稻米流入市面,農業局緊急將其中三公頃的水稻剷平,因為發現的早,鎘米並沒有流入市面。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桃園,中壢,大園,蘆竹,平鎮共六十二筆土地,總面積十三多公頃,懷疑都受到工業區排放廢水污染,只是要從源頭斷根不容易,農業局已經禁止受污染土地再度耕作,每公頃補助二十萬元,至於後續的復育計劃,估計至少要一千萬元以上。
7
事實上,近年來台灣已發生數過起的「鎘米汙染」意外事件,其主要是由於垃圾棄置場或是塑膠製造工廠大肆排放廢水到灌溉農田的水源中,而導致種植物(尤其是稻米)的汙染,而引起稻米中毒。
8
合理分析: 1.防治土污 告別鎘米 鎘金屬較其他重金屬容易為農作物、蔬菜、稻米所吸收,影響健康的疑慮不容忽視。
鎘對人體有不利的影響,長期食用鎘污染的蔬菜、稻米、地下水會導致體內腎小管的損傷,進而使鈣質從尿中流失,長久下來會引起軟骨症及自發性骨折,受害者會全身酸痛,日本人稱之為「痛痛病」。
9
婦女及老年族群因為容易懼患骨質疏鬆症,對鎘的傷害也就特別敏感。鎘米必須長期累積食用才會致病,但是鎘中毒並沒有解毒劑,它可以在體內待上數十年。
鎘中毒的症狀,如果是吃下則會產生噁心、嘔吐、腹痛,若是吸入會有肺水腫、化學性肺炎,會傷害腎臟造成氨基酸尿症,以及造成痛痛病,因鎘會破壞神經系統,會讓全身骨頭酸痛。
10
主管機關因應土污法的通過,加強土壤檢驗,國內受鎘污染的區域積極的防治工作可以逐步展開,改善土壤污染以協助國內稻米的品質,還是一律銷毀強制休耕以表彰執法用心。
11
2.重金屬污染不容忽視 環保署頃公布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的含重金屬農地,約二百五十三公頃,其中以彰化縣占一百八十四公頃最為嚴重,其餘北起台北縣南至屏東縣,即西部有十二縣市農地亦遭污染,將全面銷毀其上種植的農作物。內心驚喜參半,喜的是環保署的主動出擊,讓消費者免受其害;驚的是擁有「福爾摩沙」美譽的台灣,老是屢見重金屬污染?而以往當地種植、收割的農作物,究竟賣到那裡去?消費者食的安全在那裏?還有多少農地遭到重金屬污染?
12
我們的心得 1.期待環境權益觀念的落實 台灣環境權益的觀念從 1987 年解嚴之後慢慢的成長,並在台灣近十年的政治改革運動中推波助瀾,然而卻從未成為台灣人民生活輿論的重要課題,也未能真正將草根運動落實在污染嚴重的土壤及受害人民身上,這正說明了通往民主的運動路途依然需要長久持續,可發揮的空間更是令人期待!
13
2.不肖的工廠業者 對於台灣農田四週,長期被違章工廠包圍,甚至合法設廠不肖業者,為了節省污水、廢氣處理費,利用暗管、黑夜偷排放的情形,感到十分憂心。
14
3.未做好環境監測 農政、衛生及環保單位應防患未然,從源頭加以管制,針對有重金屬污水排放之虞的工廠列冊管理,甚至要求遷入專業工業區,並隨時檢測流域及灌排水重金屬污染現況,亦應對全台農地進行普查,公告土壤污染休耕區,並進行土壤整治;而平時更應加強檢驗作物食品安全,方能確保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
15
4.農民的損失賠償是否正當? 每一次的鎘污染後,農政單位迅速的處理機制令人敬佩,然而為減少農民的損失,由政府單位付出賠償的做法是否正當?拿人民納稅錢去補被私人工廠污染的農地損失是否欠缺邏輯?消費者不僅要擔心吃到鎘米成為受害者,還得為污染工廠付一筆污染費,台灣人除了自嘆命苦外,更糟的是造成損失的農地並非補償兩期稻作就行了,未來的 30 年不能耕作的損失誰來補償!
16
結論: 我們只顧著追求經濟的無限成長,不考慮環境的負荷,會使台灣走向不歸路。讓我們知道科技不是萬能的,它有可能解決一部份的問題,但必需付出高昂的代價,同時不可能解決全面的問題,而且教材中應打破科技中立的迷思,重新反省科技帶給人類的福禍,揚棄「人定勝天」的思維,人們應學著謙卑和土地共存,讓台灣的教育和世界的保育思潮做正面的接軌。
17
參考文獻: ~財團法人政策研究基金會 ~環保論壇 ~苦勞網社會運動資料庫 ~環境資訊中心
18
報告結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