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与实践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
2
教学目标: 1、了解主要教学技能的概念及其类型 2、理解并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的要求 3、在教学的实际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各种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的要求与在实际教学当中的灵活运用
3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便于师范生进行模拟训练,根据教学理论和认知理论,把课堂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教学活动,如导入、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板书、组织、结束等教学活动(也叫教学技能)。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对这些教学活动逐一的进行训练,每项教学活动技能都掌握了以后,把各种活动综合起来,自然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4
什么是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培训教师的方法,也是把教学过程分成几个微小的模块,如导入、提问、讲解、板书等教学技能,一般在5-10分钟左右,所以叫“微格”(Microteaching),进行逐个模拟训练,训练中,将实况摄录下来,然后再反复观看录制成的视听材料,所以微格教学训练比我们一般的模拟训练,反馈更加及时、全面和客观。
5
教学技能的分类 基本教学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提供事实、科学论证、交流信息 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交流反馈
讲解技能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 演示技能增强感知,辅助语言交流 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交换信息通道 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语言交流 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 导入技能引起注意、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组织教学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6
一 、语言技能 什么是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保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强调教师的授课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强调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 课堂教学语言的形式主要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语)、体态语言(如表情、动作)。
7
(一)教学语言的类型 1 叙述性语言 就是有条理的向学生叙述科学事实和原理,如叙述某一实验装置。 2 描绘性语言
在叙述性的基础上,增加许多修饰成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 论证性语言 教师有步骤地向学生解释说明问题,通过实例得到概念或通过现象、事实推导出结论,形成概念、法则或原理。 4 启发性语言 一般用在师生相互问答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以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的回忆,或通过老师提供的具有启发性的材料和问题建立联系。 5 解释性语言 一般是在师生互问互答的讨论中,或教师自问自答的讲解中,教师对某原理、结构、规则等进行解释或说明。如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等。
8
(二) 教学语言的构成 1、语音和语调 语音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和符号,教学中对语音的要求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普通话规范。
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声调升降的变化。语调能体现教师的语言情感。要做到语调自然适度、抑扬顿挫,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对全班学生充满感情,讲课时身心投入,做到语言情感的自然流露。
9
(二) 教学语言的构成 2 语速和节奏 (1)语速 语速是指讲话的快慢。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必须语速适中,通常以每分钟 字为宜(电影、电视解说的速度为每分钟 字)。 (2)节奏 节奏主要包括语言节奏、内容节奏和时间节奏。 ①语言节奏是指教学中语速快慢、停顿等的变化。如讲到重要的地方提高声调放慢速度;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的露出微笑等;这种语调高低、速度快慢、情绪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他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接受信息的效率。 ②内容节奏是指要讲究内容的布局。一个好的内容布局的要求是:开头要醒人耳目,一下子把他们带入学习的情境,引起兴趣和注意;中间的论叙要善于变化,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结尾要有余味,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渴望。 ③时间节奏是指要合理地分配时间。新老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因此,在课前必须熟悉自己的讲稿,对每个问题大致占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
10
(二) 教学语言的构成 3 词汇和语法 课堂教学语言对词汇的要求是:规范(用普通话)、准确(专业词汇正确)、生动;对语法的要求是符合用词造句的原则,合乎语法,合乎逻辑,语言流畅。 4 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高低,实际上它是声音的强度、长度、高度的总和。教学语言应有一个合理的响度,也就是把音高、音强、音长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使每个学生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发出的每一个音节。
11
(三)应用原则 1 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教学语言是学科的教学语言,因此必须用生物学科的专门术语。这是因为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理论系列。如生物学中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等专业概念。这些专业术语是学科内的共同语言,准确地运用他们进行教学,一说就懂,而且极为简明;相反,如果不用这些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而且往往会使语言不严密,导致出现科学性错误。
12
[请比较] 以下两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例1 我们要解剖的是蟾蜍,也就是通常说的“癞蛤蟆”。把它处死之后,放置在解剖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针固定四肢,然后进行解剖,解剖时,左手拿镊子,右手拿解剖剪,从其腹部下端开始……(俗称与科学名称结合起来,正确运用了专业术语) 例2 我们将要解剖的是癞蛤蟆,先要把它处死,然后把它放在这个盘子里,让它仰面朝天,用大头针扎住它的前后腿,然后把它剖开,剖的时候,左手拿镊子,右手拿剪子,从肚子的下面剪开……(没有正确运用专业术语)
13
(三)应用原则 2 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教育性: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年纪越低,这种影响越大。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针对性:这种教学语言必须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不能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悖。 3 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简明性原则即话不多,一听明白。这样的语言,就表达内容来说,一定是经过提炼的、经过认真组织的;选用词语,一定是经过认真推敲的,甚至是句式,也是经过严格选择的。 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请看下面两段教学语言,分析一下,哪段更好?
14
[请比较]以下两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甲:家兔的门齿是齿质和釉质所组成。齿质比较软,容易磨损;釉质不易磨损,主要分布在牙齿的表面。家兔的门齿前面的釉质特别厚,后面的釉质薄,所以后面的磨损比前面的快些。这样,门齿形成了凿形。此外,齿的基部不封闭,能终生生长。所以,家兔经常咬硬的食物,门齿也不会变短。(平铺直叙,无启发性) 乙:在我们生活里经常看到,尖锐的东西经常触动坚硬的东西,不久就会变钝;长的东西经常磨损,它的长度会变得越来越短。现在我们看一看家兔门齿的情况,是很奇特的。它的门齿呈了凿形,经常咬硬的食物。但是门齿不仅不钝,反而更尖锐;经常磨损也不会变短。为什么有这样一来的反常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门齿的构造吧。(精心设计了“矛盾情节”有启发性)
15
(三)应用原则 4 体态语和口语相配合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有意或无意的以体态语配合口语。体态语所传递的是无声的视觉信息。体态语与口语相配合的原则要求体态与语以适当的强度,以身体的表征来辅助教学语言。如手势、神态、移动等。实践证明,体态语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但要适度、文明、自然。
16
(四) 模拟训练 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语言的类型,编写教案,进行3-6分钟的教学实践。
17
二 导入技能 导入即教师在进入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的导言或引言,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一种行为方式。导入技能是一项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是一项特殊的语言技能。
18
(一)导入的作用 (1) 集中学生注意力 (2)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明确教学目的 (4)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19
(二) 导入的方法 1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即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有关教学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如高中“生物的进化与进化”这一章,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这是人们历来关心的问题,且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今天,我们将要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学习和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生命的起源’”。
20
(二) 导入的方法 2 经验导入 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用生动有趣的提问、谈话、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如在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右手手指轻轻按住左手腕的内侧,摸到脉搏后,手指有“崩崩”跳动的感觉,说明这是挠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每一个学生数一数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一分钟时停止。然后分别进行统计。
21
(二) 导入的方法 3旧知识导入 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应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经验的老师,很注意知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有意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既承了前又启了后,这样,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将新学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22
比较以下两种导入方式 有的老师说: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根的结构。(直接进入了新课)
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的组成”,知道根或根系能向土壤深处伸长,并向宽处扩展,从而扩大根的分布范围(旧知识导入,这是承前)。那么,根是如何伸长或生长的呢?根的所有结构是否都能生长呢(为什么提这些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在启后,下面紧接着点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是“根的结构”(板书)。
23
(二) 导入的方法 4 实验导入 如有的老师讲“根对水分的吸收”,在上新课之前,他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个实验是让学生用两个小萝卜或土豆,在上面各挖一个洞,在一个洞里面放上清水,另一个洞里放上盐水,放在阳台上观察。一天后看这两个萝卜或土豆洞中的水有什么变化,用手捏萝卜或土豆有什么感觉,试分析这是为什么。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出分析的结果。
24
(二) 导入的方法 5 直观导入 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等直观形式比口头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讲“骨的构造”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先把锯开的长骨模型给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①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②长骨骨质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哪个部位?③骨腔中有些什么物质?教师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同时,又能突出重点,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
25
(二) 导入的方法 6 设疑(悬念)导入 通过问题导入,巧布疑阵,设置悬念,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激起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也是深受老师欢迎的导入方式。 如在讲授“叶的结构”时,有的老师这样设计导言:“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秋天地上的落叶,是正面向上的多呢还是背面向上的多呢?……事实上,是背面向上的多。那么,为什么是背面向上的多呢?在我们今天学完‘叶的结构’后,就能,了解其中的原因了。
26
(二) 导入的方法 7 事例导入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件导入新课,就是事例导入。例如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报纸、电视新闻、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等作为导入的材料,创设学习环境,使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例如:2002年3月29日,兰州地区遭遇特大沙尘暴,一天之内,沉降在兰州地区的沙尘达25万吨之多。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使日本、韩国要到中国来植树。通过这些事例导入“生物与环境”的新课。
27
(二) 导入的方法 8 故事导入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所要讲授的课题渗透在故事中,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例如,在讲授昆虫的性外激素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1904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黑屋子里,把一只雌蚕蛾扣在纱笼里,狂风暴雨下个不停。当天晚上还是有40多只雄蚕蛾穿过风雨来交尾。第二天晚上,他在雌蚕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结果一点也没有影响雄蚕蛾前来寻找雌蚕蛾。是什么原因使雄蚕蛾能够风雨无阻地前来寻找雌蚕蛾呢?原来是昆虫的性外激素起了巨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昆虫的激素。”
28
(三) 导入的结构 1引起注意 导入的构思与实施,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并采用多种方法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引向有意注意。 2 激起动机 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导入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各种方法把学生的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 3组织引导(明确目的) 导入要给学生指明任务,安排学习进度。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开展学习。 4 建立联系(进入课题) 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才能发挥导入的作用。
29
(三)导入的结构 [例] “叶的结构”导言设计
[例] “叶的结构”导言设计 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秋天地上的落叶,是正面向上的多呢?还是背面向上的多呢?(引起注意)……事实上,是背面向上的多。那么,为什么是背面向上的多呢?(激起动机)在我们今天学完‘叶的结构’后,就能,了解其中的原因了。(组织引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叶的结构。(建立联系)
30
(四)导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导入应具有针对性 导入要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学校条件和自身条件相适应。 2 导入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设计的导入应能引起学生的积思维。 3 导入应具有趣味性 导入的设计应能够引人入胜,引人思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 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要想使新课的开始就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主动思维,还需我们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如语言应准确、科学、精练,富有思想性与可接受性。
31
(五) 模拟训练 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导入方法。 时间要求是3—5分钟。在编写教案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 、 你的导入方法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 2、你的选材是否恰当?如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是否明确;引起兴趣的导入,材料本身是否有趣;有无科学性错误等。 3、教案的结构是否紧凑,逻辑是否严密? 4、你导入的是一节课、一个概念、原理、还是一个活动?
32
三 提问技能 (一)提问的类型 回忆提问 理解提问 分析提问 综合提问 评价提问。
33
1、 回忆提问(低级认知提问) 回忆提问属一种较简单的认知方式。
简单的提问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论证的初期,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但这种提问方式过于简单,容易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因而,我们在课堂上,不应过多的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有些老师的课看上去很活跃,很热闹,师生之间好象交流很多,学生参与回答也很积极。但仔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其它高级思维活动,这是不可取的。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宽处、向深处拓展。
34
2 理解提问(中级认知提问) 理解提问是较高一级的提问,多用于新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组。 理解提问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般理解、深入理解和对比理解。 一般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某一事实、事件进行描述。如“你能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吗?” 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某一学习内容的中心思想,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如“你对生物的适应性是怎样理解的”。 对比理解,如三大遗传规律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存在于三者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35
3 分析提问(高级认知提问) 分析提问属高级认知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它不具有现成的答案,要求学生自己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或鉴别。如“家鸽的结构是如何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再比如:“用根毛吸水的原理来说明盐碱地为什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36
4 综合提问(高级认知提问) 综合提问是比分析提问更高级的认知提问。这种提问需要学生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所学过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结论。因而这种提问比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7
5 评价提问(高级认知提问) 评价提问是比综合提问更高级的认知提问。它要求学生对某问题进行判断,并给出判断的理由。如要求学生给出对某一有争议问题的看法。“有人说蕨菜是由水绵进化来的,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或者说,谈谈你的看法?再如要求学生判断某一思想的价值。“有人说,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
38
(二) 提问的基本要领 设问要准、提问要活、发问要巧、问中有导、听答要诚。 1 设问要准
所问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的深浅、繁简、难易、大小等。如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针对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比较等。要提出表述清晰、意义连贯、目的性和针对性强的问题,事先必须要精心设计。
39
(二) 提问的基本要领 2 提问要活 问题设计要因教材而异、因人而异。如对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对他们提一些较长、较复杂的问题,要求他们做比较系统、完整的回答;对学习程度较差点的学生就考虑对他们提一些较短、较简单的问题,有时一个较大的问题,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提出,逐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40
(二) 提问的基本要领 3发问要巧 (1)掌握发问的时机
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即提问的最佳时机应在学生处于“愤”或“悱”之时。 (2)讲究发问的方式 发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要思考。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一般不先指明让哪个学生回答。进行提问时,应有必要的停顿,让学生做好接受问题或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 (3)注意提问的语速 提问的语速是由提问的类型决定的。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可以用较快的语述叙述。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后除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外,还应仔细缓慢地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
41
(二) 提问的基本要领 4 问中有导 提问中要随时给学生启发诱导,也就是提示或探询,启发学生思考。如学生应答不全面、抓不住重点或有错误时,我们的处理方式不要过于简单,教师不能轻易代替学生回答,也不能让学生轻易的放弃,而是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启发学生思考,能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把问题应答完整,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
42
(二) 提问的基本要领 5 听答要诚 这反映了我们教师的基本的职业修养。它是说老师要耐心的听学生回答,要用语言、或眼神、表情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或回答错了,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诚恳纠正,千万不要讽刺挖苦学生,冷面相待,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43
(三) 提问过程的构成 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评价阶段 1 引入阶段
教师用不同的方式或语言表示即将提问,使学生对提问做好心理准备。因此,提问前要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标志,表示由语言讲解或讨论等转入提问。如,“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共同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请大家考虑……” 2 陈述阶段 陈述所提问题并做必要的说明。 3 介入阶段 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全面时才引入此阶段,教师以不同的方式鼓励或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4 评价阶段 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后,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
44
(四) 模拟训练 选择一个课题,训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启发、鼓励、提示、探询学生回答问题,并评价学生的回答。
时间要求是5-10分钟。教案要详细地设计出多种提问的具体容,以及正确答案和预想的可能回答。
45
四 讲解技能 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教学内容做逻辑性叙述,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组成要素和过程程序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实质和规律的行为方式。 讲解是多年来国内外课堂教学中被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即使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讲解仍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技能。
46
(一) 讲解的一般类型 1 解释式 解释式讲解一般适用于具体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属于讲解的初级类型。如解释某种生命现象、生物体的结构、生物的种类及实验过程等。 2 描述式 描述式讲解在教学中运用于内容陈述、细节描述、形象分析、材料显示等等的教学。如描述各种仪器结构、性能、规则,各种标本、模型等,也属于讲解的初级类型。 3 原理中心式 原理中心式讲解是指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讲解,属于高级类型的讲解。 4 问题中心式 问题中心式讲解是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在教学中常用于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方法的探究、答案的求证等等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属于高级类型的讲解。问题中心式讲解的一般模式为:引出问题——明确要求——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果。这种教学模式也叫问题解决模式,适用于重点、难点和认知策略的教学,通常要配合提问、讨论等其它的教学技能。
47
原理中心式讲解举例 [引入] 大家见过鱼,吃过鱼,也可能养过鱼,那么什么是鱼呢? [实例分析] 要认识什么是鱼,需要分析一下鱼的特点。鱼有什么特点呢?鱼是动物,在水中生活,有鳞、鳍和尾,用腮呼吸。例如海中的黄花鱼,河、湖、池塘中的草鱼,供人玩赏的金鱼等都有上述特点。(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 [分化] 鲸是鱼吗?鲸在水中生活,有鳍和尾,但用肺呼吸,不是鱼。(提供感性材料) 鳄是鱼吗?鳄水陆两栖,有鳞,无鳍,用肺呼吸,也不是鱼。(提供感性材料) [泛化] 泥鳅是鱼吗?泥鳅在水中生活,有鳍和尾,无鳞,用鳃呼吸,它是鱼。(提供感性材料) [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用鳃呼吸是鱼特有的属性,在水中生活且有鳞、鳍和尾是鱼的一般属性。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鱼是有鳞、鳍和尾,并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 原理中心式讲解经常使用叙述加议论的表达方式,讲解中交替应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综合典型例证等逻辑思维方法,强调论证和推理的过程。这是理科教学常用的讲解方式。
48
(二)概念讲解的一般过程 1 提供感性材料 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本质,从直观到抽象,是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讲解概念的时候,应首先提供感性材料,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包括观察实物、实验;回忆过去的经验、事实,唤起对旧有知识和表象的记忆,为学习新的概念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基础。
49
(二)概念讲解的一般过程 2 启发思维认识本质
生动的直观,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但要形成概念,仅积累感性认识是不够的,因为仅有感知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老师应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启发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等思维活动,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识事物的本质。
50
(二)概念讲解的一般过程 3 综合概括准确定义
当事物的本质揭露之后,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即用清晰、简练恰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确切的表述,明确地揭示出事物的内涵。
51
(二)概念讲解的一般过程 4 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概念的形成只是第一阶段的完成,而认识的第二阶段必须通过有关的作业或练习,运用概念解决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完成,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能巩固。
52
(二)概念讲解的一般过程 5 对概念进行分化和泛化
概念认知的更高级阶段,即知识的结构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需对概念进行分化和泛化。 分化即与相关的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明确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如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比较;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的比较。 对概念进行泛化,即辨认概念内所包括的各种事物或事实的不同特征,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如学习了桃花、小麦花、杨树花得出花的概念后,就可以将花的概念推广到其他类似的花的器官上去,如月季花、牡丹花。
53
(三) 讲解的原则 1 运用丰富的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 2 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 3 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
4 同时显示多种事例,便于分化和泛化 5 显示相反事例,及时巩固应用 6 教学方法多样,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54
(四) 模拟训练 选择一个合适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设计一个5-10分钟的微型课程进行模拟训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有效导入 (2)提供事例 (3)指导分析 (4)概括定义 (5)巩固运用 (6)分化和泛化
55
五 演示技能 演示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有关内容的讲解,把各种直观教具、实验等陈示给学生看,把所学对象的形态、特点、结构、性质或发展变化过程展示出来,是用媒体传递信息的行为方式。有的自成一种课型,叫演示课,跟演示技能相关的教学方法叫演示教学法。
56
(一)演示的方法 1 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 2 挂图的演示 3 幻灯、投影的演示 4 电影、电视的演示 5实验的演示 6多媒体的演示
57
(二)演示技能的构成 1 心理准备:向学生说明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怎样观察,使学生处于想要观察的心理状态。
2 出示媒体:注意媒体摆放的高度、亮度等,要使每个学生在座位上都能观察得到。 3 介绍媒体:向学生介绍所使用媒体的特点和结构、组成。如生物根、茎、叶叶的挂图,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如果是内部结构,是横切还是纵切;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及其表示色等。 4 指导观察:是媒体演示的重点。提倡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解决问题。 5 提示要点:让学生理解观察的目的意义,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6 核查理解:目的是获得教学反馈。通过提问等活动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观察到的现象,掌握了现象中所反映的知识。
58
(三)演示的要求 1 演示物应有足够的尺寸 2 演示物应放在一定的高度上 3 演示物有适宜的亮度 4 对演示物的指示应明确
5 对实验操作要规范具有操作性 6 复杂的实验应利用图解帮助学生观察 7 语言讲解要与演示紧密结合
59
(四)模拟训练 选择一种或几种演示类型组织3-10分钟左右的微型课,对演示技能进行实践设计教案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选择这种(或几种)教学手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2)在演示中,语言和演示的结合采取什么方式? (3)说明演示的条件和过程 (4)如何组织教学,详细说明教学过程。
60
六 变化技能 变化是是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及教学媒体的转换技能,是教师利用对学生不同刺激的变化来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61
(一)课堂教学中变化的意义 [小资料1] 不同感官的感官效率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各个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效率是不同的:
[小资料1] 不同感官的感官效率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各个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效率是不同的: 感官 感官效率(%) 味觉 1.0 触觉 1.5 嗅觉 3.5 听觉 11.0 视觉 83.0
62
(一)课堂教学中变化的意义 [小资料2] 不同学习方式的记忆效率 学习方式 记忆效率(%) 读 听 看 听看结合 理解后的表达 70.0 动手做及表述 90.0
63
(一)课堂教学中变化的意义 1 引起注意 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注意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基本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引起疲劳。教师运用变化技能,通过教态、语言、媒体等方式的交替变化,使教学信息和教学活动刺激学生而引起其大脑兴奋中心的转移,引发无意注意,并使之向有意注意转化。 2 强化信息 从理论上讲,任何单一的感官很难完成一节课信息的全部接受。教师运用变化技能,就会刺激学生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启发、引导和点拨下,口、手、脑并用,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疲劳的程度,更有效地强化信息的接受。 3 激发兴趣 在单一方法和教学媒体中,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使精力分散,降低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变化技能,在感官上对学生形成刺激,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克服不良的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
64
(二)变化技能的类型 1变化教态 教态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口语、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传递信息,相互沟通情感的一种行为方式。变化教态是最常用的、也是最便捷的教学技能之一。 2 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 每一种通道的传输效率是不同的,而且任何单一的感官不可能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有效地利用各种感官,最有效的变化方式就是各种媒体的变化。 3 变化师生相互作用方式 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向,师生之间交流的方式主要有4种:第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第二种是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第三种是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第四种是以合作教学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这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
65
(三) 模拟训练 变化技能(特别是教态变化技能)应贯穿与每一项技能的训练之中。但为了集中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选择一个情感变化比较丰富的课题,设计一个3-5分钟的微型课。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包括身体的走动、身体局部的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的交往、音调音质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等多种变化方式。
66
七 强化技能 什么是强化?强化是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 教学中的强化即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强化的方式很多,一句话、一个目光、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可以增强或减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绪,都有可能成为强化学习力量。
67
[小资料] 斯金纳与强化心理学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在大学里教心理学课程时,常带一只四周封上玻璃的笼子,内放一只鸽子。开始时,鸽子在学生面前不知所措地来回走动。它偶然抬一下头,斯金纳就给它喂食。如此数遍之后,鸽子竟昂着头在笼子里来回走动。斯金纳说,通过反应和强化,我们教会了鸽子昂首阔步。斯金纳非常重视这种强化作用,他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并把强化理论应用教学中去。
68
[小资料] 哈洛克的实验 心理学家哈洛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成4组,分别教学。第一组上课前先表扬成绩优秀者,对本组的教学以表扬为主;第二组上课前,先对作业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对本组学生以批评后进者为主;第三组上课前对学生的作业既不批评也不表扬,但把第一组、第二组每天的情况告诉他们;第四组上课,不但不批评、不表扬,而且不让他们知道其他二个组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发现: 经常受到表扬的(正强化)成绩不断上升;总是听到批评(负强化)的学生最初有进步,但以后逐渐下降;既不受批评也不被表扬,但听到表扬别人和批评别人情况的(有强化,但不明显)开是始有进步,以后变化不大;什么情况也听不到的(无强化)始终没有明显的变化。
69
强化类型 (1)语言强化 什么是语言强化?当发现学生有了所期望的行为后,便给予语言的鼓励和表扬,当发现学生有了不期望的行为后,便给予批评,增大学生向所希望方向发展的倾向。语言强化有两种:口头语强化和书面语强化。口头语强化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口头地肯定、表扬、鼓励或批评。书面语强化,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联系簿或试卷上写的批语,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化作用。
70
强化类型 (2)标志强化(符号强化) 标志强化又称符号强化。教师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等来强化教学活动。比如,我们板书时,可以适当地应用彩色粉笔,或使用符号来强化教学内容。
71
强化类型 (3)动作强化(体态语言强化) 动作强化也称体态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因素的身体动作、表情和姿势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示教师的态度和情感的教学行为。一个会意的微笑、一种审视的目光,都可以把教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常用的动作强化有:手势、目视、点头或摇头、接触或沉默等。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也可以通过动作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说,教态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素质的基本技能。
72
强化类型 (4)活动强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强化因子,即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参与起到促进学习的强化作用。如在一堂课上,我们通常通过各种活动先引入课题,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进入概念、法则、原理的学习。经过一阵紧张的思维活动之后,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化、巩固学习,这是对理论知识的强化,或者安排实验或其他活动,做到有张有弛。
73
强化类型 (5)变化方式强化 变化方式的强化这是教师运用变换信息的传递方式,使学生增强对某个问题反应的一种强化。对同一教学内容如概念、规律等,教师采用不同的强化刺激,反复多次,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例如,讲述人大脑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大脑标本,然后拆 卸大脑的模型,最后再演示大脑的解剖挂图,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
74
强化的时机 ⑴ 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就给予奖励,以得到强化 ⑵ 间歇性的强化对于保持已经养成的行为,比经常的或有规律的强化更为有效。 ⑶ 对于学习和纪律行为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强化他们微小的进步。 ⑷ 不要强化我们希望消除的行为。如有的老师对爱闹事、爱出风头的学生特别注意,给有依赖性的学生做事,都会使他们的不良行为得到鼓励。 ⑸ 力求将正强化与负强化交替运用。在适当的时机,将正强化与负强化交替进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75
模拟训练 选择一段教学内容,最好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扮演学生的要尽量多提些问题,看“教师”能否及时的得到这些信息,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反馈与强化。模拟训练时间5-10分钟。
76
八 板书技能 板书即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的表达而写在黑板上(或写在幻灯片上)的文字或其他符号。板书有两种,一种是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纲挈领的反映教学内容的书面语言,往往写在黑板的正中,叫正板书。正板书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是教案的一个组成成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听不懂或听不清,或者作为正板书的补充而随时写在黑板上的文字,一般写在黑板的两侧。
77
1 板书的功能 (1)优化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仅凭听课就理解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有了板书,学生边听、边看、边记,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同时调动,互相协调,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板书的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 (2)强化信息记忆 板书配合教学口语,可以使学生听的更清楚准确,减少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损失和干扰。板书上所显示的一般是重点、难点内容,对学生课后的复习起引导提示的作用。 (3)增加教学趣味 优秀的板书将繁杂的教学信息浓缩演化成简明的、艺术化的符号结构,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78
2 板书类型 板书主要有5种类型: 提纲式 表格式 图示式 综合式 板图式
79
3 板书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准确规范,没有科学性错误。板书的科学性错误除了教学内容出错以外,还表现在许多小的问题上。 如符号的使用不当:ADP+P(Pi)+能量 →ATP; 错别字:如将蓝藻写成兰藻,将线粒体的内膜折叠形成“嵴”,写成“脊”。等等
80
3 板书原则 (2)条理性原则 板书的条理性表现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枝蔓有序。板书的布局结构应当合理,主体部分设置在黑板的中心,大小标题应清清楚楚地按顺序书写,使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板书应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内容的板书通常比较详细,书写工整而字号较大,有必要的话,还可以用彩色粉笔加以圈、注。
81
3 板书原则 (3)直观性原则 教学板书的直观性表现在图文并茂上。生物学教学的内容有很多是关于生物的形态、结构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远比繁琐的语言或文字更能强化学生会对知识的理解。
82
3 板书原则 (4)简洁性原则 教学板书的简洁性表现在词语精炼、提纲挈领上。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采用图文式或表格式板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课后的复习巩固。
83
(5)计划性原则 板书的计划性表现在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上。把讲授的内容迅速、清晰地分布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拍,使学生通过板书一目了然,只有课前精心的设计好板书内容、规划好板书的格式,预定好板书的位置,在教学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84
4 模拟训练 选择一段教学内容,应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板书类型进行设计教学,进行3-5分钟的模拟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与板书结合的形式,注意板书版图的原则和要求。
85
九 组织技能 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的活动,一种是教学活动,一种是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即人们所说的“驾驭课堂”。组织就是一种管理活动,是指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技能。 一般体现在教学时间分割、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师生交往等方面。
86
1 课堂教学时间分割 45分钟一堂课,分割时间大体为:
开讲阶段:约5分钟。这一阶段两个任务:第一,示意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是教学管理的基础。第二个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主要教学内容,即导入。 感知尝试阶段:10分钟(感知新知识) 师生合作授课阶段:20分钟(突出重点、难点、设置教学高潮) 这两个阶段是组织教学的关键,也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总结巩固阶段:5分钟 练习应用阶段:5分钟 这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另外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并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新内容。
87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一般要求“五定”:定向、定量、定度、定序和定势。 ①定向:要求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②定量:要求对每堂课的教学信息量,做到心中有数。 ③定度:要求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要掌握好分寸。 ④定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考虑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使得段段相连,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⑤定势: (思维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例如,先复习旧知识,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准备。
88
3 师生交往方式的组织 ①全班教学 这种组织形式最常见,最普遍,全班学生进度一致,便于管理。 ②小组教学 指把一个班的学生从教学需要出发,暂时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教学。既可按不同程度的学生分组,也可按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便于进行讨论和交流。 ③个别教学 指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指导和辅导。
89
十 结束技能 有人把一堂富有教学魅力的好课比喻成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导入是“起调”,中心授课是“主旋律”,结束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善始善终,故结束与导入一样,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90
(一) 结束技能的作用 1 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结课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 知识系统,承前启后 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3 指导实践,培养能力 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4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91
(二)结课的常用方法 1 认知型结束 又称封闭型结束,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重点、难点上去。如系统归纳、区别对比等。 2 开放型结束 是一个与生活现象、其他学科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结课类型。教学内容完成以后,结束时不只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且要把所学知识向其他方向伸延,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起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92
(三)结课的结构 1 简单的回忆 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知思路,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简单回忆不是原样重复,而是提纲挈领地把知识联系起来。 2 提示要点 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必要时可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进行巩固深化。做到以点带面,用重点、关键问题把知识联系起来。 3 巩固应用 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部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延伸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知识的价值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等,把学习内容扩展开来,学到活的知识。
93
(四) 模拟训练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或一节课)设计一个理想结束方法。对结束技能进行3-5分钟的训练。在设计教案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结束时,你是否感到学生有收获 (2)结束时,你是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 (3)你选用的结束方法本身是否有趣,是否增强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4)你的结束与课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是否一目了然 (5)结束时,你感到达到教学目标了吗?
94
结束语 十种教学技能,是生物学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教学技能才能走上讲台。知道这些技能不等于已具备了这些技能。对于教学技能的学习必须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进行教学模拟训练)。才能形成真正的技能。
95
再见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