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與發展 授課老師:吳坤平 中華民國101年05月04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與發展 授課老師:吳坤平 中華民國101年05月04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與發展 授課老師:吳坤平 中華民國101年05月04日

2 企業社會責任 經濟學之父Adam Smith:「資本主義若要運行順暢,必須建基在道德 上。」200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金錢與道德無法協調。
20世紀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認為:企業若不以欺騙和舞弊等手段實現它的收益目標,就是為整個社會謀求了最大的利益。 這種消極和被動觀點,卻讓企業對社會產生了許多危害,例如:工廠廢水與廢棄物隨意排放、生產產品瑕疵傷害消費者健康、不提供勞工安全與衛生的環境,傷害勞工的健康等。

3 企業社會責任 1953年,Howard R. Browen出版《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後,社會責任議題才獲得大眾熱烈的關注與討論。

4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與發展背景(1/2)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源自於20世紀工業發展極盛後所引發的人文省思,主要概念起自已開發先進國家。 先進國家在工商業發展達到一個成熟度後,人民或企業體開始反思企業本身與環境及社區關係的建構。 全球化經濟發展整合下,大型企業跨國將生產及銷售觸角,延伸至許多開發中國家。然有別於已開發國家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環境要求,開發中國家為求經濟快速發展,往往過程中犧牲環境保護,甚至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家所採取的勞工、社區發展等政策,企業經營策略亦有所差異。

5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與發展背景(2/2) 隨著CSR概念逐漸發展與成熟,世人關注焦點從已開發國家擴至開發中國家,包括許多國際性或本土性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GO)或國際性官方組織,開始在開發中國家進行CSR推廣及宣導,企圖將CSR 提升為跨國企業或各國本土企業的基本經營理念與價值。 二次大戰後,隨著科技與通訊技術進步,企業跨國經營成為趨勢,多國企業大量形成,多國企業所帶來之全球化潮流,影響地球村各個角落,經濟發展雖然增加了人類福祉,但也造成全球人口激增、貧富差距惡化、資源耗竭、氣候變遷,以及物種滅絕等不利影響。 一個動盪的社會,不可能有成功的企業,企業是問題的一部份,也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因此,社會大眾對企業的期待愈來愈高,開始要求企業目標不應只是針對股東權益及利潤,亦須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也因此帶動全球一連串與CSR議題有關的討論及發展。

6 企業社會責任〜定義(1/2) 企業責任(corporate responsibility)或企業社會責任(CSR),是企業倫理的核心觀念,同時亦是一個爭議性觀念(contestable idea)。 根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ility and Development, WBCSD)定義,企業社會責任係指: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commitment of business to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king with employees, their families,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society at large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7 企業社會責任〜定義(2/2) 社會責任協會(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BSR)定義,一家企業以一種能夠滿足或超越社會對他們的道德、法律、商業和公眾期望的方式經營。 目前全球對企業社會責任定義莫衷一是,但大多數學者仍主張企業管理者必須具備採取保護與促進社會福利行動的義務與責任,而且更負有超越這些義務的其他責任。 社會責任亦屬企業倫理的一種問題。但不同的是,社會責任的對錯比較不那麼明顯。具社會責任的企業應將一部分資源回饋給社會,而不是將所有的資源全數回歸於股東。

8 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類〜階梯論(1/3) 良好的企業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指企業將眾多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當作是自身的社會責任。 學者A.B.Caroll(1991)認為,有四種不同的社會責任是企業必須考量的,按其必須達到的先後,依序為法律責任、倫理責任、經濟責任與慈善責任。 社會責任的階梯 慈善責任:回饋社會 經濟責任:價值最大化 倫理責任:不成文規範 法律責任:成文規範 資料來源:Carrol(1991);廖勇凱,2008,頁55。

9 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類(2/3) 社會責任的階梯 慈善責任:回饋社會 經濟責任:價值最大化 倫理責任:不成文規範 法律責任:成文規範
法律責任(Legal Responsibility) 指企業在商業與社會的運作中,必須遵守的法律的基本原則,這是社會對企業最基本的要求,也正因為法律是約束個人與企業的最低要求,所以企業本身必須主動遵守法律規範,避免違反法律。 倫理責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 )遵守利害關係人評判可以接受的行為標準,善盡社會公民的責任、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善良風俗。除了法律規範之外,企業運作也必須符合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信念,亦即符合利害關係人所認同的公平正義的規範標準與期望 社會責任的階梯 慈善責任:回饋社會 經濟責任:價值最大化 倫理責任:不成文規範 法律責任:成文規範 資料來源:Carrol(1991);廖勇凱,2008,頁55。

10 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類(3/3) 社會責任的階梯 慈善責任:回饋社會 經濟責任:價值最大化 倫理責任:不成文規範 法律責任:成文規範
經濟責任(Economic Responsibility) 企業為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應生產或提供社會需要的商品與服務,並以合理且公平的價格銷售。合理且公平價格意味能反映產品或服務真正價值並能回應企業足夠利潤的價格。 從經濟角色看,企業透過提升經營績效帶來利潤,除能為社會大眾帶來附加價值外,也給股東帶來投資的獲利。 慈善責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 ) 慈善責任也是自我裁量的責任,是企業自願或無條件對社會的付出,是企業主動積極地從事社會公益,在沒有社會大眾要求下,按照自身裁量與意願給予社會的回饋。 社會責任的階梯 慈善責任:回饋社會 經濟責任:價值最大化 倫理責任:不成文規範 法律責任:成文規範 資料來源:Carrol(1991);廖勇凱,2008,頁55。

11 企業社會責任分類〜社會責任三種模式 S. P. Sethi(1975)認為,從企業行為到社會需求會經歷三種模式:
社會義務(Social Obligation):指企業在守法的前提下,盡可能追求利潤最大化,與Carrol所稱企業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相同。自由經濟主義者支持這種觀點,並主張將社會對於企業的期望反映在法律上,使企業有所遵循。 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指企業的行為合乎社會規範、價值與期望,與Carrol所稱的企業倫理責任相對應。 社會回應(Social Responsiveness):社會對企業都有不同的期許與要求,關於這部分,企業的回應方式為何?應主動積極還是被動回應?企業在動態社會制度中應該扮演的長期角色如何?以1887年成立全球知名的美國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為例,可見端倪,該公司為全球規模最大、產品多元化的醫療衛生保健品及消費者護理產品公司,除了產品的研發上致力追求人類的健康環境外,也積極參與相關的公益活動。

12 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1/2) 無論是企業社會責任或企業公民,晚近學者將它分成三個發展階段,即 年「覺醒」、 年「參與」、1995年迄今的「合作」階段。在各發展階段中,可從一些關鍵議題、標準及推行計畫,及組織成立等,瞭解企業社會責任議題及項目之演變。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CSR為議題的論爭,在英、美等發達國家暫告段落,社會大眾及有企業倫理意識企業之共識: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應只限於傳統的法律及經濟責任,而應包含多樣的社會倫理責任。 現今企業履行責任多元化,企業責任的範圍及內容,亦隨著社會期望、規範及價值改變而改變。論述CSR 語言常用:企業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長青企業(green corporation)、良心企業(corporation with a conscience)等,可反映出目前社會對企業的觀感及期望。

13 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2/2)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進(三個發展階段) 階段 範圍 1960-1983年(覺醒) 1984-1994年(參與)
1995-現在(合作) 關鍵議題 雀巢嬰兒食品事件,1970 Seveso事件,1974 Amoco洩油事件,1978 福特Pinto事件,1978 印度波帕事件,1984 車諾比爾事件,1986 Chico Mendes遭殺事件,1988 Exxon Valdez漏油事件,1989 Shell Brent Spar事件,1995 Saro-Wiwa Execution 抵制Shell事件,1995 Nike童工事件,1996 亞洲金融危機,1997 標準及推 行計畫 美國環境保護法,1969 羅馬俱樂部,1972 布蘭特報告,1980 全球2000報告,1980 責任照顧(RC),1985 Brundtland報告,1987 聯合國兒童高峰會,1990 里約地球高峰會,1992 成衣產業夥伴(AIP),1996 ISO 14000系列,1996 SA 8000系列,1997 三重盈餘觀念,1998 新組織 經濟優先權委員會(CEP),1969 綠色和平組織,1972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73 世界資源研究所,1983 第三世界網路(TWN),1985 開羅圓桌會議,1986 Sustain Ability, 1987 Amnesty商業組織,1991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1991 歐盟企業網路之社會凝聚(EBNSC),1995 企業公民中心(CCU),1996 道德交易推行計劃(ETI),1997 永續發展之企業夥伴,1997 CEPAA,1998

14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1/2) 1970年代 1971年,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發表一份具有影響力的報告(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將企業的社會責任理解為,一種因應社會規範、價值及期望的對企業行為的要求。 這份報告論述企業社會責任時,並沒有明顯地提及企業在法律上的責任。 報告用三個同心圓來展示企業的社會責任。

15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2/2) 最核心的一個圓之內 包括明確的經營責任,包括:有效率地生產產品、提供就業及促進經濟發展。 中間一個圓之內的責任
包括:因應不斷在變化的社會價值及優先次序,來發揮經濟功能。如環境保育、員工關係、消費者權益等的尊重。 最外的一個圓之內 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定型的責任,包括:改善社會環境的責任、協助社會解決貧窮、失業、城市衰落或青少年問題等。 社會之所以對企業有這些期望,主要因為企業有足夠資源、技術及人才,可以從事政府不一定能做,或做得更好,而且有益公德的事情。 未定型的責任 變化的社會價值 明確經濟責任 經濟責任

16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1/4) 1980年代 1980年代開始,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選出美國最受愛戴的企業,用八個基本特質來做評估企業的表現,其中一項是企業的社區及環境責任。財富雜誌向全國8,200個資深行政人員進行意見調查,請他們將心目中最值得愛戴的企業排名。 同時期不少民間組織及商業團體,制訂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指標(indic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來表述及評估企業的社會責任。

17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2/4) 1980年代 採用的評價準則:
1986年,美國經濟優先秩序議會(Councilon Economic Priorities, CEP)出版一本專門評價美國企業的報告-《為美國企業良知打分》,用一些評價準則,對美國企業及其產品打分數,這是首份為有社會意識的消費者所編的購物指南。 採用的評價準則: 包括慈善活動、在董事會及公司高層的女雇員數目、在董事會及公司高層的少數族群雇員數目、公司對外資訊的公開、在南非的投資、常規軍火合約、核武軍火合約等7個。 報告引起各方注意及討論,人們討論報告所選的準則是否合適,或這些準則是否適當地使用。但是獲得報紙正面的肯定,消費者也覺得報告對瞭解一家企業的社會表現有一定的幫助。

18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3/4) 1980年代 1994年CEP另出版一本《為更美好的世界而購物:社會負責的購物簡明指南》,報告準則包括環境、慈善、社區參與及發展、提升婦女、提升少數族群、對家庭的福利、工作間福利、公司透明度等8個。 另一個獨家集團制訂的社會責任準則(Walker Group indicators of SR companies;1994),包括20個表現指標。 生產安全產品、不污染空氣或水源、遵守法律、促進員工誠信、工作間安全、不作誤導及欺騙廣告、遵守不歧視政策、用保護環境的包裝、防止性騷擾、推行物料循環再造、無有問題公司的行為紀錄、快速回應顧客問題、減少製造垃圾、提供員工醫療保險、節約能源、僱用失業工人

19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1/2) 1990年代 CSR討論出現新形式,納入一些新觀念,如企業公民、企業社會表現(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等,來表述企業的社會責任。 在實踐上,除CSR指標的制訂外,有關民間組織還推出各式各樣的企業倫理評審(business ethics audit),用來評估企業的倫理績效。同時,設立各種「企業倫理獎」(business ethics award),頒發給倫理表現出色的企業。

20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化(2/2) 1990年代 在投資方面,一些投資社群發起社會投資運動(social investment movement),分別創立不同的倫理基金(ethical finds),專門挑選有商業倫理表現的企業作為投資對象,讓關心企業倫理的投資者購買。 在企業內部方面 公司治理成為一個熱點,學界及業界紛紛研究如何加強公司治理,以強化企業對社會的責任。 除制訂相關倫理守則外,企業設立倫理專員(ethical officer),負責發展企業倫理,以及培訓員工倫理認知及能力,同時擔任諮詢工作。 企業倫理的制度化,是一個重要進展。企業公民已經成為1990年代,一個引起注意的CSR運動,也是CSR活動的延伸。

21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回應(1/4) 社會對於企業的期許,當社會將一些期許或訴求向企業表達時,企業該如何回應,這就是企業回應的問題。
對企業而言,社會回應的機制將左右企業形象或企業營運,企業不僅應有具體的行動方案,透過具體的管道理作為回應社會,也應該有能力來回應、預測與管理這些社會議題。

22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回應(2/4) 面對快速變化的21世紀,社會對企業的要求朝向多元化,例如: 消費者對企業生產的產品有質疑;
工廠周遭居民懷疑工廠排放的廢氣影響他申請身體健康; 政府對於企業可能非法逃漏稅的稽查。 其次,隨著環境的發展,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要求更大,即使企業沒有負面行為,也可能被要求對社會有積極的回報,或是賺錢的企業被要求應舉辦公益與慈善活動等。

23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回應(3/4) 企業處理社會回應採取的策略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前瞻策略(proactive strategy):對於社會回應,許多企業採取有效的預先因應措施,就是先建立內部管理機制,主動偵測可能會發生的議題,並進行事前的處理,且讓企業做出決策符合社會責任的宗旨,以主動預防可能產生的社會回應問題。 反應策略(reactive strategy ):企業對本身社會責任的範圍與目標的認知較為缺乏,通常不會主動或積極給予社會明確印象的想法,可是當社會對企業出現雜因時,這類型企業往往就會立即展開行動予以回應,避免負面議題效應持續發燒。

24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回應(4/4) 適應策略(adaptive strategy):企業本身有自己的社會責任目標、認知與行動,但是,隨著外界社會的呼聲,企業會採取不斷適應的方式予以回應。透過目標的調整,以符合社會的要求與期待。 迴避策略(defense strategy):這類型企業對於社會回應採取迴避態度,亦即對於社會的意見不理不睬。

25 參考資料 1.孫 震著,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1.孫 震著,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2.李克特、馬家敏編,羅耀宗(2004)等譯。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3.楊政學(2008)。企業倫理-倫理教育與社會責任(二版)。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于卓民審訂、廖勇凱(2008)編著。企業倫理學:理論與應用。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Download ppt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與發展 授課老師:吳坤平 中華民國101年05月04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