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現場不販售、不限持票資格,平、假日皆可使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現場不販售、不限持票資格,平、假日皆可使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現場不販售、不限持票資格,平、假日皆可使用)
展覽資訊 日  期: ~ (共93天) 地  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室 校園優惠票 $160元 (現場不販售、不限持票資格,平、假日皆可使用) 服務電話:(07) ※現場票價 全 票:$280元 優惠票:$250元(本國學生(持「教育部立案具正式學籍學校有效學生證」者)、年滿7歲以上(或未能出示未滿7歲年齡證明文件) 且身高超過110公分之兒童、刷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信用卡購票者) 敬老票:$140元(本國籍65歲以上長者,現場憑證件購買) 免 票:1.未滿7歲或110公分以下兒童(須出示年齡證明文件及需大人持票陪同) 2.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身心障礙證明者與陪同者一位(不分國籍,憑證件入場)

3 作者簡介 摩利茲‧柯尼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為知名的荷蘭版畫藝術家,活躍於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與荷蘭地區的60年間,也正好是歐洲歷史上充滿混亂與革命的時代。艾雪的作品反映出幽微的內心世界,是他對於當時歷史事件的反思,也反應了他探求宇宙秩序奧秘的渴望。他以藝術創作呈現出一個獨特、充滿美感,並井然有序的美麗世界。 艾雪獨特的創作風格,融合了數學邏輯、特殊錯覺及不可能建築體和重覆人物,打造出兼具遊戲形式和科學感的作品,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美感,衝擊著我們的視覺感官,挑戰固有的邏輯思維,帶領我們穿梭於真實與虛擬的空間之中。 《自畫像》(Self-Portrait, 1929) 

4 展覽特色 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展覽 國內首見艾雪一生的創作生涯 數理邏輯與平面藝術的無限結合 心理遊戲與空間透視的趣味解謎
巴西里約於2011年舉辦「艾雪的魔幻世界」特展,為2011年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展覽,每日平均參觀人數約9700人,展期間吸引超過87萬人次參觀。全球第二為故宮富春山居圖展覽(每日平均參觀人數8800人)。 國內首見艾雪一生的創作生涯 本展151件作品是從艾雪畢生創作448件版畫創作中精選而出,完整呈現藝術家一生的創作歷程與脈絡。 數理邏輯與平面藝術的無限結合 艾雪通常被認為是一位藝術家,事實上他的第一次個人畫展,是數學家為他舉辦的,艾雪自己也曾提及“對我來說,這些作品到底是數學?還是藝術?仍然是個疑問。” 心理遊戲與空間透視的趣味解謎 符合空間透視卻又無法在真實世界複製的建築物,艾雪將這些不可想像實現在平面紙張的圖像上,如此謎樣的視覺,正等待著觀眾進行一場趣味解謎之旅。 《瞭望台》(Belvedere, 1958) 

5 展覽介紹 本展覽分為六大展區: Ⅰ、自然與科學探索 Ⅱ、人物描繪 Ⅲ、精湛的版畫技法 Ⅳ、傳說與宗教–聖經故事 Ⅴ、旅行南歐的風景畫
Ⅵ、心理遊戲般的視覺幻象 《循環》(Cycle, 1938) 

6 展覽介紹 Ⅰ、自然與科學探索 艾雪生在科學新知爆炸時代,各領域均不斷有嶄新的發現,而他透過畫作,探索人類藉由觀察自然,進而擁有闡述與預測自然法則的能力。 艾雪最後20年生涯深受結晶學理論的影響,著迷於結晶體的規律性,創作中追求秩序與規則,他曾說:「我用版畫創作為這個美好秩序的世界做見證。」 此幅畫作中,許多如繁星般的多面體,是艾雪運用柏拉圖立體(Platonic solids)的元素,將四面體、八面體等立方體堆疊,創作出多面體多元的風貌。 作品正中央的框架即由三個八面體組成,艾雪原先選擇將猴子放入其中,但幾經考慮後,他決定將動物改為變色龍,兩隻變色龍的腳與尾巴緊抓住框架,好似牠們試圖旋轉空間。正中央的框架旁點綴著正四面體、正六面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正二十面體等組合成的立方體,就像藝術家想傳達宇宙中的秩序與美好。 《群星》(Stars, 1948) 

7 展覽介紹 Ⅰ、自然與科學探索 《畫廊》(Gallery, 1946) 《三個世界》(Three Worlds, 1955) 

8 展覽介紹 Ⅱ、人物描繪 二戰後,艾雪對於社會的看法更趨灰暗,筆下的人物形象明顯改變。早期作品中清晰可辨的真實人物,被缺乏臉部特徵、長相古怪邪惡的無名人物所取代,且重複執行著相同的動作,又互相隔離於分開的世界中。 此幅作品受到小說《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的啟發,故事主角飲用特殊的隱身藥劑後身體變透明,於是他會用繃帶纏繞自己的頭部。艾雪創作時,即把繃帶纏繞頭部的概念帶入作品,將原先的故事內容轉化為男女關係,以男女互相纏繞象徵永恆與合而為一。 《天長地久不相離》(Bond of Union, 1956) 

9 展覽介紹 Ⅱ、人物描繪 此幅作品《遭遇》非常具有故事性!
畫面構成自上方的牆面開始,由象徵悲觀的黑色人物與代表樂觀的白色人物所組成,兩種人物的鑲嵌為規則性的圖形分割,牆面中的人物漸漸地沿著作品中央的圓弧行走,最後於畫面正前方相遇。 作品印刷之時,由於畫中的人物與當時荷蘭非常受歡迎的首相科萊恩(Hendrikus Colijn, )非常相似,因此藝術商對販售此作再三猶豫,但艾雪表示創作時並無此意圖。 《遭遇》(Encounter, 1944) 

10 展覽介紹 Ⅲ、精湛的版畫技法 版畫創作需兼顧科學知識與技術、藝術技巧與事業,而艾雪精通以上各個面向,無論是畫作內容或技術層面,經常讓賞畫者為之驚艷。 艾雪從1934年開始對於鏡面反射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創作了《靜物與反射球》(Still Life with Reflecting Sphere;1934)後, 1935年著手創作此幅畫作。艾雪親手拿著金屬鏡面的球體,藉由鏡面反射,觀者可以看到他所處的環境,牆面、傢俱擺設、天花板、地面皆清晰可見。由於球體為圓形,就算任意轉動,都不影響整個房間的反射畫面, 表達艾雪認為世人可藉由觀看反射的世界來自我檢視的觀點。 《手上的反射球體》 (Hand with Reflecting Sphere (Self-portrait in Spherical Mirror), 1935)

11 展覽介紹 Ⅳ、傳說與宗教–聖經故事 在艾雪年輕時,以寓意的方式描繪這個世界,反映出他對宇宙秩序的興趣,以及其在虔誠的天主教背景之下對宗教題材的喜愛。 1924年艾雪旅居羅馬,創作了一系列以《聖經》〈創世紀〉(Genesis)為題材的版畫作品,1926年於羅馬木刻版畫家協會畫廊展出,獲得許多好評,系列作品中的《創世紀第二天》深受觀眾喜愛,當時曾賣出好幾刷。 《創世紀第二天》 (The Second Day of the Creation (The Division of the Waters), 1925) 

12 展覽介紹 Ⅴ、旅行南歐的風景畫 艾雪曾為找尋靈感而多次遊歷各地,1920年代遊義大利時,速寫該地的山景與古城成為日誌紀錄,反應出對於當地古文化與自然生態的興趣,因此許多作品均表現了義大利海岸線的陡峭地形。 艾雪版畫技巧的學習始於中學時期,為了使作品更容易複印,他在南歐旅遊時便開始學習石版畫。 此幅作品為艾雪創作的第一幅石版畫作品,作品描繪他在義大利阿布魯齊(Abruzzo)旅遊時途經的一個小鎮。 《戈里亞諾西科利‧阿布魯佐》(Goriano Sicoli, Abruzzi, 1929) 

13 展覽介紹 Ⅵ、心理遊戲般的視覺幻象 在不斷創新的思潮中,艾雪開拓出全新進化版的「變形排列」。當同一個畫面、有兩組圖案以互補的形式交錯呈現時,人們對於圖形的視覺辨識往往會受到限制。 在一連串週期性圖形分割試驗後,艾雪整理出三種規則:「轉換」(translation)、「軸心分裂」(axes)、「滑動反射」(glide reflection)。 1937年開始,艾雪利用相同圖形製作變形,但至1955年他轉為思考相似圖形透過連續變形達到無限的可能性。 此幅作品即為艾雪早期應用「相似但非相同」的圖形進行變形的創作,正中心點依螺旋弧線向外擴為圓形,先轉變為六角形、最後再變為蜥蜴。 《發展(二)》(Development II, 1939) 

14 展覽介紹 Ⅵ、心理遊戲般的視覺幻象 「繪畫是人們在平面的紙張上呈現出立體的空間」,艾雪認為這是矛盾的,因此從《蜥蜴》(Reptiles;1943)中可看見艾雪模糊二元與三元界線的企圖心。 此幅作品也是,藝術家正在畫紙上繪出自己的另一隻手,手是立體的,但衣服的袖口卻是平面的。艾雪最擅長的,就是利用這種矛盾製造趣味性。 《畫手》(Drawing Hands, 1948) 

15 謝謝大家的聆聽指教 聽說,艾雪的視覺跟一般人不同,他能透視空間與物件,看到一般人眼睛無法看到的內部結構。
聽說,艾雪能創作符合空間透視,卻又無法在真實世界複製的建築物,如此謎樣的視覺,艾雪卻能展現在平面紙張的圖像上。 艾雪大師的作品成為樂高玩具、科幻小說、電影(如哈利波特、全面啟動等)場景的靈感來源。 「錯覺藝術大師-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即將於10月10日起移師到高雄市立美術館,歡迎南台灣的民眾,快一同與我們進入艾雪的魔幻世界。 謝謝大家的聆聽指教


Download ppt "(現場不販售、不限持票資格,平、假日皆可使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