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部分 特色专题 专题四 文学常识备考集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部分 特色专题 专题四 文学常识备考集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部分 特色专题 专题四 文学常识备考集萃

2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文史常识类试题已连续出现多次,试题的数量逐渐增多,考查范围日渐扩大。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正受到巨大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命题者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连续不断地命制文史常识类试题,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类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历史人文素养的试题,不仅符合当今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了目前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3 一、文史典籍 1.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有:《论语》《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2.“风骚”与“四书五经” 《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把“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之先河,《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是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开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4 3.六经 指六部儒家经典,在“五经”之外再加一部《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 4.《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5.《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时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

5 6.《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年(前122)3000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

6 8.《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费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开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跨16个朝代,共1 363年。它是中国最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9.《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订。全书总计3 229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4000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他都是断代史。

7 10.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的名称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 经部:指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成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为史部。

8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于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集合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成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成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9 二、特定称谓 1.年龄方面。 特定称谓表(年龄方面) 年龄 称谓 不满周岁 襁褓 2~3岁 孩提 7岁 髫年 8岁 龆年 10岁以下 黄口 幼年 总角

10 13~15岁 舞勺之年 15~20岁 舞象之年 12岁 金钗之年 13岁 豆蔻年华 15岁 及笄之年 16岁 破瓜年华 碧玉年华 20岁 弱冠 桃李年华 24岁 至出嫁 花信年华 摽梅之年 30岁 而立之年 半老徐娘

11 4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 知命之年、艾服之年、 大衍之年 男女同 60岁 花甲、平头甲子、 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 古稀、杖国之年 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12 80岁 杖朝之年 男女同 80~90岁 耄耋之年 90岁 鲐背之年 100岁 期颐

13 2.人物方面。 鄙人(自己),君、子、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对方),令尊(别人父亲)、令堂(别人母亲),内子(妻子)、犬子、舍弟、舍妹、舍侄(我儿子、我弟弟、我妹妹、我侄子),贤弟、仁兄(同辈),仁公(地位高的长者)等。 3.地理方位。 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左右——东为左,西为右。 江河——长江、黄河。

14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中国的古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区、九牧、禹城、中州、中原、中土、天朝。 江左/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偏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15 4.姓氏来源。 以氏为姓——姬、姜、姒。 以国名为姓——程、房、杜。 以邑名为姓氏——苏。 以乡、亭之名为氏——裴、陆、郝。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林、刁、皇甫。 以居住地为姓——东郭、西门、上官。 以次第为氏——孟孙、叔孙、季孙。 以官名为氏——司马、司徒、司空。 以技艺为氏——巫、卜、屠。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汉族带来的姓——慕容、宇文、呼延。 以谥号为氏——庄、康。 赐姓、避讳而改姓——汉文帝名恒,恒氏改为常氏。

16 三、中国历代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数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17 3.干支纪年法: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 (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5.公元纪年法:中国于1949年9月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源于基督教,相传为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

18 6.国号纪年法:南京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纪元”。
7.帝号纪年法:湖北军政府成立时改用黄帝纪元(1911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 8.年号、庙号、谥号、尊号。 (1)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每逢新帝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新皇登基第一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一个皇帝也可能有多个年号。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个字。有少数三个字、四个字乃至六个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19 (2)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始于西汉,终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唐高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等。
(3)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谥号始于周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代又恢复,沿袭至清。如周武王、周厉王、汉武帝、隋炀帝等。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于表扬的,属于贬义的,属于表同情的。 (4)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歌颂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等。

20 四、避讳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及其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写文章时也不照字直书,改字缺笔或空字的一种习俗。 1.避讳的分类。 (1)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姮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齐国权臣陈恒于是也就成了“田常”。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女真族唐时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曾改称为“女直”。

21 (2)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唐代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诗。 子辈需要避长辈的讳,奴仆也要避开所有主子的讳。北齐的熊安,一次去见和士开、徐之才。徐父名熊,和父名安,他因为自己的名字和他们犯讲讳,于是将自己的姓,名的第一个字都改了,自称为觫觫生。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怕自己触霉头了。

22 (3)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为“放火”。
(4)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官僚自恃权势,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讳,这叫自讳其名。这些旧时官员,他们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级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为专制帝王及上级讳名讳耻。另一方面对其下属、对百姓,他们又改换成另外一副面孔,盛气凌人,让人为他避讳。

23 2.避讳的对象。 (1)避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海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2)避长官,即下属要避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24 (3)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25 (4)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3.避讳的方法。 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此外还有两种方法,即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

26 (1)改字法。 改字法是用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以用同义字为最多,如汉武帝名彻,汉朝为了避讳,将二十级爵的最高一级“彻侯”改称“通侯”。 (2)缺笔法。 缺笔法是用本字而省缺笔画。此法大约始于唐初,宋代以后颇为盛行。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卅”。

27 (3)空字法。 空字法是将本字空而不写,或画以“□”,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如汉景帝名刘启,在立他为太子时,有司因避讳而曰:“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史记·孝文本纪》)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唐追尊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唐人撰《隋书》,为避讳,书隋将“韩擒虎”作“韩擒”,空“虎”字。同书为避李世民讳,书“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后人有不解避讳之意者,在传抄或翻刻时,误为“韩擒”、“王充”。 (4)避名称字。 即遇人名犯讳,则避用其名而只以字称。南朝刘宋,王懿字仲德,王睿字符德,兄弟名犯晋宣、元二帝讳,因此以字相称;房玄龄等撰《晋书》,避唐高祖讳,避名称字,所以公孙渊就称公孙文懿,刘渊就称刘元海,褚渊就称褚彦回。

28 (5)改变称呼。 南齐萧景先原名道先,避太祖道成讳,改名景先。三国时的南京本来叫建业,因避晋愍帝之讳业,一夜之间便改成了建康。唐避太宗讳,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避高宗讳,改成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 此外,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即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

29 五、农历与二十四节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30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31 (2012年江苏卷) “自楚辞、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也,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阐释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风”可以判断是《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纂《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项。答案选A。 答案:A


Download ppt "第五部分 特色专题 专题四 文学常识备考集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