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八、市场经济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八、市场经济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八、市场经济论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一个部分。它与“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并列,构成整个理论的三大基石。马恩科学的论证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列宁、毛泽东努力的实践了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搞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而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到实践上进行对接,明确提出并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前无古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发展是创造性地。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胡锦涛、习近平进一步深化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理论。

3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
1、两种机制之长短分析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 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中央计划直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组织方式

4 两种配置方式之对比 两种机制 区别 计划机制 市场机制 优势
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进行经济预测,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可以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并使之协调发展 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相对好的企业、行业中去。能够给企业以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各种经济信号作出灵敏反应,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不足 对微观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难以发挥作用,容易产生经济主体利益受损,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 对经济总量的平衡,重大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的调节无能为力,容易产生盲目性和自发波动,引起贫富分化

5 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否定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
马恩就曾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6 列宁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提出来,在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时就取消了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7 斯大林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又认为计划经济是排斥商品和价值规律的。

8 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把两种经济形式看成是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制度属性。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百废待兴,执政党生机勃勃、威望崇高,人民群众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其便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和重点建设项目,因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日益暴露,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9

1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与发展历程 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邓小平以极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改革家的气魄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和新的论断,从1978年到1992年大约有12次谈到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回顾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大体可划分四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78—1982) 突破了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其标志是十二大。1979年1月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1980年1月小平同志在中央干部会议上说:“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十二大报告要求:“正确处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2 第二阶段(1982—1987) 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标志是十三大。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第一次肯定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明确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这是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中又一飞跃式深化。小平同志对这个《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写出了一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 1987年2月小平同志说:“我们以前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十三大综合以上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没有再强调计划经济为主了。

13 第三阶段(1987—1992) 突破了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划等号,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观点,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其标志是十四大。这一时期,小平同志针对1989年政治风波、苏东剧变背景下,姓“资”姓“社”的困惑或分岐,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1990年12月,小平同志提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 1991年初,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从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14 1992年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旗帜鲜明,一针见血,掷地有声的说出了“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5 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6月9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党校作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主张。三天后的6月12日,江泽民向邓小平讲了他的想法。邓小平当即表示赞成这个提法,并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十四大的主题就明确了。后来征询意见时,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都同意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 第四阶段(1992—今)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标志是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五大:要在本世纪头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六大: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 阶段.”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七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八大:“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 十八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17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8 经过30多年不懈探索和努力,特别是十四大后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至1989年是我国入世谈判最顺利的时期,但仍提出了456个问题,实际回答的问题达几千个。在这些问题中最难回答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9年至1992年谈判停下来。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十四大宣布我们也搞“市场经济”,问题一下就简单多了。“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19

20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 第二阶段是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的,典型的个案如美国的罗斯福改革。

21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产权关系明晰的企业具有硬的预算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一切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都是平等的一员,自由、平等的竞争 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价格高低,效益大小,利润多少,企业前途都由市场定。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 市场活动的竞争性 市场主体为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而打破地区封锁和国界,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统一市场; 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市场行为的有序性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调节引导企业活动。政府、经营者都必须依法行事,禁止不法经济行为等。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14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同的一般特征,否则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从运行规则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实质性的差异。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145: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决定着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强,更有力。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要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几个字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区别中,所有制关系不同是最本质的。

23

24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5 从以上《决定》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体系 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保障体系 宏观调控 分配制度

26 (1)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p14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精神。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明确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如下: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这三条是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阐释。

2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一个逐步明晰的认识过程。
改革开放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公有制经济构成。 十二大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十三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是“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十四大进一步强调:“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十五大强调“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8 十六大:“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十七大: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八大: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补充”到“共同发展”,由“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认识的一个逐步深化过程。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经济制度呢?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p146_147: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9 公有制经济的类型 全民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

30 合作经济 收购、出售 租赁 股份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兼并 股份合作制经济 委托经营 承包

31 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中外合资 外资经济 中外合作 外商独资
  中外合作 外商独资 私营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注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 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它们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而不是意味着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它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2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p148 我们讲“公有制为主体”,这个“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十五大强调“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33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条件,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企业组织运行形式。其具体表现是建立在股份制基础上的公司制企业。
⑵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条件,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企业组织运行形式。其具体表现是建立在股份制基础上的公司制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制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34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类别 区别 含义 是否对外发行股票 是否对公司承担全部责任
又称有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又称股份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实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是否对外发行股票 不对外发行股票,股东的出资额由股东协商确定 对外发行股票 是否对公司承担全部责任 对公司债务承担全部责任 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5 产权清晰、责权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十四大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十六字改革要求提出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36 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必需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按照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属性来划分,市场可分两大类
(3)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必需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按照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属性来划分,市场可分两大类

37 市场 市场 消费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 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 信息市场
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市场 市场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 信息市场 信息市场 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

38 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和封闭状态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 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和封闭状态 统一 开放 指面向国内国外,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系起来 竞争 指各经济主体之间公平竞争,反对垄断,保持市场的活力 有序 有序指市场主体行为必须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市场管理,加强市场监控,做到有秩序的发展

39 十五大强调“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十六大要求“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40 (4)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面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要求。

4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手段是:计划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其中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中央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2 小平同志一方面强调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自主权;一方面强调“该集中的必须集中”,“中央必须保证某些集中”。江泽民指出,在新形势下,必须更好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原则应该是:既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

43 (5)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同人们的物质利益相联系。邓小平十分重视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指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别。”“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可概括为四个要点:
其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总原则:“主体”体现在两层含义上——在全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是主体(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其它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还存在利息、股息等生产要素组成的非劳动收入)。

45 其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按劳”分配强调的是按劳动者劳动的数量、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非全社会),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生产要素”指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劳动力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其直接或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质量或贡献率获取收益的分配方式,是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承认。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二者并行不悖。

46 其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指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公平”指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是社会的公平。党的政策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十四大:“兼顾效率和公平”; 十四届三中全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十五大:进一步确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十六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六届四中全会:“注重社会公平”; 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十七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47 社会成员收入高、中、低之比最理想的结构应该是枣核形,中间大,两头小。而我们的现状是梯形或叫三角形,上边小下边大。十四大以来这些提法反映了分配理论在分配实践上的创新和深化,也反映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没有效率,公平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失却公平,效率的提高必然不能持久。据《社会科学报》2006年7月6日报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1985年国家体制改革部门一项课题研究的主报告提出来的。该报告的题目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

48 其四,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是“以共富为目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先富”和“共富”是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先富有示范力量,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会使整个国民经济波浪式前进。共富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根本目标。但共富不等于同步富、同等富。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上个人的秉赋等,共富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过去搞平均主义实际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先富是一个大局,先富帮后富又是一个大局,这两个大局都要服从。

49 这里涉及到一个相关概念,即“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西方经济学判断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它规定,小于0. 2是绝对平均,0. 2—0
这里涉及到一个相关概念,即“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西方经济学判断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它规定,小于0.2是绝对平均,0.2—0.3是比较平均,0.3—0.4是合理,而0.4被认为是国际警戒线,大于0.4则为差距过大。因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C·基尼设立而得名。近年来,凡涉及到我国收入分配的研究几乎都会引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对于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是众说纷纭,但都超过0.4,超过国际警戒线,说明贫富差距过大。 我认为在分析我国目前基尼系数时应有两点基本认识:一是要重视它,敬畏它,充分认识它的科学性。重视它也就是重视我国实际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小平同志强调:“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二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实际。有一组研究数字是:2002年农村基尼系数是0.38,城市基尼系数是0.34,而城乡合并计算则高达0.45。这说明差别主要是城乡差别,而不是城市内部、农村内部的差别。而二元结构下人们的比较,心理的失衡首先是邻比邻,城市居民互相比,农村农民互相比。这可能就是超过0.4而震动并不十分大的原因。

50 恩格尔系数——一个居民每年在支出中用于购买食品费用之比例。大于60%是贫困,50%至60%是温饱,40%至50%是小康。

51 (6)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度,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遭受灾祸的社会成员,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提供援助,以保障其正常的基本生存权利的社会制度。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总和构成社会保障体系。

52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 商业保险 慈善事业 社会互助 社会优抚 个人储蓄积累

53 其中社会保险是国家法律强制执行的,又包括养老、工伤、低保、医疗、生育、失业、住房

54

55 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稳定社会 社会稳定进步、经济健康发展的“稳定器” 调节经济 社会不同群体经济收入差别的“调节器” 缓解矛盾
各种社会矛盾的“减震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力单独承担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项内容。 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实现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对于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56 覆盖范围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制度不健全 管理基础薄弱

57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国家法定保障与企业自主保障相结合 立足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8

59 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p145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p145

60

61 单项选择题 (B)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考研2003第12题】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C 具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经济 D 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B)

62 2.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考研2006第7题】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合伙制 D.公司制 (D)

63 (C) 3.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 【考研2006年第11题】 A.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C.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C)

64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考研2009年第12题 】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A)

65 5.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考研2010年第7题】 A.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B.加强能源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C.限制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发展循环经济 (A)

66 6.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考研2014年第5题】 A 辅助性作用 B 决定性作用 C 基础性作用 D补充性作用 答案B

67 7.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考研2014年第7题】
A.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B. 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C. 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D. 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答案B 

68 多选 (ABD) 1.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考研2005第25题】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ABD)

69 2.“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考研2006第29题】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答案(BC)

70 (ABCD)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考研2007理科第28题】

71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促进经济增长【考研2012】     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向依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协调推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答案】ABD

72 5.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考研2014年第22题】
A.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答案BC

73 如何看待当前的收入差距

74 最近,国家某部公布了一项统计数据,告诉人们:如果不是三大式人物(大款、大官、大碗),而想在北京买套100平方米总价300万的房,社会各阶层所要付出的代价。     农民:种三亩地,每亩纯收入400元,需要从唐朝开始至今才能凑齐(还不能有灾年)。     工人:每月工资1500元,需要从鸦片战争上班至今(双休日不能休息)。     白领:年薪6万,需要从1960年上班就拿这么多钱至今不吃不喝(取消法定假日)。     抢劫犯:连续作案2500次且必须事主是白领,约需要30年。     以上还不算装修、家具家电等费用。

75

76 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讨论的一段回忆 2011年07月12日 学习时报  陈锦华 1990年8月18日,中央决定调我到国家体改委工作,我感到方方面面对改革的看法、争论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计划跟市场的关系怎么摆。我想,这个问题恐怕是影响全局的问题。因此,到体改委正式上任以后,我首先研究的就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请洪虎找人整理了两个资料,一个是国内有关计划和市场关系的争论资料,一个是国外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综合资料。   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有些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就是被市场搞坏了,反对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声调很高,甚至跟走资本主义道路联系起来了,帽子很大。所以,我很小心,不能还没做工作,就被人扣上资本主义帽子。   1990年9月30日,根据我布置的任务,江春泽送来了她整理的《外国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和实践以及对中国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评论》。我看了后,觉得讲得很清楚。计划和市场最早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当时还没有社会主义呢。材料还介绍了西方学术界、社会主义国家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过程。这份材料说明,计划和市场根本就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关联。后来苏联把它们联系起来,自己弄个禁锢把自己套上了。我认为,这个材料很好,要给上面送。我就拿到中石化总公司的机关印刷厂去,嘱咐他们不许传出去。大概一共印了20来份。我给江泽民、李鹏各寄了一份。   当时,江泽民总书记到中央工作时间不长,各方认识又不统一,工作难度很大,他需要找些东西统一高层的认识。   1992年3月20日至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4月1日晚上11点,我都睡了。江泽民同志打电话找我,说:“改革的下一步怎么搞?你们是不是好好研究一下,给中央提个建议。”他还说,他自己也在研究这个问题。   人代会一结束,我就找了广东、山东、江苏、四川、辽宁5个省的体改委主任,在中石化总公司招待所开了三天半座谈会。座谈会实行了极严格的保密措施,到会的不足10人,规定不带助手,不做记录,议论的事情不得外传。当时我主要是担心传出去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我也没有向大家讲总书记给我打电话的背景。会上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个就是要搞政府机构改革。大家主要集中讨论了前一个问题。我要求,这个事情大家不要说出去,散会以后不要再讲这个问题。

77 座谈会结束后,我给江泽民、李鹏写了一封信,直接送他们亲收。信是我自己写的,事先没有同任何人商量,写好后也未给任何人看过。我在信里说,这5个省都是大省,尽管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代表了不同层次的改革开放度,但他们都一致表示,寄希望于党的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有所突破。5个省的体改委主任一致认为:今后应当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还在报告后面附了一张统计表,列举5个省1978年和199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进口额、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8项宏观经济指标,并以1991年同1978年的增长数字作对比,说明市场对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凡是市场机制运用得活的地区各项指标都大大领先。   在给江泽民、李鹏的信后面,还附了基辛格给我写的一封信,推荐他们一阅。此前,我们有个论坛邀请基辛格参加,他没有来,但是送来一篇题为《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论文,讲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我仔细看了他的信和所附论文,感到他的论点没有政治偏见,没有夹杂意识形态,讲得比较客观,其中一些重要的论点同中国的改革实践也比较一致。我觉得,他的论文可供参考。   后来,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问题都讲清楚了。这时我又参加了党的十四大文件起草小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提出,要根据十四大通过的决议,制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施纲要。根据这个决定,体改委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由我和秘书长王仕元负责,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搞了好几个月,提出一份初稿,工作做得相当深入,但由于一些原因没能上报。   1993年3月,我离开体改委到国家计委工作。当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曾培炎,他也是国家计委副主任,知道体改委搞了这个东西就把它要了过去。5月底,为准备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央成立了一个文件起草组,温家宝任组长,曾培炎和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维澄任副组长。文件起草组搞了差不多半年,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应该说,1990年到1992年的几年间,在认识很不统一、且统一认识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市场经济我们思想很明确,而且坚持了我们的看法。从上报研究资料提供高层参阅,到提出政策建议,到我参加十四大报告起草小组,再到我们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化,这个过程是相当完整的。我感到欣慰的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这个核心问题上,国家体改委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被以后的历史证明,这个作用是积极的、正确的。

78

79 中国模式的特点 《红旗文稿 》2011年第6期 张维为 中国模式至少包含了8个特点:
《红旗文稿 》2011年第6期 张维为    中国模式至少包含了8个特点: 一是实事求是。通过对事实的检验,中国得出了结论: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和西方民主模式都不能使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国在1978年决定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并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方式来推动自己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是民生为大。中国纠正了西方人权观念中公民政治权利总是高于其他权利的偏见,制定了消除贫困的一系列务实政策,这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穷人的命运。 三是稳定优先。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跨长度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才使中国奇迹成为可能。 四是渐进改革。中国拒绝了“休克疗法”,鼓励各种改革的试验,经济特区就是进行改革试验的地方,试验成功了再推广。 五是顺序差异。中国改革的总体顺序是: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为主后政治,先进行相对容易的改革后进行相对艰难的改革。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阶段的改革为下一阶段的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六是混合经济。中国力求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防止市场失灵。 七是对外开放。中国保持了有选择地汲取别人长处的传统,但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政策空间,自己来决定取舍,绝不盲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八是有一个比较中性、开明、强势的政府。

80 中国也正面临幸福追求的转型 彭凯平 幸福与健康关系很密切,欧洲心理学家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快乐的修女一般比不快乐的修女多活7.5岁;与之相比,吸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2到3年,所以不幸福对人的伤害远远超过吸烟对我们的伤害;科学也证明了糖尿病与焦虑水平相关,乐观主义者能够减少25%的得癌概率。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man曾有实验,测试幸福能否救人一命?他给抑郁症患者提供三种疗法,一种是药物疗法,二是药物和常规治疗的结合,三是幸福心理学的治疗方法,让人天天想一想他应该向谁感恩,想想自己的优势,结果接近吃药的效果,甚至比药物治疗更好。     人的幸福感与我们的工作也有关系,心理学家Diener的研究发现,快乐的大学生比不快乐的大学生容易找到工作,调查显示,在美国很快乐的大学生比一般的大学生一年多赚2.5万美元。所以幸福快乐也是真金白银,追求幸福也就是追求财富 人均GDP到达3000美元后,幸福与财富没有正相关。2008年后的中国进入现代化行列,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面临幸福追求的转型。     幸福与财富有多大关系?Diener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幸福感与财富相关度不大,特别是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之后。中国在2008举办奥运会时,人均GDP基本达到3000美元,所以奥运会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成年礼。美国是1962年越过3000美元的心理分界线,英国是1968年,法国是1972年。 心理学家的追踪实验发现,越是能够忍耐自己冲动的孩子成年以后更容易考大学,更容易结婚,更容易得博士学位,而那些忍不住马上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更容易退学、更容易离婚,更容易受挫折。说明越是能够控制自己行为,越容易得大幸福。这就是心理学谈的自由意志决定了人的主观幸福感。     个人幸福感50%来自基因,40%由自己决定,积极心理学教你14种简单的创造幸福感的方法。     个人如何创造幸福?心理学家Lyubomirsky著有《如何创造幸福》一书。她认为,幸福的50%是基因决定,10%受环境制约,40%由自己管理。她推荐了14种方法。     第一感恩之心。想想生活中需要感谢的人,并公开表达出来。     第二发掘自己的优点。Seligman研究发现,任何人都会拥有优点,以下六组优势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即智慧和知识,勇气和决心,温情和爱护,公正和公平,节制和谦逊,精神和超越,每人都可以至少找到其中一点,把优点发挥到极致以应对短处,帮助克服生活中的不愉快。     第三与人为善。如每周花一天做五件对人友好的事,并记在日记上。     第四是体育活动。

81 “市场经济”能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吗?
上海 蒋明 上海《文汇报》2011年6月27日刊有党史专家石仲泉先生的答记者问,其中谈到“邓小平将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让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主流理论家究竟怎样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我一直很关心,因为从马恩列斯毛等经典作家那里人们一直未能找到根据。1998年党的十四大决定了我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此,我一直感到困惑。除因它在理论上缺少根据外,从实践上看,苏东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都未有好的结果。所以我对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的前景也难看好,当时我且向所在单位的党委表示过我的忧虑。 其实,我的忧虑不是从1992年十四大开始,而是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因为这次全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在其《决定》中郑重地写了这样一句话:“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过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什么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这难道不就是市场经济么?所以早在1984年也就是比1992年十四大早八年,市场经济就成了我国改革的目标了。可见,把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的决心,我国党的主要领导人是早就下定了的。后来我从媒体上得知这个决心下得时间要早,因为1979年这位领导人访美回国,就在飞机上对随访人员表示了他此行的心得:“跟美国走,跟美国走得国家都富裕了!” 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我曾在刊物上,包括党的内刊,发表了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不可逾越论”多篇讨论与质疑的文章。十四大后,我认为市场经济是大势已定,再写什么质疑的文章,也难以发表,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但这究竟是国家大事,对于改革的实践,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讨论研究的理论动态我还是关注的。 改革的实践表明,我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不幸而言中了。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的指引下,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了,而是市场经济每进一步,社会主义制度就退缩一步,公有制为主体,虽然至今口头上仍在讲,但实际上已由私有制为主体所取代;共同富裕越走越远,已为两极分化所取代;随同我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我国富豪据说在数量上也仅次于美国;我国工人在生活水平上,绝对讲虽有了提高<也有下降的>,但从社会地位看,却从国家和企业的主人沦落为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弱势群体,农民先则从集体经济的社员成了个体劳动者,继则少数分化为中、小资本家,多数因贫困不得不去城市做农民工,土地抛荒或流失,至于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如何,在金钱至上的恶风骇浪的冲击下,也同样不堪回首。 实践告诉了我们什么?实践告诉我们:我们搞的绝对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腐蚀、坑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位领导人不是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就失败了;如果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就真的走了邪路了”么?既然如此,我们所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站住脚,是失败了的;因此,它还能有什么理论基础可说的呢?但现在《文汇报》上竟还有大专家在谈它的理论基础,不是咄咄怪事! 人所共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的唯一的一句话,倒是总设计师讲的我国农村目前尚有几千个大队,一个公社坚持集体经济,初步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共同富裕。这句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因此,我国就可以理所当然的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但这个理论显然不能成立。因为它把计划经济与计划混同了,把市场经济与市场混同了。属于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来进行的论证,这事违背科学的。 现在石仲泉提出了“邓小平将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理论是不是就能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理论基础呢? 石仲泉先生丢掉了总设计师那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分姓社姓资”的错误论点,另找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剥离论”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不仅因为如前面的分析,石论完全与马克思的科学的、经典的理论相违背;而且就他讲的邓小平将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中剥离出来的话也是一个疑问:我们知道邓是认为市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自身就具有的,因此,它是无需再从资本主义中剥离出来的;另外,人们也未见那将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中剥离出来的事实。人们看到的是:当邓的政策导致大量的中外资本主义企业在我国出现时,也同时在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市场经济,但未见到邓对资本主义企业搞过任何“剥离”手术。所以石仲泉先生的“剥离论”纯属杜撰,也是决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的。所以无论是邓本人,也无论是石专家都未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找到理论基础。这对我们来说应是一件好事,它从反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一个乌托邦,是根本不存在的。子虚乌有之物是不可能有理论基础的,科学理论只能来源于实践,来自于事实。 有一点可能需要加以说明,从我国国情看,限于我国经济与生产力的水平,我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位,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国内,利用一部分资本主义和小商品经济作补充,是允许的,有益的、必要的。但这决不是这些在我国存在的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们还是地道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小商品经济。 本着对党,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负责的态度,我劝石仲泉先生现在不宜再为实践和理论都表明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找什么理论基础了;还是迷途知返,返回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你过去一定也曾赞同过的方针上来为好!最近在《东方红文萃》上看到希望与曙光;刘日新同志高举双手发出了“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恢复计划经济”的宏亮呼唤!石仲泉先生如能赞同,以先生在理论界的地位,直接向党中央提出这个建议,则党有幸、国家有幸、人民有幸! (《东方红》2012年第1期)

82 吴敬琏:怎样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 2012年12月11日 10:13  新浪财经 在改革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了部分的市场,已经很明白的告诉我们有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就是我前面讲的是此长彼消,还是此消彼长,是旧体制消失,新体制成长,还是新体制逐渐淡化而旧体制复归。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国务院领导提出来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双重体制焦灼对峙,要想办法突破这种状况,也就是说要推进全面的改革,建立一个健全的商品经济制度,也就是市场经济制度。但是这个进程被1988年的严重通胀和1989年的风波打断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改革停滞了几年,所以整个经济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状态之中。1990年的12月邓小平和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的谈话都提出来要搞市场经济。当时说要搞点市场经济,如果不搞市场经济的话连信息都没有,那是自甘落后。1991年2月在上海过春节,小平同志又向朱镕基(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讲了这个意见,由当时上海的一些新闻工作者以“黄步平”的笔名报道传达给社会,但是受到了支持旧体制、旧路线的人的强烈反对,爆发了一场争论。主流媒体出来批判“黄步平”所传达的小平的意见,但是在党和政府领导机关里,有一部分人是支持的,认为小平的这些意见指明了我们的方向,是我们唯一的能够从困境中摆脱出来的道路。大致从1991年春天开始,党和政府一些支持改革的领导人和社会上的学者在一起,探索如何在中国建立一个好的体制,也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到了1991年的10-12月,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召集了十一次座谈会来讨论国际问题和国内的问题。在这个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没有灭亡。列宁在《帝国主义论》里说,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是说了很多年它为什么垂而不死呢。   第二个问题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当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说苏东剧变,苏联的崩溃,原因是修正主义,或者是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另外一种意见说苏联的失败是因为它本身制度上严重的缺陷。   第三个问题,整个11次座谈会的重点是如何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是参加了这11次讨论的,11次讨论会中有5次是讨论第三个问题,几乎是一致的意见,至少是所有经济学家一致意见,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我认为到现在检验起来,这是仍然站得住脚的意见。这个讨论还有一个特点,不是就口号讨论到底要搞一个什么经济制度,而是从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来讨论。   比如我自己提给会议的是两篇文章。一篇是一个背景材料,另一篇是我的书面发言。背景材料的标题完全是我们经济学的一个学术性文章,叫做“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就是讨论各种各样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果。在这个会上也把政治上的选择和口号我们学理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讨论。至少学者是一致的意见,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建议,中国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要建立一个市场经济的制度。 1992年6月9日党代表大会前,按照惯例党的主要负责人会在某种场合对代表大会的基调做一个讲演。在这次讲话里,江泽民总书记说,社会上对于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有几种不同的想法,他个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这个讲话令人惊讶的就是,他对市场经济下了一个定义,而不是简单的提一个口号,这个定义就是说在这个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凤凰台播出了上海的周润英跟记者的对话,他说邓小平在江泽民6月9日讲话以前很犹豫,担心提出市场经济的口号会引起党内大的争论,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讲话传达以后,没有反对意见。所以在1992年的10月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就确定了中国要建立一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到今年已经是20年过去了,当时明确的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建立起了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顶层设计确定以后,大概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工作,特别是我们经济学界介入的比较多,设计了各个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且大致确定了它的时间顺序和配套关系。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议”,一共是50条,对经济体制的各个主要的方面,也就是市场经济系统的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顺序、改革的进程和配套的政策做出了规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出了总体的规划。从1994年开始,按照这样的一个总体规划全面的推进了中国的改革。这个改革对于我们最近将近20年的经济发展起了绝对性的作用。我说其中一项外汇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定外汇并轨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这个改革方案从1994年1月1日开始执行。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改变。在这之前我们进出口贸易顺差和逆差是交替进行的,多半年份还是逆差,但从1994年开始就一直是顺差,而且这个顺差越来越大,完全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汇紧缺,甚至有一些年份国家外汇储备支撑不了贸易正常决算需要的情况。当然最近几年我们发现顺差这么大并不是好事。   在那以后,比较重要的就是1997年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十五次代表大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要进行以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为核心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   从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你就可以看到,当时的领导看到了我们这个体制还远远不完善,改革的任务仍然很重。所以这个决定就叫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里面做了很多规定。刚才我也说了。经济发展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这些障碍要消除,要使我们的市场经济逐渐完善起来,不但需要经济方面的改革,还需要政治方面的改革。因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就提出来要建立法制国家。十六次代表大会又提出,要提升政治文明,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些重要的方面存在着缺陷需要完善,也就是说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原来一些政府和党中央的决议并没有实现,有一些几乎完全没有实现,比如说社会保障机制。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的体制,到2003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现在回过头来看,很遗憾的是这个决定的执行情况非常不好。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经济学家们聚在一起回忆,当时通过了一个很切合实际的决议为什么没有执行呢?想来想去,可能是因为改革总会使得这部分人或那部分人放弃原来已有的权力和利益,要经济状况很好的情况下,要想使多数人放弃已有的利益去谋取更长远的、更根本性的利益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它就发生了改革停顿。


Download ppt "八、市场经济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