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治療之理論基礎―Winnicot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治療之理論基礎―Winnicot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治療之理論基礎―Winnicott

2 1.環境與本能: 溫尼可強調自體形成時的環境重要性,他說環境,當它夠好時,會促進嬰兒的成熟過程。
環境(在母親的身上)則會針對嬰兒不同的需求自行調適。

3 2.促進發展的環境 “最初,母親本身就是這個促進發展的環境”
此促進發展的環境其特質即是“調適”(adaptation)。開始是母親要全然施予到嬰兒的照顧上,然後慢慢地她要朝向“去適應”(de-adaptation) 促進發展的環境給予嬰兒一種全能的體驗。嬰兒開始和主觀性的(subjective)客體建立關係

4 4.夠好的母親 -1 Good enough mother:當「環境母親」足夠好時,能支持、接納嬰兒的自發性,並賦予意義,兒童可以發展出「真我」。若母親不夠好,則出現「屈服順從」的反應使幼兒促使人格中的一部分被孤立出來,而形成「假我」。

5 4.夠好的母親 -2 幼兒會以一種「全能感」來面對所遭遇的種種環境困境,也就是以幻覺來代替現實的環境
「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真能提供幼兒滿足,幼兒便會肯定自己全能的感覺,以為外在現實在自己的控制之中,這是幼兒成長開始時的特點。

6 4.夠好的母親 -3 夠好的母親如要成功適應其嬰兒,就必須去符合且培育嬰兒的全能性需求。母親要成功且重覆不斷地去符合嬰兒的自發性姿勢或把嬰兒的感覺性幻覺當真 嬰兒逐漸地發展出那憑空顯現實際上可得東西的能力,而夠好的母親必須繼續不斷地提供這類經驗,來餵食嬰兒那種自戀性全能(narcissistic omnipotence)的意識感。

7 3.全能的幻覺 母親允許嬰兒為所欲為主宰一切,而嬰兒的主觀性客體將附著在那如果一切都順利的那個客觀被感知的乳房上。
所謂進行順利或健康的意思是母親配合著嬰兒的衝動並讓嬰兒能有那存在在那裡的錯覺(例如乳房或是一隻讓人舒服的手),而那裡的錯覺則是由嬰兒所創造出來的。

8 5.真我與假我-1  假我:有時母親無法隨時滿足幼兒的需求,也就是沒有滿足幼兒的全能幻想,亦即此時的母親「不夠好」,幼兒為了生存,於是就出現「屈服順從」的反應

9 5.真我與假我-2 在放掉全能與錯覺的歷程中嬰兒的自體會有怎樣的後果呢?透過嬰兒的衝動(由母親所遇見及確認),嬰兒發現了環境以及那“非我的”(not-me)世界,而建立了“我”(me)

10 5.真我與假我-3 真我:幼兒由於本能性的衝動與母親的照顧相碰撞,發現環境中有「非我」的存在,於是才產生「我」的概念,如果「環境母親」能支持、接納嬰兒的自發性動作,並賦予意義,此種同理將協助嬰兒發展「真我」,使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11 6.客體 夠好的母育,特別是抱持(holding),可以讓嬰兒從與母親的融合及合併(fusion and merger)關係轉移到和她個別分離並有能力建立客體關係的狀態 當個體成熟時,他會逐漸能夠真誠地和客體建立關係、和現實也能有活生生的接觸

12 客體關係: 簡單的說就是人際關係,但是客體關係討論的主題比人際關係廣泛許多,「客體關係是指存在於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型態之模式」,其主要的核心概念是相信人最初的動機在於尋求客體或與他人的關係,而非尋求滿足,人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和另一個人保持關係。

13 7.過渡性客體-1 這是介於主觀性客體和真正客體關係之間的一個中間性的經驗領域。過渡性客體並不是一個內在的或主觀的客體,它不僅是一個外在客體;它是第一個“非我”所有物(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對嬰兒而言重要的是某種成為它入睡時令它非常舒適安慰的事物或聲音或作為對抗焦慮或寂寞時一種具保護性的事物或聲音。

14 7.過渡性客體 -2 幼兒要經過過渡性現象(transitional phenomena)才能成長,母親在過渡性空間(transitional space)與幼兒互動,因此幼兒可以幻想自己「創造」了此客體,而感覺到自己是有效能,有創造能力的。

15 7.過渡性客體 -3 幼兒假設他可以掌控客體(過渡性客體)且環境同意此假設,透過特殊客體,發展出全能感之幻想並轉化至外在的現實世界,以一種魔術的方式來接受不可能掌控的外在世界,而經驗到非完全的無助。

16 7.過渡性客體 -4 此客體是充滿愛的感覺,卻也同時具有被毀壞的感覺,幼兒與此過渡性客體是矛盾的關係。幼兒對過渡性客體是愛與恨並存的。
此客體從不改變,除非幼兒自己改變它。

17 7.過渡性客體 -5 它是有生命的,對大人而言可能只是外在現實世界的一個物件,但對於幼兒而是“from within“。

18 7.過渡性客體 -6 過渡性客體是幼兒發現第一個“not-me“的位置。協助幼兒經歷分離卻又可以保持住好母親的形象,故過渡性客體成為象徵的母親。 藉由想像的遊戲、戲劇,可以給物件一個真實及深刻的意義。

19 7.過渡性客體 -7 藉由想像的能力,幼兒可以在想像的遊戲中處理“壞客體“,透過過渡性客體處理生氣,而不必在現實中處理。

20 7.過渡性客體-8 嬰兒正從全能控制(幻想)傳到藉肉體操弄(現實感)來控制,在這當中孩童需要錯覺以便創造一個部分主觀部分以現實為導向的中間情境。因此,被毯是真實的,是客觀可感知的事物,卻被當作在嬰兒所控制之下令人舒適的乳房。

21 藉由想像的遊戲、戲劇,兒童一再重演自己受挫的經驗,但這業重演和現實發生的是不一樣的,兒童由受害者轉換成為掌控者。藉由遊戲的象徵過程,兒童認同了遊戲中的掌控者,而能對抗在現實挫折中受害者的角色。

22 11。故事也是提供過渡性空間的一個工具,因故事中充滿著人類共同的經驗與原型。

23 12。潛在的象徵可以藉由潛意識的轉換成為不同的驅力,不同的驅力為自我保護的本能:包括生理的饑渴滿足,可以生存下去並有機會可以成長與改變,這些包括了生理與心理及生命型態隨年紀而有的改變。

24 13 故事 生命力(libidinous drives):指對性的本能、外界的客體或他人的一種動力的呈現,也包含了社會性的歸屬感。
13 故事 生命力(libidinous drives):指對性的本能、外界的客體或他人的一種動力的呈現,也包含了社會性的歸屬感。 智性的驅力:是一個廣泛的範圍,指想要知道、了解去做一些智性的活動,例如創作音樂、繪畫、寫作…,有些會以「成就需求」,來呈現。而好奇正是與智性的驅力相關連。 靈性的驅力:尋求信仰、信念、宗教,即一個更深層對世界及個人的理解。

25 14。外化(externalisation):神奇力量藉由外在裝扮的呈現來表達其特質。
15。分裂(Spliting):好與壞;黑暗與光明;身體與靈魂。

26 16。詮釋象徵需要注意之事項: 象徵有其共通亦有個別性。 象徵之意義要整體故事內容的脈絡中。 要了解個體的象徵世界,即個人與象徵世界的關係。
17。故事也是一個「現在」與「過去」之間的橋。

27 故事與戲劇治療 我們對自己說故事,在向他們述說之前在心中不斷地重覆組織與重整,他人的接納,使故事的真實存在者與聽者之間(exist between)。

28 覺知到自己的故事是一個不斷在心中上演的歷史,因著許多內在的自我對話,這些對話存在自我的不同面向中,也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我們是誰,若不能將自己的故事放在一起,並使它可以被自己了解,我們會變得心靈耗盡力氣並感混亂。

29 故事是需要被分享的,在分享故事的過程,人們也分享了關係。

30 故事是象徵,需要以「歷程」來經驗,當個體透過與聽故事的人之間的交流,故事的象徵也就在歷程進展之中,當我們使用我們的身體以行動來參與其中進展時,故事在進展著,我們也就跟著進展。


Download ppt "治療之理論基礎―Winnicot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