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宋庆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第八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945.9—1949.10)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第八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945.9— )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1、战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战后,国际形势大变 首先,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帝国主义力量大大削弱,只有美国加强了实力 ▲东欧、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形成。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工人广泛开展。
3
其次,战后国际斗争格局也有重大变化,美苏由盟友变为对手,美苏对立的格局成为国际问题的中心。
▲美国对华政策是扶蒋反共,力图维护听命于美国的蒋介石政府。 ▲苏联过低地估计了中共与人民的力量,对华政策表现了民族利己主义,为了保住其在东北的既得利益,许诺与美国一道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4
国内形势与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共与革命人民力量空前壮大,掌握120万人的军队,200万人的民兵,1亿人口和19块解放区。 ▲国民党的统治力量占主导地位,控制人口、城市、土地的各3∕4左右,战后接收日伪大量武器及产业,美国的援助,苏联的承认,构成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基础。
5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依据中共七大确定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
6
3、国民党的方针 蒋介石声称实行宪政和与各党派平等协商要有先决条件,即国民党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更改、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此外,无不可以协商,这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对于战后中国政治问题的基本方针. 可见,保护国家垄断资本及政治制度,是国民党制定政策的主要出发点。
7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重庆谈判 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赫尔利的陪同下,由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了战后国共两党的谈判,经过43天的努力,与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其主要成果是:国民党承认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确认国民党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实现政治民主化。但在中共军队整编问题上、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留待政协会议解决。 与周恩来、王 若飞、张治中赫尔利合影
8
2、解放区自卫反击的胜利 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挑动内战,以“恢复交通”为借口,2个月内,侵占解放区城市30座,企图迅速控制华北、华东的战略要地和交通线,打开通往东北的大门。各解放区军民在自卫立场上,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展开了有力反击,先后在平绥路、上党、平汉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歼灭10万余人,近万人起义,配合了中共在重庆的谈判斗争,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使政协会议得以召开。
9
3政治协商会议 国共双方初步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并商定由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组成军事“三人会议”,会商解决军事冲突。1月10日,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就在这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 会议的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国民大会安案 、宪法草案、军事问题共5项协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和平民主的原则,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有利于人民。虽然这些协议后来被破坏,但其显示的民主精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4、国统区反内战斗争 1945年11月2日,民盟发言人呼吁停止军事冲突,指出:“谁要用武力来解决党政问题,谁就负内战的责任;谁要发动内战,谁就是全国的公敌” 。 19日,重庆文化,工商界提出了“内战必先停止,是非再付公论”的主张,重庆人民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国统区各大城市。
11
在昆明,11月25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多所大专学校师生及各界人士6000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实事沿江晚会,遭军警破坏,会议被迫中止。
12月1日上午,军警、特务冲入西南联大等学校,大打出手,并投掷手榴弹,4人被炸身亡,60余人受伤,这就是“一二·一”惨案。国民党没有反思其内战政策不得人心,只想一味地用镇压手段平息反内战浪潮,只能是更加不得人心。
12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全国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下令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内战自此爆发。内战之初,由于国共力量对比悬殊,一般人担心处于劣势的共军不能打败蒋军,对战争的前途抱有怀疑和忧虑。中共领袖毛泽东起草了一系列指示,清醒地估计了形势,提出了战胜敌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针、原则。
13
政治上,“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经济上,“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努力生产,使一切必需品完全自给”,在财政上,既要满足自卫战争的物质需要,也要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总之要“一切依靠自力更生,自足不败之地”。 军事上,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14
2、中共军队粉碎蒋军的军事进攻 1946.6—1947.6第一年共军先后粉碎了蒋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中共军队粉碎蒋军的军事进攻 —1947.6第一年共军先后粉碎了蒋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邓小平 与刘伯承 彭德怀 贺龙
15
3、中共军队转入反攻 内战进行一年后,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共军的变化,蒋军总兵力由430万减到373万,其正规军由200万减到150万,共军总兵力由127万增至195万,中共中央乘蒋军主力限于陕北、山东两大战场无力自拔、中原地区门户洞开之机,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陈赓 陈赓与粟裕 陈毅、邓小平等 陈赓与粟裕
16
4、国共战略总决战 —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号召建设500万共军,用5年左右的时间(自1946年7月算起)摧毁蒋介石全部军事机器。随即,以三大战役为主体的国共军事决战正式展开。
17
— —辽沈战役,战略决战中第一个决定性战役。
—11.2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突进锦州,切断北宁路,卡住了关内外通道,10月19日攻克锦州,长春被困之敌大受震惊,一个军投诚,另一个起义。20日—28日东野又歼灭由沈援锦之国军第九兵团。29—11月2日,攻克沈阳、营口,全役共歼卫立煌集团47万人。
18
— —淮海战役, — 历时65天,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判断中共将在徐州有所动作,于是,准备兵力,将陇海线以东部队西撤。11月6日,华野分三路火速南下,8日,驻防贾旺、台儿庄一带的国军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起义,华野主力一部经该地区之插徐州东北,将西撤的黄伯韬兵团迎头拦住,11月22日黄兵团被歼于碾庄地区。 陈毅、粟裕和李先念
19
11月23 — 12月15日,中野与华野一部配合,再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地区,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隶明见势不妙,率3个兵团西逃,在青龙集一带被围,至1949年1月10日被全歼,全役歼敌55.5万人。
20
——平津战役, — 历时63天 共军华北野战军2个兵团与东野先遣兵团包围张家口、新保安,一举切断傅作义部西逃绥远的通道,东野主力隐蔽入关,迅速占领通州、廊坊、军粮城等地,切断平津之间国军的联系和南逃的退路 。 接着,打新保安,守军被歼,张家口被围之敌突围后被歼。 天津被克,警备司令陈长捷以下13万人悉数被歼,在中共北平地下党和社会各界的敦促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全役改编、歼灭蒋军52万余人。 徐向前 聂荣臻 傅作义
21
5、渡江战役——北平“和谈” 三大战役的胜利,国军主力基本被歼,美国策动重开国共“和平谈判”,逼迫蒋介石让位,由桂系李宗仁出面与中共“和谈”。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被迫发出“求和”声明,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惩办战争罪犯”等八项条件,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4月15日,中共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宣布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日期。16日,南京代表回京复命,南京政府拒绝签字。20日夜,共军渡江,宣告国民党和谈骗局的破产。
22
渡江战役 共军第二、三野战军百万雄师,在千里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一举摧毁国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4月23日共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3
二、土地改革和农民的广泛发动 在中国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近代历史证明了这一真理,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如此,解放战争亦是如此。 解放区进行 土地改革
24
1、五四指示 1946年上半年,中共在领导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的同时,开始解决农民土地问题,5月4日,中共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通称“五四指示”,及时地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转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这一转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出现了新高潮,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反封建运动。
25
2、《中国土地法大纲》 —9.13,召开了中共全国土地会议,刘少奇主持,最后讨论通过了土地改革政策,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土地实行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26
《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地展开了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土地的斗争,至1948年底,经过暴风骤雨的群众运动,大约有1
《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地展开了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土地的斗争,至1948年底,经过暴风骤雨的群众运动,大约有1.5亿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改任务,使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就大大激发了农民阶级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舞了解放军指战员的士气。 1946—1948年内,华北、东北解放区有200余万人参军,山东有580万人,冀中有480万人随军出征,抬担架、运粮弹,广大民兵还直接参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农民的拥护是共产党夺得天下的基本原因。
27
三、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工农运动持续开展,1947年在上海、天津等工业城市有120万人参加反对内战、反对美军暴行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同时,由于粮价暴涨、饥民遍野,城镇居民掀起了大规模的抢米风涨,遍及全国9个省38个城市,清末社会惨象重返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预兆了这个反动政权的垮台就在眼前。
28
四、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危机 1、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 ——税制改革
※ 提高关税,与美、德、英、法等国签订了新的关税协定,改变了过去值百抽五的均一税制,新税率最低为7.5%,最高为27.5%,到1933.5最高税率曾提到80%,新关税实施后,中国关税明显增加。 1928——1934年间,国民政府每年关税收入都占财政收入的40%以上。
29
——废除厘金,改收统税 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而设立的厘金制度一直延续到南京政府时期,严重地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裁厘将使中央政府每年收入短少7600万元,从1928年议而未行,直到1931年才裁厘,同时征收统税和特种消费税,裁厘改统虽然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统一市场的发展,但统税税率很高,对民族工业仍是沉重负担。
30
——举借内债和外债 1927—1937年公开举借外债4亿美元左右,1927—1935年,南京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公债达35种,总面值16.36亿元。 到1936年,内债共达26亿元,这些钱大部分被用于内战,南京政府的前10年,除个别年份外,其军费支出占总支出的40%以上。
31
☆2、经济建设方面 ——工业建设 建立资源委员会,掌握全国资源调查和国防设计,该机构的领导人研究了德国和苏联成功地经验,发现统制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条可行之路,并据此制定了一些计划,利用内地自然资源和依靠外国援助,创办和合办了钢铁、电力、矿冶、机械等一批企业。
32
——交通运输业 南京政府前10年,修筑了近10万公里公路,近5千公里铁路,其筑路动机主要是为了 “围剿”革命根据地,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是微不足道的。
33
——农业方面 1930.6公布了《土地法》:在承认和保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作了限田、限租、限佃规定,试图对封建土地制度作一些改革,对封建剥削作一些限制。 这些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926——193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3%,而中国现代工业年均增长率为7.6%。
34
——金融统制 ▲1928.11南京成立中央银行,享有经管国库、发行钞票、经营内外债等特权。 ▲通过加入官股,控制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建立了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形成“四行二局”,是南京政府垄断全国金融业的中心机构,据1936年统计,四大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银行(2500多家)59%,营业额占61.9 %。
35
——币制改革 1935年,南京政府进行币制改革,规定四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银元换领法币,统一了全国货币,防止了白银外流,对于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为南京政府聚敛财富,垄断国民经济提供了方便。
36
3、抗战时期的经济状况 中央银行控制了全国货币的发行权,“四行”存款额占到全部银行存款的80-90 %。 ——商业方面
——金融方面 中央银行控制了全国货币的发行权,“四行”存款额占到全部银行存款的80-90 %。 ——商业方面 以政府名义或四大家族名义建立的商业组织,利用政府的管制和专卖政策所赋予的特权,以雄厚的金融实力为后盾,操作市场。
37
——工业方面 到1943年,国统区官营工厂的资本额占到全部工厂资本额的69%,而在商办工业中,多数资本则由四大家族等大官僚控制。宋子文控制下的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孔祥熙的中国兴业公司、二陈兄弟的大华企业公司、华西建设公司等都是规模巨大的垄断企业,交通运输几乎为国家垄断资本所独占。 这时,国家垄断资本与官僚资本纠缠在一起,四大家族不仅掌握着国家主要的财经部门的实权,而且也投资创办私人企业,是不正常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服务的国家资本主义。
38
孔祥熙 宋子文 蒋介石 陈果夫
39
——农业方面 《土地法》不过是官样文章,从未被当局付诸实施,地租仍占谷物收入的50%—60%(规定不超过37.5%),均有50%的农民与地主有租佃关系. 南京政府完全抛弃了孙中山民生主义中关于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农村,封建土地制度及其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进步,阻挠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0
4、内战中经济状况 ——财政金融危机,官方滥发纸币
1947年国民政府财政总收入为13万亿元,总支出为40万亿元,赤字高达27万亿元,巨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负债累累,这一年,内债达1.8亿美元,外债 8.5亿美元。 抗战前,纸币发行14亿元,日本投降前为50亿元 ,1946年为8.2万亿元,1948年增至660万亿元,“物价已到了天文数字,其上涨之快,使政府来之不及印出每天所需钞票,结果,以物易物就日益成为一个定规”。
41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1947年国统区物价风潮持续不断,据统计,上海1月初大米每担为6万元,6月下旬涨至50万元,12月至110余万元,北平粮价涨一倍,其他城市物价也都在暴涨。 法币购买力逐年下降,统计显示:1937年100元法币可购2头牛;1941年一只猪;1943年一只鸡;1945年一条鱼;1946年一个鸡蛋;1947年1/3盒火柴。
42
——灾害严重,农业锐减 1947年征兵150万人,农村劳动力锐减,土地大量荒芜,饥饿的农民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工商业倒闭,工人大量失业
43
◆五、国民党统治的政治危机 1、《中美商约》
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影响最大,加深了国统区的政治危机,根据条约,美国110项主要商品被减免关税后,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在资本输出方面,战后美国在华投资约占外国在华投资总数的80%。美国通过这些政治性投资,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继续攫取许多特权,以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44
2、制宪“国大”召开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不顾中共、民盟等反对,于 召开所谓“国民大会”。主题是《中华民国宪法》,提交的草案,其整体原则突出了国民党一党专政,抛弃了政协决议的联合政府内阁责任制,实质上又恢复了总统制。 1947年4月,改组后的“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把中共和民盟排斥在外,不可能代表中国所有的政治力量和大多数民众,“宪政”徒有虚名。
45
显然在民众心目中,国民党政权已失去社会认同,处于极为严重的合法危机中。
《大公报》的民调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调者反对这部宪法,理由“这个宪法是一党操纵制定的”,“是中国分裂的因素”。 显然在民众心目中,国民党政权已失去社会认同,处于极为严重的合法危机中。
46
3、“行宪”国大曝光 1948年3月底至5月初,第一届“行宪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选举总统和副总统,蒋介石表示不拟参加总统竞选,其原因是:依据宪法规定,总统只是一个虚位,蒋不愿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赋予总统以紧急处置权” 后,蒋做总统候选人,并确定居正陪蒋竞选。蒋介石几乎成为无竞争对手的唯一总统候选人,可是,在副总统候选人上,却争得你死我活。
47
李宗仁比较开明而又敢作敢为,深得党内不少人支持,美国也开始把注意力由蒋移到了李,李参加竞选“完全是出自司徒雷登的策动”。这使蒋很不快,设法劝李退出竞选,遭李拒绝,蒋决定全力支持孙科击败李宗仁。
孙科晚年 4月19日,“国大”举行三次大会,蒋介石当选为中华民国行宪总统。23日,大会投票选举副总统,29日,第四次大会,竞选者只有李、孙两人,结果李以1438票对1295票的微弱多数击败孙,当选第一届副总统。 与父亲孙中山在一起
48
第三节、中间道路破产及国民党垮台 一、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民盟是当时各民主党派中最有影响的政党,其主张在中间集团也最具代表性。战后民盟系统地提出了“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 张澜在开国大典 民盟的建国方案基本上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它也对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是一个否定,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49
■ 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张:国民党立即结束党治,实行民主,承认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成立民主统一政府;因中共军队与政权有功抗战,不能予以敌视。政权、军队统一的前提是政治民主化,国民党也应同样释兵权,希望友邦的协助不在军火的供应,而在经济、文化方面。
50
▲ 民建是由民族工商业者中的知名人士及一部分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他们主张“和平建国”,“平民世纪”、“平衡美苏”、“调和国共”、“不右倾,不左袒,替中国建立一个政治上和平奋斗的典型”。
51
二、中间道路的失败 民主党派醉心于欧美式的政治体制,他们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独裁统治,也反对中共倡导的暴力革命。但国民党政府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迫害和分化。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民盟总部被迫解散,在11月召开的伪国大上,国民党只让俯首听命的青年党、民社党参加,而将试图以改良手段实行代议制整体的各民主党派拒之门外。 1948年“改组政府”,国民党也只以听命于他们的民主人士出任政府部长,事实教育了民主党派,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到1948年5—6月间,云集香港的民盟、民革、民进、救国会、致公党 、农工党等民主党派的负责人,联合致电中共领袖毛泽东, 要求参加新政协活动,它们把实现政治民主化的理想寄托在中共身上,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中共身上,标志这资产阶级“中间路线”的破产。
52
三、国民党失去政权的历史原因 1、发动内战失尽人心——失败的主因
抗战胜利后,经历10年内战、8年抗战摧残的中国人民,饱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之苦,迫切希望停止战争、实现和平、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就当时中国实际情况而论,能否实现战后和平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如何,作为执政党、国民党如果能够坚持孙中三的联共政策,放弃独裁专制内战的方针,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可以避免战争的悲剧。但是,国民党没有这样做,中国历史又失去了一次民主共和的机遇。 蒋介石为何非要打内战不可?他是基于以下心理与条件。
53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 蒋介石一生既笃信佛教,又皈依基督;既推崇中国儒家思想,又喜好西方法西斯主义,他认为,唯法西斯主义不仅能够保证“最有效能的统治权”,而且合于“大同原则”。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士气高涨,蒋介石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日本投降时留下了武器被国军接收,这批武器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装甲团。又有美国做后盾,扶蒋反共,美国提供军事、经济援助,使信奉唯武器论的蒋介石,以为军队已进入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最佳作战时机,因而他悍然撕毁一切决议,发动了冒险战争。
54
2、国民党自身衰败和腐败—垮台内因 1924—1927年,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中,国民党表现出空前的活力与战斗力,这与其革命信仰的坚定有力及组织机构的高效集中是分不开的。然而,自1927年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后,在以党治国的政策下,它既没有向法理型政党转变,也难以继续保持“革命党”的本色,其衰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
55
国民党执政后,其政策与主义常年脱钩,成为一些名利之徒趋炎附势的场所,新入党的人不再有什么信仰,而是基于各取所需的利益结合。三民主义失却了凝聚国民党的组织功能,其结果只能是自我解体。
国民党在组织运行方面,遵循的是以蒋介石为中心的派系分权规则,即中国各种政治、军事力量团结和统一不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形成,而是以当时的政治军事强人蒋介石为核心的 。尽管国民党的会议强调发对派系政治,但事实上派系又以某种半合法的形式悄然存在 ,并通过派系内外的利益交换,作为国民党实际的运行机制,这就难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
56
到1950.3蒋才意识到:“过去北洋军阀被打败是本身腐朽”,但在北伐后,“所有北洋军阀的毛病,我们军队都已染上,不论在精神上、行动上,都渐次趋于腐化堕落”,“几乎与北洋军队如出一辄” 。
官员和军队的腐化,派系斗争中的相互倾轧、互相推诿,不负责任,与内战独裁的政策相结合,是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根本原因。
57
3、拒绝土改丢掉了农民—垮台主因 蒋介石背叛革命,仍以中山信徒自居,查遍其关于土地问题的言论,基本上是在重复平均地权,而且始终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付诸实践。 蒋政府搞了一部《土地法》,抗战时又制定了《战时土地政策纲领》,战后又颁布了《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与《土地改革方案》,但由于这个政权在政治上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故在大陆22年中,除在江浙和湖北等地搞过短期的减租外,对于孙中山的土地主张根本没有认真实行过。
58
4、得罪天下读书人—失败的重要原因 蒋介石为实现一党专政,发动内战,全力消灭中共的政策与民主力量的愿望背道而驰。同时,民主力量的政治要求与国民党的做法也有冲突,于是蒋介石对民主力量的活动进行了镇压,其凭借的工具是国民党特务。
59
民盟中央委员李公仆,闻一多反对国民党内战和独裁政策,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二人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7月1日李公仆被国民党特务用美制无声手枪击伤,次日凌晨逝世。
7月15日,闻一多主持了追掉李公仆的大会,出席记者招待会,在回家途中,在距家十余步远处,被国民党特务用冲锋枪射杀,惨案激怒了国人和国际爱好和平的人士,声讨国民党罪行。
60
内战期间爱国青年学生发起了反内战运动,多次遭国民党军警镇压破坏,这些行径使读书人对国民党彻底失望。
蒋介石打击中间党派,迫害知识分子,等于把这股政治力量全部推向中共一边,很快形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这些民主人士加入了中共领导的新政协,成为辅助中共创建政权的一股重要力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