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考:①识记: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考:①识记: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考:①识记: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考:①识记: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②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2 何谓”理学”? 北宋时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道)和人生命运(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称道学,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3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佛道的冲击: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
(2)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荡,传统伦理道德受到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稳定社会秩序; (3)儒学本身的局限: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存在不足; (4)社会环境:宋代 “重文轻武”的国策、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 (5)魏晋至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和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复兴儒学)

4 理学的两个派别:

5 二、程朱理学 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习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程颢 程颐

6 二程的思想 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创造者,是自然界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二、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把“君道”、“臣道”、“父道”、“夫道”这些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都说成是“天理”的表现。他们把一切封建的伦理道德都说成是“天理”,提出了“灭私欲,则天理明”的命题。为了保存“天理”,程颢竭力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的说教,要广大妇女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毒害极大。但他们主张以个人私利服从民族大义,在这点上则有其积极意义。 三、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7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提出“格物致知” 程颢 洛阳“洛派”
哲学观: 伦理观: 认识论: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二程 提出“格物致知” 程颐

8 字无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等,俗称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是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强国富兵,抗金逐寇,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朱熹从事教育五十余年,主讲过白鹿洞、考亭等书院。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而精致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 朱熹

9 这是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会,请当时主要论敌陆九渊来此讲学。这次会上,陆九渊就儒家思想的义、利问题慷慨陈辞,讲得许多听者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共同发展了儒学。 1、儒家思想的演变: 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学学派,“仁”和“礼”是思想体系的核心。 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发展。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儒家思想虽有进步性,但在战国时代无助于诸侯争霸,未受重视,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③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④宋明时期,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两教的某些思想,逐渐形成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为纲常伦纪是“天理”,主张遏制人的欲求。 9

10 朱熹的思想 一、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理”。他认为“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在“理”与“气”的关系上,他肯定“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先有理而后有气。 二、宣扬封建的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他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为义理之性或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为人欲或人心)两种。他把人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

11 朱熹这里所讲的“人欲”,是提倡人的正当欲望的,并认为人的正当欲望是“天理”如吃饭、穿衣等;而真正的“人欲”则是人类过分地追求物质享乐而已。“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食欲、灭爱欲、更没有一点要消灭人的进取心和上进心的意思,所要灭的“人欲”是指人的私欲、杂念、恶念。后来封建统治者把朱熹的“人欲”中的正当欲望也包括了进来. 三、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主要原因是,这里的“物”有不同的含义:其本意是“万物”;但在朱熹眼里,“物”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其思想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12 朱熹 天理是万物本原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福建“闽派” 代表作: 哲学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四书章句集注》 天理是万物本原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13 二、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 先有理后有物; (2)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就是天理,是永恒不变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 (3)格物致知(认识论) (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

14 程朱理学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15 三、陆王心学——理学新发展 1、陆九渊( ) 南宋
1、陆九渊( ) 南宋 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去读书外求,所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道理。

16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三、陆王心学——理学新发展 1、陆九渊( ) 南宋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天理; 哲学观: 认识论:

17 鹅湖之会

18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19 陆九渊甚至想诘问朱熹:如果说只有读书才是认识真理、成为圣贤的道路, 尧舜之前有什么书可读?难道他们不是圣贤吗?只是由于陆九龄的阻止才算作罢。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从客观事物中寻求知识认识真理。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陆九渊甚至想诘问朱熹:如果说只有读书才是认识真理、成为圣贤的道路, 尧舜之前有什么书可读?难道他们不是圣贤吗?只是由于陆九龄的阻止才算作罢。

20 他认为,凡超越道德原则规定的人欲,都是与“天理”对立的,因此必须“以理节欲”即“去人欲,存天理”。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朱熹把封建的伦理纲常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天理,朱熹认为道德修养要做格物致知的工夫,着重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 他认为,凡超越道德原则规定的人欲,都是与“天理”对立的,因此必须“以理节欲”即“去人欲,存天理”。 他还将传统的纲常学说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认为伦理纲常是永远存在,“不可磨灭”的。 陆九渊则把封建伦理纲常说成是人人所固有的“本心”,道德修养只须存心养性,这个工夫简单易行,定会永久流传,发扬光大。 陆九渊认为朱熹的修养太烦琐,讽刺朱熹的学问是“支离事业”,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终将走向沉沦。 。

21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主要思想: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 发挥陆九渊“心即理” 的命题,提出“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发便是物”。即人心想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指到那里,那里便产生物。凡是人们意念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客观的物,否则此物便不存在于心中。

22 ②“致良知”: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王守仁和朱熹一样,把“人欲”看作“天理”的对立物,认为由于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动,因此,他竭力鼓吹“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 这实际上是宣扬宗教式的信仰主义。王守仁镇压过江西广西等地的农民起义,他根据这方面的经验,得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结论,“山中贼”指农民起义,“心中贼”指农民心中蕴藏的反抗念头。 由此可见,王守仁的心学,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破“心中贼,消除一切反抗的念头,从心底深处服从封建统治。

23 ③“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即人们内心一旦有某种念头,同时也就是人的“行”了,如果这念头不“善”,须立即“克倒”。这种“知行合一”说,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熟视无睹共通之处,它把知、行统一于人们的内心活动,实质上是“致良知”的一种手段。 他主张“知行合一”,“知”即人的意识,“行”即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知”是行为基础,“行”是意识的体现:“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正因为他把思想意识看得如此重要,所以他提倡人们从思想深处加强修炼,革除心中的“贼”,“致良知”,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则,弃恶从善。要在心中去体验善恶标准。所谓“致知格物”,就是以“良知”来正行,凡是不善的念头都必须“克制”。

24 2、王阳明( )——集大成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1)背景: 客观:
2、王阳明( )——集大成 明中期后 (1)背景: 客观: 主观: (2)主张: 哲学观: 认识论: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陷入危机; 王认为动乱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25 王阳明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太好吧。”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 A.纲常 B.羞恶 C.真理 D.私欲

26 王阳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感叹地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此王阳明主张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经世致用 D.内省自修

27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8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9 四、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哲学 范畴 内容 影响 唯心主义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30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宇宙万物本原 实现“理”方法 哲学范畴 “心” “天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致良知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31 五、宋明儒学新发展(理学的特点) ①融合了佛道思想; ②从新的角度(哲学)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使儒学更具思辨化、理论化; 核心 ③更强调伦理道德,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 统治; ④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2 六、阅读下列材料,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某些学者认为理学来自传统文化的儒家道义,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都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 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3 博理学之长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34 博理学之长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名校校训

35 博理学之长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 已成功举办十年,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颁奖典礼》的每一次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 的时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 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扑面而来。他们或因 舍生而忘死,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 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纯粹得让人 感动;或因善良而坚强,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 大爱而无疆,无私得让人感动——100多位“感动 人物与群体”,跨过了年龄与性别的范畴,突破了 职业和地域的界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丰碑上。

36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37 寻理学之果 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 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清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 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 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诸?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胜言哉!” ——《东华录》雍正朝

38 寻理学之果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素材天下网 sucaitianxia.com-PPT模板免费下载

39 宋明理学的评价 ★积极方面: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突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消极方面,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0

41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 以展示其学佛的心得。 材料一: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 以展示其学佛的心得。 材料一: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材料二: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试根据宋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分析他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何渊源。 ① 禅宗北派领袖神秀主张不断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 程朱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42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 以展示其学佛的心得。 材料一: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接班人时,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 以展示其学佛的心得。 材料一:弘忍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材料二: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试根据宋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分析他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何渊源。 ②禅宗南派领袖慧能强调发掘内心的佛性,认为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便可顿悟成佛。 陆王心学承袭了这一思想。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43

44 关于佛教 1、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教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要人们消除欲望,忍耐顺从,安于现状,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 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色、声、香、味、触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涅磐。

45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46 2、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第一古刹”。

47 3、魏晋南北朝佛教空前盛行: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48 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

49 阅读下列材料: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50 佛教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51 思考:魏晋南北朝佛教空前盛行的原因: ①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来生幸福给处在战乱之中的人民以精神寄托;
②寺院广占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大量破产农民投身寺院。 ③ 统治阶级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力宣扬。

52 道教与道家 道教是东汉中叶产生的一种宗教,而道家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所以两者是不同的. 但道教吸收了道家的一些重要范畴及其思想,构成它的理论基础,而且又奉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为教祖,其他道家诸子后来也被封为道教的尊神。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派别,其信仰,教义也杂而多端,各派不尽相同.综观历代道教诸派的学说,都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

53 道教的教义 综观历代道教诸派的学说,都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道教各派的教义皆由此推演而来.析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无的本体,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道”是 唯一的. 二. 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可以演化成众多的天神. 地祗和人鬼. 三. “道”可因修而得.人通过修炼各种道术能使神 与"道"合,即为得道. 四. 得道的人可有各种神通,可长生,成仙.

54 “三教合一” 隋朝:主张“三教合一”,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 唐朝: 儒、佛、道三教并行 。(尊道、礼佛、崇儒)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丁云鹏


Download ppt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考:①识记: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