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美术简史 第五章 隋唐绘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美术简史 第五章 隋唐绘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美术简史 第五章 隋唐绘画

2 教 学 要 求 在总体把握本期美术发展概貌的基础上, 了解初唐两大画风,尤其是阎立本的绘画艺术;掌握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画以及孙位作品;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水墨山水的兴起;花鸟画兴起于唐的原因;了解唐代的画马名家及风俗画家;唐代画论中的美学思想;掌握唐代佛教壁画和陵墓壁画;佛教雕塑与陵墓雕刻。

3 隋唐美术 隋: 唐:

4 第五章 隋唐美术 概 述 唐代文化艺术灿烂辉煌、博大清新,具有丰富、健康、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 唐诗 唐代乐舞 儒释道三教合一
第五章 隋唐美术 概 述 唐代文化艺术灿烂辉煌、博大清新,具有丰富、健康、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 唐诗 唐代乐舞 儒释道三教合一 美术:书法、建筑、工艺、雕塑、绘画

5 第一节 道释人物画家与作品 概述: 隋:董伯仁、展子虔 唐: 初唐:阎立本、尉迟乙僧 盛唐:吴道子、张萱 中晚唐:周昉 、孙位

6 一 、 初唐阎立本与尉迟乙僧的绘画艺术 1.阎立本简介 2.《凌烟阁功臣图》 《秦府十八学士图》 《昭陵列像图》 《步辇图》 《职贡图》
《历代帝王图》

7 步辇图 阎立本

8 步辇图赏析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真实地纪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步辇图》所展示的画面,就是描绘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情景。此图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制作简练而工致。勾线细劲坚实,松紧得度。设色浓重妍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不失魏隋以来的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

9 职贡图 阎立本

10 职贡图局部 阎立本

11 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

12 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

13 历代帝王图 宇文邕

14 历代帝王图赏析 此图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的形象。画家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委琐庸腐之态。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的态度十分鲜明。人物造型准确,用笔舒展,色彩凝重。

15 3.阎立本绘画的艺术特色:用线遒劲坚实,工笔重设色,用笔沉着清俊,形象富有个性。

16 一、初唐阎立本与尉迟乙僧的绘画艺术 4.尉迟乙僧简介 5.铁线描、重设色,西域凹凸派风格

17 2、盛唐“画圣”吴道子 二、盛唐“画圣”吴道子
1.吴道子简介:吴道子一生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壁画,作壁画三百余壁,所作人物、鬼神、鸟兽、台阁等也冠绝一世,后人奉其为“画圣”,民间画工称其为“祖师”。

18 2.作品据传有《地狱变相图》、《钟馗捉鬼图》、《送子天王图》等

19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

20 送子天王图局部 网友摹本

21 送子天王图赏析 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的是释迦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他去拜谒天神的情景。作品成功表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佛祖降生后威严隆重的场面。作者吴道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创作甚多,可惜现仅存这幅《送子天王图》,可能是宋代临本。

22 3.艺术特色:其画风“落笔雄劲”、“敷粉简淡”。其线描富有运动感、节奏感和粗细变化,被后人称为“莼菜条”描。所勾衣纹流畅飘洒,被称为“吴带当风”。独创“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淡彩画法,被称为“吴装新格。”

23 4.名词解释: “吴带当风”

24 “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他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 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25 3、盛唐张萱、中晚唐周昉 1.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画与魏晋“秀骨清象”的比较 2.张萱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武后行从图》

26 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

27 虢国夫人游春图(左) 张萱

28 虢国夫人游春图赏析 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纪杨玉环的三姐,生活奢侈豪华。画面表现虢国夫人一行九人穿轻薄鲜丽的春衫,骑马游春的场面。这是一幅高51.8厘米,长148厘米的画卷,画在极其细密、平滑如纸的宫绢之上。作者是盛唐画家张萱,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婴儿画。特别是所画仕女,丰颐厚体的形象,开盛唐“曲眉丰颊”的画风。

29 捣练图 张萱

30 捣练图 此图是盛唐一幅重要的风俗画。画面表现宫中三组女子加工绢丝的场面。全图十二个人物,共分三组:起首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动作联系自然合理,富有一种节奏感。人物全神贯注,仿佛惟有捣丝之声可闻。若干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微生动,生活气息甚浓。

31 妇女形象均为丰颊硕体,服饰艳丽。线条匀细,转折不大,富有弹性。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体现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画的典型风格。此画传为宋徽宗赵佶所摹。

32 捣练图局部

33 3.周昉代表作《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

34 簪花仕女图 周昉

35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

36 调琴啜茗图 周昉

37 4.张萱、周昉绮罗人物画比较 张萱、周昉绮罗人物画代表了唐人”丰腴华贵”为美的审美理想。生活在盛唐的张萱作品多表现贵族妇女的欢乐情绪,生活在中晚唐的周昉的作品则多描写妇女的不幸和苦闷。

38 4、晚唐孙位 代表作品《高逸图》

39 高逸图 孙位

40 《高逸图》与“魏晋风度”作品比较 《高逸图》代表的是晚唐艺术精神,是作者逃避现实的自我表现。人物着重眼神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线条细劲流畅,如行云流水,兼有张僧繇“骨气奇伟”的特色。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而点缀的木石已用皴染,则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是历代书画中的瑰宝。

41 第二节 青绿山水的发展与 水墨山水的兴起(山水画家与作品)
第二节 青绿山水的发展与 水墨山水的兴起(山水画家与作品) 一、展子虔及其《游春图》 《游春图》是我国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是了解此时山水画面貌最直接的形象资料。 只勾无皴是其特点。

42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43 游春图欣赏 《游春图》是一幅春天的场景,四处点缀着春天点染出的绿色,那些尚未长叶的树枝,也似乎感受到阳光的暖意,正欲萌芽。水这边两个闲人在走马,水那边两个人在看水,湖中三位可能标致的女子,乘船闲话中,正在渡河。画面中,有一座溪上的小挢,山中还有古刹。 虽然是隋代的作品(1400年以前),但图中各种物像的形态、相互关系、比例、远近的“透视”等的绘画技巧,处理都十分妥贴。但从笔墨技巧上观察它仍显现出了早期山水画的稚拙和古朴。

44 第二节 青绿山水的发展与 水墨山水的兴起 二、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是工笔画,设色以青绿为主,浓艳明丽。展子虔、李思训父子、宋代王希孟、清代袁江和袁耀是其代表。

45 李思训简介 唐代杰出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傅色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确立了山水画“青绿金碧”一派的风格面貌。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是体现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由于李思训把青绿山水画推向成熟,并经其子继承和发展,自成一派,历代都有追随者,所以明代董其昌推李思训为“北宗”之祖,有人也称其为青绿山水画派之祖。

46 江帆楼阁图 李思训

47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

48 明皇幸蜀图局部

49 明皇幸蜀图赏析   此图是反映“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避难入蜀的故事。画家借助对山水的描绘,加强所表达事件的情节性。在崇山峻岭中长途跋涉的明皇队伍断断续续,画面中央一群劳乏人马正在空地卸鞍休息,在右下角身着红衣者显然便是明皇。“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如此细致的描绘,体现了画家的非凡功力。

50 山水画小常识 1.密体、疏体(顾陆、张吴) 2.工笔画、写意画(实际上工笔画中也有以“写意:为主要倾向的,如文同《墨竹图》)
3.“工笔设色”(重彩)与“水墨晕染”(淡彩)

51 吴道子在寺庙壁上常画山水,而最有名的是他在玄宗李隆基的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三百里风景的故事。据记载,吴道子奉李隆基之命去嘉陵江观察以后,回来报命说自己没有粉本,都将景物记在心中。仅用一天就画完嘉陵江的巨幅壁画。而另外一个画家李思训以前也曾在大同殿画嘉陵江山水,则用了很长的时间。当时认为“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52 第二节 青绿山水的发展与 水墨山水的兴起 三、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1.水墨山水画兴起的原因:老庄哲学
第二节 青绿山水的发展与 水墨山水的兴起 三、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1.水墨山水画兴起的原因:老庄哲学 2.吴道子“疏体”,确立了水墨山水画的形式,但“有笔无墨”。 3.王维:“南宗”之祖。今传的《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均为后人摹本。

53 雪溪图 王维

54 江干雪霁图 王维

55 江山雪霁图 王维

56 第二节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水墨山水的兴起 四、中晚唐山水画的水墨运动与画家
1.张璪:唐代著名画家。他善画松石,受王维水墨山水影响,但又创新为破墨法。 2.王墨:“王泼墨”。是王维水墨渲染的进一步发展。

57 第三节 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一、花鸟画溯源 1.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花鸟 2.商周青铜器上的纹样 3.战国楚帛画中的龙凤 4.西汉帛画上的鸟兽
第三节 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一、花鸟画溯源 1.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花鸟 2.商周青铜器上的纹样 3.战国楚帛画中的龙凤 4.西汉帛画上的鸟兽 5.六朝少数画家描绘蜂蝶、蝉雀

58 花鸟画概说 中国古代花鸟画是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按传统的分法,可分成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等类。

59 花鸟画概说 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中国花鸟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现存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来看,此时兽畜画已相当成熟。经五代直至清代,花鸟画与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这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

60 1.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花鸟

61 2.商周青铜器上的纹样

62 3.战国楚帛画中的龙凤

63 4.西汉帛画上的鸟兽

64 5.六朝画家描绘蜂蝶、蝉雀

65 第三节 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二、花鸟画兴起于唐的原因

66 二、花鸟画兴起于唐的原因 ① 同“比德”说有关;
② 汉以前的艺术重“成教化、助人伦”的功利作用,作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花鸟画是难以在这个年代产生的; ③ 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都有多方面的要求,花鸟形象作为绘画体裁形式出现了。 ④这与当时的宫、屋室、陵墓及寺观壁画的装饰需要有关。

67 第三节 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三、中晚唐时期知名的花鸟画家 1.画家:薛稷、边鸾、 2.作品:多不存。
第三节 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三、中晚唐时期知名的花鸟画家 1.画家:薛稷、边鸾、 2.作品:多不存。 3.早期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工笔重彩、勾线精细、设色浓妍、布局“折枝花”

68 第三节 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四、唐代的画马名家及风俗画家 1.曹霸的马 2.戴嵩的牛《斗牛图》 3.韩干的马《牧马图》《照夜白图》
第三节 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四、唐代的画马名家及风俗画家 1.曹霸的马 2.戴嵩的牛《斗牛图》 3.韩干的马《牧马图》《照夜白图》 4.韩滉的牛《五牛图》

69 1.曹霸的马 曹霸画人物和马曾得到诗人杜甫的赞诵。杜甫在《丹青引》一诗中谈到曹霸画出了良相、猛将的威仪,也画出了天马的“迥立阊阖生长风”的英姿,一种在皇帝的威严前毫无所惧的自由洒脱的神态。

70 2.戴嵩的牛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画家,擅画牛及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滉,笔致精细入微,画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弟戴峄,擅画水牛。

71 乳牛图 戴嵩

72 3.韩干的马——照夜白图

73 照夜白图赏析 “照夜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图中“照夜白”系一木椿上,昂首嘶呜,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此图用笔简练,线条织细有劲,马身微加渲染,雄骏神态已表现出来。图左上题“韩干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似为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宋米芾题名,并盖有“天生真赏”朱文印。是流传有绪的名迹。

74 牧马图 韩干

75 牧马图赏析 韩干《牧马图》在技术上比《照夜白图卷》一图要更成熟。这幅画中的两匹马都给人以极其真实的印象,准确地表现了骏骑的身形、体态和精神,骑马人的形象也是有性格的。

76 4.韩滉的牛——五牛图 唐德宗时的丞相韩滉,擅长画牛,传世的《五牛图》运用粗放豪迈的劲挺的线条来表现牛的健壮朴厚,画风朴实、沉着,结构严谨,五牛各具特征,形态各异。笔法简朴而变化多趣,曲尽其妙。

77 五牛图 唐 韩 滉

78 五牛图局部

79 五牛图局部

80 第四节 绘画史论著作的发展 1、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 开创绘画史料学先例 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现存最早的绘画断代史
第四节 绘画史论著作的发展 1、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 开创绘画史料学先例 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现存最早的绘画断代史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绘画通史

81 绘画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是唐代大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师造化”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得心源” 又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产生好的作品。

82 2.“意在笔先”: 由唐代王维提出、张彦远加以完善,这是唐代绘画美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意”,主要指构思的内容,即用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有了这个意,就全局在胸,落笔就能“守其神,专其一”。“象”,服从于“意”,为“意”而用。

83 3.“品论”: 以品论画自六朝始,历代沿习,遂成传统。立品格对于把握绘画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创举,对于中国古典美的范畴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Download ppt "中国美术简史 第五章 隋唐绘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