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正常人体结构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正常人体结构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正常人体结构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系

2 第九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的组成 心:二房、二室 心血管系统 动脉:大、中、小。 毛细血管 静脉 淋巴管道 淋巴系统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3 循环系统的功能 心血管系统:血液运输和物质交换。 淋巴系统:免疫应答、组织液回流及脂类物质的吸收 。

4 第一节 血管的类型和结构 本节基本要求: 掌握: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血管的类型。 了解: 血管壁的微细结构。

5 一、血管的类型 动脉:离心的血管,壁厚富有弹性,可搏动。 静脉:回心的血管,壁薄腔大,弹性小,数量多,吻合多。
毛细血管:连接动、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分布较广,但角膜、晶状体、毛发、被覆上皮等除外。稀疏取决于器官的代谢状态。

6 二、血管壁的微细结构 (一)动脉 动脉的分类:根据管径分大、中、小三级,大动脉----是靠近心脏的动脉,包括主A、肺A、颈总A、头臂干、锁骨下A等; 中动脉----大A除外,凡是在解剖学上有名称的动脉; 小动脉----是管径在1mm以下的动脉。

7 1、大动脉(弹性动脉) 内膜:内皮内皮下层 ;中膜:40~70层有孔弹性膜、平滑肌 、胶原纤维; 外膜:结缔组织。

8 2、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 2)中膜:20~40层平滑肌,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3)外膜:外弹性膜与结缔组织。

9

10 3、小动脉:直径0.3~1mm,内膜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有2~4层平滑肌组成,无外弹性膜。

11 (二)毛细血管 1、结构:内皮细胞+基膜,夹杂周细胞。 2、分类: 连续毛细血管—连续内皮,基膜完整,分布在肌组织、结缔组织、肺及中枢神经系统 。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孔,基膜完整,分布在胃肠粘膜、内分泌腺、肾血管球 。 血窦—内皮薄有孔,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分布在肝、脾、骨髓及内分泌腺 。 3、功能:进行血液和组织物质交换。

12

13 (三)静脉 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不及动脉发达或没有; 中膜:仅有几层平滑肌; 外膜:厚,由CT+脂肪组织+自养血管、N。 管径2mm以上的静脉管壁常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四肢静脉的瓣膜较 多,头面部、大静脉、肝门静脉、胸 腹壁的静脉缺少或无静脉瓣膜。

14

15 第二节 心 本节基本要求: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与毗邻;各心腔的主要结构;心传导系的组成;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心包及心包腔的概念。
第二节 心 本节基本要求: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与毗邻;各心腔的主要结构;心传导系的组成;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心包及心包腔的概念。 熟悉:房间隔、室间隔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了解:心壁、心瓣膜与心间隔的结构特点;心的体表投影;心的静脉。

16 心脏 一、位置、外形与毗邻 二、心的体表投影 三、心壁、心瓣膜与心间隔 四、心的内腔 五、心传导系 六、心的血管 七、心包

17 一、位置、外形与毗邻 1、位置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周围包有心包。约2/3在胸骨中线左侧,1/3在胸骨中线右侧。
1、位置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周围包有心包。约2/3在胸骨中线左侧,1/3在胸骨中线右侧。 心的位置 : 心脏位于中纵隔, 前面大部被肺遮; 胸骨左缘四肋间, 急救药物可注射。

18 2、毗邻 前----胸骨、2~6肋软骨。 后----胸5~8胸主A、食管。 上----出入心的大血管。 下----膈。 两侧----纵隔胸膜。 心内注射部位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19 3、外形 心尖:位于左前下方,在左侧第五肋间距锁骨中线内侧1~2cm。
心底:位于右后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 二面:胸肋面(前面)、膈面(下面) 三缘:右缘垂直,左缘钝圆,下缘水平。 四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房间沟。 心的外形 : 右上心底左下尖, 前胸后膈两个面; 左右下,三个缘, 表面四沟分界线。

20

21 二、心的体表投影 1、左上点:左第二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 2、右上点:右第三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1cm处。
3、右下点:右第六胸肋关节处。 4、左下点:左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 或者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22 三、心壁、心瓣膜与心间隔 (一)心壁 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
心肌膜:分为心房肌和心室肌,心房肌薄,浅层肌横行,深层呈环状或袢状。心室肌厚,浅层斜行、中层环形,深层纵行。 心外膜:浆膜心包的脏层。

23

24 (二)心瓣膜 由心内膜向心腔内突出形成,分房室瓣和动脉瓣。 心腔内瓣膜位置及作用 房室口,二三片,入室不能回房见;动脉口,三个瓣,开弓没有回头箭。

25 (三)心间隔 1、房间隔:薄,由两侧心内膜+中间CT+肌束,卵圆窝薄弱。 2、室间隔:厚。 肌部----下3/4。 膜部--上1/4区,靠近心房,易发生缺损。

26 四、心的内腔 (一)右心房 1、位置:心脏最右侧,壁薄腔大。 ①腔V窦,光滑,有上腔V口、下腔V口、冠状窦口。
②固有心房,突入前上部的为右心耳,内有梳状肌。 2、卵圆窝:胚胎时期卵圆孔的遗迹。 3、出口:右房室口

27

28 (二)右心室 位置:位于右室左前下方。 流入道:右室右下部,入口----右房室口,周围有纤维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为一功能的整体,防止血液逆流的装置。 流出道:左上角光滑区域为A圆锥,出口:肺A口,有三个半月形的肺A瓣,中央有瓣膜小结,防止血液逆流。

29

30 (三)左心房 位置:右房左后方,构成心底大部分,壁厚。 入口:两侧各有二个肺V。 出口:左房室口。 左心耳:前部向前方突出,内有梳状肌。

31

32 (四)左心室 位置:右室左后下部,腔近似圆锥形,厚。 流入道:腔的左下部,高低不平。 入口:左房室口,有纤维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防止血液逆流的装置。 流出道:主A口,有三个主A瓣,瓣膜小结明显。

33

34 五、心传导系 窦房结→前、中、后→结间束→房室结→ 房室束(希氏束)(有节律性)→ 左束支/右束支→Purkinje纤维网

35 六、心的血管 1、动脉 (1)右冠状动脉 右瓣膜窦→冠状沟→在房室交点分后室间支(在后室间沟内)、左室后支(在左室后部冠状沟内)。
分布----右房、右室、室间隔后1/3左室后壁、窦房结、房室结。

36

37 (1)左冠状A:起左瓣膜窦,在左心耳与肺A干之间分前室间支(在前室间沟内)、旋支(沿冠状沟左行)。
分布----左房、左室、室间隔前2/3、右室前壁小部分。

38 2、静脉 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开口于冠状窦口。 右心房(冠状窦囗) ↑ 心大静脉→冠状窦← 心小静脉         ↑       心中静脉 心最小静脉→心腔(主要是右心房)←心前静脉

39

40 七、心包 定义:位于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囊。 1、纤维心包:上----血管外膜,下----膈。
2、浆膜心包:分脏、壁二层,它们在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形成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减少在心跳博动时的摩擦。 心包的功能:减少心博动时的摩擦;屏障;固定。 心包和心包腔: 纤维心包最外层,厚而坚韧无弹性;浆膜心包围成腔,脏壁两层相移行。

41

42 第三节 血管 本节基本要求: 了解:心的静脉;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和位置;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壁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脉的起始、位置和分布;膈下动脉、腰动脉的位置和分布。 熟悉:肺循环的动脉和静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与作用;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和位置;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壁支的名称及分布;髂总动脉的起始与分支;髂内、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下肢动脉干的名称和位置。 掌握:各心腔的主要结构;心传导系的组成;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心包及心包腔的概念;体循环、肺循环的过程及功能;主动脉的起止、区分;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颈外动脉的分支及其主要分布;腹主动脉脏支的名称、分支和分布。

43 血液循环 大循环(体循环):物质交换 途径:左心室 主动脉 中动脉 小动脉 全身 毛细血管 小静脉 中静脉 上下腔静脉、冠状窦 右心房
途径:左心室 主动脉 中动脉 小动脉 全身 毛细血管 小静脉 中静脉 上下腔静脉、冠状窦 右心房 小循环(肺循环):气体交换 途径:右心室 肺动脉 肺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44

45 一、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 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 动脉韧带

46 二、肺循环的静脉 肺静脉——4条

47 三、体循环的动脉 配布规律 1、对称性 2、以最短的距离到分布器官。 3、常与V、N伴行,走在屈侧、深部、安全隐蔽的部位。
4、体腔动脉分脏支和壁支。 5、容积变化的器官的动脉往往吻合为血管弓----支----器官。 6、建立侧支循环。 7、器官内的A:实质性器官分支呈放射状,中空性器官分支有纵行和横行。

48 主动脉起始行程分段:主动脉,似拐杖,弯弓穿膈入腹腔;四腰椎下分髂总,全程三段升弓降;弓上分支头臂干,左颈左锁头颈上;降部又分胸和腹,分支供应壁和脏。
主动脉 升主动脉 右颈总动脉 头臂干 主动脉弓 右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窦 ——压力感受器 主动脉小球——化学感受器 降主动脉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

49

50 升主动脉 起止:起自左心室主动脉口,至第二胸肋关节水平延续为主动脉弓。 分支:左右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

51 主动脉弓 1、起止:自第二胸肋关节水平起始,弯向左后方,至第四胸椎体下缘水平,续于降主动脉。 右颈总动脉 左颈总动脉 头臂干 右锁骨下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凸侧从右向左 2、分支 左锁骨下动脉 凹侧发出支气管支和气管支 头臂干 支气管支

52 (一)头颈部动脉 1、颈总动脉 (1)颈外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 舌动脉 面动脉(下颌下缘和 咬肌止点前缘处压迫 止血) 颞浅动脉(外耳门前
(1)颈外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 舌动脉 面动脉(下颌下缘和 咬肌止点前缘处压迫 止血) 颞浅动脉(外耳门前 方压迫止血) 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 下牙槽动脉、眶下动脉)

53 (2)颈内动脉 垂直上行----颅底的颈A管外口----颈A管----颅腔----脑和视器。 颞浅动脉 上颌动脉 枕动脉 面动脉 颈外动脉
舌动脉 颈动脉窦 甲状腺上动脉

54 2、锁骨下动脉 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 主要分支:椎动脉 胸廓内动脉:肌膈动脉、腹壁上动脉 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

55 (二)上肢动脉 1 、腋动脉 胸肩峰动脉 胸外侧动脉 肩胛下动脉 旋肱后动脉 分布:肩、 胸前壁、乳房

56 2、肱动脉 行程:沿肱二头肌的 内侧沟下行至肘窝, 平桡骨颈高度分为 尺A和桡A 分布:臂肌。 血压听诊部位: 肘窝的稍上方,
肱二头肌的内侧沟内。

57 3、桡A 分支: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切脉的部位:前臂的远侧端, 桡骨茎突的内侧。 4、尺A 分支:骨间总A、掌深支。 尺动脉 桡动脉

58 5、掌浅弓和掌深弓 (1)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发出分支至手掌和手指的相对缘。
(2)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 发出分支加入掌浅弓至手指的分支。 掌深支 掌浅支 掌深弓 掌浅弓

59 (三)胸主动脉 1、起止 2、分支 自第四胸椎体下缘接续主动脉弓,至膈的主动脉裂孔延续为腹主动脉。 心包支 肋间后动脉 (1)壁支 肋下动脉
支气管支 食管支 心包支 (2)脏支

60 (四)腹主动脉 走行:续胸主A--- 脊柱左前方下行--- 第四腰体平面分 左右髂总A 壁支: 腰动脉 膈下动脉 骶正中动脉

61 不成对脏支: 1、腹腔干 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 肝固有动脉 胆囊动脉 胃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胰支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脾动脉 胃短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62

63 肝固有动脉 胃左动脉 胆囊动脉 胃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脾动脉 肝总动脉

64 2 、肠系膜上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空肠动脉 回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65

66 3 、肠系膜下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直肠上动脉

67 左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直肠上动脉

68 成对的脏支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 睾丸动脉(精索内动脉) (女--卵巢动脉)

69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 睾丸动脉

70 (五)盆部动脉 髂总动脉 髂外动脉 髂内动脉 臀上动脉 1、髂内动脉 脐动脉 臀下动脉 闭孔动脉 阴部内动脉 壁支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 分支
膀胱上动脉 膀胱下动脉 直肠下动脉 脏支 直肠下动脉 阴部内动脉 子宫动脉 膀胱下动脉

71 脐动脉索 子宫动脉 膀胱下动脉 子宫圆韧带 膀胱上动脉

72 卵巢动脉 脐动脉 子宫动脉 膀胱上动脉 直肠下动脉 阴部内动脉 膀胱下动脉

73 输精管 脐动脉 膀胱上动脉 阴部内动脉 直肠下动脉 膀胱下动脉

74 2、髂外动脉 行程:分出后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移行为股A。 分支:腹壁下A----腹直肌

75 (六)下肢动脉 1、股动脉 分出股深动脉, 分支营养大腿肌、 髋关节和股骨。 2、腘动脉 分为胫前、胫后 动脉两终支。 髂外动脉 腘动脉

76 3、胫后动脉 腓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分支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腓动脉 胫后动脉 分布于小腿后群、外侧群肌肉和足底。

77 4、胫前A----穿小腿骨间膜----小腿前群肌之间----踝关节中点移行为足背A----足背发出足底深支----足底。
胫前动脉

78

79 四、体循环的静脉 配布规律 1、分浅深二种, 浅静脉—皮下静脉不与动脉伴行。 深静脉——与动脉伴行,名称相同。 2、静脉间吻合丰富。 3、有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 4、为属支,由细变粗,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压力低。 5、几种特殊结构的静脉:硬脑膜(静脉)窦,板障静脉,骨松质—是巨大的血库。

80 体循环静脉特点: 静脉始自毛细管,腔大壁薄分深浅; 大部具有静脉瓣,顺流开放逆流关。
体循环静脉特点: 静脉始自毛细管,腔大壁薄分深浅; 大部具有静脉瓣,顺流开放逆流关。

81

82 (一)上腔静脉系 1、头颈部的静脉 (1)颈内V:起颅底的颈V孔,与颈内A、颈总A伴行,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锁骨下V汇合形成头臂V,汇合处为V角。 属支: 1)颅内支 2)颅外支 ①面V:向上通过内眦V→眼V→海绵窦,所以鼻根至口角两侧的三角形区域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②下颌后V:颞浅V、上颌静脉。

83 静脉角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上腔静脉 头臂静脉

84

85 面静脉 特点:口角以上缺少静脉瓣 交通: 面静脉 内眦静脉 眼上、下静脉 面深静脉 翼静脉丛 海绵窦 眼下静脉 面静脉特征: 无静脉瓣,颅内颅外互通连,疖肿挤压脓栓走,面内眼窦脑感染。

86 (2)锁骨下静脉:腋V的延续,与颈内V汇合形成头臂V
(3)颈外V:颈部最大的浅V,由下颌后V后支.耳后V与枕V汇合而成,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表面在锁骨中点处注入锁骨下V。

87 2、上肢的静脉 1)深静脉:与同名动脉相伴行 2)浅静脉 头静脉 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肘正中静脉
起于头静脉,注入 贵要静脉. 贵要静脉 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注入肱静脉或腋静脉。

88 3、胸部的静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半奇静脉

89 (二)下腔静脉系 下腔V:最大的V干,由左右髂总V在第五腰椎前方汇合而成,沿脊柱右前方上行经腔V窝穿过腔V孔注入右心房,收集下半身的V血。

90 1、下肢静脉 深V与同名A伴行 浅V在足背形成足背V弓,向上形成:
大隐V:内踝前方起足背V弓→小腿内侧→膝关节内后方→大腿内侧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5cm处注入股V。 V穿刺部位:内踝前上方。 小隐V:外踝的后方起于足背V弓→小腿后面正中→腘窝中点注入腘V。

91

92 2、盆部的静脉 髂内V:收集盆部V血,在盆腔脏器周围形成V丛,有子宫丛、膀胱丛、直肠丛。 髂外V:股V延续,收集下肢V血。

93 3、腹部的静脉

94 1)下腔静脉 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体右侧汇合而成。 主要属支有: 壁支: (1)膈下静脉
(2)腰静脉:共4对,其间的纵行吻合支为腰升静脉。 脏支: (1)右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左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注入左肾静脉。 (2)左、右肾静脉 (3)右肾上腺静脉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左肾上腺静脉注入左肾静脉。 (4)肝静脉(左、中、右)收集不成对的脏支。

95 膈下静脉 肝静脉 右睾丸静脉 左肾上腺静脉 肾静脉 腰静脉 腰升静脉

96 左肾上腺静脉 右睾丸静脉

97 2)肝门静脉 1)合成与行程:短而粗的V干,长6~8cm,由肠系膜上V和脾V在胰头的后方汇合而成→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门→肝脏
3)属支:肠系膜上下V、胃左右V、胆囊V、脾V、附脐V。

98 附脐静脉 胃左静脉 胆囊静脉 胃右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99 肝门V与上下腔V吻合途径 与上下腔V吻合途径: ①通过食管V丛与上腔V吻合; ②通过直肠V丛与下腔V吻合; ③通过脐周V网与上下腔V吻合。

100 肝门V与上下腔V吻合部位 ①门V→胃左V→食管V丛→食管V→奇V→上腔V
②门V→脾V→肠系膜下V→直肠上V→直肠V丛→直肠下V→髂内V→髂总V→下腔V ③门V→附脐V→脐周V网→向上→胸腹壁V、腹壁上V→上腔V;向下→腹壁浅V、腹壁下V→下腔V

101

102 全身重要的浅静脉: 浅静脉,很重要,全身主要六大条; 输液采血注药物,必要时候还可剖; 上肢头贵肘正中,内踝前大外后小; 头颈最大是颈外,儿科采血选次条.

103 第四节 淋巴系统 本节基本要求: 掌握:胸导管的起始、收授范围和注入部位;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四节 淋巴系统 本节基本要求: 掌握:胸导管的起始、收授范围和注入部位;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毛细淋巴管的特点与分布;淋巴管的特点。 了解:全身各部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和引流方向。

104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管道 淋巴干 淋巴导管 组成 淋巴结 淋巴器官 胸腺 淋巴组织: 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内 功能 协助体液回流 免疫功能

105

106 一、淋巴管道 (一)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管 可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两种,管壁内有瓣膜,防止淋巴逆流。

107 (三)淋巴干 有九条: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 (四)淋巴导管 1)胸导管:长30~40cm,在第一腰椎前方起乳糜池脊柱右前方膈第五胸椎附近左移脊柱右前方出胸廓上口弓状弯曲注入左V角,收集上半身左侧、下半身淋巴。 2)右淋巴导管:短,仅1~2cm长,注入右V角。收集上半身右侧的淋巴。

108

109 胸导管: 一腰椎前乳糜池,两腰肠干汇于此; 向上形成胸导管,穿膈入胸后靠脊; 左颈根部接三干,左颈左锁左支气; 最后入左静脉角,全身大部都收集。

110 二、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一)形态与位置 形态:灰色,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质地比较软,一侧凹陷为淋巴结门,有血管N和输出淋巴管进出;一侧隆凸,有数条输入淋巴管。上一个淋巴结的输出管将是下一个淋巴的输入管。 位置:全身淋巴结有600~800个,多沿血管排列,位于安全隐蔽,活动度大的部位。

111 输出淋巴管 输入淋巴管

112 (二)全身主要的淋巴结群 1、头颈部淋巴结群 腮腺淋巴结 乳突淋巴结 枕淋巴结 颏下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113 颈部淋巴结 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巴结 颈前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114 2、上肢淋巴结群 3、胸部淋巴管群 胸壁淋巴结 肘淋巴结 胸腔脏器淋巴结 腋淋巴结 气管、支气管、肺的淋巴结 纵隔前淋巴结 腋淋巴结
纵隔后淋巴结

115 4、腹部淋巴结群 脐平面以上腹前壁 腋淋巴结 脐平面以下腹前壁 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后壁、腹腔成对器官、髂总淋巴结 乳糜池 腰淋巴结 左、右腰干 腹腔不成对器官 沿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肠干

116 5、盆部淋巴结群 髂内淋巴结 骶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髂总淋巴结 腰干 髂总淋巴结 6、下肢淋巴结群 腘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股沟深淋巴结

117 谢谢


Download ppt "正常人体结构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