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大綱 康士坦丁 基督教迫害與爭議 建設 相關建築與雕刻作品 參考資料 軍人皇帝戴克理先 四帝共治 皈依基督教 專制君主制度 米蘭詔令
尼西亞大公會議 建設 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聖墓教堂 遷都康士坦丁堡 相關建築與雕刻作品 聖科斯坦薩教堂 康士坦丁巨石像 參考資料
3
康士坦丁 306-337 A.D. 在位。 313 A.D. 頒布《米蘭詔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
Constantine I A.D. 在位。 313 A.D. 頒布《米蘭詔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 330 A.D. 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Rome)遷到拜占庭(Byzantium),將該地改名為康士坦丁堡。
4
軍人皇帝戴克理先 293年戴克里先創立「四帝共治」,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兩部,每部各由一位奧古斯都統治,其下各有一位凱撒來輔佐。
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 c A.D. 293年戴克里先創立「四帝共治」,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兩部,每部各由一位奧古斯都統治,其下各有一位凱撒來輔佐。 戴克里先成了東帝國的奧古斯都,而加列里烏斯(Galerius)是他手下的凱撒。 西帝國的奧古斯都是戴克里先的同僚馬克西米安(Maximian),康士坦修則是他的凱撒。
5
四帝共治 又稱四分政治(Tetrarchy),是由四個人統治的政府。 第一次:戴克理先、馬克西米安、伽勒留、康士坦修。
第二次:伽勒留、康士坦丁、賽佛留、馬克西明‧戴亞。
6
皈依基督教 在米爾芬橋戰役(Milvian)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閃耀著十字架模樣的火舌與這樣的話:「這是你克敵的跡象。」
不管君士坦丁怎樣或何時成為基督信徒的,他總是非常熱衷於基督教的發展。 他最早期的行動之一就是頒布《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基督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 敕令還要求歸還先前迫害時期沒收的基督教教會的財產,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
7
* XP Chi-Rho 希臘文的「基督」(Christos)的頭兩個字母(XP)的結合。 希臘文是早期基督教的語言。
早期基督教遭受迫害,因此創造出只有教徒才能理解的符號;這些符號是表意而非表象的,有些純粹只是詞語。
8
XP * Constantine I, 337 A.D.
9
專制君主制度 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蒲林斯制(Princeps)轉為君主制/多米那制(Dominus),即以公開的君主制代替元首制。
戴克里先(Diocletianus)和康士坦丁(Constantinus)統治時期,皇帝權力加強,兩人都進行挽救奴隸制危機的改革,但奴隸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
10
米蘭詔令 Edict of Milan 康士坦丁在313年頒發的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詔書宣佈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米蘭詔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而基督教也開始了與帝國政府的政權合流。
11
尼西亞大公會議 First Council of Nicaea, 325 A.D. 透過尼西亞會議的討論,知道基督把上帝的救贖「恩典」帶給我們,耶穌基督既然在本質上與父上帝相同,則我們現在透過耶穌基督所獲得的救恩,就是一個有完全神性的上帝的救恩,兼具神與人的特性。 「三一論(Trinitas)」:《尼西亞信經》確定了聖子與聖父的本質相同,即父與子有二個獨立、分別的位格,但是本質上是一致的。 即父、子、靈是三位但卻同一個本體的信仰:三位(位格)一體(本體)。
12
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傳說康士坦丁皇帝患痲瘋病,聖彼得和聖保羅曾在他的夢中允諾如果他領洗進教將能痊癒。於是,康士坦丁派人找到西爾維斯特一世(Sylvester I, 在位)教宗替他施洗,果真因此痊癒。作為對此事的見証,康士坦丁決定興建此座大殿。
13
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313年教宗將它改建為聖殿,並增添了一些住宅。
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313年教宗將它改建為聖殿,並增添了一些住宅。 實際上,羅馬皇帝把此地產捐贈給教宗Melchiade ( )後,教宗就把這塊羅馬帝國著名的拉特朗家族住宅附近的法院大廳改建成了教堂。
14
Basilica * 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本來可能是設有御座的覲見堂、法庭、市場、貨幣兌換所或是操練場。 後來的教堂建築即源於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 巴西利卡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
15
* Basilica 側廊(Aisle) 耳堂(Transept) 內殿(Chancel) 內堂/後殿(Apse) 前廊(Narthex)
中殿(Nave)
16
聖墓教堂 尼西亞會議後,康士坦丁為母親海倫娜(Helena)所建。
Sanctum Sepulchrum 尼西亞會議後,康士坦丁為母親海倫娜(Helena)所建。 許多基督徒認為,教堂的基址即是《新約》中描述的耶穌基督被釘死的地方,即各各他(Golgotha)。 六教共同管理。 神聖的抹膏石:耶穌的門徒約瑟求羅馬人彼拉多給他耶穌的身體。 c. 325 A.D., Jerusalem.
17
遷都康士坦丁堡 康士坦丁被擁立為帝後,為了保衛受到哥德人和波斯人威脅的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邊界,決定在帝國的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
330年5月11日,星期一,君士坦丁大帝宣告正式定都於新首都,並賜予其「新羅馬(Nova Roma)」的正式名稱。 其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為一完美的經濟和軍事要塞。
18
聖科斯坦薩教堂 Santa Costanza, 350 A.D., Rome. 這個時期依傍著大教堂建造圓形陵墓和聖洗堂的風格逐漸在發展中,聖科斯坦薩教堂為其中被保存得最完整的圓形建築。此聖堂建於西元350年,被康士坦丁的女兒康絲坦提亞(Constanaia)作為陵寢。 其圓柱狀的主體為一圓屋頂所覆蓋,圓頂上有玻璃窗照亮內部,及一個由兩倍柱子所形成的環狀拱頂,拱頂上有多變的嵌瓷裝飾,在圓頂下的中央地帶則為拱頂所覆蓋的走廊。此中央建築的外部被圓柱廊所圍繞著,為一橢圓形的前廳,這種曲線形式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建築技巧。
19
康士坦丁巨石像 康士坦丁的巨石像造於西元4世紀,屬於Acrolith的雕塑形式,當初原本坐落在馬克森提烏斯教堂(Basilica of Maxentius),但後來雕像的各部份卻分次遭到了洗劫。15世紀的時候這些殘存的石塊才被找回,目前放置在古羅馬廣場中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Musei Capitolini)。 一種流行於古羅馬時期的人像雕塑形式。人像的頭部和四肢以大理石,軀幹以木頭製作而成,因此通常被保留下來的大多是頭部。
20
康士坦丁巨石像 Constantinus, Reign of Constantine, Roman Empire, A.D. Emperor Constantine the Grea, 400 A.D., Palazzo dei Conservatori, Rome, Italy.
21
參考資料 Hans A. Pohlsander 著,許綬南 譯,《君士坦丁》,臺北市:麥田,1999。
Hugh Honour, John Fleming 著,吳介禎等 譯,《世界藝術史》,臺北市:木馬文化,2001。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世界文明史 4 羅馬帝國》,臺北市:地球,1994。 林立樹 著,《義大利史》,臺北市:三民,2008。 鄭惠明 譯,《羅馬的文化與藝術》,臺北市:閣林,2001。 維基百科 ARTstor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