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四 章 感 觉 器 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四 章 感 觉 器 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四 章 感 觉 器 官

2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 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可分为: 1 外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感受外环境变 化,如光、声、触、嗅等。 2 内感受器:位于身体内,内脏壁内、血管 壁等,感受内环境变化刺激。

3 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 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 编码功能 感觉适应 感觉器官:感受器和它的附属结构。

4

5 第一节 视 觉 器 官 外层:角膜、巩膜 眼球壁 中层: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 眼球 房水 晶状体 眼内容物 玻璃体

6

7 眼球正面观

8 眼球侧面观

9 眼球壁

10

11 一 、眼的折光系统 (一)成像原理 简化眼: 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m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5mm处,前主焦点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12

13 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物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AB ab(物像大小) = Bn bn

14 (二)眼折光功能调节 1 晶状体的调节: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这个限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 最近的距离)表示。 2 瞳孔的调节:
3 双眼球会聚: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这个限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 最近的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15 1.晶状体调节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视物模糊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状肌收缩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皮层-中脑束 视物模糊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16 眼外肌

17

18 泪器

19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 ⑴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其反射通路与晶状体调节的反射通路相似,不同之处为效应器(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意义:瞳孔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20 ⑵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 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意义:①调节光入眼量 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③协助诊断 过程: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N→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动眼N副交感核(双侧)→睫状N节→瞳孔括约肌→瞳孔缩小。

21 当双眼凝视一个向前移动的物体时,两眼球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
3.视轴汇合 当双眼凝视一个向前移动的物体时,两眼球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射活动,其反射途径与晶状体调节反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22 (三)眼折光功能异常 正视眼: 屈光不正 (非正视眼): 近视 远视 散光

23 1.近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折光能力过强,近视眼的远点比正视眼的近,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
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

24 2.远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看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

25 3.散光眼:角膜或晶状体(常发生在角膜)的表面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造成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清晰或变形,从而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
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在曲率半径过大的方向上增加折光能力。

26 二、 眼的感光系统 (一)视网膜感光 细胞和功能

27 视网膜细胞

28

29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11-顺视黄醇→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 紫 红 质 视黄醛异构酶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 (暗处,需能) 醇脱氢酶 视黄醛还原酶 异构酶 11-顺视黄醇(VitA) 全反型视黄醇(VitA)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11-顺视黄醇→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②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③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30 视紫红质

31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32 (二)视敏度(视力): ⑴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物像≥5μ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1’角的物像可分别刺激不相邻的两个感光细胞,其各自的感光信息传入才能分辨两个点。

33 视力检测原理

34 ⑵视敏度的限度:用能分辨两点的最小视网膜上的物像(5μm)或视角(1’)表示。
视力表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E 字的笔画粗细和缺口皆为1’ 。 视角 = 1’ = 1.0 (5.0) 视角 =10’ = 0.1 (3.3)

35 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三)视野 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范围:因为上眼框和鼻粱遮挡的缘故,所以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颞侧>鼻侧。 因为三种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不匀,所以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色>绿色。 绿 生理盲点投射区位于视野的颞侧15°处。

36 (四)色觉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光色 素、感蓝光色素三种。三种视锥色素的区别是 视蛋白的分子结构稍有不同,这种微小差异决定 了对特定波长光线的敏感程度。 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具有 辨别颜色的能力。

37

38 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的
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 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1∶1∶1→白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4∶1∶0→红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2∶8∶1→绿色觉。 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39 色觉障碍: ① 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 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和全色盲。 通常将红-绿色盲认为全色盲,因视紫红质也可分辨蓝色。 色盲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的 ② 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色弱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而是 由于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较正常人为弱;多为 后天因素引起。

40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指双眼同视一物体时的视觉。 特点: ①双眼视觉是由于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
视网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的视野大部分重叠,互相弥补,故无生理盲点 投射区; ③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④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断准确性, 从而形成立体感。

41 2.立体视觉:指双眼视觉对物体的“深度” (三维特性)的视觉。 特点: ①立体视觉只是对物体感知相对“深度”的经验
②产生立体视觉的主要因素是视网膜像位差,故单 眼视物时,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觉

42 三、视觉的中枢机制 眼与脑 的联系

43 视神经

44 视觉通路

45 第二节 听觉器官 耳是听觉的外周感觉器官。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听小肌。 内耳:耳蜗

46 人耳的适宜刺激: 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16~20000Hz) 听阈:对于每种频率的声波,都有刚好 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

47 听域

48 一、 传音系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 2.外耳道:呈S形 ①利于集音;
②判断声源:依据声波到达两耳的强弱和时间差判断声源。 2.外耳道:呈S形 ①传音的通路; ②增加声强:起共鸣腔作用。

49 听觉的产生过程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 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
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50

51 (二)中耳的功能 ⑵功能作用 ⑴结构特点: 1.鼓膜:
外耳道 鼓膜 半规管 ⑴结构特点: 是一个具有一定紧张度、动作灵敏、斗笠状的半透明膜,面积约50~90mm2,对声波的频率响应较好,失真度较小。 锤骨 砧骨 镫骨 ⑵功能作用 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给听小骨。

52 2.听小骨: 结构特点: 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 连接成呈弯曲杠杆状的 听骨链。 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1.3∶1 功能作用:增压效应:
外耳道 鼓膜 半规管 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 连接成呈弯曲杠杆状的 听骨链。 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1.3∶1 锤骨 砧骨 镫骨 功能作用:增压效应: 增强振动压强(1.3倍),减小振幅(约1/4),防止卵圆窗膜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

53 听小骨

54 3.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⑴功能: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具有中耳传音增压效应。 ⑵机制: ①∵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为:
∴鼓膜的传递将使声压增强17倍; 55mm2∶3.2mm2=17∶1 ②经听骨链的传递使声压增强1.3倍; 上述两方面的作用,共增压效应为17×1.3≈22倍。

55 4.咽鼓管: (1)结构特点: 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其鼻咽部的开口通常 呈闭合状态,当吞咽、 打呵欠或喷嚏时则开放。 (2)功能作用:
①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维持鼓膜正常位置、形状 和振动性能。 ②咽鼓管粘膜上的纤毛运动可排泄中耳内的分泌物。

56

57 二 感音系统--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结构特点: 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 其骨性管道约2 转, 蜗管腔被前庭膜和 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
其骨性管道约2 转, 蜗管腔被前庭膜和 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 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3 4

58

59 耳蜗纵切

60 耳蜗纵切放大

61 耳蜗立体模型

62 基底膜

63 毛细胞静息电位

64 ①前庭阶和鼓阶: 在蜗顶部以蜗孔使二阶相互沟通,其内充满外淋巴。 ②蜗管: 是个盲管,管内充满内淋巴。 ③内淋巴:
[Na+]很低,[K+]很高。其原因与蜗 管外侧壁的血管纹细胞膜上的Na+-K+泵有关,将血浆中 K+泵入内淋巴,将内淋巴Na+泵入血浆。

65 ④基底膜:由辐射状纤维丝(20000~3000根)构成,其宽度愈近蜗底部愈窄,愈近蜗顶部愈宽;每一听丝上有一个螺旋器(科蒂器)。
基底膜的宽度与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传播在基底膜上的最大振幅部位图

66 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中。螺旋器浸浴在内淋巴中。
⑤螺旋器: 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及盖膜等构成。 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中。螺旋器浸浴在内淋巴中。 听毛 毛细胞 听神经

67 行波与基底膜振动

68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 1.换能过程: 螺旋器上下振动 声 波
声 波 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 外耳道 毛细胞的听毛弯曲 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 鼓 膜 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 听骨链 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 卵圆窗 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 前庭阶外淋巴 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 基底膜 听神经动作电位

69 听觉传导通路

70 位听器官

71 其他感受器 味 蕾

72 味 蕾

73 前庭器官

74 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啦!


Download ppt "第 四 章 感 觉 器 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