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三課 散戲 作者:洪醒夫 歌仔戲簡介 木柵高工 梁瓊方老師
2
相關圖片
3
相關圖片 彰化縣二林鎮 洪醒夫文學公園塑像 作品說明: 洪醒夫少年時代努力讀書與長大後在文學上發展的連結。構想來自洪醒夫雙親的回憶,母親林彩鸞曾經這樣描述:「這孩子,如果要叫他去做工作,就連書本都帶去田園裡看」;洪醒夫父親洪來用也說過:「讀國小一年級、他就一邊讀書一邊看顧牛。」
4
歌仔戲簡介 一、簡介 「歌仔戲」是集結大家熟悉的民謠小調,所編制而成的戲曲表演,故事內容多選取大家耳熟能詳的題材,因此能廣為流傳,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戲曲。 二、起源 歌仔戲發源於宜蘭,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發展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5
歌仔戲初期演出形態 歌仔戲初期的演出形態稱為「落地掃」。 歌仔陣行進之際,遇群眾聚集之場所,即 以竹竿四支圍成表演區,就地演出,謂之
「落地掃」表演場所可能在廟埕或路邊, 選擇一面面對觀眾,但實際上觀眾得以在 任一方向觀看演出。
6
野台歌仔戲 一、定義 野台歌仔戲是指依附在民間廟會慶典、以酬神祭典為主要演出目的。 二、演出形態
野台歌仔戲是指依附在民間廟會慶典、以酬神祭典為主要演出目的。 二、演出形態 野台歌仔戲的演出方式是「做活戲」。所謂「做活戲」就是演出時無固定的劇本,僅由資深演員在演出前臨時決定戲目、分派角色、講述分場內容,再由演員憑臨場反應表演全劇。
7
內台歌仔戲 一、定義 內台歌仔戲是指在室內戲院、並收取門票的職業性演出。1925年左右,進入室內舞台演出,開啟了內台歌仔戲時代。 二、演出形態 內台歌仔戲以營利為目的,觀眾必須買票方得以入戲院看戲。演出前通常由演員穿著戲服至街頭綵街,以吸引更多觀眾,增加票房收入。
8
廣播歌仔戲 一、定義 廣播歌仔戲,就是在廣播電台播放的歌仔戲。 二、演出形態
廣播歌仔戲的特色是只能用耳朵聽,不能用眼睛看,所以視覺上的事物,如人物造型、服裝妝扮、身段動作…等,完全靠演員的敘述、音效的輔助,再訴諸觀眾的想像力,方得以具體化。由於廣播注重聽覺享受,所以這個時期創作了相當多的歌仔曲調。
9
電影歌仔戲 台灣第一部歌仔戲電影片為1955年都馬班拍攝的「六才子西廂記」,然而由於品質不佳,上演三天就下片了。
但此舉引起了麥寮「拱樂社」的老闆陳澄三的興趣。陳澄三製作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並於1956年正式上映。「薛平貴與王寶釧」一推出,便引起轟動,賣座相當好。到1965年左右,電影歌仔戲便逐漸地消聲匿跡了。
10
電視歌仔戲 一、定義 電視歌仔戲就是指由電視台製播的歌仔戲節目。1962年,台灣電視公司製播第一齣電視歌仔戲節目《朱洪武》,由於當時台灣的電視機尚未普及,因此觀眾人口不多。 1969年中視開播,當時台視找楊麗花出任團長,成立「台視歌仔戲劇團」,以連續劇方式播出,楊麗花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歌仔戲巨星。
11
電視歌仔戲的特色 一、重視特寫,走向寫實 電視歌仔戲強調臉部表情及細膩動作,因此虛擬性的身段動作被大量刪減。例如騎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馬。這意味著歌仔戲表演由象徵走向寫實。 二、改變「歌仔」特性 在曲調使用方面,因電視要求節奏快速,故大多使用較短而輕快的曲調,或者直接以唸白來表現,使得電視歌仔戲趨近於閩南語古裝連續劇的形式演出。
12
劇場歌仔戲 所謂「劇場歌仔戲」是指調適並發揮現代化劇場功能的歌仔戲而言。八O年代,台灣文化界吹起本土之風,本土藝術開始受到重視。
一、定義 所謂「劇場歌仔戲」是指調適並發揮現代化劇場功能的歌仔戲而言。八O年代,台灣文化界吹起本土之風,本土藝術開始受到重視。 1981年,楊麗花於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孃》一劇,開啟了歌仔戲進入藝術殿堂演出的先例。目前來看,歌仔戲在具有現代設備的劇場內演出,已漸成為一種趨勢,這也促使歌仔戲的藝術水平日益提昇。
13
最受歡迎的臺灣本土劇種──歌仔戲, 圖為明華園歌仔戲團的演出劇照
14
歌仔戲角色介紹 歌仔戲原屬三小戲,即以小生、小旦、小丑三種角色為主的劇種,後來又從北管戲引入大花臉,形成生旦淨丑四角色。
15
生 歌仔戲的男性角色,但可由女性演 員裝扮演出。 「生」依劇中角色年齡可分為小 生、老生,依性質可分為文生、武 生兩種。
16
生 武生 老 生 文 生
17
旦 歌仔戲的女性角色,旦角依年齡 有小旦、老旦,依性質可分為正 旦、花旦。其中正旦又稱為「苦 旦」,這也是歌仔戲特有的角 色。
台灣著名苦旦演員:廖瓊枝
18
淨 歌仔戲的淨角一般稱為「花臉」,專指包公、關公、張飛、曹操等幾種性格鮮明的角色。
19
丑 丑角指戲劇中充滿喜感的甘草人 物,有男性也有女性,例如媒婆 或劇中誇張型的角色。 丑角的主要任務是調笑,因此在
舞臺上丑角可以任意說話製造笑 料。
20
歌仔戲角色 苦 旦 花 面 彩 旦
21
〈散戲〉一文 寫作特色分析
22
(一)第三人稱全知敘述觀點 敘述觀點是說故事的角度,本文採用第三人稱的全知觀點敘述,能直接深入人物的內心,不受時空限制地進行敘事,告知讀者小說人物的所思所想。 秀潔是本文敘事主軸的中心。因此,全知的觀點尤其集中在描寫秀潔的內在思緒、心理狀態。
23
(二)雙線交織的敘事結構 本文寫作採用雙線結構。當中的兩條線索,一條是主角秀潔的獨白與回憶;另一則是一齣正在上演的玉山招牌戲秦香蓮,而以後者為主線。 雙線交織的效果有二: 1造成戲劇和現實之間的張力。 2凸顯「舊文化衰敗」的主題。
24
(三)象徵手法的運用 在語文中,借用所描述的具體事物或透過某種意象的媒介,寄寓某一種抽象觀念的技巧手法。 1.篇名的象徵意義
題目取為「散戲」,意味著「結束、散場」,但因為這齣戲草草收場,所以這裡的「散」字,也象徵著「零碎、鬆散」的意思。此外更象徵了玉山歌劇團即將解散,以及歌仔戲文化的沒落。 2.人物的象徵意義 (1)秀潔:秀潔象徵著傳統文化的堅持者。 (2)金發伯:象徵著舊文化的守護者。 (3)阿旺嫂:阿旺嫂象徵妥協於現實者。
25
(四)倒反手法的運用 倒反手法在文中多用以表現人物內在的無奈與痛楚。
1秀潔心裡想著:「回去跟年邁的父母學種田,將來不要太挑剔,找個安分勤懇的種田人嫁了,生幾個孩子,好好教導他們,也不必規定他們必須有什麼大成就,只要安安分分做人,不學歌仔戲就可以了!」 2金發伯說:「我想,玉山是應該解散了,大家去找一點『正經的』事情做,好好過日子,從此以後,誰都不要再提歌仔戲了……」
26
(五)對比手法的運用 1.今昔對比: 金發伯說:「我選的戲目是精忠岳飛,演十二道金牌,玉山的招牌戲!妳一定記得以前我們演這齣戲時,臺下人擠人的好光景……」 2.臺上與臺下的對比:賣力演出與冷清觀賞 3.人物間的對比:人物間對比最強烈者當屬秀潔(堅持傳統)、阿旺嫂(妥協現實)。
27
(六)以景襯情的描寫技巧 藉外在景物的描寫烘托人物的心理,稱之。
如果說昏暗的天色是歌仔戲日漸蕭條的暗示,那麼與天色相比,菸的微弱火光則是主角的熱情。菸的亮度雖然不能與太陽的亮度相比,但我們卻在這抹微光中看見了他們的勇氣。
28
(七)平實樸素的語言運用 洪醒夫曾說:「只想實實在在的把我的感覺和想法告訴別人,所以採用平凡的文字,實實在在寫人,實實在在寫事。」
因此,本文的敘述語言是平實自然的。
29
資料及圖片出處 1 大家來唱歌仔戲 http://www.ntch.edu.tw/Study/ 2 高中國文科資訊融入教學─散戲
3 影片出處 YouTube(一個網際網路網站,提供使用者免費上傳或分享短片。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