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 1.对本研究中社交网络的概念和范围没有明确定义 2.对国内外研究的结论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 1.对本研究中社交网络的概念和范围没有明确定义 2.对国内外研究的结论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 1.对本研究中社交网络的概念和范围没有明确定义 2.对国内外研究的结论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
3.对综述部分理论的解释过于薄弱 4.对该研究的创新性部分没有给出明显的解释,也没有总结前人研究的不足 5.在主观幸福感测量中使用DIENER的量表不合适,应该使用本土化的量表 6.对于改变SNS使用行为问卷中个人信息暴露程度这个子项目中应有积极程度(积极/消极)和真实程度(真实/虚伪)两个自变量没具体说明。

2 大学生社交网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课题论证(修改稿)
吴可慧 樊景珍

3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目的 社交网络的普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普遍关注
目的:探索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程度,验证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讨社交网络对于大学生生活幸福感的意义和价值。

4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社会比较理论与期望值理论
• 早期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人与周围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现在我们认为人格也会为社会比较涂上“个人色彩”,此外向上和向下比较也都可能增加或者减少主观幸福感。 • Wilson的理论认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目前我们认为,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

5 2)遗传和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气质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相关性 • 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即基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种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 内外向、自尊、乐观等人格因素也和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相关。

6 3)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论(Diener) • 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非独立变量的变异来源于个人、情景和二者的交互作用的变异。 • 交互作用的动力模型:人格和情境是两个既独立又依赖有着双向因果联系的变量。 • 第三个交互作用理论: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

7 三.已有的主要研究介绍 1.国外相关研究 • 2010年起国外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论文较多,主要针对facebook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个层面的关系进行研究。

8 1)《The Facebook Paths to Happiness: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Facebook Friends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Junghyun Kim & Jong-Eun Roselyn Lee,《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Volume 14,Number 6,2011,359—364) • 被试与测量:395名美国中西部大学生(都使用facebook)参加了调查。其中对于facebook中好友人数、个人信息陈述的积极程度以及个人信息陈述的真实程度依赖问卷完成,对被试认知社会支持的测量通过个人支持评估量表(ISEL)完成,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通过四项目的主观幸福感量表(SHS)完成。

9 • 研究结果: ①学生脸谱网的好友人数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积极相关。 ②脸谱网的好友人数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并不是以往被认为的人治社会支持,研究者发现被试的脸谱网好友人数和认知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③正面的暴露个人信息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积极的影响,真实的暴露个人信息则通过认知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10 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book and the Well-Being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Maria Kalpidou,Dan Costin and Jessica Morris,《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Volume 14,Number 4,2011,183—189) • 被试与测量:70名本科生(高年级、低年级各一半)。对其进行访谈,并采集基本个人信息(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大学年级)和facebook使用的频率和态度,最后通过自我尊重和适应性量表来调查其心理幸福感。

11 研究结论: ①较高年级学生而言,大一学生对脸谱网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并愿意花更多时间但是好友数却少些; ②脸谱网好友数阻碍了学习适应,使用大量时间在脸谱网和较低的个人自尊有相关关系。 ③对大一学生而言,脸谱网的好友数与情感及学习适应存在负相关,而对于高年级而言则存在正相关。这体现了高年级的大学生较低年级的大学生可以更好更积极正确的使用脸谱网作为一种社交工具。

12 2.国内研究结果介绍 《大学生校园SNS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杨洋,《今传媒》2012年第9期) •采用Diener的《主观幸福感量表》(1984),并使用SNS行为使用量表对31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自变量有性别(男/女)、来源地(城市/农村)。

13 研究结论为: 1)大学生整体上幸福感较高,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 2)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程度和愉悦感不强; 3)校园SNS使用与幸福感水平正相关,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提高SNS的使用程度、扩大网络人际圈、增加自我信息暴露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14 四.已有课题不足及本课题创新点 1.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 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的是Diener的量表,未经本土化,所以采用内地学者的大学生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会更加适合。 ②该研究对网络行为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仅局限于网络社交行为表层,即使用频率等等,对传播学意义较大。引用国外的研究范式可以进一步获得更为详细深入的结果,对心理学的意义则更为深远。

15 2.本研究的创新点 ①采用国内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吉楠、李幼穗,2006)进行研究。 ②对已有的网络行为问卷进行修改,使得其可以更为深入的测量到个体网络行为的各个层面,进而具体的对其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 ③加入人格因素进行讨论,进一步研究人格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6 五.研究对象的抽取 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按照性别因素(男/女)、年级因素(大一/大三)分层随机抽取被试,共300名。

17 六.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1.本研究的界定 本研究中社交网络主要研究范围是指大学生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存在有限具体的交际圈范围的社交网站。这里主要包括人人网和微博。

18 2.研究的假设: H1:使用社交网络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相关 H2:不同人格特征的人与社交网络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19 3.研究程序:抽取300名被试(男生和女生各120名),先施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吉楠&李幼穗,2006),再进行荣格内外向测验,最后进行填写问卷。问卷采用西南交大硕士生论文《透析人人网_大学生使用校园SNS的传播学意义分析》中的SNS使用行为量表的修订版。

20 修改后的问卷主要针对被试的以下四个方面:
(1)使用强度(每周使用的时间) (2)网络交际圈(社交网络中的好友人数) (3)个人信息或者生活实践的暴露程度(存在真实/虚伪、积极/消极两个变量) (4)使用效果(自我评估)

21 七.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研读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量表的准备和问卷的修订;被试的选择) 实施阶段(量表施测,调查问卷)
总结阶段(数据分析及研究报告撰写)


Download ppt "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 1.对本研究中社交网络的概念和范围没有明确定义 2.对国内外研究的结论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