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讲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讲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讲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2011北京)下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3 (1)图中 ( ) A.河流形成与距今2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2)该聚落 ( )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D C

4 【解析】以地质结构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地质过程以及地貌对聚落形成的影响,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推理、判断能力。(1)现实的地质过程应该是距今110万年前,依次有四个比较明显的沉积层,后来地层受到挤压上升,形成向斜构造,并伴随断裂发生,沿断裂面左侧继续抬升明显,右侧相对较低区域发育了河流,外力作用以下切侵蚀为主,由于时间相对较长,形成侵蚀宽谷和阶地,在河漫滩处伴随沉积。由于距今2300万年岩层被侵蚀,可以判断河流形成于后,排除A;根据地质过程推断,①地应该为先沉积后侵蚀,排除B;②处地层由下向上明显分为三层,不可能是连续的,排除C;根据河流流向和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特点,D项正确。

5 (2)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上,应该是在断裂及主要外力侵蚀发生后,排除A、B;河滩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不适宜聚落的发展,排除D。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欧洲北纬50°中部应该为落叶阔叶林,故选C。

6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和类别 ①聚落(Settlement)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1) 的场所。聚落包括(2) 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3) 。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4) 和(5) 两大类型。 聚居 房屋建筑 各种设施 城市 乡村

7 ②城市和乡村在(6) 、(7) 、(8) 上存在差别,在(9) 、(10) 、(11) 上有密切的联系。
景观 人口 功能 产品 服务 成因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①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 出。不同的(12) 条件,对于聚落的(13) 、 (14) 、(15) 和(16) ,都具有深 刻的影响。 地形 类型 分布 规模 发展

8 ②不同地形聚落的差异: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17) 型、(18) 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19) 。但在南方地形复杂的(20) 地区和(21) ,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22) ,聚居的人口也比较(23) 。 团聚 棋盘 丘陵 山区 分散 ③聚落是最重要的(24) 景观,它的形成和分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自然因素中,除地形外,(25) 、(26) 、(27) 对聚落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中,(28) 、(29) 、(30) 等也制约着聚落的分布。 地表人文 水源 气候 土壤 社会生产方式 传统风俗习惯 文化背景

9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许多,如自然因素中的地形、(31) 、水文等;社会经济因素中的(32) 、(33) 、(34) 、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在自然条件中,(35)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气候 人口 资源 城镇分布 地形 2.地形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我国地势(36) ,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37) 、东部(38) 的特点,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稀疏 稠密

10 3.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从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39) ,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40) 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41) ,基本上呈(42) 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原则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43) ,避开(44) ,尽可能降低( 45) ,设法减少对(46) 的破坏。 稀疏 谷地 稠密 网状 有利地形 不利地段 工程造价 生态环境

11 5.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程度 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47) 、(48) 、(49) 等方面影响很大,但现代社会中,决定交通线路布局的因素是(50) 因素,包括(51) 、(52) 和(53) 等,(54) 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证。 走向 施工难度 投资 社会经济 经济发展 城市 人口的分布 科技

12 考点1 聚落 1.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说明】聚落本身由房屋建筑物(如住宅、商店、厂房、仓库、公共设施、公共建筑)、道路系统(如街道、停车场、车站、机场、港口及对外交通的公路、铁路)等组成。聚落中的各种设施构成了聚落的物质实体,是人类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所取得的具体成果,它是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依托。

13 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将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
2.聚落的分类 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将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 类型 城市 乡村 差别 景观差别 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设施齐全 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 人口差别 人口密集,规模大,文化与职业构成复杂 人口稀疏,规模小,文化背景比较一致 功能差别 功能多样,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中心 功能单一,以第一产业为主,是城市的腹地 产品联系 乡村为城市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一些工业原料,城市则为乡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其他工业品 服务联系 城市第三产业发达,可为乡村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成因联系 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14 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规模 分布 人口 平原地区 一般较大 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多 丘陵山区 一般较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少

15 例1阅读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完成(1)~(3)题。
(1)诗句描述的是____聚落 ( ) ①乡村 ②城市 ③平原 ④山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诗句描述聚落具有____特点 ( ) ①规模较小 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③聚居的人口较少 ④呈团聚型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C D

16 (3)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A 【解析】(1)“板桥斜”说明地形崎岖,是山地地形;“妇姑”等说明是乡村。 (2)受地形条件限制,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人口少。 (3)山区因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土地狭小且分散,致使山区的村落规模小而分散。

17 考点2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考点2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说明】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但非决定性因素。决定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18 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
2.地形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海拔 4 000米以上 1 000米~2 000米 500米以下 范围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 主要地形 高原 高原、盆地 平原、丘陵 经济发展 水平低,发展慢 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水平高,发展快 人口分布 稀疏 较密 密集 城市分布 交通线密度 较大 最大

19 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在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平 原 山 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密度 密集 线路形态 网状分布,线路较直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20 4.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

21 5.科技因素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有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尽管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但有许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自然条件影响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2 例2下图是“华北地区某区域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23 (1)图中公路有A、B两处弯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A处不合理,增加了道路长度,增加了支出 C.A处合理,公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D.B处不合理,到大城市应走环线,而不应只是弯曲 (2)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发展的工业应是钢铁工业,为使该地的钢铁工业得到较好的发展,要为其修建一条出海通道,你认为该通道应为 ( ) A.铁路线 B.公路线 C.航空线 D.管道运输 C A

24 (3)假若图中信息不变,聚落C的发展趋势是( )
A.东北—西南延伸 B.东西延伸 C.南北延伸 D.团状发展 A 【解析】(1)A处穿过的等高线较多,走“之”字形可以减缓坡度;B处地势平坦,道路弯曲不仅增加了修路的支出,也增加了到大城市的时间。 (2)钢铁工业运输量大,为节省运费最好采用铁路运输,而管道只适合运输液体。 (3)公路从聚落C穿过,所以聚落C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沿公路延伸。

25 例3读下图,回答(1)~(2)题。

26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2)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B D

27 【解析】(1)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分析,图中为日本本州岛的一部分,该岛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铁路围绕该岛呈环形分布,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2)虚线处虽然直线距离近,但没按此线修建的最大可能的原因是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如果是鞍部,则该线地势较低,可修建铁路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适合修建铁路线。

28 一、选择题 读我国东南地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29 1.图中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脊线分布 B.沿等高线分布 C.分布在河流的凸岸 D.分布河流的南岸 C 【解析】图中的聚落都分布在等值线向较大值弯曲处,且都沿河流分布;其中部分聚落位于河流南岸,部分聚落位于河流北岸,但它们都分布在河流凸岸。

30 2.影响图中公路走向的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聚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解析】图中的公路位于山谷中,受地形影响显著;由该图可知,公路的走向与河流的流向大体一致,且公路从聚落中穿过或靠近聚落,故河流和聚落也是影响公路走向的因素。

31 墨脱公路工程于2011年完成工程施工,中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实现公路通达。据此回答3~4题。

32 3.关于在墨脱修建公路的区位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夏季是墨脱公路工程施工的最佳季节 B.资金不足是该地交通建设的最大障碍 C.该地修建的公路为县级公路,等级较低,对技术条件要求不高 D.该地地质条件复杂,有河谷堆积地貌、冰川地貌和高山峡谷地貌等 D

33 4.关于该地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布在北部,地势低,气温高 B.分布河谷,取水方便,有便利的水运 C.分布在北部,地势抬升,降水较多 D.分布在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是主要的农业分布区 D

34 在下图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到B城的公路,据此回答5~6题。

35 5.在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①沿线地形起伏较大,比较陡峻,且有廉价的海运;②经过山顶,沿线也较陡峻;③尽管线路较长,但沿线地形平坦,且可连接乙城市;④则线路太长,也不可取。 C

36 6.按照上题的公路方案,公路建成后产生的影响最明显的是 ( )
A.极大地促进甲城市发展 B.极大地促进乙城市发展 C.极大地抑制乙、丙城市发展 D.极大地促进A、B城市发展 B 【解析】公路修建将对乙处发展促进作用最明显。

37 读我国大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38 7.有关我国大城市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第三级阶梯城市密集、规模较大、人口众多 B.第三级阶梯大城市数目多是因为地势低平,利于城市发展和建设 C.第二级阶梯城市密度大于第一级阶梯 D.第一级阶梯城市数目较多,人口众多 D 【解析】第一级阶梯由于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城市数目较少,人口稀少。

39 8.我国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空间形态的特点主要是 ( )
A.较小 分散 B.较小 集中紧凑 C.较大 集中紧凑 D.较大 分散 C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位于第三级阶梯,地形平坦,城市集中分布,规模较大,空间形态呈集中紧凑的团块状。

40 二、综合题 9.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在当时其积极意义是:能够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发达。经过时间演化,虽然掺杂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对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

41 材料二 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42 (1)读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丙,分析“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等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原因。 自然因素:光照、热量和湿度。光照——向南开口,采光条件好;热量——避开冬季(偏北)风(向南开口);高地——避开洪水或防洪。 取水安全:水流较缓,便于取水;农业生产: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

43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但现代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结合上图分析原因。
凹岸流水侧蚀作用强烈,水深,建港的水域条件好。

44 11.读某岛屿等高线图(单位:米)(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45 (1)若甲城温度为31℃,则该岛地势最高处气温不低于 ℃。
(2)据图分析判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中,哪个人口规模最小,并说明理由。 (3)若要在甲、乙两城市之间修建一条道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最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22 丙。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因而人口较少。 画图略;理由:沿等高线修建,地形平坦,工程量小,且工程难度小;连接更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46 (4)说明该岛屿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根据大气环流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时间分布: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空间分布:东北(或东)部降水少,西南(或西)部降水多。 形成原因:①该岛屿地处地中海气候区。②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岛屿东、西两侧降水都比较少。③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气候温和多雨。④岛屿东部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少;岛屿西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47 11.读下图,回答问题。

48 (1)图中六个居民点可能最先发展为小城市的是
,原因是什么? (2)图中铁路沿海岸线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3)图中公路线甲处原为盘山公路,后改建成隧道。与盘山公路相比,建隧道的优点有哪些? D 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临海,有铁路通过,水陆交通便利。 地形平坦,可实现水陆联运。 节省运营时间,提高了运营速度和运输安全性。


Download ppt "第一讲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