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玲

2 * 07/16/96 第一讲 小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3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也能被别人所悦纳; 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同情他人,善待他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友好相处,有朋友; 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 二、学校心理健康的任务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5 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6 三、 心理健康教育 与辅导的对象和目标 (一)心理辅导对象 主要是指正常中、小学生和能够接受辅导、帮助的轻微心理健康障碍的中、小学生 。
* 07/16/96 三、 心理健康教育 与辅导的对象和目标 (一)心理辅导对象 主要是指正常中、小学生和能够接受辅导、帮助的轻微心理健康障碍的中、小学生 。 *

7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8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具体内容: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具有内容。分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四个阶段。

9 五、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 方式和途径 (一)方式:发展性辅导与补救性辅导 (二)途径 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 07/16/96 五、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 方式和途径 (一)方式:发展性辅导与补救性辅导 (二)途径 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4、 个别辅导 5、小组辅导 *

10 六.不同教师的辅导职责 1、科任教师的辅导职责 (1)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及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2)提示该学科有关职业的资料,如该学科与哪些职业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职业的性质,在社会上的地位等。 (3)对该科志趣作试探及甄别,发现对该学科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4)鼓励并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 (5)补救学生在科目中的困难和障碍。 (6)领导一种学会或与该学科有关的学生活动。 (7)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密切合作。

11 2、.班主任的职责 3、.辅导员的职责 班主任除兼有科任教师的职责外,还有以下职责; (1)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帮助、友爱及关心。
(2)认识学校生活与例行工作的不同。 (3)记录学生表现及入学状况等资料。 (4)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公民责任、领导才能及良好人格。 (5)与辅导员和科任教师合作。 3、.辅导员的职责 (1)学生资料的记录,处理个别差异及学生适应问题。 (2)个别辅导与适应。 (3)教育、职业及社会性问题的指导。 (4)毕业生辅导,对一切学生追踪研究。 (5)与其它机构与人员合作。

12 第二讲 小学生主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

13 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 一、抗拒权威 二、品行不良 1.抗拒行为、不理不采的态度 2.蔑视纪律和规范(逃学、出走、抽烟.赌博等)
3.校园暴力、反社会(病态人格) 二、品行不良 1.偷窃与偷窃癖 2.不诚实(撒谎) 3.轻视学业 4.交友不良

14 三、人际关系困难 1.孤独 2.社交恐惧 3.侵犯行为 四、个性缺陷 1.自我意识危机 2.情绪不成熟 3.害怕与拒绝挫折(强迫症、恐惧症、心身转换症、 逃避与退缩行为) 4.希望破灭和退化(感情冷漠症、抑郁症) 五、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过度关注自我、情绪的两极性、性别角色混乱、人格冲突、人际关系冲突、性心理问题。 性教育与辅导:自我保护、男女学生的“约会”问题、爱抚和性的尝试、抵御“黄毒”。

15 小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及辅导

16 一、考试焦虑及矫正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因担心考试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也就是说,考试焦虑是由考试情境引起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焦虑之间呈负相关,即考试焦虑越高,学习成绩越差。

17 考试焦虑的表现 生理反应:心率加快、呼吸加剧、多汗、尿频、肌肉紧张
心理反应:苦恼、无助、头脑空白、注意力分散、思维处于僵滞状态、,不能正常归纳、分析和推理 行为反应: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他们或者胡乱作答,早早离开考场,或者东张西望,无心作答

18 考试焦虑产生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 包括中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对考试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预测程度、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临场经验和应试技能、个体的身体状况如体质的好坏、疲劳过度、睡眠质量,另外,考试焦虑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忧虑、情绪不稳定、追求完美倾向的学生更易产生考试焦虑。

19 考试焦虑的客观原因 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当面临一些重大的考试时,学生由于意识到考试成绩对自己的意义重大,或者当考试与奖惩挂钩时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 与考试本身有关。 学生自身的气质类型。

20 小学生考试焦虑的矫正策略 1.重建自我,确立合理的期望值 2.加强考前复习,提高应试技能 3. 注意力转移
4.运用一些心理矫正方法。如放松训练、暗示训练、表象训练、系统脱敏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等减少和消除考试焦虑的发生。

21 二、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儿童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据国外有关研究,发病率为3—10%,男多于女,约4—9:1。患病的高峰期在7—14岁,到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14]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行为表现为精力充沛,活动明显多余其他儿童。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小动作多,不但自己不能专心听讲,还时常干扰别的同学,扰乱课堂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任性,冲动,冒失,做事不顾后果。与正常的儿童相比,他们的活动在量和质上都有所不同。

22 儿童多动综合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父母童年有多动症状对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2)脑外伤或中毒因素。幼年时受过脑外伤或食物中毒而导致的神经系统障碍。 (3)教育和环境因素。不良的成长环境,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导致的多动症状。

23 儿童多动症的矫正 儿童多动症是神经行为问题,因此,治疗起来难度较大,可采用多种方法配合治疗,必要时求助医院神经科,采用药物配合治疗。
强化法, 替代法;

24 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 小学生危机及其表现 情境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

25 危 机 表 现 认知方面,注意力不能集中,沉溺于危机事件而不能自拔,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和犹豫而受到影响,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有明显的不同,出现夸大化的倾向; 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出负性情感,如悲观、失望、极度焦虑、抑郁等,对环境变化有强烈的情感波动,虽能意识到这种负面情感,但很难控制; 行为方面,有不恰当的行为表现,需要花很大精力才能维持日常功能,学习效率下降,逃学逃课,离家出走,怕与人交往,对社会、他人表现出逆反、冷漠、攻击等消极行为,更为严重者会导致自杀或他杀等极端的逃避手段。

26 中学生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和思维的极端偏差

27 危机预警与干预 1.建立以家庭、学校、社区和单位为基础,以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为辅助,以医疗单位、专业预防救援机构为保证的社会预警系统,提高对高危中学生群体干预和协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重在加强预警识别(常见的预警识别线索):如家庭变故,、学校过失、校园突发事件、个人的创伤性事件、情绪和行为反常等

28 危机干预 1. 确定问题(问题的评估); 2. 保证求助者安全; 3. 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
1. 确定问题(问题的评估); 2. 保证求助者安全; 3. 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 4. 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付方式; 5. 制定计划; 6.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

29 小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根本的原因是他们面对的心理压力的急剧增大与需要处理这些压力和危机的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不及时引导,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心理崩溃,以自杀的方式来解脱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30 自杀预防与干预 1.创造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和谐外部环境。 2.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增强自杀危机预防的理念。
3.建立和健全自杀预防和干预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构。在各级各类中学设置自杀危机干预机构, 4.培育学生的价值观,提高意志力和耐挫力。

31 五、网络成瘾及其矫正 网络成瘾的特征 : 1) 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2) 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 无法控制上网
1)   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2)   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   无法控制上网 4)   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 5)   一上网就能消散各种不愉快 6)  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 7)  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 8)   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 9)   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 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2]

32 网络成瘾的现状 中小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据民盟北京市委2004年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 (初中生11.8%,高中生15.97%)。 中小学生网络成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网络游戏成瘾。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2、网络交友成瘾。3、网络色情成瘾。4、网上信息收集成瘾。5、计算机成瘾。6、其他强迫行为。如,不可抑制地查看邮件、参与网上讨论、BBS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

33 网络成瘾的危害 对于青少年而言,正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形成时期,这一发展由于虚拟网络的各种非现实性因素,而使之缺乏良好发展的必要环境,因此容易导致人格缺陷。 自我角色的混乱 ; 心理生理受损 消极地逃避现实 自我约束力的下降 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34 网络成瘾的成因 内部原因:自我满意感的缺失、人格中的某些缺陷、缺乏理解与沟通,过重的学习压力,内心的孤独、寂寞,成人感的无法兑现才更多的沉溺于网络之中的,他们之所以过度迷恋网络是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或压力。或者说网络成瘾症患者在网络中所体会到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 外部原因 :现实生活压力过大 、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 、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错误教育方式和引导

35 网络成瘾的防治 家长和老师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中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提高中学生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
建立现实社会的自我满意感是最基本的预防思路。只有当青少年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到真正的目标和方向,内心充实,情感积极,网络的诱惑力才会减少 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

36 六、教师对适应不良问题的观察视角 重视外损性问题行为,忽视内损性问题行为 打架、偷盗、说谎--焦虑、孤独、抑郁 重视行为问题,忽视人格问题
逃学、攻击--自卑多疑 重视外在原因,忽视内在原因及作用机制 家庭、班级、同伴--个性特点、认知风格等

37 七、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间接成因 缺乏健康的自我形象 家庭因素 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 成长中的困惑与迷失 经历身体、情绪及其它方面的虐待
父母的不合情理 不良行为已被条件化 坏榜样的作用 学校不合情理的条规及教师不合情理的态度 外在期望与自我评价不吻合 学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

38 学生问题行为的直接成因 问题行为能让学生达到一些目的 对社会规范的一种反叛 应对压力、挫折、失败的方式 表示对同伴行为的认同
表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种成长的宣言

39 八、如何帮助问题行为学生 需要一个综合的手段和系统 找到问题的直接和间接因素 提供给学生选择正确行为的机会
尽可能推迟问题行为出现的年龄或减弱问题行为的强度 个别辅导 心理咨询与治疗

40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