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音乐:茉莉花 文化传播网
2
永嘉路的风貌与其周边的马路,具有相同的格调:梧桐遮掩下的洁净街区、幽深的弄堂;道路两旁散落着的德、法、西班牙等各式花园洋房、石库门里弄、现代风格的老公寓、以及成排的新式弄堂洋房,由此构成了既有欧陆风情,又有海派味道的独特风景线。
3
4年前,在天涯上有位住过那里的网友,写了一段歌词,很诗意、很怀旧:“永嘉路上那栋老房子,安静守侯着你我的小日子,看不够蓝天与白云相伴,那记得年华匆匆似水流”。
4
这里也是上海市区内,具有“梧桐树下的美丽街区和韵味老洋房”典型特征的一条马路,而沿街每条弄堂和老房子的背后,都有一些故事可讲。
5
由徐汇区境内,该路最东头和陕西南路交叉口开始,一路沿着永嘉路西行,刚过嘉善路口,位于马路南边的永嘉路291弄,就是建于1928年的慎成里,它是旧时法租界、西爱咸斯路上,最大的一条石库门里弄。目前,这里有90个门牌号,也是上海迄今保留得比较完整石库门建筑老弄堂。
6
当年,慎成里沿西爱咸斯路和甘世东路(今嘉善路)街面的房子是二层市房,弄内都是坐北朝南、三层老式石库门,有天井、客堂、亭子间、正房和晒台,有的还分前楼、后楼。大约是进出方便的关系,1949年5月以前,不少中共地下党和党外的活动家都在这里住过。
7
64号(今66号)就是:中共江苏省委机关。1932年,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一个才满8个月的婴儿,搬到慎成里租了一幢房子。房子的主人是李剑华和胡绣枫夫妇,看上去两人都很年轻,可都是老资格的中共党员,30年代,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高级情报人员,“红色间谍”。
8
这里不仅有“革命同志”,这里还有“国府要员”——慎成里65号,曾住过国府内政部营建司长哈雄文。
9
哈雄文(1907~1981年)回族,教授,湖北武汉人。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曾任沪江大学教授、建筑科主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营建司司长。
10
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工作。1966年文革爆发,哈雄文被关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牛棚里进行批斗。
11
慎成里的居民中还有不少是从商的,其中就有上海百年老店,乔家栅的老板王汝嘉,江苏吴县人。1937年9月,以铺面租赁权作价,与旧城区乔家栅街上的永茂昌点心店业主李一高,合股开设永茂昌汤团店。次年,迁址自忠路276号,招牌改用永茂昌乔家栅汤团店。
12
不久,两人散伙,由王汝嘉独资经营。1940年秋,王汝嘉在拉都路、西爱咸斯路(今襄阳南路、永嘉路)口开设了乔家栅新店,招牌上还标明:“南市迁来30年老店”。
13
王汝嘉善于经营,为创建乔家栅的名牌点心,他对产品选料、制作等诸多方面,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规格。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乔家栅系列名牌产品。其中汤团、擂沙圆、粽子、猫耳朵、猪油百果松糕、猪油八宝饭、虾仁月饼、三鲜碧子团、香糟田螺、面筋百页,被誉为“乔家栅十大名点”。
14
永嘉路345弄3号,纱业巨头闻兰亭旧居 。永嘉路345弄1-4号的房子,建于1935年前后,原来这里叫“庸村”,3号里过去住的,就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上海滩纱业巨头闻兰亭。
15
闻兰亭,是江苏泰兴人,少年时代在靖江的棉花店为学徒,学艺颇精。后至上海闯天下,不数年便在纱界崭露头角。1912年,在南京路的集益里创办“纱业竞智团”,6年后又组建纱业公会,任会长,成为中国纱业巨头。上世纪20年代后,和“阿德哥”虞洽卿在四川路上创办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并担任常务理事,成为沪上著名企业界领袖。
16
中年丧妻后,闻兰亭宣布三事:不续弦、吃长素、皈依佛门。随后,这栋寓所里每日香烟缭绕。闻自己法号“老莲居士”,曾潜心研习佛学,并发表了不少高论,他还与各地的佛门长老频频往来,因此被推为中国佛教会会长。
17
闻兰亭的历史颇有争议的部分,就在他那段“公开投靠日伪,暗中接触国共”的经历。孤岛时期,上海工商界的不少头面人物均远走香港、重庆,而留在上海的闻兰亭的社会影响则日益增大,一时成了上海滩最有影响的闻人。在“兰老”、“兰老”的恭维声中,闻兰亭亦自诩“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日伪的引诱下,闻被拖下了水。
18
但是,老于世故的闻兰亭也设法给自己留条后路。他暗中与重庆的特工人员联络,还让军统人员在自己寓所安置了一部秘密电台;中共地下人员被捕后,他也曾出面保释。所以,当抗战胜利后,闻被“肃奸”,公开以汉奸罪公诉时,闻一直强调,并一再上诉:“本人不承认通谋敌国,更不承认是汉奸”。然而,闻兰亭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翻案”,1948年7月5日在医院病死,时年79岁。
19
位于永嘉路345弄6号(也可从襄阳南路388弄25号进入)。建于1933年,法式建筑老洋房,独立式花园住宅,国民政府行政院委员沈翌青曾在此居住。室内尚留存有多处彩色玻璃,流线型的封栏木楼梯流畅而摩登,显示出装饰艺术派的特征。建筑南向原为封闭式花园,出入口位于主体建筑的东北侧,需从永嘉路上穿过里弄方可到达,反映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富豪们藏而不露的心态。
20
永嘉路396弄,正蕃小筑。永嘉路上有一个小区,门口的题字颇引人注目:“正蕃小筑”。建于1941年日伪占领上海期间,由业主陈止蕃建造,故取名“止蕃小筑”,后被居民叫成“正蕃小筑”。
21
弄内5排共10幢现代联体式别墅,每幢均为三开间平顶建筑,有6个房间3个亭子间,平屋顶兼作晒台,周围有女儿墙围护。每层均有大卫生,底层北侧为灶间,开有专供佣人进出的后门,另一后门主人可直接进入户内。
22
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返回上海,就居住在“正蕃小筑”8号底层,住有两间房间及一间亭子间,面积近70平方米。
23
由于郎家子女较多,住房并不宽裕,另外在一、二楼半腰处,还搭了大约10平方米一间小木屋,木屋南面半间置写字台和小床,供郎先生工作和休息之用,还有半间为暗室,内置水盆冲洗印制照片,这里是郎先生的主要工作室。许多经典摄影名著在此产生。
24
郎先生为人简朴、和善,喜欢孩子,生性风趣幽默,一身布衣一双布鞋云游世界,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大师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的创作思想活跃,创作手法前瞻,为我国及世界摄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5
永嘉路371号,田汉旧居,建于1927年。原来曾经是田汉的寓所,1928年,他还在这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所以,官方的文件也叫这里是“南国社旧址”。南国社的法文名称,Cerele Artistique du Midi,还是徐悲鸿定的。
26
这里既当教室又作宿舍,还办了食堂。当时,徐悲鸿的画室也在永嘉路的381号。其实,田汉也好,徐悲鸿也好,之前都不住在这里,南国社最早的活动场所也不在永嘉路上,后来是因为租借善钟路上“艺术大学”的房租太贵,才搬来此处,房租比原来便宜了250两银子。
27
在搬离善钟路前夕,田汉举行了一次晚会以示惜别。由于学校无力购买点心招待,来客多自备水果茶点自娱,欧阳予倩夫妇带来蜜桔,徐志摩夫妇带来饼干,高百岁、周信芳带来蛋糕,徐悲鸿供应葡萄酒......于是,凄凉变为欢乐,大家尽欢而散。
28
永嘉路383号,建于1935年的一幢带有德国乡村建筑特色的花园住宅。解放前,这里是孔祥熙和宋霭龄的寓所。在很多资料上,都说它是民国时期著名建设师范文照设计,1936年建造的。
29
但是,有两份材料足以质疑,我们政府部门一些正式文件的正确性:一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在上海圣约翰的同学邢铎,于1933年的秋季,曾有文记述,他初到这座孔公馆的所见所闻。如果建于1936年,怎么可能1933年就有人到这座公馆做客?
30
第二份材料是宋庆龄年谱中的一则:1929年6月23日,上午11时,在宋蔼龄陪同下,去福开森路393号孔祥熙家,午后14时,和宋蔼龄一起去西爱咸斯路383号孔家新居。16时30分回莫利爱路29号寓所。
31
以这条年谱的来源看,所记应该无误。那么可以肯定,永嘉路383号建于1936年的说法是错误的。后来,一位喜欢拍上海老建筑照片的“发烧友”,给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这座建筑是范文照设计不错,但不是建于1936年,而是1926年。
32
这样,就解决了以上种种疑问了。而且,按照史料记载,这座建筑是孔家在上海的主要居住地,住了很久,一直到1938年上海被日本人占据,孔家去了香港。
33
最让人留恋和记取的,并非和孔家的关系,倒是1976年到2003年,这里曾经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厂址——当时这幢楼内,有着那个时代中国最好的录音棚、以及国内最富创造力的配音演员团队。
34
《叶塞尼亚》、《追捕》、《悲惨世界》、《佐罗》、《尼罗河上的惨案》、《简爱》、《生死恋》等,迷倒一代人的电影,就是在这里译制出来的。可是,如今,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译制片已经越来越少,专职的配音演员群体也日渐缩小。有些专家就认为,这和社会开放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更多人选择看原声片,而语言的问题,字幕足以解决。
35
其实,笔者觉得经典的东西始终是有市场的,只是,现在做节目的也好,搞艺术的也好,人心太浮躁了,用句现在网络流行的格式:“你翻译那么糟糕,你英语老师知道么?”
36
永嘉路387号、389号,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原为比利时商人鲁义士洋行住宅,后来是荣智勋住宅。建于1932年,1936年竣工,二幢建筑风格相近,假三层,双坡顶,有双坡形老虎窗,二层之上有红色半露木构架。这栋房子曾经是杨澜和吴征的“阳光卫视”的办公地,现在是解放军某部华东办事处。
37
永嘉路 号,西爱咸斯花园(Sieyes Garden)。这一片的花园住宅,过去因永嘉路的旧名“西爱咸斯路”而得名。其中,527弄1-5号、571号,都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而这段路上的555号,是一幢典型的德国式建筑,过去是文学翻译家罗玉君的旧居。
38
或许你不知道罗玉君是谁,但是,你一定读过司汤达《红与黑》,当然,还有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雨果《海上劳工》、莫泊桑《我们的心》,这些都是她的译作,她还从1951年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据说这房子在49年还被用作中科院的宿舍,院士杨雄里就曾在此居住过,现在这里早已成了民居。
39
“西爱咸斯花园”的对面,就是1941年左右建造的公寓式里弄,580号的永嘉新村。
40
上海的里弄从老式石库门、后期石库门,发展到花园式里弄、公寓式里弄,永嘉新村是发展末期的代表,其单元建筑面积标准,比起三十年代的花园式里弄有所降低,功能主义倾向明显,形象也变得十分简洁。
41
但它与石库门里弄相比,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标准。从建筑形式和总体环境上看,它具有独立式花园住宅的一些特征,满足较高收入阶层的居住要求。
42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HR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