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 农业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思考:我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出现的? 提示: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 思考:我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出现的? 提示: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

4 农业的起源 南方(云南米线) 北方(兰州拉面) 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饮食习惯?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扩展、传播、交融。

5 农业的起源 先人制作的可爱陶猪 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 思考:两幅图能够反映出什么问题? 提示: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了一些金黄色的小颗粒,但是很快就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拣起混在泥土中的褐色颗粒,经过仔细的辨认,他们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考古人员甚至不敢相信这些稻谷会在距今6000年前的地层中发现,它们真的在地下埋藏了6000年吗?难道新石器时代在这里生活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思考:两幅图能够反映出什么问题? 提示: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六畜:猪、马、牛、羊、鸡、狗

6 五谷: 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不同说法)

7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8 生肖纪年: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来记人的出生年,就称为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年循环一次。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9 一、农业的起源 起源:采集向种植发展 差异:南(长江)稻北(黄河)粟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二、农具的改进

10 农具的进步 思考:说说这些农耕工具改进之处? 提示:材料、动力方面,反映生产力的进步。

11 二、农具的改进 远古和商周:石、木等 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汉代: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

12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特点二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第1阶段: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持续时间约为7000年) 特点:刀耕火种、熟荒、撂荒,基本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 问题:只取不给,土地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 第2阶段: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持续时间:近3000年来)特点: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输入低; 以人粪尿、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为土地提供营养; 采用间作、轮作、套作等方式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注意到了保持地力常新; 注意天时地利来进行农业生产,注重顺应自然规律。问题:由于以人畜力为主,劳动生产低效; 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不能得到改善; 难以在较大规模上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林、牧、农、渔的综合生产。 第3阶段:集约化生产的石油农业 (至今约150多年)开始时间:19世纪40年代,鼎盛时期:20世纪60年代。特点: 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来进行农业生产; 直接和间接依赖石化能源;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比如在美国,1%的人种粮养活着全国其余的人)问题:高输入、高能耗,加剧世界能源危机; 机械化耕作与不合理的种植导致严重的土壤流失; 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但大部分进入了环境,引起严重环境污染; 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 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3 历史纵横:传统的精耕细作带来了什么?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实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
而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路美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0-24倍。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比20世纪末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

14 三、水利的完善:上古时代 大禹治水 你可知道 黄河之水天上来 你可知道 滔滔奔流谁主宰 是谁领着百川归大海 是谁把那山水巧安排 一心护生灵 两脚断山脉 三过家门不入 四千年痴心不改… 闲时多栽树 功德减天灾 洪水化作甘露 家园好气派 大禹 大禹 听着你的话语 怎不无限感慨 大禹 大禹 世界本由人类来主宰 来主宰 ——2008年央视青歌赛歌曲

15 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等(“水旱从人”) 两汉之际:治黄河、坎儿井 农学著作:《天工开物》等

16 水利的完善: 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与都江堰 ★批准时间:2000年11月 ★遴选标准: 年代久远、唯一留存 地形复杂、生物多样
因时制宜、技术高超 经久不衰、利在千秋(仅供参考) 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景区地震中遭受重大损失。根据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局的初步勘探,都江堰景区主要古建筑二王庙、伏龙观遭到了严重损坏。据景区估算,经济损失至少12亿元。 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 16

17 《诗经》:千耦其耘 十千维耦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需要协作。春秋后变化。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诗经》:千耦其耘 十千维耦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需要协作。春秋后变化。

18 耕作方式的变化 思考:自耕农何以出现?有何特点? 黄梅戏《天仙配》 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 苦也甜。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思考:自耕农何以出现?有何特点?

19 耕作方式的变化 优 缺 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散性: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 封闭性:自给自足,少商品交流 脆弱性:天灾人祸容易破坏生产 落后性:难扩大生产、提高技术 后来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20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 农具原始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以后: 自耕农 原因:农具进步、技术先进、土地私有 表现:男耕女织--特点三 优点: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 缺点:阻碍发展、贫困脆弱、破坏环境

21 小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 饲养业为辅; 课堂练习

22

23 知识框架 原始社会 土地制度 私有化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
村社结构,土地公有: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是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特征。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 私有化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

24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
探究学习一 一、奴隶社会——井田制 阅读教材,说明为什么叫“井田”?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 据材料一归纳井田制的内容? 1.内容: (提示)分类-权利-产品分配。

25 井田制 性质: 特点: 公田——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性质: 特点: 公田——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收获物归私人。 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 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 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关系:

26 探究学习一 一、奴隶社会——井田制 材料一:“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被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第一节内容
材料二: 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现象导致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石头 铁铲

27 探究学习一 一、奴隶社会——井田制 3.瓦解 原因: (1)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进步; (2)各国税制的改革。
材料一:《齐语》记载:“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二:《春秋·公羊转》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以上两则材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按土地好坏收税——客观上、实际上……

28 探究学习一 一、奴隶社会——井田制 “依军功行田宅” 3.瓦解 材料三: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井田制的瓦解起到了什么作用?
法律上……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依军功行田宅”

29 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知识框架 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获得方式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君主 政府掌握 私人开支 土地私有制 军功赏赐 公卿占田 租佃制 概念 发展 影响 主导 地主 自耕农 巧取豪夺 土地买卖 土地兼并 主要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 交纳赋税 国家分配

30 探究学习二 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2.土地兼并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脆弱性→→破产→→买房买地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脆弱性→→破产→→买房买地 (1)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土地买卖是合法的)。 土地兼并带来哪些危害? (2)自耕农失去土地,民不聊生,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影响国家税收、国家统一与稳定。 历代封建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3)均田制(内容、作用)、屯田制——不允许买卖

31 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租核·推原》
探究学习二 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2.土地兼并 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租核·推原》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什么思想?因此,以上措施能否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什么? 不能;根本原因……; 后来,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北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日益普遍;

32 材料: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探究学习二 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材料: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3.租佃制 (1)概念: (2)发展: 战国:产生; 汉代:普遍; 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契约地租:实物;成租、定额租 明清:主要形式;(人多地少)

33 (3)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人多地少,租金抬高,地主农民矛盾激化
③长期及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农业稳步发展 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

34 重点知识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四: 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 的土地私有制。

35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

36 区域经济 经济重心 概念解析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农耕经济重心

37 探究学习一 材料: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几大经济区? 分别是什么? 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四大经济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这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在北方-自然环境)  夫山西饶材、竹、榖gu3、纑lu2、旄mao2、玉石。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特别重视土地的出产,这就是《系辞下》所谓的“与地之宜”,包括植物和矿物。战国、秦、汉称华山或崤山以西为山西,就是所谓的“关中”,也用来指太行山以西。这里的山西,可能指的是后者。“饶”是丰富的意思。材,就是木材。竹,没有问题。穀,和谷子的“谷”(谷)的音形相近,但穀的左下是禾,谷(谷)的左下多一横。穀也就是楮树,树皮可以造纸。《水浒传》二十四回武大郎绰号“三寸丁谷树皮”,三寸丁用来形容矮,穀树皮皱巴巴的,用来形容丑。纑是山中的野麻,可以用来织布。旄是牦牛的尾巴,可以用作旌旗的装饰。古代左持钺右持旄,用来象征兵权,整肃军威。玉石,有一个本子没有“石”,大概觉得石不会是宝贝。我以为原文也可能有石,石应该是含玉的矿。玉石就是可以开采的玉和玉矿,有一句成语叫“玉石俱焚”。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就是所谓的“关东”,也用来指太行山以东。这里的山东,也可能指的是后者。多鱼、盐,是因为靠近海。中国古代产丝,欧洲人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产丝之国),根据的是丝的译音。声色就是乐队女子,当时把歌舞的舞女也当成物品,算作某地的特产。电影中常见那些在君王面前跳舞的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一队机械性东西。 江南出棻fen1、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dai4瑁mao4、珠玑ji1、齿、革。  楠指楠木,是一种贵重的木材。梓也是一种贵重木材。姜,生姜。桂是一种香料。金、银、铜、铁、锡是五金,金是五金之首,锡是五金之尾。连,裴駰《集解》说“铅之未炼者”,大概类似于铅矿石。丹沙是炼汞的原料,下文有“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道家通过铅和汞来炼丹,有后来属于化学的外丹,还有属于生物化学的内丹。犀是犀牛,犀牛角很贵重,现在已禁止交易。玳瑁,一种类似于乌龟的动物。珠玑,珠是圆的,玑是方的。形容某人的文章好,有所谓“字字珠玑”。齿,象牙。革,皮革,老虎皮、牛皮之类。 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zhan1裘、筋角。 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碣石在今河北乐亭县。也有人认为碣石就是今河北昌黎县西北的碣石山(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册,137页),此地靠近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应该就是此处。龙门、碣石的北面是草原和牧场,所以多马、牛、羊。旃就是羊毛织成的毡,《长征组歌》所谓“草毯泥毡扎营盘”,形容当时的艰苦环境。裘是皮大衣。筋是做弓箭用的弦,角是号角,在军事上有作用。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gang1置。 在方圆千里的大山中东一块西一块,像棋子一样,分布着铜矿点和铁矿点。 此其大较也。 这就是物产的大略。

38 探究学习二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人口变化表 材料二: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永嘉行》
材料三:(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表中人口数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原因?并具体说明变化的详细情况。 北民南移; 原因:天灾人祸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万 19.8% 998万 80.2% 唐朝 392万 43.2% 514万 56.8% 北宋 1122万 62.9% 662万 37.1%

39 农耕经济重心的南移 探究学习二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时期 原因 影响 1 两晋之际 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环境恶化 2 安史之乱
1.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 2.促进了民族融合(风俗、语言等)。——教材小字 2 安史之乱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 靖康之变 民族矛盾 农耕经济重心的南移

40 探究学习三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结合小字了解具体表现): 两汉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1)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重心南移完成; 2.原因: 思考:人口南移给南方提供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1)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2)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总而言之,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瓜果螺蛤,不须从外地购买,便能自给自足。地形有利,食物丰足,没有饥馑之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所以,江淮以南既无挨饿受冻之人,也无千金富户。

41 探究学习三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原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三:教材P12第一段小字。 (3)南方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材料四: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总体呈自西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政权南移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代…;元末明初…; (5)政治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 风尘之警: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 晏如:安定;安宁;恬适。

42 财富之地,人文渊薮 探究学习三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2)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后来,由于过度开发,也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财富之地,人文渊薮 南方——114 北方——48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风尘之警: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 晏如:安定;安宁;恬适。

43 重点知识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五: 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 日益突出,经济重心南 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44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 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45 冶金展室 项目 解说词 青铜 技术 时代 辉煌 特点 钢铁 春秋 燃料 春战 汉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商周时期
技艺、数量、种类、工艺、造型 钢铁 春秋 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奇迹) 燃料 春战 汉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木炭 煤普遍 焦炭(最早) 焦炭流行

46 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有哪些种呢?
礼器、兵器、乐器、饮食器、生产工具 46

47 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青铜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 47

48 尊 四羊方尊 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
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尊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尊的基本造型是敞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四羊方尊 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 48

49 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流行于夏、商、周。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49

50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50

51 讨论: 铁器的使用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铁器应用于农具的制作,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52 小试牛刀 商代 春秋 汉代 南宋末年 青铜铸造技艺趋于成熟 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开始用煤冶铁 开始用焦炭冶铁

53 行业 时期 解说词 丝织业 上古 西周 汉代 唐代 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 元代 明代
纺织展室 行业 时期 解说词 丝织业 上古 首先发明丝织技术,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 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图案精美 汉代 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 唐代 出现缂丝技术:“通经断纬”,纹饰绚丽,极具神韵 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和工具 明代 松江棉纺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54 1、丝织业 (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养蚕缫丝 工艺发展 品种丰富 花色精美 汉代远销欧洲(丝国) 缂丝技艺 (1)上古时代:
(2)西周以后: 缂丝技艺 (3)唐宋时期: 54

55 据史书记载,古罗马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 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曾轰动一时。那时期,身穿中国丝织品衣服,成为罗马社会上层的风尚。
西方称中国“赛里丝”(丝国),长期以来丝绸之路绵绵不绝。

56 这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素纱禅衣;
  这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素纱禅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人是西汉初期(公元前186―168年)长沙王吴芮的丞相轪侯利苍的夫人 它是由精制的罗纹绢制成,因其没有颜色,因此而得名“素纱禅衣”。 这件禅衣折叠后可以握在手中,可谓薄如蝉翼,轻如鸿毛,由此可见,汉代纺织业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56

57 57

58 丝       桑        蚕 

59 1、丝织业 2、棉纺织业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宋末元初 元代 元明 棉花种植传播 推广先进纺织技术 脚踏三锭纺车 棉纺织业兴起
边疆到内地 黄道婆 中心:松江 59

60 讨论: 明代棉布取代麻、丝成为人们主要衣料的原因是什么? 棉花种植面积广; 棉布质优价廉、柔软舒适; 制棉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推广; ……

61 随堂练习: 马克思说,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哪一时期( ) A唐代 B元代 C明清 D民国初年

62 1、陶器烧制的发展 2、瓷器烧制的发展 (1)东汉末年: (2)魏晋南北朝: (3)隋唐: (4)宋朝: (5)元朝: (6)明朝:
青瓷 (2)魏晋南北朝: 白瓷 工艺成熟(邢白越青)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3)隋唐: (4)宋朝: 景德镇及地方瓷窑体系 (5)元朝: 青花、釉里红 (6)明朝: 斗彩、五彩瓷 (7)清朝: 粉彩、珐琅彩 62

63 彩陶人首瓶 彩陶人面鱼纹盆 彩陶旋涡纹壶 63

64 东汉青瓷 西晋青瓷 64

65 青瓷极品 --秘色瓷 唐三彩 东汉白瓷 唐朝白瓷 唐朝青瓷 唐代釉下彩绘瓷水盂

66 唐代瓷器 邢窑白瓷(北白) 越窑青瓷(南青) 66 66

67 色彩绚丽的唐三彩

68 瓷器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展览区 景德镇因产瓷而延生,因瓷的进步而发展,因瓷的精美而誉满世界。宋代成为“瓷都”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磐,明如镜
青花瓷 粉彩瓷 颜色釉瓷 玲珑瓷

69 凤穿花执壶 元代青花梅瓶 69

70 元代釉里红 70

71 明代斗彩 71

72 明 五彩

73 粉彩九桃纹过枝 粉彩雀梅纹天球瓶(清乾隆年间)
(清雍正年间) 粉彩雀梅纹天球瓶(清乾隆年间) 粉彩瓷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其特点之一是在釉内含铅的玻璃质中加入砷元素,使之引起乳浊作用,呈不透明的感觉,并且大量使用进口彩料,且以油料调色,因此,又有“洋彩”之称。粉彩较五彩感觉柔软,故又有“软彩”之称。 73

74 清代粉彩 74

75 珐琅瓷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其制造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在上彩上,从康熙开始的珐琅瓷,一改中国传统瓷器中施彩用胶水或清水的方法,而开始用油施彩,这是借鉴了西洋油画绘画的道理,反映珐琅瓷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75

76 清 珐琅彩

77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概念理解: 官营手工业: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造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的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78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概念理解: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79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发展概况 影响评价 官营 私营 家庭
生产形式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发展概况 影响评价 官营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产品由政府制定、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 至明代前期,一直居主导地位 1、积极: 2、消极: 私营 唐以前是家庭小作坊,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从事商品生产、生产范围日益扩大 春秋战国出现,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位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 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 产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对于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80 (2009高考广东单科)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81 课堂探究: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材料一: 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82 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世界名片”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 2、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 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83 材料三: 官府纺织作坊 民间冶金作坊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家庭纺织

84 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
材料四: 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Download ppt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