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共 產 革 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共 產 革 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共 產 革 命

2 第一節 共產革命 學習重點 中共的崛起 從鄉村包圍城市 建國初期的統治 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

3 中共的崛起 (一) 背景因素 1.第一次大戰期間,俄國發生革命,列寧 奪權,建立共產政治體制
2.中國正處於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 盼早日改造中國社會,趕上歐美 3.1919年蘇俄發表對華宣言,表示願放棄 帝俄時期奪自中國之權益→頗受中國知 識界好感

4 (二) 中國共產黨成立 1. 時地:民國10年/1921—上海 2. 蘇俄派人指導:魏金斯基(Viotinsky) 3. 最高領導人:陳獨秀
李大釗

5 (三) 發展與擴張 1.第一次國 共合作—國民黨「聯俄容共」 A.協助國民黨改組、北伐 B.深入社會,發展群眾(城市工人)
2.投入積極全國性的工人運動—1925年「五卅慘案」後 3.國民黨「清黨」使其重挫—民國16 A.陳獨秀被迫下臺 B.中共開始在各地武裝暴動

6 抵制洋貨 五卅慘案發生後,全國各地 均發生抵制英、日貨品風潮

7 五卅運動的宣傳畫 反映軍閥與帝國主義 對中國人民的殘害

8 從鄉村包圍城市 (一) 農村革命 1.轉變:1927年國民黨「清黨」後,在 各地武裝暴動失敗後
1.轉變:1927年國民黨「清黨」後,在 各地武裝暴動失敗後 2.往農村發展根據地: A. 以江西 井崗山為據點 B.在各地成立「蘇維埃」,建立紅軍 3.1931年成立「蘇維埃共和國」

9 蘇 維 埃 主要組成分子:農民 以「土地改革」為號召:沒收地主的土地, 重新分配 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A.採行八小時工作制 B.規定最低工資
蘇 維 埃 主要組成分子:農民 以「土地改革」為號召:沒收地主的土地, 重新分配 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A.採行八小時工作制 B.規定最低工資 人民政治參與 A.規定16歲以上的公民有選舉與被選舉權 B.中共組織在做出決策之前,可進行民主討論

10 中共蘇區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1年11月,中共蘇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江西 瑞金召開

11 長征路上的毛澤東 毛澤東

12 遵義會議舊址

13 4.兩萬五千里長征 A.起因:國民黨展開五次圍剿 B.毛澤東取得領導地位:貴州 遵義會議 C.最後落腳陜北

14 (二) 東山再起 1.抗戰爆發初—國 共聯合抗日 A.發表〈共赴國難宣言〉 B.受國民政府改編
2.抗戰期間—發展茁壯 A.在華北、江南擴充農村根據地 B.將黨組織深入社會基層-透過整風方式 C.繼續爭取農民支持-透過減租減息、 豁免賦稅等手段 3.抗戰結束後—已足以和國民黨抗衡

15 (三) 重返城市 1.搶先接收東北 A.在蘇俄扶持下 B.與國民政府爆發內戰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 毛澤東在天安門 城樓上宣布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 國」,並向世界 宣告「中國人民 已經站起來了!」
毛澤東的共產黨 接掌中國(00’00)

17 建國初期的統治 (一) 一黨專政 1.對內—一元化領導 A.實行中央集權 B.透過黨組織深入社會各角落
2.對外—向蘇俄「一面倒」 A.成為蘇俄共產陣營-冷戰形成後 B.韓戰爆發-發起志願軍「抗美援朝」 C.與西方世界漸行漸遠

18 美軍榴彈砲 1950年夏韓戰爆發,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附近的美軍砲陣地

19 (二) 經濟重組 1.農村 A.建國初:公布〈土地改革法〉 a.全面沒收地主土地、耕畜、農具 b.派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 B.1953年:將農民納入農業生產合作社 a.農民所得按勞力分配 b.土地和耕具歸公 C.1957年:實現農業集體化-廢除土地 私有制度

20 2. 城市 A. 建國初:為了恢復城市繁榮 a. 暫時容許私營事業 b. 沒收外國資本與國民政府企業 B
2.城市 A.建國初:為了恢復城市繁榮 a.暫時容許私營事業 b.沒收外國資本與國民政府企業 B.1953年:全面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 a.引進蘇俄的計畫經濟 b.消滅私有制經濟- 全面集體化 c.建立重工業與國防工業 d.擴大國營事業的規模 e.統一收購、配售糧食

21 企業公私合營 1956年中國對資本主義 工商業的改造基本完成 。城市中的私營企業幾 乎完全消失,改以公私 合營的方式,納入國家 工商業體系。

22 (三) 社會改造 1.建國初-控制基層社會 2.韓戰爆發後- A.運用民族情緒,接管西方國家在華的 教堂、醫院、學校、外資企業 B.陸續掀起政治運動→替中共清除動亂 勢力,鞏固政權 3.1957年-以「反右運動」批鬥知識分子 A.社會的批判力量蕩然無存 B.共黨的一元化領導地位無可挑戰

23 政 治 運 動 鎮壓反革命運動:企圖解決社會犯罪與 政治上的反對勢力 思想改造:要求知識分子徹底反省
鎮壓反革命運動:企圖解決社會犯罪與 政治上的反對勢力 思想改造:要求知識分子徹底反省 三反運動:整頓國家機構和企業幹部的 腐化問題 A.反貪汙 B.反浪費 C.反官僚主義

24 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 (一) 大躍進的災難 1.毛澤東的企圖心 A.將中國打造成一個社會主義化的國家 B.憑藉熱情與勞力突破國力「超英趕美」
宋教仁

25 3. 生產情形 A. 農業:由於地方浮報成果→政府錯認 農村有大量餘糧,而大幅提高 徵購糧食的額度 B. 工業:全民大煉鋼 a
3.生產情形 A.農業:由於地方浮報成果→政府錯認 農村有大量餘糧,而大幅提高 徵購糧食的額度 B.工業:全民大煉鋼 a.浪費許多人力物料 b.耽擱了農地的收成 4.結果 A.造成嚴重的大飢荒,數千萬人死亡 B.毛澤東被迫辭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6 劉少奇 5.劉少奇與鄧小平上臺 A.採溫和的改革措施 a.縮減人民公社的規模與功能 b.放寬僵化的集體控制 c.允許有限度的經濟活動 B.成效:社會活力漸復甦 劉少奇 鄧小平

27 大躍進報導 〈人民日報〉報載各地農產產量大幅成長

28 (二)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背景:大躍進失敗後,毛澤東退居幕後
2.發起奪權鬥爭 A.批判黨內幹部的官僚作風 B.指責黨內外還存在著的「走資當權派」 C.號召人民群眾掀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3.手段: A.利用「紅衛兵」批鬥中共幹部、知識分子 B.高喊「革命有理,造反無罪」 C.大舉展開「破四舊」運動─破壞文物書籍

29 破 四 舊

30 4.影響: A.教育停頓 B.經濟停滯 C.文化倒退 D.殘害心靈

31 5.發展 A.文革初期:a.解除鄧小平職務,劉少奇 遭批鬥致死 b.指定林彪為接班人→後因 權力衝突而逃亡墜機死亡 B.文革後期:a.再度起用鄧小平,也重用 江青等「四人幫」為牽制 b.1976年群眾悼念病逝的周 恩來→演變成示威事件, 鄧小平再度下野 周恩來 周恩來

32 慶祝文化大革命大會

33 毛澤東與林 彪 文革期間,林彪的名字被列入 中國共產黨黨章,被稱為「毛 主席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

34 6.文革結束(1976) A.毛澤東病逝 B.國務總理華國鋒逮捕「四人幫」
張春橋 王洪文 姚文元 江青 1980年,中共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開庭審判

35 (三) 對蘇、美關係的變化 1.大躍進之前-已因蘇俄新領導人赫魯雪夫 採行溫和路線而出現爭執
1.大躍進之前-已因蘇俄新領導人赫魯雪夫 採行溫和路線而出現爭執 2.大躍進期間-兩國裂痕加深,蘇俄甚至撤 走在華的技術顧問 3.1964年後-與蘇俄緊張關係有增 無減 A.赫魯雪夫遭政變罷黜 B.中國試爆原子彈成功 赫魯雪夫

36 4. 文革期間 A. 1969年:與蘇俄爆發東北邊疆武力衝突- 「珍寶島事件」 B
4.文革期間 A.1969年:與蘇俄爆發東北邊疆武力衝突- 「珍寶島事件」 B.1971年: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席 位-中國與美國聯合制蘇之思維 C.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簽訂 〈上海公報〉 首位辭職的總統 尼克森 (00’00)

37 珍寶島事件 1969年,中 蘇邊界發生流血衝突,圖中蘇聯坦克 侵入珍寶島,當地漁民奮勇抵抗

38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第一次出席聯合國大會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由中華人民
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案時,中國代表露出勝利的笑容

39 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 1972年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來訪的美國總統尼克森


Download ppt "第六章 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共 產 革 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