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感 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感 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感 染

2 感染:微生物侵入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 释放毒性物质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 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病原菌 非病原菌: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3 疱疹病毒感染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4 内容: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细菌的致病作用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医院感染

5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及其分布 口腔:300多种。 食道与胃: 肠道:占人体微生物的80%。 阴道:29多种。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g 1000g (80%) 20g 200g 10g 一、正常菌群及其分布 口腔:300多种。 食道与胃: 肠道:占人体微生物的80%。 阴道:29多种。 呼吸道:200多种。 皮肤: 正常菌群约1.5Kg, 达100万亿个, 99.9%是专性厌氧菌

6 部 位 主要菌类 皮 肤 口 腔 鼻咽腔 眼结膜 胃 肠 道 泌尿生殖道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部 位 主要菌类 皮 肤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丙酸杆菌、非致病性分支杆菌等 口 腔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类白喉棒状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类杆菌 眼结膜 葡萄球菌、奈瑟菌、干燥棒状杆菌等 一般情况下胃内无细菌寄生 肠 道 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 泌尿生殖道 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乳杆菌等。

7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正常菌群的 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肿瘤作用 抗衰老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的 生理作用 免疫作用 抗肿瘤作用 抗衰老作用

8 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

9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10 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定义: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正常寄生的正常菌群因生态失调而引起疾病,成为条件致病菌。 致病条件:(1)寄生部位的改变(寄生异位) (2)菌群失调(flora disequilibrium) (3)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

11 菌群失调(flora disequilibrium)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菌群失调(flora disequilibrium) 寄生在正常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是滥用抗生素 感染 infection

12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使用抗生素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免疫功能改变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使用抗生素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免疫功能改变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13 致病菌致病的强弱称为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感染量来表示(ID50)。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 致病菌致病的强弱称为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感染量来表示(ID50)。 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4 THE SIZE OF THE INOCULUM (infectious dose, ID)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THE SIZE OF THE INOCULUM (infectious dose, ID) Q fever: 1 rickettsial cell Tuberculosis: 10 infectious cells Gonorrhea: 1,000 cells Typhoid fever: 10,000 cells Cholera: 1,000,000,000 cells

15 细菌的毒力 细菌侵入数量 细菌侵入的途径 感染 infection

16 一、细菌的毒力 细胞表面受体: 侵袭力 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 细菌生物膜 毒素 外毒素:释放到体外 内毒素:胞壁的脂多糖 LPS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一、细菌的毒力 黏附素:菌毛、外膜蛋白、脂磷壁酸 细胞表面受体: 荚膜或类荚膜 侵袭力 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 致病性 其它:铁离子能促进大多数细菌生长 细菌生物膜 毒素 外毒素:释放到体外 内毒素:胞壁的脂多糖 LPS

17 (一)侵袭力 1、黏附与定植 (1)黏附现象:微菌落、细菌的生物膜 (2)黏附性结构物质:菌毛、荚膜、蛋白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一)侵袭力 1、黏附与定植 (1)黏附现象:微菌落、细菌的生物膜 (2)黏附性结构物质:菌毛、荚膜、蛋白质 (3)黏附机制:静电、疏水、配体-受体等 (4)组织趋向性

18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黏附素 黏附素:菌毛、外膜蛋白、脂磷壁酸

19 黏附后的细菌变化 黏附后的细胞变化 启动载铁基因 形态改变 加速生长繁殖或抑制 细胞凋亡 产生分泌入侵蛋白 细胞因子合成与释放
黏附后的细菌变化 黏附后的细胞变化 启动载铁基因 形态改变 加速生长繁殖或抑制 细胞凋亡 产生分泌入侵蛋白 细胞因子合成与释放 诱导表达(黏附分子) 上调黏附分子表达 感染 infection

20 2. 侵入---侵袭素:由inv基因控制 某些毒力强或具有侵袭力的病原菌主 动侵入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
侵袭性酶invasive enzyme)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21 感染 infection

22 溶解纤维蛋白 胶原酶 水解胶原纤维 SIgA酶 SIgA的局部保护作用 透明质酸酶 溶解透明质酸 扩 链激酶 溶纤维蛋白酶增多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透明质酸酶 溶解透明质酸 扩 链激酶 溶纤维蛋白酶增多 溶解纤维蛋白 散 DNA酶 水解组织坏死释放DNA 胶原酶 水解胶原纤维 SIgA酶 SIgA的局部保护作用

23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3、繁殖与扩散 (1)局部扩散:表层、深层 (2)全身扩散

24

25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26 (二)毒素:分为外毒素、内毒素两种 (1)外毒素 来源:多为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到体外, 少数细菌裂解释放出来。
性质:多为蛋白质,不耐热,不稳定,毒性 强、 抗原性强,病变特殊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27 (0.4%甲醛) 外毒素 类毒素(脱毒,保留抗原性) 多数由A、B两亚单位组成。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外毒素 类毒素(脱毒,保留抗原性) 多数由A、B两亚单位组成。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28 毒性作用:强,类型多样 肠毒素:细胞紧张性,细胞素 细胞毒素:蛋白质合成下降 作用敏感细胞膜上的脂质成分 神经毒素:兴奋性极度增高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毒性作用:强,类型多样 肠毒素:细胞紧张性,细胞素 细胞毒素:蛋白质合成下降 作用敏感细胞膜上的脂质成分 神经毒素:兴奋性极度增高 肌肉痉挛或冲动无法传递麻痹

29 白喉 霍乱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30 来源:G阴性菌的LPS,当菌体死亡裂解才释放。 理化:亲水性的多糖+疏水性脂质:耐热;加热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2)内毒素: 来源:G阴性菌的LPS,当菌体死亡裂解才释放。 理化:亲水性的多糖+疏水性脂质:耐热;加热 100OC1小时后不破 坏。 化学结构:LPS基本骨架:O特异多糖;非特 异多糖;类脂A

31 内毒素 endotoxin 脂多糖 LPS 寡糖重复 单位 核心多糖 脂质A 外膜 主要毒性成份 O抗原决定簇

32

33 发热反应:内毒素 白细胞枯否细胞 下丘脑发热。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生物学活性:公认的活性结构为类脂A 发热反应:内毒素 白细胞枯否细胞 下丘脑发热。 白细胞反应:早期白细胞下降;1—2小时后白细胞 上升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与DIC: 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34 其它:少量内毒素 激活B细胞 产生多克隆抗体 促进T细胞成熟, 激活NK细胞活性 , 激活巨噬细胞活性, 释放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其它:少量内毒素 激活B细胞 产生多克隆抗体 促进T细胞成熟, 激活NK细胞活性 , 激活巨噬细胞活性, 释放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35 抗原性:内毒素具有抗原性,比外毒素弱,不能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抗原性:内毒素具有抗原性,比外毒素弱,不能 制备类毒素,产生抗体无中和作用。 O特异多糖的抗原性决定细菌的血清型。 核心多糖R型才能表达, 类脂A 决定族存在于LPS的内部,一般不表达。

36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坏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37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婴幼儿破伤风 儿童破伤风

38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DIC 脑膜炎患儿

39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1)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1)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致病菌等抗原的功能。 (2)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40 天然免疫 (1)无特异性,又称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2)同种系不同个体都有,可遗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天然免疫 (1)无特异性,又称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2)同种系不同个体都有,可遗传。 (3)出生时即具备,担负“第一道防线”作用。 (4)再次接触性同致病菌或抗原时,其功能不会增减。

41 获得性免疫 (1)特异性强,又称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2)不能遗传给后代,感染后10~14天形成。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获得性免疫 (1)特异性强,又称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2)不能遗传给后代,感染后10~14天形成。 (3)再次接触性同致病菌或抗原时,免疫强度可增加。

42 天然免疫的组成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43 屏障结构 1. 粘膜:机械性阻档与排除作用、分泌杀菌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阻挡病原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脑组织。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1. 粘膜:机械性阻档与排除作用、分泌杀菌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阻挡病原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母体感染病原微生物时,胎盘屏障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进入胎儿体内。。

44 吞噬细胞的种类 小吞噬细胞: 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 血中的单核细胞及组 织中的巨噬细胞。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吞噬细胞的种类 小吞噬细胞: 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 血中的单核细胞及组 织中的巨噬细胞。

45 吞噬细胞吞噬及杀菌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 第二阶段:吞入 第三阶段:杀灭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吞噬细胞吞噬及杀菌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 第二阶段:吞入 第三阶段:杀灭

46 吞噬作用的结果 完全吞噬 (completely phagocytosis): 病原菌被细胞吞噬并杀灭 不完全吞噬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吞噬作用的结果 完全吞噬 (completely phagocytosis): 病原菌被细胞吞噬并杀灭 不完全吞噬 (incompletely phagocytosis) 病原菌被吞噬但未被杀灭

47 体液因素的组成 补体(complement) 旁路途径活化在抗体形成前既发挥防御作用。 溶菌酶(lysozyme)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体液因素的组成 补体(complement) 旁路途径活化在抗体形成前既发挥防御作用。 溶菌酶(lysozyme) 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 3. 防御素(definsins) 是细菌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损伤。

48 获得性免疫的组成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获得性免疫的组成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49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入侵的胞外菌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吞噬杀灭 特异性体液免疫在胞外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抗体的抗感染作用机制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入侵的胞外菌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吞噬杀灭 特异性体液免疫在胞外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抗体的抗感染作用机制 (1)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2)抗体可中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3)分泌型IgA组当细菌在粘膜表面定居 (4)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

50 胞内菌感染免疫特点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机制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胞内菌感染免疫特点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机制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51 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and communicable diseases)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and communicable diseases) 传染源(host of transmission)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易感人群(herd of transmission)

52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患病 及带菌动物 。 2、内源性感染: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53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 2.消化道 3.皮肤 4.血液 5.人畜共患疾病 6.性传播(sexual contact)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54 感染途径 途 径 方 式 疾 病 举 例 呼吸道感染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 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消化道感染 粪-口方式,食入
途 径 方 式 疾 病 举 例 呼吸道感染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 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消化道感染 粪-口方式,食入 伤寒、痢疾、食物中毒 泌尿生殖道感染 性接触,血液或粘膜损伤 淋病、梅毒等 创伤性感染 皮肤、粘膜创伤、破损 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 经血感染 输血、注射、针刺 细菌败血症 媒介昆虫感染 密切接触、叮咬 鼠疫,沙门菌病 多途径感染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55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56 呼吸道:经空气飞沫(droplet)传播:Ø<100μm 气溶胶颗粒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呼吸道:经空气飞沫(droplet)传播:Ø<100μm 气溶胶颗粒 1.极易传播,引起爆发(outbreak)或流行(epidemic) 2.冬春季高发,儿童高发,成人多散发(sporadic) 3.预防措施以预防接种为主导 消化道:经粪-口(fecal-oral)途径传播 饮水、食品和脏手为传播因子   

57 3)有水源被污染的证据,经消毒或停止该水源则经一个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后停自发病。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1.经水传播  1)病例地区分布与水源污染范围相一致  2)水源被一次性污染,呈单峰发病  3)有水源被污染的证据,经消毒或停止该水源则经一个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后停自发病。

58 2.经食物传播 发病患者均有进食共同食物史或在同一食堂用餐, 引起食物型爆发(food-borne outbreak)。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2.经食物传播 发病患者均有进食共同食物史或在同一食堂用餐, 引起食物型爆发(food-borne outbreak)。 可从污染食物中分离出病原菌 间接接触 (经脏手)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59 生物性媒介物 机械性媒介物

60

61 性传播(sexual contact) 主要通过人类自身的性行为方式引起的传播, -----这类疾病称为性传播疾病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性传播(sexual contact) 主要通过人类自身的性行为方式引起的传播, -----这类疾病称为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es STD) 淋病、沙眼衣原体感染、梅毒,AIDS、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疱疹等STD 幻灯片8

62 (二)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2.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3.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急性(acute infection):数日数月 慢性(chronic infection):数月数年 全身细菌性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4. 带菌状态

63 感染分型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s with regard to location, type of microbe, and length of time. (a) A localized infection, in which the pathogen is restricted to one specific site. (b) Systemic infection, in which the pathogen spreads through circulation to many sites. (c) A focal infection occurs initially as a local infection, but circumstances cause the microbe to be carried to other sites systemically. (d) A mixed infection, in which the same site is infected with several microbes at the same time. (e) In a primary-secondary infection, an initial infection is complicated by a second one in a different location (usually) and caused by a different microbe.

64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当机体的免疫力与病原菌毒力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源菌潜伏在某些组织中,不表现除明显的临床症状。一但机体免疫力下降,病原菌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导致疾病的复发。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65 全身感染 毒血症(toxemia) :病菌不入血,外毒素入血。 内毒血症:革兰阴性细菌 菌血症:病菌局部入血,但不生长繁殖。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全身感染 毒血症(toxemia) :病菌不入血,外毒素入血。 内毒血症:革兰阴性细菌 菌血症:病菌局部入血,但不生长繁殖。 败血症(septicemia) :病菌入血生长繁殖,全身 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病菌入血生长繁殖, 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幻灯片 7

66 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当机体的免疫力与病原菌毒力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源菌潜伏在某些组织中,不表现除明显的临床症状。一但机体免疫力下降,病原菌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导致疾病的复发。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67 第四节 医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 又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第四节 医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 又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或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系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68 ①明确规定感染对象为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具有如下特点: ①明确规定感染对象为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 ②感染发生地点必须在医院内 ③内源性感染为主 ④分离的病原菌多为耐药菌

69 二、医院感染分类 (一)按微生物来源分类 1.内源性医院感染 2.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环境感染 (二)按感染部位分类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二、医院感染分类 (一)按微生物来源分类 1.内源性医院感染 2.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环境感染 (二)按感染部位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的特点可分为12大类。

70

71 三、医院感染的微生物 (一)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机会性感染为主 多为耐药菌 适应性强 常发生种类变异 (二)医院感染的主要微生物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三、医院感染的微生物 (一)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机会性感染为主 多为耐药菌 适应性强 常发生种类变异 (二)医院感染的主要微生物 细菌、病毒、真菌

72 各系统医院感染及病原体 1.菌血症和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以G- 菌为主,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
菌、肺炎链球菌等仍常见。 2.泌尿系统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 胞菌、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为 常见。

73 3.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烧伤感染,以金黄 色葡萄球菌为主,化脓链球菌、大肠埃 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也常见。 4.胃肠道感染以肠杆菌、肠球菌、沙门菌、轮状病毒等常见。

74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易感对象 1.年龄因素 2.基础疾病 (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易感对象 1.年龄因素 2.基础疾病 (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75 (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1.诊疗技术 (1)器官移植 (2)血液透析和腹透 2.侵入性(介入性)检查与治疗 (1)侵入性检查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1.诊疗技术 (1)器官移植 (2)血液透析和腹透 2.侵入性(介入性)检查与治疗 (1)侵入性检查 (2)侵入性治疗

76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消毒灭菌 进入人体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消毒 污染的医疗用品必须消毒后清洗
医务人员要掌握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机制、使用方法 有些医疗仪器应定期消毒 消毒灭菌后注意效果监测 经常洗手注意手部皮肤清洁消毒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77 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 使用化学消毒剂要坚持“六要”: ①要取足量的消毒剂(保证浓度); ②配制溶液时,水的用量要正确;
③要用清洁容器盛放消毒液(防止污染); ④消毒物品在消毒前要尽量除去污染; ⑤要使用新鲜配制的消毒液; ⑥牢记使用不细心,能传播感染后果严重。

78 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必须坚持操作前后洗手,使手表面菌丛降低到1/1000,大多数情况足以防止经手的交叉感染。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洗手后还必须消毒:
①被大量细菌污染,仅洗手达不到避免交叉感染的要求; ②水龙头、水池、肥皂、工作服可能同时被大量细菌污染者,手接触有高度致病性的微生物时。消毒剂可用70%酒精或碘伏。

79 (二)隔离预防 1.严格隔离 2.接触隔离 3.呼吸道隔离 4.结核病隔离 5.肠道隔离 6.血液-体液隔离 7.引流物-分泌物预防隔离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二)隔离预防 1.严格隔离 2.接触隔离 3.呼吸道隔离 4.结核病隔离 5.肠道隔离 6.血液-体液隔离 7.引流物-分泌物预防隔离

80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抗生素使用原则 ①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②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③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避免
产生耐药菌株; ④密切注意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81 ⑤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2.抗生素的管理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⑤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2.抗生素的管理

82 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几点建议 ①病毒性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②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 象征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对病情严重
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有针对性地 选用抗生素; ③力争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临床标本;

83 ④联合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临床指征; ⑤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局部用药; ⑥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预防用药; ⑦强调综合用药,提高机体免疫力,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④联合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临床指征; ⑤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局部用药; ⑥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预防用药; ⑦强调综合用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不要过分依赖抗生素药物。 幻灯片7


Download ppt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感 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