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修女的親子學堂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TEL: 02-2778-0703 http://www.jenlinst.org.tw/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任修女的親子學堂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TEL: 02-2778-0703 http://www.jenlinst.org.tw/"—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任修女的親子學堂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TEL:

2 培養健康、愉快的孩子

3 1.聰明的孩子不一定成功 培養健康愉快的孩子,除了給予智力上的刺激外,還應該幫助孩子有處理情緒和社交的能力 培養孩子-- 自制力 熱忱 毅力
自我驅策 適應能力 智力越聰明,不一定越能夠成功

4 2.處理情緒、社教能力的根基 首先應該培養自制力 鼓勵孩子有熱忱、毅力 積極的自我驅策力 適應能力
教導孩子學會自制--自我控制,也就是有和自己說「不」的能力。 例如吃冰淇淋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現在還小,只能夠吃半杯,另外的半杯,必須留著以後慢慢再吃。」 鼓勵孩子有熱忱、毅力 熱忱,就是有勇往直前的力量。 積極的自我驅策力 過去想到自己的父母親,會覺得不舒服,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有能力去選擇,是要只停在那裡不舒服,什麼都不做;還是自我驅策的思考,能夠積極的做些什麼。 適應能力 我們和他人相處的時候,不要試圖去改變他,而是先要儘量容許他,並且積極地去決定「如何面對」他。

5 3.學習等待、不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靈敏的 教導孩子等待,不以自我為中心
小孩子須要依賴父母,如果父母之間的氣氛不好,他會因為害怕沒有依靠,而感到不安。 所以隨時保持家庭的氣氛和睦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彼此說話稍為大聲的時候,即使在小嬰兒的面前,也應該要馬上表現和好的樣子。 教導孩子等待,不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也應該教導孩子,許多事情都需要去等待,特別是性方面。 孩子認為「自己是全能的」想法和感覺,在他們的年齡是很正常的,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裡面,不斷地給他們一些正確的觀念。

6 4.教導孩子錯誤只是學習的一個過程(1) 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
我們要容許小孩有做錯的機會,讓他們知道錯誤只是邁向對的一個過程,這樣子孩子將來遇到挫折的時候,才能夠做積極性的思考。 當一個孩子不小心犯了錯 這個時候身邊的大人如果責備說: 那麼這個孩子將來一旦做錯事,心裡面會自然感到慌張,不知所措,認為是自己沒有聽話造成的。 大人們告訴他: 那麼孩子的情緒會完全不一樣,如果不小心做錯了,也不會慌張,而是會知道「現在我學習到一個經驗,下一次不會再這樣做了」。 「沒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錯誤是必須經歷的過程,有了錯誤的經驗,下次就知道,不會再這樣做了。」 : 「都是你不聽話,所以才會這樣。」

7 【感受圖】 感 覺 解 釋 表 達 意 欲 感 受 背景 (看、聽、嗅、味、觸) 「我看見……」 「我想……」 「我想……」 「我要……」

8 4.教導孩子錯誤只是學習的一個過程(2) 教導孩子感恩 世界上有哪些人讓你有強烈經驗,覺得他是愛你的? 或是曾經為你做過某件雪中送炭的事情?
會讓你立刻想到的人,通常都是只做了某件事情,讓你有很深刻印象; 那些在身邊,每天都愛我們的家人,我們可能反而會覺得習以為常、沒有感覺。 只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才會跟我們學習怎麼樣去知恩、感恩,我們不要錯過教導他們的黃金期。

9 5.培養孩子容忍挫折的能力 當孩子還在嬰孩時期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培養他們學習等待、忍受挫折的能力。
也許是奶瓶慢兩秒鐘給他,之後逐漸地慢一分鐘再給他,讓他學習忍耐。 這種容忍痛苦的能力,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培養,讓他體會餓一分鐘是沒有關係的。 有了這樣的學習,孩子漸漸地就會知道,他之前的恐懼只是一種感覺,不是事實。

10 6.留意孩子的反應是極端的 我們大人可以有折衷的反應,而孩子對事情的理解往往是極端的
例如父母承諾孩子,假日將要帶他們去動物園,結果卻沒有去,小孩會直接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了」。 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給予孩子容許不舒服事情發生的經驗,教導他去面對這樣的「不舒服」。 例如我們對孩子說:「今天姊姊比你漂亮喔!」原本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姊姊今天穿的衣服比較漂亮,但是也許孩子會把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記得一輩子。 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必須要把話講得很清楚

11 7.教導孩子區別幻想和現實的不同 孩子沒有辦法以行為來處理現實,只好用幻想解決問題,因此擁有豐富的想像力
比如媽媽一直沒有來餵奶,孩子還太小,無法自己去冰箱拿東西吃,所以就只好吸吮自己的手指,幻像手指是奶瓶 小孩在學習一樣東西的時候,因為喜歡幻想,所以會一試再試 如果父母是有信心的人,那麼他的小孩也會很有信心 我們應該要每天和孩子講,孩子有一天會突然明白的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告訴他幻想和現實哪裡不同,也許他不一定瞭解 有一天他會突然豁然開朗:「喔!原來媽媽說的腦中的幻想和事實是不同的,就是這個意思啊!」

12 8.如何幫助孩子經驗體會,並表達感受 許多人的童年都是缺乏陪伴,一直以來也沒有化解感受和情緒的習慣,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內心深層,其實存在著許多傷害 我們在童年的時候,從來沒有學過去經驗體會,並表達感受 每個孩子都在用他的方法平衡這個家庭,但是有的時候孩子因為能力不夠,而會傷害到自己。 大人在吵架的時候,有的孩子會故意吵鬧,希望引起注意,而讓大家停止吵架; 有的孩子則會表現的更乖巧,希望大人可以放心。

13 9.看到童年的自己(1) 對待孩子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 要指引孩子,必須先整理自己童年的情緒
如果自己在童年的時候缺乏照顧,那麼長大後也沒有力量照顧孩子 →→ 缺乏「人」的關係 或者因為自己過去沒被照顧,現在看到孩子,會想到過去的痛苦,就拚命的給予 →→ 溺愛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沒有容忍挫折的能力 要指引孩子,必須先整理自己童年的情緒 要知道有時候孩子的哭泣,是在傳遞他的需求,我們不要馬上起了情緒上的反應:「我對你已經夠好了,為什麼你還用哭來對付我?」 如果自己的成熟度不夠,只要孩子一哭,就會容易情緒衝動起來。

14 9.看到童年的自己(2) 不讓孩子重複自己童年受到的傷害 為孩子建立規範
往往我們不喜歡過去父母教導我們的方式,但是不知不覺中,我們卻是在照過去父母所教養的規條管教我們的孩子 為孩子建立規範 這是我們要去審視過去的地方,我們小時候受的苦,應該不要再帶給下一代,也許自生自滅的孩子,因為沒有規範,所以可以學會很多能力 但是他一定會沒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對還是不對。 我們應該為孩子提供清楚的規範 例如告訴孩子:「寶貝,如果你放學回來,就把功課做好,媽媽會很高興喔!」那麼孩子會清楚知道,照著媽媽的話做,媽媽一定會很高興,不然他會不知道是否應該先做功課。

15 9.看到童年的自己(3) 特別照顧某個孩子,而忽略其他的孩子
也許我們家有一個生病的老人家,需要我們很多的照顧,但是我們也千萬不能忘掉孩子,他們也一樣很需要關心。要知道孝養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但是教養孩子更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不要因為生活其他的壓力,而忽略照顧孩子。孩子是最為弱勢,沒有任何能力的,他們只能夠依靠自己的父母。 小孩最大的痛苦就是想要被愛,卻無法得到; 雖然我們一定是愛他的,但是要能夠讓孩子感覺到,這是非常重要的。

16 10.父母之間要互相真誠的關懷 孩子不斷地在生活中學習,並要從「自我中心」進到「我要照顧別人」
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孩子要到十六歲以後,才會有能力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所以如果父母親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相互關照,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那麼孩子也會點點滴滴地學會去「照顧別人」了。 父母雙方,必須要是能夠真心的體貼對方,為對方謀求幸福;而不是希望對方的存在,只是為了讓他可以來愛我,讓我可以有個伴侶依賴。

17 11.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1) 孩子情緒穩定,才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 孩子需要群體的關係
過去父母以嚴格「打是疼,罵是愛」方式來管教孩子, 要求孩子全神貫注於學業的成就,疏忽孩子的情緒感受。 孩子沒有辦法知道是父母親自己發生問題了,所以會消耗很多精力在不安或是討好父母,想盡辦法讓父母平靜,因此沒辦法把全副精力發揮在自己的潛能上面。 孩子必須經常經驗到被父母和其他成人瞭解、肯定以及接納的關係,才能不消耗精力,全心致力於自己潛能的發展。 孩子需要群體的關係 如果孩子在嬰孩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那麼等到他慢慢長大,要離開家上幼稚園了,還會經常需要父母親的陪伴。 如果孩子平時的家庭生活中,感覺到媽媽爸爸是可信任、有安全感的,那麼他在幼稚園的表現就會比較穩定。

18 11.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2) 孩子須要有健康成熟的父母 透過肢體語言瞭解孩子的情緒 「健康成熟的父母」
就是指父母要情緒穩定,也就是在情緒上能夠獨立自主 。 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馬上得到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因為他的哭鬧投降,不受他的帶動,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也要示範能夠傾聽他們的心情。 父母親自己必須做一個肯定自己的人,這樣才比較能夠去讀出孩子的心情。 透過肢體語言瞭解孩子的情緒 只要孩子一哭鬧就全部按照孩子的意思去做 這樣孩子沒有辦法學習到如何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如果心裡面有委屈,看到父母很容易就會表現出來,而顯得的哭鬧不休 這時候父母親應該要能夠情緒穩定,清楚觀察孩子的心情,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慰和指引。

19 11.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3) 尊重自己跟他人的個別性 個別性 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方法都不相同 尊重孩子的心情
在婚姻生活裡,我們不應該要求別人一定要照我們的方法做事、做人,這樣子夫妻之間才能夠互相得到尊重。 尊重孩子的心情 孩子三歲的時候,就會有自己的主見,這個主見假定不會讓他受很嚴重的傷害,我們就應該容許他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如果發生嚴重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尊重孩子了。 例如過馬路的時候,孩子堅持要自己一個人跑過去,父母親當然不能答應

20 11.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4) 教導孩子生活的規範 培養做決定的能力
剛開始建立規範一定要講清楚,如果孩子還很小,只能夠以「今天」為單位要求,如果孩子大一點可以用「這個禮拜」。 培養做決定的能力 要在某個範圍之內,培養孩子選擇的能力。 讓他會分辨,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全照媽媽講的去做;不然孩子長大以後,就會沒有分辨的能力。

21 12.孩子的四種需要 生理上 安全上 生活上實際的照顧問題;如果沒有周全的照料,可能會引發孩子身體上的病症。這些需要和細心的關照,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被愛」的感覺。 孩子的安全需要,不是指大人所擔心如果颱風來了,房子夠不夠堅固的這類問題,而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被愛 自尊 尊重,是指經常去關照孩子的需求,準時滿足孩子的需要。。 每一個孩子都很清楚,如果父母親願意花時間陪他一起玩,瞭解他的心情,就是表示自己是受父母親重視。 也就是被接納的需要; 其實過度被父母親鐘愛的孩子,也可能會有受傷的感覺。

22 13.和孩子分享生命的經驗 當孩子學習的典範 將自己的人生經驗,以說故事的方法告訴孩子 有時候可以表現出自己的脆弱,或是無能為力
人都是有弱點,或是有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候,這些可以讓孩子知道。 當自己有錯誤的時候,也要向孩子道歉 讓孩子學習人生可以犯錯,但是要能夠彼此體諒。 將自己的人生經驗,以說故事的方法告訴孩子 應該告訴孩子自己人生的挫折,或是一些心路歷程。 父母的人生經驗有時候也能帶給孩子信心 如果父母求完美,從來不許錯,孩子的壓力會很大,甚至消耗很多不必要的精力。我們在夫婦成長團體裡面,看到很多會飆車的孩子,通常他們做事也很快,或是他們的父母通常是要求完美、嚴格。

23 14.夫妻要彼此瞭解對方的感受 感受和成長背景有關 夫妻應該彼此瞭解對方的感受 父母的感受會傳達影響孩子 所謂的「感受」
就是看到、聽到,在心裡面的反應 每個人雖然對這位老太太是喜歡罵人、還是和藹可親的,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心裡面卻都已經有我想要「親近這位老人家」,或是「遠離這位老人家」的感受了。 夫妻應該彼此瞭解對方的感受 感受是沒有對錯的 例如先生可能很討厭靠近老人,而太太因為有個好外婆,所以喜歡靠近老人。 瞭解彼此的成長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夠相互體諒。 父母的感受會傳達影響孩子 不論是夫妻之間或是親子之間,彼此的經驗是互相關連的。 孩子不管在子宮裡面,或者是已經生下來,當我們抱著一個小嬰兒的時候,他都可能透過爸爸、媽媽的心跳,感覺到他們的心情是喜悅或憂傷,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終生。

24 15.傾聽孩子的需要(1) 不立刻判斷 瞭解孩子的心情,並適當的回應
如果父母彼此能夠瞭解對方的感受,才能夠學習傾聽孩子的需要,瞭解孩子行為的意義,進入孩子的內在。 知道孩子現在沒照我的話做,不是因為他不乖、不想要聽,或是比較笨,而是他還沒有切身的經驗,否則我們很容易會給孩子加很多罪名。 三歲的孩子還沒有辦法分辨幻想不是事實,所以不應該認為孩子是在唱反調、不聽話,否則孩子會受傷,也會受到挫折。 瞭解孩子的心情,並適當的回應 有時候孩子聽到爸爸在大聲罵哥哥,雖然知道不是罵自己,但是也會不自覺得害怕起來。 這時候媽媽可以給予他關懷,問他:「你剛才聽爸爸大聲罵哥哥,會不會害怕?」讓孩子的情緒,可以得到紓解。

25 15.傾聽孩子的需要(2) 聽出言外之意 父母間的相處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表示不想上學,父母親不要立刻以命令的方式孩子,告訴孩子:「怎麼可以不上學呢?每個孩子都要上學的。」 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化解他的情緒 例如問孩子:「是不是怕老師兇?媽媽可以去告訴老師,請老師對你說話輕一點。」 孩子也許每一次不想上學的原因不太相同,即使曾問過五次都是怕老師兇,而不願意上學,但是第六次發生的時候,父母還是要問清楚,因為可能是父母吵過架,孩子覺得不安,想留在家裡陪媽媽。 父母間的相處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夫妻之間因為摩擦而吵架,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不小心在孩子面前吵架,應該要記得在孩子面前和好──特別是對年紀小的孩子。

26 16.進入孩子的內心 父母要能夠循循善誘的教育子女,必須先對自己的心情有清楚的認識,才能夠進入子女的心情,與子女有融洽的溝通。
我們必須經常反省自己的心情,是不是只注重「理」,而沒有去注意到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們問孩子:「你現在想要什麼?」他可能也說不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從孩子的眼神知道,進入孩子的內心,問他:「你是不是希望媽媽能夠跟你談談話?」

27 17.瞭解孩子的感受 父母親對孩子的問題,要能夠仔細的聆聽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不要和他說道理,而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同理心
害怕是一種感覺,有時候須要去向對方表達「我」害怕。 可能有些人的害怕是源自小時候父母非常忙錄,經常把孩子擺在一邊,讓孩子感覺被拋棄。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不要和他說道理,而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同理心 孩子覺得自己被完全接納了以後,就會發現好像不是那麼糟。 當孩子被同理接受以後,情緒得到釋放,會有力量自己去看到事情的真相。 當孩子與父母有衝突的時候,也應該先同理傾聽孩子的心情,不用講理、勸解和訓導的方式。

28 18.正確的讚賞和鼓勵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提高自尊、自信
我們知道了父母要去瞭解孩子,而不是去教訓他們;現在要談的是,現代父母不應該一昧的要求孩子服從,而是要培養孩子有獨立自主的行為。 提高自尊、自信 讚賞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如果孩子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沒有感覺到來自父母親的肯定,孩子會覺得慌亂、沒有自信。 孩子在十六歲以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自發性的體會到別人的感受。 所以在孩子嬰孩時期,我們就要不斷地告訴他「他人的感受」,讓他從小就能夠學習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29 19.鼓勵和讚美是不同的 口頭上的讚美跟鼓勵是不同的 鼓勵是對事的,讓孩子可以做的更好 讚美是對人的,會帶給孩子不必要的壓力
口頭上的讚美,如「可愛」、「好乖」……都比較不具體,孩子會覺得模糊、不清楚,假定有一次不講了,孩子就想父母是不是覺得自己不乖了,因此這樣反而會帶給孩子壓力。 要給予孩子肯定的時候,應該是針對孩子的某一個行為「讚賞」。 例如告訴孩子:「你長大了,爸爸睡午覺的時候,都知道不要大聲講話,媽媽感覺很高興、放心。」 鼓勵是對事的,讓孩子可以做的更好 父母親應該是要針對孩子的「行為」或所做的「事情」,給予具體的鼓勵 也就是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努力」、「付出」、「進步」或「貢獻」,不論孩子做得好或不好,只要孩子努力了就給予鼓勵。

30 20.容許孩子有痛苦 告訴孩子痛苦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是痛苦會帶來我們經驗和成長
如果過度的保護孩子,孩子就沒有辦法從挫折中學習成長 如果只給予孩子指責,那麼孩子將失去信心,沒有重新開始的力量。 當孩子有挫折痛苦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先去瞭解孩子,體諒孩子會有的情緒。 有時候考試考得不好,父母親會覺得孩子還不懂事,根本不會在意,其實孩子比父母親還要在意、難過,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當事人,是他沒有做好。 孩子是大人的鏡子,假定父母親常常不認輸,總是掩飾自己的弱處,那麼孩子也會這樣子。 所以我們要注意,並且深入去瞭解孩子的內在。

31 21.父母該注意的事項 適當的給予孩子稱讚 給孩子的獎勵要具體 從生活中的小事情鼓勵起 不要把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 陪伴孩子比給物質獎勵更重要
被讚美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有尊嚴,跟爸爸媽媽一樣。讚賞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讓孩子覺得他是有用、有能力的人,這是孩子將來人生成功的要素。 給孩子的獎勵要具體 從生活中的小事情鼓勵起 許多父母親不懂得要如何的讚賞孩子,這都是因為他們忽略孩子的進步跟努力,或是對孩子期望太高。 其實許多生活中的小地方,孩子有好的表現或是進步,父母親都應該給予他們讚賞。 不要把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 陪伴孩子比給物質獎勵更重要

32 22.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示範(1) 爭執往往來自背景的不同 應該注意的事情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示範如何在衝突中求得彼此的瞭解與和好,也就學會應該怎麼面對這些人生必經的痛苦。 應該注意的事情 當夫妻之間有爭執的時候,首先要「瞭解、尊重對方的背景和感受」 學習不堅持己見,讓視野可以有彈性、寬廣 瞭解感受只是自己過去經驗的重演 當「我」堅持一定要處處保護孩子時,很可能是因為自己就是被保護長大的,或很少被保護—— 我們常常是全照父母的習慣或剛好和父母相反

33 22.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示範(2) 人與人的關係,比任何事都重要
人際關係的和諧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夫妻間不論是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誰合理/誰不合理、誰公平/誰不公平……都不是重點,而是應該以相安和睦為最重要。 孩子才不會為父母擔憂,而消耗精力,可以專注於成長,也學會重視人與人的關係 接納自己和他人的限度與弱點 夫妻間應該要能夠接納自己以及配偶比較弱的一面 例如也許對方在比較累的時候,會容易表現得不耐煩,說話也比較衝;或是在情緒不安的時候,會顯得特別囉唆…… 能夠打理自己的內在,並保持兩人間的友善關係 人往往在自己內在不平衡的時候,就會有衝動的情緒發生 如果不打理自己內在的情緒,就經常會有情緒滿溢的狀況,好像一個容器,當水很滿的時候,即使一滴水滴下去,也會滿溢出來

34 23.親子間互動的原則(1) 父母要擁有主導權,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拉著走
孩子也許當時還不懂,可是逐漸長大了,就比較容易學會自制,對自己說「不」,並懂得關照他人 如果父母因為很累,或是事情繁忙,而大聲失控,要能夠及時向子女表達自己的弱點和需要,以免孩子受傷 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是有限度和需要的普通人 父母要能夠接納孩子的無能和弱點,不要過度要求,希望孩子像大人一樣 父母要容許孩子可以錯,錯是到對的過程。孩子有時候犯錯,父母甚至要負責 可以對孩子說:「你早上起不來,都是媽媽不好,昨天忘記提醒你早點上床。」或是:「媽媽飯前讓你吃太多零食了,所以你現在吃不下飯。」

35 23.親子間互動的原則(2) 不論是在任何的狀況下,父母應該把和孩子的關係,當成最重要的,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中,應該要重人不重事
父母應該儘可能的瞭解孩子,不論是有聲或無聲的感受,並能夠及時和孩子溝通澄清 越是年紀小的孩子,越會對大人的反應敏感,也越容易受傷 父母可以從和孩子的互動中,瞭解引發孩子情緒的問題。孩子不願意去上學,也許是前天被老師處罰了,或者被小朋友譏笑了,或是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我們要去瞭解他,而不是用教訓的態度說:「孩子都應該要上學喔!」 對孩子來說,如果得不到正面的注意,他們只好用負面的方式來尋求父母的注意

36 24.衝突與和好 孩子幼小時,需要父母的陪伴,去經驗人和人之間的衝突,體會面對衝突的痛苦
瞭解衝突和過去的經驗有關,才能達到和他人融洽和好的境界 父母親要能夠示範,在生活中衝突發生的時候,先能夠整理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和對方過去的成長經驗,找出引發情緒的源頭,這樣才能夠彼此體諒和好。

37 25.用「我的訊息」溝通 「我的訊息」 瞭解衝突和過去的經驗有關,才能達到和他人融洽和好的境界
指與人溝通時,用「我」或「我們」來代替「你」,使我可以面對事實,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我表達我的情緒、感受、想法、觀念,這樣的表達會讓對方感到威脅較小 反省瞭解自己的問題、心情和需要,找出原因來 包含三個部分: 對方的行為:當我看到……時(描寫他干擾我的行為) 我的感受:我感到…… (對他的行為所感到的情緒) 我的理由:因為我的…… (敘述行為的後果或自己的需要限度)

38 26.何時不用「我的訊息」(1) 容許別人有感受 當別人表達感受的時候,容許別人可以有感受。
例如對方在表達害怕、生氣,害怕是很自然發生的感受,我們不能夠限制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不能說:「我希望你是一個勇敢的人,不能夠忍受你會害怕。」 所謂的「感受」是自發性的,也就是孩子的感受是他自己也沒辦法控制的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積極傾聽」,不能夠用「我的訊息」 孩子只要能夠把情緒講出來,就表示他覺得跟你在一起很安全,是可以和你說出他的感受

39 26.何時不用「我的訊息」(2) 當要求超過孩子的能力 問題是父母親的身上 當感覺到自己還有怒氣 當所要碰觸的是對方的弱點
孩子因為還小,總是會犯錯的 我們必須要容許他可以有錯,而不是用我的訊息來壓倒他,因為他還在學習的過程 問題是父母親的身上 有時候孩子學習的注意力,沒有辦法集中,經常是因為父母爭吵造成的 當感覺到自己還有怒氣 發怒是種行為,不是感受 當所要碰觸的是對方的弱點 當問題是對方的弱點,而是要懂得能夠「接納」

40 27.錯誤的「我的訊息」 1.只以「我覺得」開頭,接下來的完全是指責對方 先生忘了打電話回來,告訴太太不回家吃晚餐。
當我等不到你回來晚餐的時候,我覺得你這樣是不對的,希望你能夠多注意一點。 我做了一桌子的菜,但是你一直沒有回來,這讓我感到很挫折、懊惱,本來希望你會喜歡今天的晚餐。 這裡面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在指責對方錯了,也就是在說:「你經常都不留意。」 這樣就沒有任何指責他人的意思了,只有說明自己的感覺和需要。

41 27.錯誤的「我的訊息」 2. 不能只說負面,而忽略正面的感受 媽媽看到孩子不做功課
當媽媽看到你不做功課的時候,覺得很不安,」「媽媽也知道電視節目的確很吸引你,所以也不怪你被吸引!」「媽媽不怪你,希望能夠為你錄影錄下來,等到週末的時候可以看! 當我看到你不做功課,媽覺得你怎麼這麼小就不聽話,不把媽放在眼裡面,媽媽覺得很受不,媽媽希望看到你是個懂事的孩子!。

42 27.錯誤的「我的訊息」 3.不可以帶有責備、教訓、怒火等意味 當我看到你在看電視、玩電腦的時候,覺得你怎麼不先把功課做好,這讓我很生氣。
「媽看你去用手抹鼻涕,而沒有用面紙,這讓媽媽很受不了。」 「媽媽希望看到你有好習慣。

43 27.錯誤的「我的訊息」 4.沒有充分表達或過分誇大
當媽媽看到你在玩電腦、看電視,心裡面覺得很著急,擔心你功課做不完,晚睡也會影響到你的健康,媽媽希望你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媽看你那個樣子,就覺得很生氣!

44 27.錯誤的「我的訊息」 5.要注意自己是否受其他情緒的影響 有些時候媽媽、爸爸從外面帶了情緒,看什麼都不順眼,不知不覺的就遷怒在孩子身上。
媽媽今天從外面受了氣回來,你們做什麼媽媽都看不順眼,所以媽媽發脾氣和你沒有關係。 功課做完了,還可以看看課外書籍,不要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玩!

45 27.錯誤的「我的訊息」 6.所描述事情不能夠是對方的感受 有些時候媽媽、爸爸從外面帶了情緒,看什麼都不順眼,不知不覺的就遷怒在孩子身上。
當我看到你那麼怕蟑螂,我很生氣! 怎麼那麼沒用啊!連一個小蟲子都害怕! 害怕是一種感受,不能夠限制的。孩子的害怕可能有他過去的經驗。

46 27.錯誤的「我的訊息」 7.所說的內容和肢體語言不一樣 孩子很吵鬧
雖然話中有提到父母自己也是很大聲,似乎是多了些瞭解,但是因為說話的聲音是用吼的,孩子聽到了還是覺得父母是在表達不滿。也就是即使父母說了「都是媽媽、爸爸的錯」,但是說的時候是用吼的,孩子聽起來還是像在指自己不對,是他們自己沒有讓父母滿意。 我聽到你很大聲講話,爸爸、媽媽也很大聲,所以不是你的錯啦!

47 27.錯誤的「我的訊息」 8.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應該去傾聽 孩子在學校裡面挨老師罵,這時候我們不能夠用「我的訊息」,而是要去傾聽瞭解
看到你哭著回來,我心裡很難過 寶貝,怎麼啦?老師講了什麼?

48 28.尋求注意的孩子 不要被孩子的哭控制,應該要瞭解孩子哭鬧的原因。
如果是小嬰兒在搖籃裡面哭泣,做父母的應該要聽得出來,孩子是肚子餓了,還是尿布濕了? 比較大的孩子,如果因為有什麼不舒服而哭鬧,那麼我們應該要去照顧他; 但是如果是鬧情緒而哭鬧,我們應該要和他好好的溝通,瞭解原因。 如果孩子一哭鬧,大人只有安撫,沒有瞭解原因,好好的和孩子溝通,那麼孩子很容易會把哭鬧當成發號施令,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特別留意的。

49 29.為父母擔心的孩子 如果父母間不和,他會花很多精神擔心。
孩子的理智還沒有發展成熟,但是有非常敏感的,所以我們要特別的去留意,不要無意中帶給孩子傷害。 很多時候,我們問孩子感受,就算是只有四、五歲的孩子,也都會告訴你:「爸爸、媽媽在吵架,讓我覺得不舒服、慌張。」 有智能障礙的孩子說:「媽媽、爸爸很大聲,讓我覺得很慌張、害怕。」所以孩子是須要被我們尊重、瞭解,而不應該認為「他不懂」。

50 30.受委屈的孩子 讓孩子學習人生「可以是不公平」,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
我們應該注意,儘量不要讓被偏心的孩子受傷,對孩子來講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偏心,他們能夠瞭解「我的」痛苦,那麼就什麼問題也沒有了 人生本來就是沒有辦法完全公平,將來孩子總要進入社會,去面對許許多多的不公平。 孩子現在有了委屈,我們剛好可以教導他學習去面對人生「可以不公平」,為他將來進入社會做準備。 如果能夠從小就和孩子有這樣的互動,那麼將來孩子進入社會,遇到更大的不公平,也會習慣回家和父母親談,他們也就可以和這個不公平相安無事。

51 31.尊重和放任是不同的 尊重 是指我們可以體諒孩子可以有情緒 我們還是應該給予他規範,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事情
訓練孩子等待,是有意識希望他學習忍耐的能力,而不是要讓他困擾到走不出來 尊重孩子則是關照到他的心情,而不是在行為上同意他,心情跟行為要分開

52 32.如何控制情緒,並幫忙孩子控制情緒 情緒失控之後,我們應該培養「能夠道歉、告訴別人是我的錯誤」的心情。
如果孩子被我們罵錯了,第二天要告訴他:「很抱歉!爸爸不是故意的。」然後抱一抱,一切都可以沒事。 但是如果經常都是這樣,雖然道了歉,但是孩子並沒有辦法馬上瞭解,可能會說:「你已經道歉了三十、四十次了,都沒有改,這有什麼用!」 孩子會這樣是很正常的,成年的人可以知道改變要一輩子,不是這麼容易的事,但是孩子暫時還沒有辦法知道。 這時候我們還可以再跟他道歉,告訴他:「是啊!爸爸就是那麼樣子的老頑固,一下子沒有辦法改過來,但是還是要再次向你抱歉。」 如果我們自己可以培養這樣的能力,就可以慢慢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

53 33.問答:如果給孩子物質性的鼓勵,會不會造成孩子的依賴?
給孩子獎品目地是為了要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如果習慣培養好了,就要換培養另一個習慣 對於很小的孩子,父母親一定要給予物質性的獎賞, 譬如一塊糖果。 慢慢的是累積代表「好的行為」的金星貼紙,或是帶孩子去一些吸引他的地方……不一定都是物質方面 不贊成用金錢來鼓勵孩子

54 34.問答:給孩子的獎品,須不須要跟孩子討論?
獎品如果能夠詢問孩子:「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會比較好 信守對孩子的承諾,如果答應孩子的事情,要能夠做到 孩子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如果能夠把心裡的感受,表達出來是好事 父母親可以把孩子抱在手裡,先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慰,讓她哭一哭,接著再引導孩子瞭解人生有兩面,要學習去面對分離的痛苦。 35.問答:孩子幼稚園畢業時,非常捨不得離開,應如何安慰孩子?

55 36.問答:因為自己的過度擔心,影響孩子不敢表現,要如何化解?
先從自己開始調整 當媽媽不斷成長,孩子也就會跟著成長。 要記得不要過度的責怪自己,自己已經發現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也學習到經驗,知道以後遇到這樣的狀況應該如何調整,我們要允許自己可以有不足的時候 當孩子問父母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都希望你可以考得很好,如果考不好,當然會和你一樣覺得難過。雖然這次考不好,但是也是一個學習的經驗,記得這次的挫折,希望下次可以更進步。」 37.問答:當孩子考差了,如何告訴孩子父母的心情?

56 38.問答: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過度依賴? 39.問答:如何教導很黏人的孩子?
我們儘量不替他做,也許他做起來比較慢,要花很多時間,並且弄的一團糟,但是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例如到了應該學會自己繫鞋帶的年齡,自己也會繫鞋帶了,卻還是想等著大人幫他做好,甚至是養成習慣,什麼都等媽媽來,這對孩子的發展是很不好的。 孩子很黏人的話,表示可能是父母給的時間不夠 黏人和依賴、獨立,以及有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時間,都有很大的關係 39.問答:如何教導很黏人的孩子?

57 40.問答:為什麼照顧比較多的孩子,反而比較沒有安全感?
這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找出原因來的 也許是懷孕的時候,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的心情有很大的不同 或者在帶孩子的時候,第一個孩子因為沒有經驗,許多事情都是戰戰兢兢實驗,過程中多少就讓孩子受傷了 孩子沒有安全感,不一定是沒有足夠的擁抱,有的時候要漸進式的培養他獨立。 逐漸地建立他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可以獨處的安全感。 最好還是早一點和孩子分開睡,先一點點的讓孩子去適應 41.問答:孩子幾歲的時候,應該讓他分房睡?

58 43.問答:孩子受到影響,模仿不好的行為,要怎麼辦?
42.問答:孩子不願意讓父母親吻,怎麼辦? 這代表他長大了 孩子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而是需要父母的關愛 孩子會突然的改變,應該是希望媽媽能夠注意到她,當她發現如果犯錯的話,媽媽就會來陪她,和她說話;如果都很乖的話,媽媽都沒有注意到她 43.問答:孩子受到影響,模仿不好的行為,要怎麼辦?

59 44.問答:孩子不理會「我的訊息」,應該怎麼辦?
我們溝通不是為了要改變別人,而是為了要化解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可以去接納 如果我們的嘴巴是講「我懂」,其實心裡面是「我要改變你」,這叫做「訊息曖昧」 孩子一收到「你要改變我」的訊息,即使是三歲的孩子都會想:「我偏不改。」 如果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想,那麼孩子會收到訊息,知道媽媽真的很擔心,態度也就會軟下來;如果你的態度是很強硬,認為「我講出來你就要照我的意思」,那麼誰也不會想要,所以必須要用溫和的態度

60 45.問答:如果推不動孩子,是不是可以容許他?
有些地方父母應該有所堅持 例如以清楚的語氣告訴孩子:「媽媽過去容許你可以再看五分鐘,但是現在媽媽不願意,因為你的氣色很不好,媽媽真的很不放心。」 如果父母是用心的和孩子說話,孩子應該會瞭解的;如果父母是用吼的,「不可以就是不可以」,那麼孩子就沒有辦法接受。 真正的用心,是要讓孩子知道你關心他的健康 例如說:「晚上放學回來的時候,你看起來就已經很累了,現在你還沒有睡覺,媽媽真的很不放心欸!」 那麼孩子就會瞭解,父母不是為了要改變他,而是真的在關心他,就會去做一些調整 孩子是講情,不是講理的,我們要以真情和他們溝通

61 請上基金會網頁 http://www.jenlinst.org.tw/
家庭是人生的起點,而生命成長與婚姻締結是家庭的萌芽。 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是生命、婚姻和家庭教育的推動者 期望建立一個永續學習平台,讓台灣甚至是全世界的華人社會 在自我價值與生存意義感的追尋同時,邁向更成熟具創造性的婚姻家庭生活。 請上基金會網頁 ◆成立愛家社區讀書會 ◆報名任林愛家學苑成長團體與公益講座 ◆利用遠端學習平台線上收聽與電子書 ◆參加讀書會帶領志工培訓 ◆連結專業心理諮商輔導資源 來電索取[愛的種子與園丁]雙月刊 (02) 把愛傳出去,成為愛的家園守護者


Download ppt "任修女的親子學堂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TEL: 02-2778-0703 http://www.jenlinst.org.tw/"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