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二.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三.敌后战场的开辟 四.相持阶段初期的抗战形势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 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艰苦抗战 七.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
二.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1.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3.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评价
4.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3
1.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 日军占领平津后,军部的作战计划是:“大致以10月上旬为期,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发动进攻,务必给予重大打击,造成使敌人屈服的形势”。(《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P31)为此,日军编组了华北方面军(以8个师团为基干)和上海派遣军(以5个师团为基干),在南北同时进攻,兵力配置仍以华北为重点。 为研讨与确定抗战大计,国民政府于1937.8上旬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
4
(1)国防会议(1937.8 南京) *会议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蒋表示:“如果看到我们国家不打仗要灭亡的,当然就非打仗不可”;
(1)国防会议( 南京) *会议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蒋表示:“如果看到我们国家不打仗要灭亡的,当然就非打仗不可”; *决定在未正式宣战前,与日本进行交涉,仍不轻易放弃和平; *决定由军事委员会作为抗战最高统帅部,蒋为委员长;
5
*讨论制定以“持久消耗战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作为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国民党实现持久战略的途径主要是靠内线持久的阵地防御战,侧重固守重要据点,以保守城市和战略要点为主要目标,只重视正面的阵地战,不注意两翼包围。蒋规定的抗战获胜要道是:“固守阵地,坚忍不退”,“层层布防,处处据守”,缺乏灵活机动性。);
6
会议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在冀省及鲁北,蒋兼司令长官,程潜代理;. 第二战区在晋察绥,司令长官是阎锡山;
*会议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在冀省及鲁北,蒋兼司令长官,程潜代理; 第二战区在晋察绥,司令长官是阎锡山; 第三战区在苏南(长江以南)和浙江,司令长官是冯玉祥; 第四战区在闽粤,司令长官是何应钦; 第五战区在苏北(长江以北)和鲁南,司令长官先蒋后李宗仁。 后战区在 、 、1944年作3次调整。《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P328-9
7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图为周(右二)、朱(右一)、叶(右五)在会议期间与黄琪翔(右三)、张群(右六)等合影
8
(2)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 《抗战建国纲领》
(2)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 《抗战建国纲领》 在武昌召开(为迷惑日军,29日在重庆召开少数人参加的开幕式),检查全国抗战以来工作,确定今后任务和行动方针。 主要内容: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成立国民参政会;取消预备党员制;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选举蒋为中国国民党总裁,汪为副总裁。
9
《抗战建国纲领》指导思想是团结、抗战和进步,在坚持抗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方向上和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基本一致。它提出“抗战建国”的总口号,认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
10
*在外交方面:“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否认及取消日本在中国领土内以武力造成之一切伪政治组织,及其对内对外之行为” 。
11
*在军事方面:“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
*洪小夏:《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1期。
12
*在政治方面:“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改善各级政治机构”,“严惩贪官污吏” 。
13
*在经济方面:“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矿产,树立重工业的基础,鼓励轻工业的经营,并发展各地之手工业”,“严禁奸商垄断居奇,投机操纵,实施物品平价制度” 。
14
*在民众运动方面:“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农、工、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与以合法之充分保障”,“救济战区难民及失业民众”,“对于汉奸严行惩办,并依法没收其财产” 。
15
*在教育方面:“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
[见《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P484-8,或见《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P182-5)]
16
国民党在大敌当前,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下,它既想利用人民抗战,又害怕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既不能不对人民合理要求作一些让步,又想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国家制度。
17
制定《抗战建国纲领》的目的:既能利用人民力量抗战,又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进行统制;既能搪塞各党派要求拟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和健全民意机关,实施民主政治的意见,又能拒绝建立统一战线的具体组织和成立国防政府等民主改革要求,最终使抗战的胜利成为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胜利,继续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这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纲领:
18
它未提出抗战中要反对妥协投降倾向,给抗战中的妥协投降派留了后路;. 它虽提出全国民众总动员,但未提出具体实施办法,最后成了空话;
*它未提出抗战中要反对妥协投降倾向,给抗战中的妥协投降派留了后路; *它虽提出全国民众总动员,但未提出具体实施办法,最后成了空话; *在军事上没有提出战胜日寇的正确战略方针,也未提出改善军民、官兵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在各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之下,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名为指导、援助,实为限制人民抗日; *在政治上虽提出设立国民参政会,但国民参政会既不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有决定国策和实权的民意机关,只是一个
19
建议、咨询性机构,同时,它对实施民主政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组织包括各抗日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国防政府、开放党禁等关键性问题避而不谈;
建议、咨询性机构,同时,它对实施民主政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组织包括各抗日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国防政府、开放党禁等关键性问题避而不谈; *在经济上虽提出“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政策都未作出规定; *在民众运动方面对于人民民主自由权利限定在一定范围,没有规定废除一切束缚人民抗日的旧法令和释放一切爱国的政治犯等;
20
*在总纲中规定“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而此时的三民主义实质上是蒋记三民主义; 总纲还规定“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这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个人独裁提供了依据。 《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通过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以非实质性改进与让步,来掩盖限制各党派、团体与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民主管理和参加抗日活动的片面抗战路线的集中体现。
21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抗战初期(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7— ),日寇进攻重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而此时正面战场抗战也是较积极的,先后投入200多个师,170余万人,进行了平津保卫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22
(1)淞沪会战( —11.12) 8.14蒋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8.20成立大本营,以蒋为大元帅,编定全国战斗序列,划江苏长江以南(包括京、沪)及浙江为第三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陈诚为前敌总指挥。9月第三战区改组,蒋兼任司令长官,分左中右三路抗击日军(先由陈诚、张治中、张发奎指挥,9.21调整为陈诚、朱绍良、张发奎指挥)。会战中蒋先后调集70余个师,占中央军总数3/5,国民党总兵力1/3。
23
廖磊 陈诚 薛岳 朱绍良 张治中 张发奎 刘建绪
24
淞沪会战中蒋督战
25
国民革命军第3战区司令官冯玉祥(右)与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在淞沪前线
26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450余人)固守四行仓库(占地0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450余人)固守四行仓库(占地0.3公顷,宽64米,高25米,最初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存储货物的联合仓库),以弹丸之地、血肉之躯,激战四昼夜,抗击日军数万人,以伤亡40余人的代价,毙敌200余。
27
谢晋元与守卫四行仓库的第一营四位连长
30
日寇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但在淞沪会战中遭到国军有力抵抗。它总共调集28万军队,动用30余艘军舰,500余架飞机,300余辆坦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总司令,对上海进行疯狂进攻。
31
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
32
日本海军陆战队在“八一三”事变时越过边防线进入中国守区时的瞬间情形
33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图为逃避战火的上海市民
34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进入市区
35
国民党军队坚守上海3个月,毙伤日军6万多人(一说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但国军也付出伤亡20多万的惨痛代价。
*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
36
(2)南京保卫战与日寇的南京大屠杀 日寇占领上海后,在松井石根指挥下,以8个师的兵力,分三路水陆并进,进攻南京。
37
蒋在11月中旬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商讨防守南京问题。会上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张群等为代表,认为南京无法守,主张放弃。 第二种意见以刘斐(Fei2军令部次长)等为代表,主张南京既不可不守,又不可死守。
38
第三种意见以蒋介石、唐生智为代表,主张死守南京。( 除南京当时是国民政府首都,孙的陵墓也在南京,如守不住蒋没法向国人交待外,杨天石在台湾史料中发现一个更隐秘的原因,就是蒋寄望于在南京坚守几个月就能等到苏联出兵。) 蒋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次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到11月底,政府各机关已大部分迁至重庆,一部分迁至武汉、长沙。
39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
41
留守部队共10余万人,大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 尚未恢复战斗力。日军于11. 19攻占苏州,11. 25攻占无锡。12
留守部队共10余万人,大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 尚未恢复战斗力。日军于11.19攻占苏州,11.25攻占无锡。12.1日军大本营下达攻占南京令。12.8向南京进攻,12.12晚华中派遣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攻入南京。13日大批日军从雨花台、光华门、中华门等处入城,开始大屠杀。蒋一看形势不好,九国公约国未出面干预,通过德驻华大使陶德曼调停也因日方要价太高而未果,外援又没希望,12.12电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唐随即下达突围令。日军于12.13攻占南京。
42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军第八号令》,其中明确要求进攻南京。
45
中华门
46
率部守卫中华门的第七十二军军长孙元良将军 (1904—2007 )
47
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六师团冲破南京中华门防线,坦克驶向城门,城 墙上中国军队所书“誓复国仇”的标语清晰可见。
48
1937年12月12日,日军攀上中山门
49
1937年12月17日,日军入城式。骑马走在前面的是松井石根。
50
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这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大规模血腥暴行,在当时就被称为“现代史破天荒的残暴记录”,是“现代文明史最黑暗的一页”。
51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在《紫金山下》的通讯中写道:“向井(敏明)少尉与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的友谊比赛,谁先杀死100个中国人就算赢得了锦标。在他俩碰头的时候,向井已杀了106个,野田已杀了105个,两个人拿着缺了口的军刀相对大笑。向井说,这一次竞赛,完全是很有趣味的事。”报上还配发其特派记者拍摄的刽子手“杀人比赛”的照片。 日军的一中队长田中军吉在南京杀了300多个中国人。
52
进行杀人比赛的野田岩(毅)(左)和向井敏明(右)
53
南京大屠杀连续进行2个月,因不少尸体被毁灭,究竟有多少中国人被杀害很难得出一个确切数字。抗战胜利后,中国军事法庭进过调查证实,被集体屠杀的中国军民19万余人(南京陷落前后1周内),以后零星屠杀,由慈善机关收埋的尸体15万5千余人。
54
日军在南京兽性大发,伤心病狂地奸淫中国妇女。其强奸暴行次数之多,手段之残酷,实属罕见。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1个月里,至少发生2万起强奸事件,被强奸的中国妇女上至60-70岁的老妇,下至8-9岁的幼女,许多人在奸后被杀。就连当时纳粹德国在南京的代表机构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也称日军为“兽类的集团”。
55
日军占领南京后,还对中国图书、文献进行大肆掠夺,共抢去图书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
56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遭屠城后的南门前尸横遍野,血迹斑斑。
57
占领南京的日军正在掠夺财物
58
南京市区被日机轰炸后的惨景
59
日军军官教士兵如何砍杀中国俘虏
60
日军拿着人头。照片系从被俘日军身上缴获
61
刀锋已过,头已被砍断
62
被日军惨杀的中国人的头颅
63
地上一排人头
65
日军“试斩”后在擦拭凶刀
66
令人震惊!!!!
67
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
68
日军士兵正在挖出一个中国人的心脏供下酒用
69
僧人也不放过
71
*中日网(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 http://www.sjhistory.org/site/newxh/index.htm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72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2出版)
*朱成山主编:《海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出版社2007 *朱成山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日志》南京出版社2004 *张连红等:《近几年来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综述》,《江海学刊》2000.5。 *苏智良:《现代军事性奴隶:日本慰安妇制度散论》,《学术月刊》2000.8。 *经盛鸿:《侵华日军南京“慰安妇”制度述论》,《江海学刊》2000.6。
73
***南京大屠杀片断
74
(3)忻口(太原)会战(1937.10-11) 忻口位于太原北,是战略要地。为保卫太原,国民党调集重兵与日军在忻口展开会战。
10.13日军向忻口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为前敌总司令,与日军展开激战,阵地失而复得。10.16在反击日军的过程中,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第54师师长刘家琪少将等壮烈殉国。
75
卫立煌 ~
76
郑廷珍第一师第十三旅少将旅长,姜玉贞晋绥军第六十六师第一九六旅旅长
四人均牺牲于忻口(太原)会战
78
在八路军和当地人民支持配合下,会战历时1个月,使日军无法迅速逼近太原。后因国军在晋东失利,娘子关失守,忻口腹背受敌,守军被迫在11月上旬撤出阵地。11.8太原失守。
参加会战的中国军队共约28万人,日军约14万人。毙伤日军2万余人,自已损失约10万人(一说5万左右)。中方虽失利,但争取了时间,掩护了平汉线中国军队的南撤。
79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也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会战。
80
(4)徐州会战( ) 徐州位于黄、淮两河间,据苏鲁豫皖四省要冲,为津浦、陇海铁路的枢纽,周围山河纵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争夺徐州,双方在 进行历时5个月的大会战。国军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总指挥,先后调集64个师约60万人防守徐州地区。日军先后调集8个师、5个旅(支队),约24万人进攻徐州地区。
81
双方在台儿庄激战。国军20万人参战(主力是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后汤恩伯的第20军团赶来增援),抵抗4万日军, 结果以伤亡失踪7500人(一说3.5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万余人(日方公布其伤亡11984人,国民党方面公布其伤亡19500人),成为正面战场自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汤恩伯、孙连仲、关麟征、黄光华、王仲廉经台儿庄一战成了“五虎将”。
83
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留影
84
参加台儿庄战役之中国军队通过浮桥 台儿庄战役遗址
85
*台儿庄战役70周年_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special/taierzhuang70years/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战役70周年_凤凰网
86
日军在台儿庄吃败仗后, 重新布置兵力攻打徐州, 把徐州包围起来。为保存实力, 坚持持久抗战,国军在5.18撤退。5.19徐州陷落。
87
日军在徐州会战中将被俘的中国军人刺死
88
(5)武汉会战(1938.6—10) 武汉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是中国的心脏地区,有“九省通衢”之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在占领徐州后,决定进攻中原,夺取武汉,并以武汉为据点,进一步扫荡西南各省,最后迫使蒋介石政府投降。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决定炸开黄河大堤,企图以黄河之水阻挡敌人前进,挽救其失败。
89
第一战区部队在郑州北面花园口炸开黄河堤坝,河水一泄千里,虽增加日军机械化部队行动的困难,一些弹药库受损,但对总战局毫无影响,可黄河决口后,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被淹,淹死百姓达89万人(日军伤亡只1000多), 人外逃,流离失所的1200万左右,经济损失 亿元。
90
1938年6月9日 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大堤
91
中原人民惨遭大水,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黄河决堤后一片汪洋,难民逃往他乡
93
日军先后出动35万人,并有海、空军配合(120多艘舰艇,约300架飞机),而国民党更组织百万大军(主要是第五战区李宗仁部队和第九战区陈诚部队,还有第一、二战区部分兵力,共47个军,120余个师,约200架作战飞机,30余艘舰艇)保卫武汉。
94
蒋主持最高军事会议
95
蒋虽动用百万大军,但由于军事战略上搞消极防御,打阵地战,缺乏灵活机动性,加上部队屡打败仗,士气低落,所以抵挡不住日寇的进攻,被迫在10
蒋虽动用百万大军,但由于军事战略上搞消极防御,打阵地战,缺乏灵活机动性,加上部队屡打败仗,士气低落,所以抵挡不住日寇的进攻,被迫在10.24从武汉撤退,次日武汉沦陷。 武汉会战中,日军伤亡10万,国军加倍(一说阵亡14万左右; 还有伤亡40万说)(日方称国军伤亡15万,日军2.1万)。
96
3.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评价 首先应肯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抗战是比较积极努力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是抗战的主力,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97
***在这一阶段,正面战场抵抗了侵华日军的大部(70余万,约2/3),打了无数次大小战斗,毙伤敌人45万左右(其中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国军自已伤亡80多万)。(在整个抗战中,国军抗击了约50%的侵华日军,会战22次,大规模战斗1100多次,毙伤日军86万左右,受降日军128万左右。自已伤亡320万左右[中共军队伤亡约60万,平民1800万,总计约2180万。另说3500万] ,前后补充兵员达1200万,其中牺牲上将8人,中将24人,少将28人。)
98
(2)正面战场的抗战使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化为泡影,打击了日军的锐气,打乱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使其被迫陷入持久战。
99
(3)正面战场的抗战拖住了日军主力,有利于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4)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主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歼灭与牵制大量日军,支持了苏联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00
(5)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了大量的爱国英雄、热血将领。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不惜牺牲,前赴后继,演出了一幕幕激荡人心的动人壮举,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101
毛《学习和时局》( )中指出:“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 日本军阀重视国民党, 轻视共产党, 故用其主要力量向国民党战线进攻, 对它采取以军事打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的政策”, “国民党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 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虽有许多限制,但也允许有较多的自由。”--见毛选三P941。
102
毛在《论联合政府》中也说:“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见毛选三P1037
朱德在《论解放区战场》中说:“这个时期中有相当数量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系军队对敌人进行过积极地抵抗”。
103
其次,应该看到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在1年又3个月时间里,几乎丢掉了整个华北,华东的大部,华中、华南的一部分,共15个省区,160余万平方公里,2.2亿人口。我国沿海最富庶的地方,主要的交通要道,绝大多数重要城市(重庆、昆明、西安、桂林、柳州等少数除外),均被日军占领。其主要原因:
104
客观上,敌强我弱,敌人有充足准备,而国民党军队准备不充分,军队装备也较落后。
主观上,(1)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不充分发动全国人民抗战。
105
(2)在战略战术上,不采取积极防御,寻机主动出击,而是消极防御,等人家来打;不是集中兵力打运动战,而是分散兵力打阵地战;不积极开展广泛群众性的游击战,而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打正规战,使战争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陷于被动挨打局面。
106
(3)国民党政府一面抵抗,一面又把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与苏联出兵上,同时对日本还存在妥协动摇的倾向。
(4)一些国民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使部队群龙无首,失去指挥;也有些地方军阀拥兵自保,消极抗战。
107
*参考资料:《抗日战争与正面战场》(上、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思考题和参考资料 *思考题: 1.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 2.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参考资料:《抗日战争与正面战场》(上、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王建明,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第九卷)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刘德军:《抗日战争研究述评》,齐鲁书社2005年版。
108
《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日军侵华暴行实录》(1-4),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孙宅魏:《论南京大屠杀的准备、实施和延伸》,《江海学刊》2000.5。 孙宅魏:《论南京大屠杀中的性暴力问题》,《民国档案》2000.4。
109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0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0.6。 张连红等:《近几年来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综述》,《江海学刊》2000.5。 苏智良:《现代军事性奴隶:日本慰安妇制度散论》,《学术月刊》2000.8。 经盛鸿:《侵华日军南京“慰安妇”制度述论》,《江海学刊》2000.6。 王树荫:《论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两面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1。 袁素莲:《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抗战的影响》,《齐鲁学刊》2000.4。
110
刘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游击战评析》,《东北师大学报》2000.1。
孙才顺:《淞沪战役与中国抗日国防战略》,《山东师大学报》2000.2。 袁素莲:《南京政府与初期抗战》,《齐鲁学刊》1999.1。 曾景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9.3。 余子道:《论中国正面战场初期的战略作战方向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9.1。 马仲廉:《花园口决堤的军事意义》,《抗日战争研究》1999.4。
111
牛淑萍:《中国海军长江抗战初探》,《安徽史学》1999.1。
于国红:《浅析武汉会战中中日双方作战指导之得失》,《抗日战争研究》1999.2。 王文滋:《武汉会战与持久消耗战略》,《抗日战争研究》1999.2。 黄华文:《武汉撤守原因辨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2。 徐旭阳:《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述论》,《北方论丛》1999.4。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