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热烈欢迎各位教师的指导
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成果 专题复习
3
切社古代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时期和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
复习目标导航 专题概述:本专题侧重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和特征,包括各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特征,经济格局,特别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5
专题知识归纳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实现和新制度的确立。
(2)经济上: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和引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的推广、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现。
6
(3)民族上: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从而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全国的共同发展。
(4)科技上: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外交上: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引进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7
◆调整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③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④唐: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8
⑥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⑦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⑧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9
1.在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在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在奴隶社会: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井田制作为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随着春秋末年私田数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3.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
10
4.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1)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2)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3)封建的土地国有制: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11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2.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3.秦汉实行编户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北魏实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农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
12
5.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 6. 北宋实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7
5.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 6.北宋实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7.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是大学士张居正对赋税制度的一大改革。 8.清初实行了地丁银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下来。
13
我国古代赋税的征收趋势 1.由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按田亩征税,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可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徭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可以征收地丁银为标志。
14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 ②水利工程建设; ③耕作技术的提高; 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
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15
1.生产工具的革新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 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
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 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16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
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 用的犁壁;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 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 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水锥、水 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 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17
2.水利兴修 类 别 工 程 灌溉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春秋时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水田,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类 别 工 程 灌溉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春秋时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水田,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了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赵国修筑了治理漳水的西门豹渠。 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 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 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灌溉农田。
18
类 别 工 程 运河工程 秦政府为解决运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流入海洋。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
19
3、农耕技术的提高 ①灌溉技术。春秋时期的桔槔、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②耕作和管理技术。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 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20
4.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1.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
2.西汉:从西域传入的农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3.唐朝:有从波斯引入的胡椒、波斯枣等。 4.宋朝: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 5.明朝:则大量引入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
21
5、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①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 ②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
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域的葡萄、石榴、目蓿、 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 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 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22
⑤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
⑥元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⑦ 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⑧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23
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2)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3)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4)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贸的 指导思想。 (5)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 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24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在纺织业方面就领先于世界,丝织业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手工业发展,为古代人们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25
1、纺织业发展的概况 ①商周: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 ②春秋战国: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
③魏晋: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 机构;吴国缫丝质量高,蜀锦著名。 ④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⑤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6
2.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①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②秦: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 ④隋唐: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还出现了秘色瓷。 ⑤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为著名瓷都。 ⑥明清: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分工很细,有十几道工序。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
27
3.古代冶铸业的发展(冶铁业) ①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 ②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
③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④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⑤明朝: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 ⑥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8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①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②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 繁盛 时期。
③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 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 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 器;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青铜雕塑艺 术也有创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图案。
29
4.古代造船业的发展 ①两汉: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发明了橹、舵、布帆和使用锚。
②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③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现了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 ④宋元:北宋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海船载运量大。 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从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洋航行成功上得 出.
30
5.造纸业的发展 ①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②魏晋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族,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洛阳、长安、 建业、扬州。 6.手工工艺专著: 战国:《考工记》 明清:《天工开物》
31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2)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 不断发展。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
业的出现。 (4)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同时并存。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 变化。
32
古代城市的发展 1.我国古代城市在战国时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唐朝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宋朝出现了夜市和城市娱乐场所瓦子。 3.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
33
古代的货币的演变 1.中国古代货币到秦始皇时,统一战国各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2.汉代铸五铢钱。 3.唐代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 4.北宋商业繁荣,金属货币为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4
1.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3)南宋造船业进步,罗盘针应用于航海,对外贸易大大发展,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元朝对外贸易更加繁荣。 (4)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的衰落和后来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35
2.古代交通的发展 (1)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还相继开凿了邗沟等人工运河。 (2)秦的交通: ①水路:开挖灵渠,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②陆路: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3)汉的交通: ①陆路:汉朝开辟了陆路丝绸之路。②水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6
(4)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①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②唐朝: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 ③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到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的许多国家。 ④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
37
(5)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 ①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 ②元朝时期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内河航运方面:元朝继续开挖了通惠河和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 陆路交通方面: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海上交通方面:南北海运的开辟,是元代交通的一件大事。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天津)。
38
(6)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①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②但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39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对外贸易由盛而衰 4、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5、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40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原因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农业是主要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 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统治者的阶级 地位是剥削压迫农民,重视农业有利于扩大经 济利益。因此,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41
(2)表现 ①初期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 建经济的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 建经济的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 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中期 唐初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时间得到了保证,赋役负担减轻。 唐中期推行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 民的负担。同时兴修水利工程,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王 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分别减 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42
③后期 一条鞭法中的“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 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 附关系的松弛。1669年实行“更名田”,雍正 帝推行“摊丁入亩”,这样,人头税废除了,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引 进农作物和推广种棉,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 增加。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和闭关锁国,抑 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3
( 3)、影响 ①积极(主要在前中期) 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势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主要在后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依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44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问题 (1)南移的过程。 商周时期,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 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在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一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5
(2)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③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④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46
(3)经济重心南移的明显特征。 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7
历史复习方法 1.掌握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提挈宏观整体、纲举目张和综览全局的作用。它涉及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社会性质、政权更迭、经济水平、民族交往、国家关系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等诸多方面,无疑也就为综合能力测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考生在构建较为合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注重对本学科主体内容的把握。这有利于考生在复习考试中驾轻就熟、左右逢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8
2.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性。所考查的历史知识,就是知识体系中
的若干方面的整体知识。它们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长,往往涉及 古代、近代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时期,有的还涉及不同 的国家或地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分散的、 孤立的知识点将难在这类试题中显现。学科知识体系揭示了各 要素之间纵向或横向的内在联系和网络结构。它是一个以点 (知识点)、线(知识链)、面(知识板块)互动形式为特征 的信息系统。。 3.注重历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关注社会现实。如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等。 4.注重与新课程内容的联系,注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
49
点击热点 具有范围广、题型分配全面的特点。文科综合能力题经济史 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从考查来看,试题一般不绝对只考经
1.经济史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考查 具有范围广、题型分配全面的特点。文科综合能力题经济史 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从考查来看,试题一般不绝对只考经 济史,常常与政治、文化等内容联系起来,以专题的形式出 现。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 “西部人口、经济、环境” 题、中国水土流失面积”题、 2003年全国“长城”题中“西北 地区经济状况”、这些试题以经济史内容考查为核心,涉及科 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从内容来看,考查的是知识各 方面的综合体;从学科来看,纵横政治、历史、地理等学 科,体现了当今极其强烈的“通识教育”理念。
50
2.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重大历
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同时还重视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经济 主张及其评价等等。如:高考先后考查了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的 内容,商鞅和晁错的重农主张,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 原因和表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 响,五代时期南唐烈祖的治国方针、政策、措施和影响,王安石 变法,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明清时期的地丁银、 闭关政策等。
51
试题举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义抑之。夫工 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 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 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 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52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农工商皆本;重农抑商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 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为维护封建统治。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 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 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宾富强之本。
53
(2004年全国文综Ⅰ)下图为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
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 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 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宋朝开始生产钢针 B.宋朝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朝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命题意图:此题以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从材料中 获取准确历史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文字已将图片中的信息全部介绍出来,不用再辨认图片,从题 干的文字中获取信息即可。注意每项的表述哪项符合题干信息。
54
【例1】(2004年广东,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答案:B 【例2】(2004年北京文综,1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答案:C
55
(2004年全国文综Ⅰ)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家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2004年全国文综)清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 A.人口自由流动 B.土地兼并 C. 稳固自然经济 D.减轻地租 答案:A 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 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