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3
内容结构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
“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2008年《时代》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 实现。” ——1978年《时代》 “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2008年《时代》
5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实行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 (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性质 (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6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 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 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开启了改革 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新时期的开端
7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实行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中 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
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 握,才能更加清晰。 一个人……
8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国内背景 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 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 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胡锦涛
9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当时状况 (2)怎么认识这种状况?
“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2)怎么认识这种状况?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 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 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 慢,还谈什么优越性?” “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 生活条件。” “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 会主义干什么?”
10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邓小平
11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国际背景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胡锦涛
12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时代主题的转换
(2)新技术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并带动了新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 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战后的发展或许是自18世纪英国出现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事件。” 1953—1973年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在新的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一方面带来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在发达工业国中引起工业升级;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冲浪向全球扩散,大批发展中国家争取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
13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资本主义的调整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成为一种选择,也是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重大打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乱以后,在外部推动和内部改革下,普遍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过渡到 了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国家或是控制经济的制高点,或是使用财政政策创建并承担了福利国家的责任,致力于纠正市场的“失灵”。这些新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成为一种选择,也是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14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年产5000万吨褐煤 西德2000工人 中国16万人 每小时起落飞机 法国戴高乐机场60架
人均GDP 日本的1/20 美国的1/30 科技水平 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 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国20年左右 年产5000万吨褐煤 西德2000工人 中国16万人 每小时起落飞机 法国戴高乐机场60架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架
15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65—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美国的差距由10.1倍扩大到 16.2倍,同日本由0.4倍扩大到6.9倍,同西德由0.7倍扩大到4.2倍。在50年代,中国与后来成为“四小龙”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相当,60年代以后,双方的差距迅速拉大。
16
“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 “现在东方有四个小老虎:一个是南朝鲜,一个是台湾,一个是香港,一个是新加坡。它们的经济发展很快,对外贸易增长很快。它们都能把经济发展得那么快,我们难道就不能吗?我们的脑子里还都是些老东西,不会研究现在的问题,不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来得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天天讲四个现代化,讲来讲去都会是空的。”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17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回应时代发展、世界新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挑战,使中国摆脱落后、赶上时代。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状况看,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我国对当时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的一种强有力的反应,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回应时代发展、世界新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挑战,使中国摆脱落后、赶上时代。 二是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出二十余年的发展困境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政经危局,在治穷致富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是通过改革开放,摆脱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8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的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 但是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 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19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0
改革的原则 改革的方法 改革要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 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各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等。 改革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1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
用,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才会促进生 产力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就是使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适应社会 主 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22
斯大林在早年否认矛盾的存在;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 斯大林在早年否认矛盾的存在;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23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957年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24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5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 ——邓小平 “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邓小平
26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7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全面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三)评价和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28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29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0
2. 经济体制改革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2.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31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32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
33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34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35
(一)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关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再逐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 事实上我们开始改革的时候,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的。
36
(二)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经 济体制改革重要。 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透。
37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改没了,越来越改向资本主义了!
改革开放虽然使物质文明上去了,但精神文明却下来了,带来思想道德滑坡,不能说是成功的。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 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38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三)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及其提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
39
(三)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闼,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40
(三)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之所以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
一方面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41
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42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43
1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长期、持续、快速、平稳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40507亿元
45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高于1953年-1978年年均6.1%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3位,仅次于美国、日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46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47
2 人民生活 第一,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到2007年达4140.4元,比1978年增长近30倍,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1%;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到2007年达 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多,年均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2%。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24元,比1978年的116元增长26.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97元,比1978年增长31.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
48
从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看,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达172534. 2亿元,比1978年增长818
从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看,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达 亿元,比1978年增长818.3倍,年均增长26%。
49
第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1978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别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
50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51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有利条件。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的好,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52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因此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主要有: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3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4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其重要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重要思想。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对世界发展态势的深刻把握。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55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深刻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
翻开历史的画卷: 兴盛总是和开放相伴, 衰落总是与封闭同在 清朝曾实行”海禁”: 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准入口
56
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 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 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 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 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 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 后,愚昧无知。”
57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资本列强的侵略。中国是被动地开放,发展不起来。
58
邓小平指出: 新中国“三十几年 的经验教训告诉 我们,关起门来 搞建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
59
2.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
60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 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 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 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 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 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 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61
(2)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一,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第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第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62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63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 1.对外开放的历程 从1978年至今,总体上可分四个阶段
64
第一,兴办经济特区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65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66
第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中央决定开辟长江、珠江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
67
第三,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8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这对我们来说既 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 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1月中国正式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这对我们来说既 是机遇,也是挑战。
69
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对外贸易总量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 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71
货物贸易结构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1%和94.9%,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7年则达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7年提高到28.6%。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72
服务贸易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其中,出口额从24.8亿美元增加到12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9%;进口额从18.7亿美元增加到1293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
73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偏小。
75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近44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加上金融领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约835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4%,占发展中国家的19%。我国从1993年起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末在我国实有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8万家,实有投资总额达2.11万亿美元。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254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57.7%,缴纳的税收超过990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5000万个。
76
利用外资方式 截止到2007年底,外国投资者共并购2.18万户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7.6%,其中外国投资者购买1.9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份,购买2373户内资企业的股份;并购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134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的11.6%。
77
利用外资产业结构 外商投资的重点,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显著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7%、31.6%和41.4%;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是74.1%、67.5%和57.3%,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
78
走出去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9
2007年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对外经济合作范围和竞争力 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和北非。 200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1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2007年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80
入围2007年ENR国际承包商225强的49家中国公司(内地)单位:百万美元
序 号 排名 公司名称 营业收入 新签 合同额 2007 2006 国际 全球 1 14 45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380.7 2 18 20 中国建筑总公司 2956.1 3 51 68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979.8 5107.5 5811.3 4 55 50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 939.0 1415.0 5813.0 5 67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658.3 6 70 60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 598.0 658.4 7 73 64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580.0 6276.3 6282.5 8 82 76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 419.8 518.2 8961.7 9 83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414.8 10 88 94 中国化学工程建设集团公司 367.3 2100.4 3077.2 备注:本届排名基本数据为企业上一年度即2006年度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81
对外投资规模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经国家批准,只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虽依然较小,但已取得积极进展。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投资国别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外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 截止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企业存量167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存量1012亿美元。
82
国际收支: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83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实行了 30年的对外开放国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84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风险加大;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增多;在开放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85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86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具体来说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研究,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87
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或者说是不协调
88
1.经济发展不平衡或不协调 现代的城市 落后的农村
89
区域之间 从人类发展指数看中国的地区差距
90
不同收入阶层
91
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还有不够协调的方面,最突出的是还没有完全做到高效廉洁行政。
2。经济改革和发展与政治体制政治文明不协调 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还有不够协调的方面,最突出的是还没有完全做到高效廉洁行政。 重庆市展开打黑行动至今,2954名涉黑人员被缉拿归案,陈明亮、岳村、黎强等67名黑恶团伙首犯和骨干先后被警方执行逮捕,文强等10名厅级、2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落马。仰仗黑恶势力的商业秩序消亡。
92
道德失落 信仰缺失 行为失范 3.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不协调
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也有不够协调的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道德失落 信仰缺失 行为失范
93
4.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94
5.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