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2
止血、凝血与纤溶机制
3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Ⅰ.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Ⅱ.内皮细胞分泌vWF 促进plt粘附 Ⅲ.释放FIII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促进plt粘附 Ⅲ.释放FIII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促进血小板粘附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Ⅳ.暴露内皮下胶原
4
二、血小板止血功能 ①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③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管收缩 ④ 促进凝血过程 ⑤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5
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 (内源性、外源性)
三、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 (内源性、外源性)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
6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 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FⅠ~FⅫ) 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7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VIIa VII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组织损伤释放 PKa PK (激肽释放酶原) 组织因子(III) XII——————XIIa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XI XIa (凝血旁路) Ⅲa IX IXa IIa Ca2+ VIII VIIIa III Plt PF Ca2+ IIa Xa V——————————————Va Ca2+ VIIa VII X Xa PF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XIII XIIIa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III、VII Ca2+、PF3、磷脂 所需时间: 3~8min
8
四、正常抗凝及纤溶系统 (一)细胞抗凝机制 凝血过程有关 物质和产物 单核-巨噬细胞 吞 噬 清 除
9
(二)体液抗凝机制 肝素介导下 抗凝血酶Ⅲ 灭活凝血酶、FⅨa、FⅩa、FⅪa、FⅫa (AT-Ⅲ) 灭活FⅤa、FⅧa 蛋白C和蛋白S
激活纤溶系统 TFPI 灭活TF/Ⅶa、FⅩa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10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 (fibrinolysis,纤溶系统)
主要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清除血管 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的阻塞,保持血流通畅 XIIa PK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u-PA t-PA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1
止凝血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 循环中凝血及抗凝物质增加
综合因素
12
血管壁检测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二、出血时间(BT)
13
(一)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CRT)
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束臂试验 [方 法] 血压计袖带 上臂加压8min 在前臂直径5cm 圆圈内计数出血点 (收缩压+舒张压)÷2
15
[原 理] 毛细血管壁完整性 内皮结构与功能 血小板质与量 压力 脆 性 通透性 异常 易出血
16
[参考值] 男性0-5个 女性0-10个 1.异常提示:毛细血管脆性、通透性 [意 义] >10个为异常
男性0-5个 女性0-10个 >10个为异常 [意 义] 1.异常提示:毛细血管脆性、通透性 2. 常见于:①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②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17
(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原 理] 测定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至自然止血所需 时间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19
[方 法] [参考值] 用标准弹簧针或刀片刺破皮肤2--3mm 深,观察出血自然停止的时间
[方 法] 用标准弹簧针或刀片刺破皮肤2--3mm 深,观察出血自然停止的时间 [参考值] Duke法 min >4min为延长 Ivy 法 min >7min为延长 BT测定器法 6.9±2.1min >9min为延长
20
[意 义] 1.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 因素的影响
21
[意 义] 2. BT延长 血小板明显 <5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意 义] 2. BT延长 血小板明显 <5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如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DIC
22
[意 义] 3.BT缩短 ① 某些严重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② 心梗、脑梗、DIC高凝期
23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 血块退缩试验(CRT)
24
(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包括: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lgG)、PAIgM和 PAIgA测定。 [参考值] PAlgG 0~78.8ng/107血小板; PAIgA 0~2.0ng/107血小板。 PAlgM 0~7.0ng/107血小板;
25
[临床意义] 1. PAIg增高 见于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输血后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
90%以上ITP患者的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IgA和血小板补体3(PAC3),则阳性率可高达 100%。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Evan综合征等。
26
2.观察病情 经治疗后ITP患者的PAIg水平下降; 复发后,则又可升高。
27
(二)血块退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原理] 纤维蛋白网 收缩 血凝块 血小板 血栓收缩蛋白
血清被挤出 血块缩小加固
28
[方法] 全血标本注入试管中,静置,观察 析出的血清占原有全血量的 百分比 表示血块退缩的程度
29
30min-1h 开始退缩 18h-24h 完全退缩 退缩完全: 析出的血清 全血量 [参考值] 40-50%
30
[意义] 1.主要用于血小板功能测定的初筛试验 2.退缩不良见于: a) 血小板功能异常或量(尤其<50109/L) b)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c) 严重 FⅧ、FⅡ缺乏
31
凝血因子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时间(C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G)
32
(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0-43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原 理] 部分凝血活酶 [参考值]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 理] 部分凝血活酶 Ca2+ 、磷脂(替代PF3) 血浆 [参考值] 30-43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正常对照10s以上者 延长 <正常对照5s以上者 缩短
33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内源性途径] 第一阶段 二 三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PKa PK XII——————XIIa HMWK XI XIa IX IXa IIa Ca2+ VIII VIIIa Plt PF3 IIa Xa V——————————————Va Ca2+ 第一阶段 X Xa PF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XIII XIIIa 二 三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Ca2+、PF3、磷脂 所需时间: 3~8min
34
[意 义] 延长: 1. 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 主要检测内源性途径。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5. 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意 义] 主要检测内源性途径。 延长: 1. 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 2. 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如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 3.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DIC、纤溶亢进、先天性缺乏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5. 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35
缩短: 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36
(二)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
[原理] 观察血液自离体后,到玻璃试管中凝固所需时间 与带负电荷表面接触 从血管中 抽出 血液 XII XIIa 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凝固) [参考值] 6-12min(试管法)
37
[意 义] 内源性途径因子测定的初筛试验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延长: 1. 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
2. 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如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 3.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DIC、纤溶亢进、先天性缺乏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缩短: 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如血栓性疾病
38
(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原 理] 组织凝血活酶 (组织因子) Ca2+ 血浆 [参考值] QUIK法:11-13s
39
INR=PTRISI 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 ISI越小(<2)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性越高。
[参考值] PT R(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1±0.05 PT R=病人PT值/参比血浆PT值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1.0±0.1 INR=PTRISI 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 ISI越小(<2)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性越高。
40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外源性途径] VIIa VII 第一阶段 二 三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组织损伤释放 组织因子(III) IIIa III Ca2+ Xa Va VIIa VII 第一阶段 X Xa PF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XIII XIIIa 二 三 参加因子: V、X、 II、I III、VII Ca2+、PF3、磷脂 所需时间: 3~8min
41
[意 义] 延长: 为外源性途径的筛选试验 1.因子II、V、VII、X 单独或联合缺乏: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
2.严重纤维蛋白原降低(尤其<1g/L时):纤溶亢进(如DIC后期) 3.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 4.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INR 2-3
42
[意义] 缩短: 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43
(四)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定量 [参考值] 比浊法:2-4g/L <2g/L 或 >4g/L为异常 [意 义] 减少:
[意 义] 减少: 1.严重肝病 2.DIC(消耗过多) 3. 纤溶亢进: 增高: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糖尿病、急性炎症、 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44
抗凝血功能检测 血浆抗凝血活酶Ⅲ活性测定(AT-Ⅲ)
45
血浆抗凝血活酶Ⅲ活性测定(AT-Ⅲ) [方法] 血浆 发色底物法 [参考值] 108.5±5.3% [临床意义] 1. 活性降低
[方法] 血浆 发色底物法 [参考值] ±5.3% [临床意义] 1. 活性降低 先天性AT-Ⅲ缺乏 获得性AT-Ⅲ缺乏:肝脏疾病、 DIC 2. 活性增高
46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血浆凝血酶时间(TT)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OP)测定 血浆D-二聚体检测(D-D)
47
原发性纤溶症(primary fibrinolysis)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简称原发性纤溶,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
48
继发性纤溶症 (second fibrinolysis)
主要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 时,由于因子XIIa、激肽释放酶、 凝血酶等增多导致纤溶酶增多或活性增 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个 凝血因子。
49
(一)血浆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原 理] 标准凝血酶 血浆 [参考值] 16-18s 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50
[意 义] 主要检测凝血过程第三阶段 1.纤维蛋白原质与量异常:如纤溶亢进 2.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如AT-Ⅲ、肝素 样物质
51
(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纤溶酶原在各种活化素(如凝血酶等)的作用下 转变成纤溶酶,然后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 溶解,产生FDP,使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溶解 。 [参考值] 小于5mg/L
52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肝脏疾病、肺梗塞、DVT、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
53
(三)血浆D-二聚体检测(D-D) [参考值] 血浆D-D是交联纤维蛋白水解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能准确反映体内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
胶乳凝集法为阴性; ELISA法为小于200ug/L。
54
[临床意义] 1. 继发性纤溶症(如DIC)为阳性或增高; 2. 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
55
实验项目的选择 一期止血缺陷 Plt 结 果 BT 计数 判断 N N 血管因素 延长 血小板量减少 N 凝血因子异常可能
56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二期止血缺陷 进一步做以下筛选试验: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57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 1.仅有APTT延长 提示内源性途径因子异常:尤其是Ⅷ、 IX、XI
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循环中抗凝物 质增多
58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 2.仅有PT延长 提示外源性因子异常(VII) 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59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 进一步做有关因子的测定(确诊试验) 3. APTT、PT 全部异常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FDP增多 血中抗凝物质增多 肝功能衰竭 进一步做有关因子的测定(确诊试验)
60
病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