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宋亡於 強榦弱枝?
2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憂患最多的時代,對外強鄰環伺,對內則黨爭劇烈,經濟上靡費甚多,國家支出龐大,有人就認為這是由於宋代實施強榦弱枝而引起的。
前言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憂患最多的時代,對外強鄰環伺,對內則黨爭劇烈,經濟上靡費甚多,國家支出龐大,有人就認為這是由於宋代實施強榦弱枝而引起的。
3
強榦弱枝 宋初之強榦弱枝,以榦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即加強中央實權、削弱地方勢力。
4
目的 消除藩鎮割據 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設「帥、漕、憲、倉」四官分掌地方之軍民、財政、刑法、糧食。 防止兵變重演
宋太祖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為防將領擁兵冊立的歷史重演,故此削弱將領權力,以杜絕後患。
5
增加中央收入 太祖將財權統制於中央,在全國十五路設轉運使,直接向中央負責。 維持王朝久安 大力削弱宰相(中書令)實權,在其下添設副宰相(參知政事),以分其權。另又以樞密使分取中書令的軍政權,以三司使分取中書令的財政權。
6
內容 行政 分割相權﹑提高監察﹑控制州縣﹑分設監司﹑收刑法權 軍事 控制禁軍﹑以文代武﹑禁軍駐京﹑行更戍法 財政 設三司使﹑稅歸中央
7
正面影響 革除武人專擅 一改唐末五代以來,軍人專政,兵將驕橫之風,亦有利於鞏固政權。 免致藩鎮割據 唐代末年以來地方坐大的局勢得以遏止,五代十國國祚短促、篡弒頻仍的情況不再出現,北宋得以享國近一百七十年之久。
8
減少誤判,杜絕五代時期官吏濫殺無辜的情況。
造成學術發達 既造成濃厚讀書風氣,也使書院講學盛行,造就不少人才,如蘇軾﹑程頤等。 司法審慎 減少誤判,杜絕五代時期官吏濫殺無辜的情況。
9
負面影響 軍事積弱 武人備受歧視,嚴重影響士氣及戰力;軍隊三年一遷,浪費士兵的精神和金錢;而不設固定將領統軍,造成兵將互不相知。
王夫之︰「忌天下之強而獎之以弱,則以自弱而喪其天下。」
10
地方貧弱 削弱地方兵力及削奪節度使的權力,使中央﹑地方失去平衡。地方官員的職權名不副實,行政混亂。 中央設的通判又與知州勢成水火,有礙行政效率。
11
政治積弊 一般官員多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范仲淹就批評官員「勞逸不均」,而且缺乏創見與積極性,政治因循。 台諫官放言無忌,與官員常有衝突,仁宗﹑英宗以後更激化為朋黨相爭。
12
各州每年皆將錢糧解送中央,導致地方財政枯竭;中央亦因官多兵冗,財政出現困難。
財政積貧 各州每年皆將錢糧解送中央,導致地方財政枯竭;中央亦因官多兵冗,財政出現困難。 廣開科舉,導致官員冗濫,加以厚祿養,政費支出龐大;沒有完善的退役制度制度,支出無限制增加。
13
強榦弱枝使宋積弱? 論者認為宋代積弱主要因為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矯枉過正,但其實宋初確能以此解決五代以來的篡奪和分裂局面,宋真宗以後,這項政策流弊百出,實是由於宋廷未能因時制宜調整政策。
14
強榦弱枝 與宋積弱的關係 政治方面 如政出多門,官員因循,一旦出現變法,便群起而攻之。 又謂宋代台諫權重,令大臣無可作為甚至結黨攻伐異己。
但其實明清兩代,都比宋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中央集權及台諫權重與積弱無必然的關係。
15
經濟方面 地方財政枯竭,造成地方積貧。 但這不能誇大,自北宋中期開始,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已寬鬆不少。 冗兵冗官令朝廷出現極嚴重的經濟負擔。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因素,如宋代恩蔭及祭祀特多,而效祀亦三年一次,例頒賜群臣將士衣帶絹白等,這些花費都不是強榦弱枝所致。
16
精兵送往京師,充當禁軍,令地方軍力大削,造成內重外輕。
軍事方面 精兵送往京師,充當禁軍,令地方軍力大削,造成內重外輕。 事實卻是禁軍主力外在地方,並非在中央。錢若水就指出當時之患在於「重兵之外而輕兵在內」。
17
宋積弱的其他解釋 唐代遺留的後患 1.外患問題 契丹以及後來的西夏﹑金等族, 文化和組織都與宋帝國比肩,宋 廷無法像漢唐般開拓邊疆。
18
定都汴京帶來了嚴重的國防問題,如太宗對遼戰爭失敗,真宗對澶淵之役失利,甚至宋末的靖康之難,都與汴京形勢不利有關。
2.東北防線的失陷 北宋建國後,失卻防邊屏障,形 勢惡劣,令日後難以擴張。 都汴問題 定都汴京帶來了嚴重的國防問題,如太宗對遼戰爭失敗,真宗對澶淵之役失利,甚至宋末的靖康之難,都與汴京形勢不利有關。
19
真正使宋滅亡的原因 1.宋太祖以後諸帝,墨守太祖方針,不知變通。 2.中央集權政策的鬆弛,造成地方財政及軍政敗壞。
3.北宋開國初年,即遇到與漢唐時菁不同的敵人-遼。 4.建都汴京,引致國防空虛。
20
總結 宋代推行中央集權政策,完全是出於實際需要,此政策確能矯正五代以來地方割據﹑尾大不掉的局面,而剛才所提及的四種因素,令北宋無法復振,繼而步向滅亡。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