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糠 范 Modified 7年之前
1
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楊 坤 原 中原大學 教育研究所
2
前 言 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需求,當前高等教育的目標除應著重於專業知識的獲得外,更應培養學生具備自律學習、問題解決、創意、批判思考和團隊合作等技能,以適應環境變遷,符合終身學習的需求 (Hmelo-Silver & Barrows, 2006; Tan, 2003)。
3
前 言 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與變革,由行為 主義(behaviorism)轉變到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和情境認知 (situated cognition) 論 (高文,2009;Bybee, 2002)。 當前的學習科學(science of learning)強調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營造學習者社群,透過社會參與來促進知識的建構 (高文、鄭太年,2009;Bybee, 2002)。
4
PBL的發展 問題本位(導向)學習於 1960 年代中期由加拿大的醫學教育學者Howard Barrows 所發展 (Torp & Sage, 2002)。 迄今已流行於國外的高等教育和許多學科領域 (Boud & Feletti, 1997; Duch et al., 2001)。國內自1992年起由各醫學院系開始實施,現已陸續擴及一般大學各科系與中小學 (楊坤原和張賴妙理,2005;關超然和李孟智, 2009)。
5
PBL的定義 PBL 的定義不一,依據 Barrows (2002) 、Savery (2006) 的定義,PBL 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課程)法,使學習者得以主動地透過執行研究、整合理論與實務和應用知識與技能來發展一個可行的解題方法。
6
PBL的理論基礎 (Evensen & Hmelo, 2000; Torp & Sage, 2002)
杜威(John Dewey)的實用主義哲學。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學習觀。 訊息處理(information-processing)論。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論。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論。 情境動機(situated motivation)論。
7
PBL的特徵 (Barrows, 1996; Delisle, 1997; Torp & Sage, 2002)
以結構模糊的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來組織學習內容與學習情境。 學生扮演問題持有者(stakeholder)的角色。 教學者(tutor)擔任認知的教練(coach)或促進者(facilitator)。 搭配小組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採用多元的評量方式。
8
何謂“ill-structured problem”. (Allen et al
何謂“ill-structured problem”? (Allen et al., 1996; Duch, 2001; Schmidt & Moust, 2000) 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動機,真實生活的情境。 複雜、開放,沒有固定的解法和標準答案,能引發創造、批判等高層思考。 與學生的經驗、先備知識相結合。 整合課程內容所涵蓋的知識和技能。
9
PBL的課程與教學設計 PBL 並非指稱某一種固定的教學法,可隨教學目標與實施情境的需要而加以設計 (Barrows, 1986; Charlin et al., 1998)。 PBL 的實施可依班級大小加以調整;也可依需要採”完全的PBL” (full PBL) 或 ” 混合的 PBL” (hybrid PBL) (沈戊忠, 2005)。
10
PBL的教學模式(Duch, 2001; IDEAS, 2001)
醫學院模式 (medical school model) 8-10名學生和1位導師,以小組會議和討論為主 走動的促進者模式 (floating facilitator model) 1位導師,全班分為每組4-5人。 同儕導師模式 (peer tutor model) 設置同儕導師擔任走動的促進者。 大班級教學模式 (large class model) 由教師主導各項PBL過程,結合講述、討論等。
11
PBL 的各種教學設計 Barrows(1986); Ross(1991); Savoie & Hughes(1994)
問題由誰來選擇? (課程設計者;教學者;學生自己) 問題的目的為何? (學習知識或技能;引發內在動機;實務問題) 教育目標為何?由誰控制? (教學者;學習者)
12
PBL 的各種教學設計 Barrows(1986); Ross(1991); Savoie & Hughes(1994)
學習任務的本質為何? (解釋現象;進行診斷;計畫探究) 問題的呈現型式為何? (論文個案;虛擬或真實病人) 教學者(tutor)的角色為何? (促進者;決定者)
13
PBL 的各種教學設計 Barrows(1986); Ross(1991); Savoie & Hughes(1994)
學生的學習歷程為何? (學生獨立;小組有導師;小組無導師) 學習資源的使用與取得? (問題設計者提供;學生自覓) 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 (個人成就 或 小組表現;產物 或 表現)
14
PBL的教學目標 (Barrows, 1986; Norman & Schmidt, 1992)
建構一個廣泛、彈性的知識基礎。 成為有效的團隊合作者。 發展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能。 具備內在學習動機。 發展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技能。
15
教學者(tutor)在PBL中的任務 (Gallagher, 1997; Hmelo-Silver & Barrows, 2006)
課程(學習單元;教學模組)與教學(各類學習輔助工具、多元評量方法)的設計者。 問題解決或探究 (inquiry)歷程各項知能的示範者與合作者。
16
教學者(tutor)在PBL中的任務 (Gallagher, 1997; Hmelo-Silver & Barrows, 2006)
學習的指導者與促進者 (顧問,mentor) 1.幫助學生了解解題情境,透過提問與 引導促進學生的深層思考。 2.透過歷程的觀察與交談,確認學生的學 習需求 與參與情形,並視情況提供必要 的協助。
17
教學者在PBL中的任務 評鑑者 等的評鑑。 2.兼重過程(學習檔案)與結果(紙筆測 驗),知識與技能(解題技能與社會技 能)的評鑑。
1.包括學生自評語同儕互評、教師教學表現 等的評鑑。 2.兼重過程(學習檔案)與結果(紙筆測 驗),知識與技能(解題技能與社會技 能)的評鑑。 3.同時採用質性和量化評量工具。
18
PBL的教/學流程 課程介紹︰說明目標與標準;異質分組 呈現問題︰激起動機;引導探究方向。 規劃解題:形成小組解題的行動計畫;
應用「解題規劃單」。 自我學習(self-study) ︰資料(資源)的 搜尋、分析與摘要。
19
「解題規劃表」(Delisle, 1997)
20
PBL的教/學流程 小組討論︰協商共識,獲得結果。 想法交流(知識建構)與人際互動。 展現結果︰全班分享與討論。
進行評鑑︰自評、互評與教師評鑑。
21
結 語 PBL 對大學生的認知、技能和情意均產 生正面的影響 (Dochy et al., 2003; Groh, 2001;
結 語 PBL 對大學生的認知、技能和情意均產 生正面的影響 (Dochy et al., 2003; Groh, 2001; Dolmans & Schmidt, 2000)。 多功能的創新教學模式是追求卓越教學的重要基礎,值得投注更多的努力。 教師協同合作,共促專業發展。
22
*中原大學問題本位學習資源網 http://pbl.cycu.edu.tw *問題本位學習手冊
謝謝您,敬請指教 *中原大學問題本位學習資源網 *問題本位學習手冊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