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是一種課程與學習歷程,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和資源,尋找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課程乃由教師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去發現需要,自己去了解,運用問題解決能力,自我引導學習策略、以及小組參與技能。學習歷程以系統化方式讓學生解決問題,以面對真實事件問題的挑戰(Barrows 與Kelson,1993)。 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歷程階段,其原則均包含「呈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成果」等三部分歷程。以結構模糊的(ill-structured)問題作為學習情境來開啟整個學習歷程,是PBL與其他教/學方式最明顯的差異。透過真實性的問題來聯結學生的學習經驗並引起學習動機,激發他們扮演問題持有者(stakeholder)的角色,主動發掘學習議題(learning issues)來引導探究方向,運用各種SDL和高層思考技能完成學習議題的探究(Barrows,1996; Hmelo-Silver, 2004; Savery, 2006)。

2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以往運用問題導向學習策略大多以高等教育為主(Bowdish, Chauvin,Kreisman, & Britt, 2003), 近年來,美國伊利諾州數學與科學學會(Illinoi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ademy) 則致力推廣應用於K-16 教育,其發現,在小學數學、科學、社會等學科領域皆有適合的問題導向學習不同面向效益(Torp & Sage, 2002)。 然而,教育心理學者對諸如PBL這種開放式探究(open inquiry)活動是否適合用來促進中、小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雖有肯定(Keys, 1998;Schmidt, Loyens, Van Gog, & Paas, 2007)也有質疑(Kirschner, Sweller, & Clark, 2006)的態度。即使有人認為只要學習環境能提供鷹架(scaffolding)的支持,就可提升任何年級學生的思考與問題解決表現(Schmidt et al., 2007),但因現有的研究對中學生在PBL或開放式科學探究學習歷程的SDL表現情形有不同的發現,而未能從各研究中獲得一致的結論(Chin & Chia, 2006; Krajcik, Blumenfeld, Marx, Bass,Fredrick, & Soloway, 1998; Zion et al., 2004)。

3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是故有許多研究針對PBL提出應用於教學的實施建議,諸如實施PBL時的環境支援因素、加強學生問題解決形成過程的基礎知識、協助教師PBL應用輔導知識與策略等,因此提供相關PBL課程設計的應用參考架構(1)選擇一個問題;(2)以此問題界定可能涵蓋的知識領域;(3)基於此問題選擇相關的事件提供給學習者;(4)學習者從事件中去界定問題;(5)將問題化為一系列的疑問去尋找答案;(6)蒐集資料並應用於問題之解決。(黃明月,2000; 朱江文,2002;丁大成,2003) 針對這樣的課程設計架構參考,本研究團隊於 年應用PBL與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針對國小學童進行資訊課程與藝術繪畫課程進行探究,由研究發現提供PBL支持性的資訊系統與融入行動載具的主題式問題學習模式,對於學生的課程問題學習、團隊的合作態度、個別化學習成長、以及藝術繪畫創意的提升,有其價值存在。(王曉璿、黃崇時與陳盈濂,2009; 王曉璿與黃崇時,2010; 王曉璿、洪宸皓與林碩盈,2011;王曉璿與蔡明諺,2013)

4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由最近五年的研究中亦發現,配合多元能力的培養,現今藝術教育已從傳統「知識取向」,轉變為「培養能力」的學習內涵,強調結合學童生活週遭事物與經驗,因應視覺文化需求於現代生活及藝術課程之統整,強調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升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與藝術鑑賞能力。要如何培養並提升兒童之鑑賞能力,甚或如何評量其鑑賞能力之進步與否,乃成為當前視覺藝術教育的新課題。 過去研究者指出一般鑑賞教學,多因教師以講述方式,直接對作品加以介紹,一方面它是單向式教學,因而缺乏刺激變化。另一方面,學生是依教師習得的判斷標準,處於被動學習地位,無法達到預期學習成效。且有鑑於科技融入教學已成為當今教育的潮流,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或m-Learning)漸漸成為當今新生代學生的新興學習方式(邱文心,2009)。並已經由教育部的行動學習專案( )計畫與補助中可以發現如何引入行動學習於課程學習的方法、策略與環境佈置皆為重要探究內涵之ㄧ。因此本研究嘗試應用問題導向理論,結合行動科技,引入學生學習成果以QR code的成果展現,以探究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學生藝術鑑賞的相關歷程、實施程序、與效益。

5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一)所採用的PBL課程設計模式 主要參考Cordeiro 和Campbell(1995)所歸納的PBL精神,Delisle(1997)所提出的PBL課程設計步驟,Savin-Baden(2000)所提出的PBL課程學習特質,黃明月(2000)PBL課程設計流程,以及朱江文(2002)所提出PBL實施時對於兒童須注意參考事項,和Dolmans, Grave, Wolfhagen & Vleuten (2005) 問題導向學習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未來挑戰,歸納為(1)選擇一個問題;(2)以此問題界定可能涵蓋的知識領域;(3)基於此問題選擇相關的事件提供給學習者;(4)學習者從事件中去界定問題;(5)將問題化為一系列的疑問去尋找答案;(6)蒐集資料並以合作學習方式,應用於問題解決; (7)問題解決方法呈現與反思。

6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二)藝術鑑賞力課程設計 本研究所指藝術鑑賞主要綜合黃壬來(1992)、郭禎祥(1993)、陳瓊花(1997)、王秀雄(1998)、與黃美賢(2001)的研究探討,定義為依據自己的認知及審美觀,以言語文字或其它相關方式表達出對某事物的觀感。 針對藝術與人文教育課程,加強美術鑑賞教育,是台灣當前促進全民美育發展的重要文化政策,也是近年來國內美術教育學者共同努力研究的課題(梁秀中,1991; 蘇振明,2000; 謝朝鐘,2007)。從許多研究發現藝術鑑賞教學對美術創作能力有顯著的影響(陳淑梅,1991),而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的美術認知能力、繪畫作品風格辨識能力、繪畫風格鑑賞能力之學習成效,有顯著的影響效果(林明助,1998)。林志仲(2003)利用圖像學應用在國小高年級繪畫鑑賞教學研究發現,由圖像學的三層面來觀察、發現、分析繪畫的含義,會提升學生鑑賞美術作品的了解與意義。漢寶德(2004)亦指出在美感教育中,如何藉由學生與美術作品的內心對話,把孩子的潛在審美能力激發出來,形成一種判斷力,是藝術鑑賞能力提升的可行方式之一。 因此本研究主要藉由學生在教室內的美術繪畫基礎技能教育,透過行動學習載具,經由問題設定、問題蒐集、合作學習與作品分析,以及進行美術作品評論賞析報告製作與分享,以了解行動科技結合問題導向學習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藝術鑑賞的效益狀況。

7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三)行動科技融入課程學習模式 本研究子計畫嘗試將行動載具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主要透過行動科技結合教師教學與學生個別化基礎學習,以及融入藝術鑑賞問題導向學習模式,以了解整理學習效益。 1. 行動載具結合ipad教學應用 (1) 教師端教學資源 A. 應用ipad app 進行直接投射教學 B. ipad 額外設備:Apple ipad2 C. App 資源名稱:Splashtop Remote Desktop ‚網址: D. 參考案例:

8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2) 學生端學習資源 A. 電子書包結合色彩教學網站進行練習 ① 教師自編教材:色彩學、點線面、美的原則、錯視、美學鑑賞 ‚ ② fiito、電子郵件 B. 色彩教學網址: C. 學生參考學習案例

9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2. 問題導向藝術鑑賞課程學習 (1) 教師端教學前準備 A. 教師準備相關藝文網站及資料 ① 提出藝術鑑賞問題 ② 確認相關網路相關資源與數位設備支持狀況 ③ 進行學生分組與問題導向網站系統登錄與作業 ④ 進行藝術作品評論範例製作與QR Code 網站連結教學 【參考資料】前置作業一:網站的產生 ⑤ 前置作業二:相關軟硬體的安裝和測試  ⑥ 前置作業三:教學現場模擬並討論修正

10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B. 學生進行問題導向各階段學習與討論 ① 依據各階段進行資料彙編與處理 ② 完成藝術作品評析與 QR code 網址製作。 QR code製作網址( QR code製作過程 下載安裝,輸入相關資料,可產生二維條碼

11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C. QR code 貼到展示圖片上

12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D.美術作品藝術賞析行動化學習與分享

13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四)本研究主要探究內容 1. 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各階段步驟,融入藝術鑑賞課程的實施狀況。 2. 行動載具與一般教室結合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在藝術鑑賞課程上的動機、效益及實施歷程探討。

14 參考文獻(中文) 丁大成(2003)。應用PBL教學法幫助國中生建立正確物理觀念。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秀雄(1998)。 鑑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曉璿、黃崇時、陳盈濂(2009)。以自律學習理論為基礎之XOOPS數位專案學習系統設計初探。GCCCE 2009, 5/25-2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王曉璿、洪宸皓、林碩盈(2011)。融入互評基準學習的同儕互評系統輔助國小藝術鑑賞能力學習效益初探。第三屆科技與數學教育研討會。國立台中教育大學,4/30。 王曉璿、黃崇時(2010)。以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為基礎之數位學習系統輔助國小資訊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王曉璿、蔡明諺(2013)。電子書包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朱江文(2002)。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文心(2009)。行動式數位學習─新教學載具的應用。2014年1月22日,取自 林志仲(2003)。圖像學應用在國小高年級繪畫鑑賞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15 參考文獻(中文) 梁秀中(1991)。如何增加藝術欣賞要育---增加文化人口提昇民眾藝術欣賞興趣和能力。社教資料雜誌,155,1-4。 郭禎祥(1993)。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台灣書店,台北。 陳淑梅(1991)。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生美術創作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陳瓊花 (1997)。審美發展理論之探討及其對未來研究之意義(An Examination of Theories of Aesthetic Development with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師大學報,42(New Version),13-27。 黃壬來(1992)。創意美勞-國小美勞科教學策略理論與應用。臺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明月(2000)。成人學習革命。臺北:師大書苑。 黃美賢(2001)。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謝朝鐘(2007)。美學與藝術教育。通識教育學報,2, 。 蘇振明(2003)。九年一貫「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的九大問思與對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6 參考文獻(外文) Barrows, H. S., & Kelson, A. (1993).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stitute. Springfield, MA: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arrows, H. S. (1996). Problem-based leam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 f 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Bowdish, B. E., Chauvin, S. W., Kreisman, N., & Britt, M. (2003). Travels towards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Science, 31, Chin, C., & Chia, L.-G. (2006). Problembased learning: Using ill-structured problems in biology project work. Science Education,90(1), Cordeiro, P., & Campbell, B. (1995). Problem-based learning as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 Delisle, R.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melo-Silver, C. E., Chernobilsky, E., & DaCosta, M. C. (2004). Psychological tool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O.-S. Tan, M. S. Baldwin, R. O. Beltran, & E. Chernobilsky (Eds.), Enhancing thinking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 Singapore: Cengage Learning Asia. Keys, C. W. (1998). A study of grade six students generating questions and plans for openended science investigation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8(3),

17 參考文獻(外文) Kirschner, P. A., Sweller, J., & Clark, R. E. (2006). 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 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 discovery, problem- based, experiential, 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2), Krajcik, J., Blumenfeld, P. C., Marx, R. W., Bass, K. M., Fredrick, J., & Soloway, E. (1998). Inquiry in project-based science classrooms: Initial attempts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7(3-4), Savery, J. R. (2006). 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1(1), Savin-Baden, M.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Untold stories. SRHE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midt, H. G., Loyens, S. M. M., Van Gog, T., & Paas, F. (2007). Problem-based learning is compatible with human cognitive architecture: Commentary on Kirschner, Sweller, and Clark (2006).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2(2), Torp, L., & Sage, S. (2002). Problems as possibiliti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6 education (2nd 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Zion, M., Slezak, M., Shapira, D., Link, E., Bashan, N., Brumer, M., et al. (2004). Dynamic, open inquiry in biology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88(5),


Download ppt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