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章 資訊管理研究概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章 資訊管理研究概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章 資訊管理研究概論

2 第一節 資訊管理的範疇

3 第一節 資訊管理的範疇(1/6) 管理資訊系統(MIS)的定義

4 第一節 資訊管理的範疇(2/6) 資訊管理的範疇可分為十個不同的面向 科技面 個人面 群組面 組織面
資訊科技(IT)的軟硬體技術知識。如新的IT 科技或SOA架構的發展 個人面 使用者或開發人員間的行為。例如,使用者採用IT 的情形 群組面 一群人使用IT 的情形。如虛擬社群中成員的合作或軟體開發團隊的生產力 組織面 IT 使用對組織的影響。例如IT 的導入會影響到公司的結構及權力分配

5 第一節 資訊管理的範疇(3/6) 資訊管理的範疇可分為十個不同的面向(續) 策略與管理面
企業妥善運用IT 的相關考量。例如IT 策略如何與企業策略配合,或是否該將IT 外包 經濟面 企業採用IT 的經濟考量,如成本效益分析或IT 投資的價值 社會面 社會受到IT 運用的影響及因應。例如,網路使用產生網路犯罪或其他問題的解決之道

6 第一節 資訊管理的範疇(4/6) 資訊管理的範疇可分為十個不同的面向(續) 系統面 流程面 方法面
廣義來看是指如何整合人、科技及組織創造出有生產力的彈性結構。狹義的看法,則指如何結合軟硬體創造出有用的資訊系統 流程面 資訊系統的分析設計與開發的適當程序及方法。例如,系統流程分析及企業導入的流程 方法面 解決問題需要的有效方法及決策模型,在DSS 的應用中需要建構決策的模式,或是資料探勘的方法

7 第一節 資訊管理的範疇(5/6) 圖1-1 簡單的顯示不同面向間的關聯性,及其核心的基礎學域

8 第一節 資訊管理的範疇(6/6) IS 的核心知識應該包括: IT 物件 IT 使用 IT 衝擊 IT 管理、方法及技術能力
資料來源:Benbasat & Zmud(2003)

9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

10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1/16) 研究:一種有系統的探索,以提供資訊、解決問題為目的;以定義或假說來引導,對自然現象所做的有系統、控制的、實證的和關鍵的調查(Kerlinger, 1986) Langely 等學者(1987)認為研究工作的目的一般包括兩個重點: 知識發掘(Knowledge Discovery):發掘新的知識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理論或模式建構因果知識 Cole(1983)將科學知識分為兩類: 核心知識(Core):一組能代表當時共識的理論與技術 尖端研究(Research Frontier):尖端研究需要用到核心知識,而尖端研究的成果則需要經過時間的過濾逐步去蕪存菁,成為核心知識(見圖1-2)

11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2/16)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

12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3/16) 資訊管理研究的目的 發掘有助於資訊管理工作的知識,使企業資訊的管理能事半功倍,強化競爭力
解決資訊管理工作上,在目前或未來所有可能面臨的問題

13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4/16) 資訊管理的研究特性 多元化: 創新性: 跨學域整合性:
資訊應用涉及的層面相當廣闊,需要針對不同問題來作不同應用,有時更需要系統實作,來證明構想的可行性 創新性: 由於資訊科技的變化迅速,加上資訊管理領域相對較為年輕,因此「創新」往往是推動資管研究方向的一個主要動力 跨學域整合性: 資管研究因涉及的領域很多,因此不同領域之間的整合往往在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4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5/16) 資訊管理研究的演進 自1970 年代迄今約40 年的時間,研究的進展大致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萌芽期
發展期 茁壯期 成熟期

15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6/16) 萌芽期 主要在建立研究的架構,並且發掘出新而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初期研究基礎較薄弱,因此研究方法大多以架構分析與意見陳述為主,依賴研究者在相關領域中的學術基礎,提出規範性的建議 例如Gorry & Morton(1971)、Mason & Mitroff(1973)、Ackoff(1967)的論文-架構分析的論文

16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7/16) 發展期 研究者對研究深度的要求逐漸增加,而且具有較嚴謹訓練的年輕學者大量加入資管的領域,使研究方法的使用日益複雜 1977年MIS Quarterly 出版 1980年費城舉行的「資訊系統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CIS) 實證研究方法為當時的主流-惟過度氾濫 1985年DSS學報誕生-技術與系統面的研究

17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8/16) 茁壯期 1990 年代初期,多元化和整合成為一種趨勢 注重研究的創新性與影響性
代表性變化為美國管理科學學會出版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ISR)學報 注重研究的創新性與影響性 不但要有技術上的創新,也要有實證資料去支持其結論 權變問題:何種方法適合用來研究何種問題,而非研究方法的使用孰優孰劣

18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9/16) 成熟期 到2000 年後,資管的研究受到Internet 及電子商務的衝擊,其他管理領域(行銷與組織領域)也受到IT的衝擊很大,開始注意並肯定資管研究的成果 資管的內部也開始注意到資管學域的主體性及研究成果的相關性與嚴謹性

19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10/16) 成熟期 主體性(Identity): 相關性(Relevance):
在Benbasat & Zmud(2003)提出的資管的獨特核心知識與資管研究的獨特貢獻 在2005 年Agarwal & Lucas 則提出IS 研究確實有其獨特的價值 相關性(Relevance): 由Benbasat & Zmud(1999)所引發的討論涉及到對資管研究實務價值的許多討論(如Davenport & Markus, 1999) 因閱讀對象不同,每個研究都應有適當的讀者

20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11/16) 成熟期 嚴謹性(Rigor):
因為學域成熟所帶來的另一個指標是理論研究方法嚴謹度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可以由最近論文和早期論文的比較明顯看出來,也使理論及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大幅提高

21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12/16) 行為科學(行為面)與設計科學(技術面) 行為科學為組織科學與管理科學的研究主軸
主要著重於發展與驗證組織中成員活動的理論,用來解釋或預測組織內個人或群體的行為,如員工面對資訊系統導入的行為反應(接受或抗拒) 設計科學是電腦科學與工程的核心 在MIS 領域的研究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資訊科技產品(IT Artifact ,也稱做人造物或人造產品),幫助擴大個人和組織的能力;如建立決策支援系統DSS可幫助企業做更有效的決定

22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13/16) 行為科學 紮根於社會科學研究法,目的以知識發掘為主
透過發展理論與驗證理論,並利用理論來解釋及預測現實環境的現象,涵蓋資訊系統的分析、設計、執行、管理與使用對組織與人的影響 常用到的研究方法 調查法 實驗法 個案研究法

23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14/16) 設計科學 根源於工程與人造科學(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為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導向的 設計科學希望能設計或發展出有創新能力的資訊科技產品,經由重新定義觀念、實務、技術能力和產品,使組織內資訊系統的分析、設計、執行、管理與使用更有效率與效果 常用到的研究方法 建立系統模型 數學模式

24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15/16) 科學與設計科學的特徵簡要的區分表

25 第二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16/16) 資訊系統的整合研究架構

26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

27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1/8) MIS 的主題分為29 類

28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2/8) 學者對IS 領域的核心和範疇有不同的想法 不過我們必須瞭解以下幾點:
核心(Core)與範疇(Scope)雖然不同,但兩者同樣重要 範疇永遠比核心來的廣,但就如同果實與果核的關係一般,IS 核心可能佔了整個IS 範疇的很大部分 不在核心內的議題仍然可對整個領域做出貢獻 在核心或範疇外的任何事都可能為整個領域帶來影響,所以不管是IS 實務者或研究者都需要付出相當程度的關注

29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3/8) 資訊科技產品的觀點 IS 的核心: IS 的範疇:
資訊科技產品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構念關係網(Nomological Network)上的各個構念 IS 的範疇: 明確區分何者屬於IS 領域及何者不屬於IS 領域 「包含的錯誤」(Errors of Inclusion) 指研究中過份強調資訊科技產品的構念關係網之外的其他構念 「排除的錯誤」(Error of Exclusion) 研究中並未納入資訊科技產品構念關係網的構念 資料來源:Benbasat 和Zmud(2003)

30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4/8) 組織內系統的觀點 IS 的核心 IS 的範疇
包括「發展、實踐、運作、評估、維持」資訊系統以及系統在組織之內長期應用的課題,也包含各個相關學科的變量和理論 IS 的範疇 含括任何在IS 研究這個廣大的傘下、運用所有相關領域的方法和概念所探討的議題

31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5/8) 研究主題的演變 連接(Connection) <1970 年到1990 年>
IT 是獨立於工作與人之外的「工具」,就算不使用IT ,工作還是可能順利進行 滲透(Immerse) <1990 年後> 說明IT 無所不在,員工的工作流程與IT 是互相依賴,交互影響,不可分割 融合(Fusion) 說明實體和虛擬的界線已經非常模糊,IT 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改變了個人工作與生活的疆界

32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6/8)

33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7/8) 五大研究領域在四個階段中所佔論文比率的變化情形

34 第三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主題(8/8) 資管研究的相關性 誰是IS研究的顧客? 實務界關心的是什麼?
Benbasat 和Zmud(2003)認為IS 研究的主要客戶應該是實務界 Alter 以MIS Quarterly 等IS 期刊的讀者來說明IS 研究的主要客戶是學術界 自問:我研究的成果是給誰看?是否對目標客戶有用? 實務界關心的是什麼? Lee et al.(1999)認為學術期刊發表的主題可以代表學術界關注的研究焦點,而實務雜誌所討論的主題則代表實務工作者所關心的課題

35 第四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方法

36 第四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方法(1/7) 研究方法種類 歸納(Induction) 演繹(Deduction) 由觀察資料來找出通則
根據研究的假設來推導出結論

37 第四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方法(2/7) 十三種MIS 領域最常見的研究方法(p.1-22)
推測/評論(Speculation/Commentary) 架構與概念模型(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s) 圖書館研究(Library Research) 文獻分析(Literature Analysis) 個案研究(Case Study) 調查法(Survey) 資料來源:(Palvia et al.2003)

38 第四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方法(3/7) 十三種MIS 領域最常見的研究方法(續): 實地調查(Field Study)
實驗法(Laboratory Experiment)與現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 訪談(Interview) 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分析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數學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演繹法 系統建構(System Development):演繹法

39 第四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方法(4/7) 研究方法的應用(7大IS期刊843篇文章) 早期(1993 ∼1997 年)
調查法是MIS 領域最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24%) 第二個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架構與概念模型(15%) 第三和第四的研究方法實驗室實驗法與個案研究法 數學建模(7.3%)、推斷/評論(6.6%)、文獻分析(6.3%)、與實地調查(5.6%)較不普遍;質性研究(0.8%)比例極少 (1998 ∼2003 年) 前五名為調查法、數學建模、推測評論、實驗法及架構概念(參見表1-4)。 資料來源:Palvia et al.(2003)、Palvia et al.(2004)

40 第四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方法(5/7)

41 第四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方法(6/7) 研究方法的選擇(各有優劣與限制)(p.1-25) 實驗法為主 以調查或個案研究為主
個人決策相關的研究 以調查或個案研究為主 組織相關的研究 建模或系統建構法為主 系統相關的研究

42 第四節 資訊管理的研究方法(7/7) 研究方法的適當性評估(p.1-27) 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
研究結果是否能夠應用到另一群人、另一處、或另一個情境? 真實性(Realism) 研究結果是否能解釋現實世界發生的現象? 精確性(Precision) 研究變數是否能正確地控制和衡量?

43 第五節 資訊管理研究的構面

44 第五節 資訊管理研究的構面(1/6) 學術研究四項核心要素 問題與現象(What) 理論(Why): 研究方法(How)
任何研究都有所要觀察的問題和現象,研究的核心,如IT投資→創造利潤? 理論(Why): 可用來解釋成分析該現象的理論有哪些?要採用哪個? 研究方法(How) 如何去取得知識,用什麼方法來驗證這些理論 情境(Who 、What 、Where) 構成該研究主題的周邊因素,也就是研究所發掘的知識的可運用範疇及它的限制 資料來源:Berthon et al.(2002)

45 第五節 資訊管理研究的構面(2/6) 在理論、方法與情境上加以變化,而產生出新的研究成果

46 第五節 資訊管理研究的構面(3/6) 三種策略 複製(Replication) 擴充(Extension) 創造(Generation)
新研究可以採用過去研究的策略重新複製一次,研究中的關鍵研究參數(Key Research Parameters)在新研究中維持不變 擴充(Extension) 原來研究的參數,在新研究中至少改變一個,也就是新研究和原研究有些參數相同,有些參數不同 創造(Generation) 相對於原研究的參數,在新研究中全部都被改變了

47 第五節 資訊管理研究的構面(4/6) 研究空間(Research Space)的兩個端點 多數研究介於二者之間,在某些構面上「擴充」的研究
純粹複製的研究 在問題、理論、方法、情境等四個構面都與既有的研究相同 純粹創造的研究 同時有新問題產生、新理論發展、新方法使用來驗證資料,並將理論用到新的情境之中 多數研究介於二者之間,在某些構面上「擴充」的研究

48 第五節 資訊管理研究的構面(5/6) 四種不同自由度的研究策略 全部複製 情境、方法或理論的單一構面擴充
不改變過去既有研究中的任何元素,也就是研究的理論、方法、情境都相同再進行一次,多用於驗證正確 情境、方法或理論的單一構面擴充 情境擴充 研究相同的理論和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上重做,如使用者滿意度,將ServQual用在不同組織、TAM用在不同科技(概化能力) 方法擴充 是利用與過去研究相同的理論、但不同方法在相同情境上,如v信度以差距法來取代Cronbach’s α 理論擴充 利用與既有研究不同的理論、相同的方法在相同的情境上,如TAM-TTF

49 第五節 資訊管理研究的構面(6/6) 四種不同自由度的研究策略(續) 兩個構面的擴充(p.1-31) 全部創造 方法/情境擴充
指借用既有研究的理論,但採用新方法在新的情境下做研究 理論/情境擴充 指承襲既有研究方法論,但採取新的理論在新情境做研究 理論/方法擴充 與既有研究相同的情境下,利用新理論和新方法來做研究 全部創造 改變研究空間的三個維度,新的研究與既有研究在所用的理論、方法和情境三個構面皆不相同

50 第六節 本書結構

51 第六節 本書結構 本書結構圖


Download ppt "第1章 資訊管理研究概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