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科目:嬰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 章節: 第17章學齡階段六歲兒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科目:嬰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 章節: 第17章學齡階段六歲兒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目:嬰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 章節: 第17章學齡階段六歲兒童
科目:嬰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 章節: 第17章學齡階段六歲兒童 指導老師:李芳靜 班級:幼保二甲 組別:第九組 組員:498i0043黃宜蘋 498i0061潘貞吟 498i0073王慧娟 498i0074李宛珣 498i0075吳旻珊

2 身體發展與動作機能

3 身體成長 學前階段幼兒的成長速率緩慢,在體型與比例的重要改變,顯著的影響了他們的動作技巧發展。而學齡階段的兒童在身體與動作發展方面都有顯著的增進。且Krantz進一步指出:在體型大小、比例、力氣與耐力,這些身體上的改變,為兒童的動作技能提供了主要的改善基礎。 體重與身高:每一年的身高平均約增加5至7.5公分,體重平均約增加2至2.5公斤.幼兒的平均身高,男孩約116至117公分,而女孩約114至115公分右左;平均體重,男孩約21至22公斤,而女孩則約20至21公斤左右.幼兒身體的比例隨著身高的增加而有所改變,手腳變得細長、腹部變得平坦、身軀也變得既瘦且長,而整個體態也更挺直了.雖然頭部和身體的比例仍顯得大了些,但是頭重腳輕的現象已不復見. 臉部的五官:額頭顯得突出些、鼻子也長大了些.此外,更換恆久齒也造成五官比例的改變。

4 神經系統:幼兒出生時腦重量約390公克,為成人的25%到六歲時已經發達為成人的90%
知覺動作發展:是指感官能力與運動覺的敏感度.感官能力包括視覺(對於深度、形狀以及圖形的知覺)、聽覺(辨識與記憶)、以及觸覺(辨識與記憶).運動覺則包括對身體、空間、方向的知覺,以及與節奏、次序有關的時間知覺.幼兒在這個階段發展出很重要的知覺動力能力,包括如何辨別個人的空間,以及有效的活動中運用個人的方向感.六歲幼兒由於知覺動作,與大肌肉的基本動作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因此他變得十分熱衷於走、跑、跳、爬、踢、蹲、伸展、翻筋斗,也喜歡玩追逐遊戲、躲避球、官兵捉強盜等規則性的遊戲或活動。 此外,他會進食、穿脫衣服、綁鞋帶、上廁所、洗澡、打包食物、握筆或使用其他書寫工具、玩拼圖、把膠水從瓶中擠出來、洗撲克牌、使用鎯頭或螺絲起子、用鑰匙開門,以及沿著直線摺紙等.

5 視覺發展:視力3個月內約為0.01,1歲已是0.2,到5~6歲發育成熟則具有1.0
,而6歲前是視力發育的黃金時間,若有弱視現象最好在6歲以前矯治效果才好。 牙齒發展: 乳齒:長出第一顆→6~8個月,長牙期→6~8個月,長牙順序:下門齒→上門齒→第一小臼齒→犬齒→第二小臼齒 恆齒:長出第一顆→六歲(第一大臼齒,又稱六歲牙),長牙期→6~12歲,長牙順序:第一大臼齒→同乳齒長(換)牙順序→第二大臼齒→第三大臼齒

6 動作機能 對於兒童之動作屬性上的動作技巧,可以分類為:
粗大性的動作技能:如和身體的手肘、肩關節或是大肌肉活動有其關連性的,走、跑、爬、跳、旋轉、跑跳、跳舞、投擲等動作。 精細性的動作技能:如和身體的手腕、指關節或小肌肉活動有關連的,描繪、塗、剪、撕貼等技能。 手眼協調性動作技能:手部隨著視覺方向作移動,或是視覺隨著手部方向作移動,記憶翻翻樂。 聲音語言性動作技能:說話時的有關發聲、表情上表現的技能,伴隨聲音所做的姿勢語言。 下圖簡易說明:

7 年齡 粗動作 精細動作 語言 社會行為 1歲半 走的很好 會重疊二塊積木 有意義叫爸爸、媽媽 會使用湯匙 2歲 會上樓梯 會一頁一頁翻圖畫書 會使用連連接的字串 會脫衣服 2歲半 能跳躍 疊高六塊積木 能指出身體六個部位 會洗手 3歲 能把球往上丟高過於頭 模仿畫直線 能說出圖片上的物體(4 個wb) 會講出朋友的名字 4歲 平衡二秒鐘(左右都可) 模仿畫圓形 可使用三個名詞 自己會穿T恤 5歲 能雙腳跳 畫人能畫出至少三個部份 會數1-10 會刷牙 6歲 會單腳平衡六秒鐘(左右都可) 將鞋帶鞋子穿好 瞭解相反詞二個以上 會自己倒飲料並盛飯

8 Berk:界定並描述學齡兒童四項基本動作能力
第一柔軟度:他認為相較於學前幼兒的動作,學齡兒童較具柔軟性與彈性。 第二平衡感:學齡兒童較幼兒能行走較窄的平衡木,且有較佳的平衡感。 第三敏捷性:敏捷性反映在動作的快捷與正確。 第四兒童完成動作所需要的力量較幼兒階段明顯增加。 如下圖簡易說明

9 動作領域 特徵 跑步 兒童大約每秒12英呎,且跑步的平衡感很好,可以容易的改變方向。 跳遠 能立定跳遠4英呎,助跑3英呎。 投球 男孩在投球的速度、準確與距離方面都比女孩增加快速。 抓取 與幼兒相較,兒童能抓起較小的球且丟遠一點。 打擊 隨年齡增加,打擊的動作、速度與準確度漸增。 運球 運球的手臂動作更精巧平穩,且更具控制性與協調性。

10 認知、智力發展與行為觀察目標

11 認知的變革 Piaget:兒童在5~7歲的改變是直覺的。 Krantz:兒童能正確的解決問題,但不知道問題背後的原理。 直覺思考原則:
Steinberg與Meyer:5到7歲發生「認知的變革」,此時期的兒童在認知與智力上增進情形:從領悟到保留、改進因果關係的推論、增加分數技巧及使用符號的能力。 Piaget:兒童在5~7歲的改變是直覺的。 Krantz:兒童能正確的解決問題,但不知道問題背後的原理。 直覺思考原則: 1.一種認知技巧或決定「失敗」,或兒童正確推論的原始情境改變則放棄。 2.兒童容易被自己解決問題的決定所說服,缺乏自信且不確定是否正確地解決問題。

12 訊息處理理論與社會文化理論 訊息處理理論:詮釋心靈的真正功能。他假定人類真的像電腦一樣處理符號,像短期與長期記憶一樣擁有認知結構、能運用學習與記憶策略、規則、計畫等心理歷程來影響「注意、決定、記憶」。

13 訊息處理理論與社會文化理論 Spodek與Saracho:語言是個人有能力學習思考的基本工具,兒童在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教育環境中,使用語言為工具來決定概念思考的水準: 1. 環境是直接述說,且已過分簡單的或「原始的」語言,兒童的思考將會簡單化或原始化。 2. 語言環境有多樣性與附合的概念,兒童的思考就會多樣性和複雜性

14 訊息處理理論與社會文化理論 Vygotsky:發展大部分指心智發展,如:思考、語言及推理歷程,可藉由與他人〈尤其是父母〉、社會互動而得到發展。 Vygotsky:強調文化對於認知發展影響的重要性。不同文化的兒童,在思考與推理方面有著不同的發展速度與內容。 Vygotsky:「最近發展區」:兒童在課業上無法自我分配,經由其他成人或較有技巧的兒童的協助與引導,達到精熟的地步。

15 訊息處理理論與社會文化理論 Krantz:「兒童認知功能的三個主要層面」是構成漸增的能力與效率的基礎。 三個層面: 1.愈來愈會使用策略
2.擴張的知識基礎 3.漸增的覺察與控制新制的能力。

16 策略 Briefly與Krantz將策略定義為:「個人慎重地使用目標導向的操作來促進記憶、注意與問題解決。」
1.複誦:一再重溫進行某些事的一種策略。 2.組織:將物體或事件置於有意義的概念類 別。 3.精緻性:創造許多物體的心像〈可被記憶或回憶〉且彼此間有某種程度的不合理、荒謬的關係。

17 策略 Krantz:兒童在幼稚園或小學一年級階段可被教導簡單的策略來「促進注意與記憶」。但,在特定的訓練期結束後,幼兒明顯停止使用這些策略,這總線像稱為生產性缺陷。

18 擴張的知識基礎 擴張的知識基礎: 兒童中較幼兒時期能運用更多的事實、訊息與知識。

19 後設認知 Krantz::兒童漸漸知覺與控制心智能力,稱為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是對於思考的再思考,有助於增加兒童儲存智力資源。

20 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包括你知道與不知道的知識且能用他解決問題、做決定。 後設認知兩個主要成分: 1.自我評價:知覺到自己知道或不知道某些事物。
2.自我管理:能表現出成功完成所交代的必要行為。

21 語言

22 語言 作者提到:「基本上藉由他們的對話,假設成人傳達現存文化中的豐富知識內容給兒童,隨著學習的進行,兒童自身的語言成為其智能適應的基本工具,最後,能以父母曾指導他們的相同方式,運用內在的對話來指導他們自己的行為。」 Vygotsky將此種由父母到兒童的控制遷移稱為:內化「知識的本質與思考的工具,剛開始存在於兒童周遭的文化環境,基本上是就由與顏逐漸的內化這些文化適應的形式而發展出來」又稱為社會文化論或社會歷史論。 Graves、Gardiulo與Sluder將語言的獲得歷程描述為:「成人們提供物體的名稱,給予指導與建議,當兒童在語言方面更有能力與自信,即可逐漸減少語言的協助」,即此討論的概念:近側發展區開始作用。

23 一、後設語言知覺 學者們將學齡兒童語言特徵及有關與連續發展情形,做精確的摘要:
發展出一種如何運用語言的直覺,亦即後語言知覺,大約在五歲開始浮現,諸如:句子是否正確或察覺含有兩種意義的模稜兩可句子。在兒童中期,改變情形較早期階段不明顯,字彙、文法及語言等不斷擴增且更精緻化,此外,兒童對於語言所抱持的態度經歷重大的轉變,學齡兒童更直接專注於語言,他們發展出語言知覺。在中期和後期兒童開始思考文字,他們較受限於文字有關的行動及知覺向度,且較能分析文字。此能力有助於他們了解與個人經驗無直接關係的文字,使兒童增多抽象的字彙,同時,兒童漸增的分析能力,使其能區分諸如:表哥與姪子或城市、村莊、市郊之不同。

24 對於後設語言知覺有兩種成分: 幽默與隱喻,幽默很容易理解,但六歲兒童具有幽默顯著不同於年長兒童與成人。Bukatko與Daehler使用「語言遊戲」來討論。語言遊戲是指創造有趣的文字,講笑話或說謎語,或用文字代表象徵的意義。

25 Schickedanz等人將語言遊戲視為以音韻為基礎的雙關,亦即對於文字如何發音感到模稜兩可或不確定。
一則音韻雙關笑話: 聖誕節那天起床太晚,走進早餐店時已經近十點了,點了一份燒餅油條。老板:「我們只有聖誕餅!」我好奇地問:「聖誕餅長什麼樣子?」老板指著盤子說:「剩蛋餅!」

26 以辭彙為基礎的雙關,亦即不確定文字的意義,及以語句為基礎的雙關,也就是必須考慮句子的實際結構。
一則以辭彙為基礎的雙關笑話: 阿瘦皮鞋」的電視廣告,有「桃金銀(陶晶瑩)」三種顏色可搭配;「麥當勞」的電視廣告,也有「黃綠紅(王力宏)」三種沾醬供您選擇 一則以語句為基礎的雙關: 大家都不敢出去對抗敵人,在陣營裡伏地挺身,想要把敵人嚇跑

27 學者指出:了解使用各種的雙關語具,隨著兒童的年齡而發展:6或7兒童開始學習音韻的雙關;接著是語彙的雙關,直到11歲或12歲才理解語句的雙關

28 字彙與造句 6歲兒童所認識的字彙平均約八千到一萬四千字。6歲兒童尚未精熟語言慣用法的所有層面。例如,Papalia與Olds認為,「即使6歲兒童在表達方面到達相當精緻的水準,使用複雜的文法與好幾千字,距離精熟優美的句子上有一段距離,亦即將字彙組成片語與句子」

29 列舉三種句子結構種類,它們所包含的難處理概念,及兒童了解這些概念年齡:
困難概念 達到年齡 容易聽到狗叫聲 誰正在聽? 5歲6個月到9歲 安安答應幫忙莉莉 誰正在幫忙? 蓓蓓向莉莉說什麼 誰正在說? 有些10歲兒童尚未學得 她知道安安將有麻煩 「她」意指安安嗎? 5歲6個月

30 後設溝通 後社溝通意指個人對於溝通歷程的理解。 Papalia與Olds捕捉了概念的一些本質及其對兒童與兒童相處的成人之涵意。
「年紀較小的兒童並不能了解所有看到的、聽到的或閱讀的內容,但是他們常不知道自己並不了解,她們可能如此習慣於不了解周遭的情形,此情形似乎不少,成人必須知覺兒童的理解不能視為理所當然。為了兒童的安全、幸福與學業進步,我們必須找出一些方法來測得是否兒童所為,事實上就是我們想要他們去做的。」 例如,想像一位六歲兒童對你說:「我想要一些牛奶,因為我認為我缺少鈣質」六歲兒童真的理解「缺少鈣質」的意義嗎?將此課題放入教師對於一年兒童的教學或教導情況中,教師能確定兒童充分了解教師的指導或教導嗎?如果兒童的安全與福祉亮起紅燈,此問題的答案就顯得特別重要。

31 六歲學齡兒童語言發展 (2~7歲自我中心語言特徵:重複語句、讀語及集體獨語)
1.幼兒變得非常喜愛交談,他喜歡跟別人分享他的生活經驗、感情及想法.(給予及接受訊息,能與家人、朋友或陌生人有很好的溝通) 2.幼兒會逐漸的分辨及學習每個字的準確發音,且會藉著了解字詞的意義記住連續的語句.一般來說,幼兒的年齡愈大,愈能分辨並糾正語音的錯誤.能夠使用結構完整的語句 3.仍須學習主詞-動詞的一致性極不規則的過去式動詞 4.知道使用合宜的非語言動作,例如:手勢、臉部表情、身體動作,以及聲調等. 5.知道什麼時候該先講話、如何中止對話,以及如何修補、輪流與重覆對話等. 6.語言的表現上是相當成熟,近似成人了.六歲的孩子懂得隱喻,如「他像一條餓娘般的吃飯」

32 7. 能體會辭彙中的嘲諷和笑話,開始發展幽默感,會自娛娛人 8. 會配合思考、下判對,作決定 9
7.能體會辭彙中的嘲諷和笑話,開始發展幽默感,會自娛娛人 8.會配合思考、下判對,作決定 9.變成一個更好的說謊者,因此,你會看到他因為不想傷感情而說了「善意的謊言」,這可以說明他的社會與認知能力成熟了 10.幼兒會逐漸改變談話中的話題,而不顯得突兀.同時他也能隨著場合適時地調整他的語言,例如:如何對一個正在忙的成人請求協助.六歲的幼兒漸漸減少對於「廁所語言」(大便、放屁、屁股……等字眼)的使用,除非是用來嘲弄人.11.對自己的閱讀能力,感到相當的有成就感.雖然每個幼兒有程度上的差別 12.六歲半的時候.他會試著從字的筆畫的繁簡尋找線索,發展一套閱讀的系統,甚至認得一些對他們來說不具意義的字 13.在閱讀時,幼兒會用筆或手指頭指著字,唸一些他們熟悉的字 14.他對國字感到興趣,而且喜歡寫字,但是如果紙上沒有畫線,他通常會寫得歪歪扭扭,而且大小不一.

33 社會與情緒發展

34 社會與情緒發展 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之ㄧ為「社會角色取替能力」(social role-taking ability),Schickedanz等人將其界定為:「站在他人立場且預期他人可能的感受或作為的能力。」 社會角色取替能力「引導兒童較深入了解他人與自己,因為他們能從別人的觀點來看待自己」。此能力包含的技巧有「了解情緒、了解意圖及了解思考」。

35 「社會認知」(social congnition)
用來解釋此新的社會與心智技巧的概念,也就是了解「較寬廣的社會與人際事件」的能力。 包含界定自己與他人的能力。Bee寫說:「到了5歲或6歲,大部分兒童會依循整體向度來界定他們自己」。 隨著年齡漸增與發展的成熟,他們的描述朝向「更具抽象性,更具比較性且更普遍性的自我界定」,社會認知意味著社會、人際的技巧強烈的依賴心智技巧。

36 與同儕的關係:友誼 Piaget(1932)提出同儕的互動關係有助於幼兒認知及社會發展,人際互動和成熟經驗的結合導致認知和智能學習。這樣的學習產生了社會互動所必須具備的社會技巧及智能的擴充,因為在朋友的互動中,幼兒才有機會學習領導、服從、建議、協調等社會技巧,順利進入團體生活(李駱遜,民91)。 友誼對六歲的幼兒來說,友伴的接受與否對他很重要.更熱衷於尋求同性的友誼.友伴的團體較以前小,對友誼會依種族、年齡、社會階段、性別與社會地位來選擇與其相似者為友,具有刻板的男女性別期望,也影響他在行為、衣著、髮型、遊戲的型態、家事以及長大後職業的不同選擇。 男孩玩的遊戲比較傳統,他們傾向於用拳頭來獲取想要的東西,女孩則傾向於使用策略,如輪流的方法來化解衝突,此年齡的幼兒選擇玩具依然相當刻板化,男孩喜歡的玩具就是賽車、運動器材、建構性玩具,女孩則喜歡洋娃娃、扮家家酒以及填充玩具。

37 學齡前兒童形成與維持友誼方面有兩種特定因素
1.社會比較 學齡前兒童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去比較同儕,因此他們考慮像:喜歡或不喜歡、思考與感情等抽特質。 使兒童評估如何符合同儕的需要和動機。 兒童抱持著一種鏡子或標準於其他兒童,藉此評價自己的能力。

38 2.同儕聲譽 Krantz將同儕聲譽界定為「同儕團體成員所賦予兒童相當穩定的特徵」 他們能藉由控制給別人的印象,經由向:個人穿著與修飾、表現同儕認為有價值的特質,或減少負面聲譽的行為。

39 兒童聲譽的社會地位類別 五種社會聲譽類別: 受歡迎型兒童:大部分同學喜歡他,且沒有人不喜歡他。
拒絕型兒童:大部分同學不喜歡他,且很少有人喜歡他。 被忽視型兒童:沒有任何人真正喜歡,也沒有不喜歡他。 爭議型兒童:許多同學喜歡他,但又有許多同學不喜歡他。 一般兒童:有些同學喜歡他,而有些不喜歡他。 Shaffer(1994)指出彼此互助的朋友,可協助不受歡迎的兒童與同儕接觸,並獲得較合宜的社會技巧(林翠媚譯,民84)。幼兒通常會在他們比較擅長、有經驗或有興趣的活動上和他人有直接的互動。

40 幼兒友誼互動型態 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他們的注意力重心逐漸由成人轉移至同伴的身上,因此同儕間的互動關係相對的逐漸受到重視,幼兒愈常與他人相處,就愈容易得到相互回應的機會。以下是針對友誼互動型態角色做說明:

41 (一)獨行俠角色 Mara Krechevsky(1992)指出獨行俠的角色特徵: 比較專注於自己的活動 當別人的請求會干擾自己的活動時,通常不理會別人 很有毅力完成自己的想法或作品 遊戲或工作時專注於使用的材料上 經常獨自一個人玩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非選擇朋友所參加的活動(梁雲霞譯,民90)。 (二)轉變中的角色 Mara Krechevsky(1992)指出轉變中的角色特徵: 常常在一旁看他人工作或遊戲 很關心別人是否接納他 主動提出一個活動,但常常沒有人要玩 會想控制他人做的事情 通常不願意按照他人的請求去做事情。

42 (三)團隊中的角色 Mara Krechevsky(1992)指出團隊中的角色特徵: 會利用詢問的方式,加入別的小朋友所進行的活動。 通常會呼應別人的提議,而不是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 衝突發生時,願意妥協或離開原來玩的地方 只要別的小朋友都還在一起玩,就會一直玩那項活動 跟隨其他小朋友移動到不同的遊戲區,很容易和別人產生互動關係 通常會接受別的小朋友的幫助或建議。 (四)領導者的角色 Mara Krechevsky(1992)指出領導者的角色特徵: 主動提出一個活動,別的小朋友會樂於一起參與活動 喜歡指揮或命令別的小朋友 遊戲或工作時會組織或分派角色給別的小朋友 會向別的小朋友提出請求,並接受幫助 會對別人所做的事情給與回饋或建議 遊戲或工作時,會和別人交談或回應。李駱遜(民91)

43 同儕友誼對幼兒的重要性 從三個理論,來說明同儕友誼對幼兒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一)人際需求理論
1.Schutz(1966)認為人類有三種最基本的人際需求,分別是愛、歸屬和控制的需求。愛的需求反映出一個人有表達愛和接受愛的慾望。歸屬的需求是希望在團體中被認同的慾望。控制的需求則是指個人希望成功地影響週遭人們的慾望。 2. McAdams 與 Losoff(1984)指出以一個「特定友誼動機」作為一個性格向度來看,若個體被剝奪發展適當社會關係的機會,這一類被孤立的個體會有寂寞、抑鬱的情緒感受(黃牧仁譯,民88)。

44 (二)社會學習理論 小孩學會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是因為被成人(Grusec & Redler,1980)或同儕(Furman & Masters,1980)增強所致,當行為可以滿足幼兒的需求時,則該行為會持續的發生,反之,行為反應若引發不受期待的結果,則該行為會終止反應。 Hartup(1979)指出同儕間的友誼互動關係可以幫助幼兒: 1.促進社會化技巧:它能幫助幼兒建立與同儕的社會性互動關係,包括與別人充分溝通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2.增進自我了解:幼兒間會有良性的競爭,喜歡和他人做比較,喜歡被肯定與讚美,從同儕間良性的競爭、比較,得到同儕團體的肯定與批評中,檢視自己的感受與能力。 3.歸屬感:同儕的認可與接納能化解幼兒與成人分離的焦慮,在學校受到團體的肯定與喜愛,幼兒則很喜歡上學,而且情緒穩定;而不被團體接受或常遭受拒絕,缺乏被肯定與喜愛經驗的幼兒通常厭倦學校生活。

45 (三)幼兒發展互動論 為什麼需要友誼的原因如下: 1.由於交朋友的需求動機 2.訓練社交技巧的機會 3.親密關係中尋求自信 4.知識的相互交換與測試 5.刺激社會的認知發展 6.得到合作關係與社會支持、 7.提供情緒的緩衝(黃牧仁譯,民88)。 Hartup(1989)指出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有兩種人際關係對其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一種是成人與幼兒的關係,另一種則是幼兒與朋友之間的互動關係。同儕是幼兒社會化重要的中介,也是幼兒模仿的對象,更是幼兒將來適應複雜人際關係的基礎。 Hoghughi(1992)指出當幼兒與朋友之間的互動關係有困難,將無法與他人建立滿意的關係,影響其正常發展。Damon(1983)提出社會發展是人際間互動的結果,由人際互動和成熟結合的經驗導致認知和智能的學習,而這樣的學習產生了社會生存所必須的社會知識及技能。

46 問題討論與分享 Q1:Berk所說的學齡兒童四項「基本動作能力」是什麼?
A1:第一柔軟度、第二平衡感、第三敏捷性、第四兒童完成動作所需力量明顯的增加。 Q2:請問學齡階段的兒童在哪兩方面有顯著增進? A2:身體與動作發展 Q3:Piaget說兒童在幾歲的改變是直覺的? A3:5~7歲 Q4:6歲兒童使用的3種策略是哪3種? A4:1.複誦2.組織3.精緻性 Q5:Krantz兒童認知功能的三個層面是哪三個? A5: 1.愈來愈會使用策略 2.擴張的知識基礎 3.漸增的覺察與 控制新制的能力。

47 問題討論與分享 Q6:後設認知兩個主要成分為何? A6:1.自我評價2.自我管理 Q7:兒童聲譽的5個社會地位類別?
爭議型兒童 一般兒童 Q8:友誼互動型態4種角色? A8:獨行俠角色 轉變中的角色 團隊中的角色 領導者的角色 Q9:後設語言知覺有兩種成分? A9:幽默與隱喻 Q10:語言遊戲是指? A10:創造有趣的文字,講笑話或說謎語,或用文字代表象徵的意義。

48 工作分配表 黃宜蘋:找資料、統整資料、上台報告 潘貞吟:找資料、統整資料、上台報告 王慧娟:找資料、統整資料、上台報告
李宛珣:找資料、統整資料、上台報告 吳旻珊:找資料、統整資料、上台報告

49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嬰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書籍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Download ppt "科目:嬰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 章節: 第17章學齡階段六歲兒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