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意识流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T.S.艾略特(T.S.Eliot) 外语系03本3 张淑芳

2 意识流(Stream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流”这一名词,最初出现在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中。书中阐述了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学说最有特色的理论:即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3 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4 “意识流”与“内心独白” 意识流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
“内心独白”译成英文是“Interior Monologue”或“Inner Monologue”,最早提出这一名词的是在大仲马的小说《二十年后》(1845)。 在意识流这种形式中,有许多可能变换的技巧,其中,内心独白、内心分析、感官印象、是最重要的几种。      “在内心独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而成文而已,因而,在内心独白中,有大量的明确的意识、清醒的意识,而朦胧的意识、深层的意识则甚少。”也就是说,内心独白在其流动性上比较有秩序、有条理,它经常是一种内心的思考,所以受人的理性的制约,潜意识与本能的反应几乎不再内心独白中出现。

5 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 《追忆似水年华》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 《墙上的斑点》、 《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 《尤利西斯》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 《我弥留之际》 、 《喧哗与骚动》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    ),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又一代表人物。 《女神及其他女人》 、 《关于鲍比·T案件》

6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
伍尔芙出生于伦敦,她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1895年母亲去世之後,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 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7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
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過她本人並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

8 弗吉尼亚·伍尔芙与《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
《达罗卫夫人》是以“一天的时间来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的独特小说。 主人公达罗卫夫人是一位光彩耀人的上流社会中年贵妇。在她一如继往地为丈夫筹备晚宴的一天里,自印度归来的她的昔日情人皮特·沃尔什、得了炮弹震呆症的战争幸存者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她少女时代仰慕的好友萨莉·塞顿以及伦敦社交圈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相继穿梭在她的思绪里,引发了她对过往青春岁月的无限怀恋和老年将至的种种恐慌。她突然感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每天的腐败、谎言、闲聊中逐渐失去”。她已成长为一位左右逢源、光彩耀人的政治宴会女主人,却为此牺牲了体验生活本质意义的真实权利。 在整部小说里,伍尔芙以其飘逸灵动的文笔为我们展示了一组组绝美而又绚烂的意象,以其轻盈又极具速度和象征的手法剖析了一位女性深邃如诗的内心世界。在小说渲染的氛围里,弥漫着较为强烈的自杀主义倾向,虽然最终伍尔芙并没有让达洛卫夫人以自杀谢幕,而是让另一个青年代替她完成了坠楼掷地、走向最终解脱的内心愿望。极具悲剧性的是,在小说而外的伍尔芙,几乎也以同样的方式走入了她笔下的角色。

9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詹姆斯·奥古斯汀·艾洛依休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爱尔兰作家和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苏醒》(1939)。 早期的乔伊斯非常热衷于创作戏剧,然而他一生却只公开发表了一个剧本,题为《流亡》。 乔伊斯的小说《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以及《都柏林人》中的人物西蒙·德拉鲁斯是以他的父亲为原型的。

10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Ulysses)
《尤利西斯》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浓缩到1904年都柏林一天的生活中。以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时空跨度,体现最深厚宽广的意识流内涵,覆盖了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都有所触及,被评论者称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一本“现代派的圣经”。 乔伊斯在写作《尤利西斯》的技巧上做了许多引人注意的大胆创新。作者运用不同色调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描写不同的人物和场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如乔伊斯为了表现莫莉的心里活动,用了很大篇幅写她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意识在自然流动。 《尤利西斯》代表意识流文学的高峰,又是第一部非英雄主义文学的杰作,他为现代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而无可争辨的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

11 《都柏林人》(Dubliners) 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乔伊斯在早期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深入的剖析都柏林社会发展的迟缓和麻木。《都柏林人》的主题是“顿悟”,意指对灵魂或其他事物突然间的发现或自觉。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就是那篇乔伊斯拟改写的《英雄斯蒂芬》。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记述的是一个天才男人逐渐成熟并认清自我的过程。主要人物名叫斯蒂芬·德拉鲁斯,影射作家本人。这部小说中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初露端倪,他运用大量心理独白,而且更多的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非客观现实。 位于都柏林的詹姆斯·乔伊斯半身雕像

12 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英国。父亲是砖瓦商人,母亲是诗人,博学多才。1906年,艾略特进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并走上了象征诗歌的创作道路。1910年走巴黎入索尔大学研究哲学和文学。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1914年,赴伦敦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不久即成婚并定居英国,先后当过教师、银行职员、杂志编辑。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1926年,任牛津大学讲师。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和国教。1952年,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逝世。

13 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 艾略特自称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的文化思想属于新经院主义和僧侣主义的范畴,主张以宗教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以"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危机。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著作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理论起了开拓作用,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并一度成为英美诗界的领袖人物。 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4 《荒原》(The Waste Land) 《荒原》是艾略特最著名的一首长诗,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荒原》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得认真研究的杰作。这首抒情长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时空交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段,诗人用来得心应手。他甚至大胆采用了象征里套象征、神话里面套神话、神话和现实交错、古与今杂柔、虚与实融汇的手法,使得诗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荒原》在艺术表现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象、联想和暗示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诗歌涩难解,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

15 Reference: 《英国文学选读》 王守仁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国文学选读》 王守仁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术语汇编》 主办:惠州学院外语系 应用语言学与语感研究所(筹) 《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 梅。弗里德曼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校园论坛-意识流文学的发展状况.htm 中国教育报

16 Think you !


Download ppt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