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陈艳春( ) 林敏( ) 黄姗( ) 生命科学学院03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陈艳春( ) 林敏( ) 黄姗( ) 生命科学学院03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陈艳春(03221053) 林敏(03221070) 黄姗(03221060) 生命科学学院03级
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百年回眸 陈艳春( ) 林敏( ) 黄姗( ) 生命科学学院03级

2 前言: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 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前言: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 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3 1901-2004年,共有180位科学家,107项研究成果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年,共有180位科学家,107项研究成果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1992 E.H.费希尔和E.G.克雷布斯 发现作为生物调节结构方式的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 R.J.罗伯茨和P.A.夏普发现断裂基因 1994 A.G.吉尔曼和M.罗德贝尔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 E.B.刘易斯、C.N.福尔哈德和E.F.维绍斯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

4 1996 P.C.多尔蒂和R.M.青克纳格尔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 S.B.普鲁西纳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 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 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 1999 Gunter Blobel 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 2000 阿尔维德·卡尔松、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重要发现

5 摘要: 我们的论文主要对百年来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得主的研究领域做了一个简单总结。 分别从细胞与个体、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6 正文:在1901-2004这103年所颁发的94次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中,细胞与个体、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三个领域所占比例如下:

7   随着研究与技术水平的发展,科研仪器的进步,各领域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所占的比例在近几十年来的增长尤为迅速。

8 (1)细胞、个体的宏观领域 在最早的15年里,主要得奖的是在治疗方法与生理构造上有杰出发现的研究者:
医学病理方面: 包括白喉、疟疾、狼疮的光辐射疗法、结核病等突破性研究; 基础生理构造研究:  包括消化系统、甲状腺、眼睛屈光学、血管缝合技术等。

9 (1)细胞、个体的宏观领域 20年代之后,基于新的研究方法的产生,研究逐渐转向致病因子与机制,同时开展出细胞与生物化学层次的研究。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是细胞层次的研究方面非常重要的一支; 免疫学研究作为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重要步骤得到了发展。

10 (1)细胞、个体的宏观领域 近年来… 细胞与细胞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功能与反应
包括视觉产生机制的研究、大脑构造与各部功能的分区研究以及有关于嗅觉机制的研究(2004)等; 具前瞻性与开创性的医疗方法 例如接种疟疾以治疗痴呆症、证实吃肝脏可治疗贫血、新的传染病源研究等; 医疗策略新方向 开发新药研究、器官移植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等; 医疗器材的发展 例如心电图的研发、使用电脑断层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体外探测体内疾病或损伤程度等。

11 (2)生物化学领域 蛋白质 ——许多代谢过程中重要蛋白质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肯定其重要性。 包括核蛋白的发现;
呼吸酶、氧化酶和G蛋白质; 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 等等

12 (2)生物化学领域 蛋白质和酶循环 细胞产生能量的代谢途径:糖代谢、三羧酸循环等; 蛋白质可逆的磷酸化作用;
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1999)等等

13 (2)生物化学领域 重要的小分子 新的药物与疗法 胰岛素、抗体结构的研究; 发现维生素在疾病及营养学上作用;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的发现等; 新的药物与疗法 发现维生素在疾病及营养学上作用; 磺胺类药物、第一种抗生素链霉素的发现使细菌所导致的疾病受到有效控制。

14 (3)分子生物学领域 遗传学便正式进入分子层次 结合生物化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 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 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遗传学便正式进入分子层次 结合生物化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

15 (3)分子生物学领域 近来分子遗传学上里程碑式的研究: DNA密码的解读; 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 了解病毒复制的机制;
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以果蝇为材料研究胚胎早期发育的过程与相关基因表现 等等。

16 小结: 生物科学从传统的生理病理的研究,到今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与其说未来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不如说是生命科学为主导,其他学科与生命科学相互融合,发展的时代。 而百年来的诺贝尔奖,正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人类在生理及医学史上坚定而光辉的里程!

17 参考文献: 1、唐得阳 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 团结出版社,1994年; 2、黎先耀, 智慧的星光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文萃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3、诺贝尔光耀百年网站

18 谢谢大家! 生命科学学院03级 陈艳春( ) 林敏( ) 黄姗( )


Download ppt "陈艳春( ) 林敏( ) 黄姗( ) 生命科学学院03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